第305章 固守待援
对于骑兵来说,战马不光是他们作战的武器,更是战场上最值得信赖的伙伴,所以骑兵对自己的战马都格外的珍惜,这也是接受命令,没有再请求出战的原因之一。
整个奇山城西南方向的平原之上,不断地上演着类似的戏码,不过也有所不同,孔有德这边二十多人装备了五十支燧发枪,完全不需要贴脸肉搏,但其他的小队,一个小队十个人,只有两个是枪骑兵,杀伤能力有限,基本都承担着诱饵的任务,也有几个小队合伙伏击一支明军骑兵的情况。
这些都是孔有德想出来的法子,早晨在明军营寨外面打一阵枪后,他就率领亲兵和其他二百骑兵向西前进,也都以十人小队为单位分散出去,寻找合适的伏击地点。
适合大部队伏击的地点不多,也就那么两三个,明军肯定早就侦查到了,会在接近的时候提高警惕,但是隐藏十来个人的地方,多的数不胜数,很快这些骑兵小队就找到了何时的伏击地点,潜伏下来,等待着明军的到来。
每个小队都有两个枪骑兵,一旦发现敌人的骑兵队伍,直接利用燧发枪远程攻击,敌人不追就接着打,追的话就逃跑,引到伏击圈子,危险系数并不大。
不同于毛承福率领的那两百骑兵,他们完全是以逸待劳,无论是人还是战马,都有着充足的体力用于战斗,基本上不会吃亏。
其实,即使是正面的骑兵对决,孔有德也完全不虚,尽管经过前两天的战斗,虽然损失了一些,但也还有六百多人,刘远航也有只有七百多骑兵,双方的骑兵数量差距并不大,但孔有德对自己麾下骑兵的单兵战斗力相当自信。
他用这些战术,就是为了检验枪骑兵这个设想怎么样,现在看来,效果那是杠杠滴。
孔有德已经决定了,等到福山的战事结束,将登州境内所有的熟练工匠,全部集中到平山兵工厂去,用于提高燧发枪和其他武器的产量,然后他要在朝廷平叛大军抵达之前,将两个火器营全部换装燧发枪,再武装起一支枪骑兵部队。
据他所知,一般的卫所内都有匠户,而且和军户一样,欧式是世袭的,社会地位低下,只要给予他们足够好的待遇,相信他们一定会尽心尽力为自己服务。
登州境内卫所众多,就算和军户一样,匠户也逃亡众多,但保守估算,一千户还是有的,而且一户匠户一般也不止一个工匠,毕竟是世袭职业,肯定要传授给子孙的,这么看来,起码能弄到一千五百工匠。
当然,军工厂每个部门都要分配一些,一旦火铳局增加人手,燧发枪的产量最少也是翻倍,达到每月一千支以上的产量,等他们熟悉之后,恐怕还会更多。
莱州被围住才两个月,自己起码还有四个月时间,五千支燧发枪完全不在话下,当然还有带膛线的改进版燧发枪,到时候自己的设想完全可以实现。
而另一边,驻守明军营寨的柴瑞心越来越沉。
柴瑞虽然只是步营千总,但却是目前军营内职位最高的人,骑兵千总已经跟着刘远航出去了,刘远航的另外一千兵马被吴安邦带去了福山了,尽管营地内还有两个品级比他要高的千户,但那两个千户还是拎得清的,本来他们俩加起来才勉强有一千卫所兵,昨天两次攻城失败,损失了三百多人,他们根本没资格跟柴瑞这个千户较劲。
这个时候柴瑞就是这一千六百多明军的统领,尽管他已经派人去堵截逃兵,以免引起军营内的动荡,而且斩杀了几个试图逃跑的卫所兵,但军营内还是人心惶惶,各种谣言满天飞。
说刘远航打了败仗被追着跑的有,说刘远航全军覆没的也有,更有甚者,有人宣称福山那边打败仗了,总兵吴大人的两万大军,被叛军全歼了,刚才逃回营寨的两拨溃兵,其实是从福山跑回来的。
柴瑞已经做了各种措施,准备安抚营地内的紧张情绪,尽管没有完全平息下来,但总算没有继续发展了。
其实,营寨内的动荡还不是他最担心,更糟糕的是,他派出去堵截溃逃骑兵的人马,到现在拦截的骑兵差不多有差不多一百八十人了,这个速度增长速度越来越慢了。
根据审讯最开始讨回来的那四个骑兵得知,他们出战之后,叛军骑兵分成了二十来个小队分散逃跑,随后参将刘远航也将骑兵分成了小队,然后追击,他们四个本来是跟着刘远航追击叛军将领的,结果路上遇到叛军用火铳射击,他们就脱离队伍去追击,结果遭遇了伏击,十个人死了六个,就他们四个命大逃了回来。
也就是说,逃回来的骑兵应该都是被伏击之后败逃的,现在逃回来的只有不到两百人,其他四百人的结局,多半是被干掉或者俘虏了。
柴瑞最担心的是,刘远航会不会也和他们一样,中蒙了伏击,然后全军覆没,如果真是那样,他现在的处境远比预计的要危险,敌人利用刘远航或者他的首级来劝降,守住这营寨的难度就更大了。
尽管逃回来了两百骑兵,但他们对于防守根本没有任何作用。虽然人和马都回来了,但是有什么用呢,只有战马和人,根本没法作战的。他们的武器和盔甲,为了逃跑额更快都被丢弃了,就算把步兵的装备给他们,战斗力也会大打折扣,何况他们还不一定有胆量出战呢。
现在营内还有一百未出战的骑兵,但相较于叛军骑兵数量,根本不值一提,在这大部分都是平原的地带,在没有骑兵的掩护下行动,简直就是找死行为。
敌人骑兵就可以肆无忌惮的袭扰,没事就上来搞一下,就算他们不成功也损失都可以退走,一旦被抓住破绽,就是全军覆没的结局。
柴瑞现在能做的,就是龟缩在营寨内,固守待援,等待来自福山城方向的援军,至于老大刘远航,只能祈祷他能逃过一劫了,这样对大家都好。
整个奇山城西南方向的平原之上,不断地上演着类似的戏码,不过也有所不同,孔有德这边二十多人装备了五十支燧发枪,完全不需要贴脸肉搏,但其他的小队,一个小队十个人,只有两个是枪骑兵,杀伤能力有限,基本都承担着诱饵的任务,也有几个小队合伙伏击一支明军骑兵的情况。
这些都是孔有德想出来的法子,早晨在明军营寨外面打一阵枪后,他就率领亲兵和其他二百骑兵向西前进,也都以十人小队为单位分散出去,寻找合适的伏击地点。
适合大部队伏击的地点不多,也就那么两三个,明军肯定早就侦查到了,会在接近的时候提高警惕,但是隐藏十来个人的地方,多的数不胜数,很快这些骑兵小队就找到了何时的伏击地点,潜伏下来,等待着明军的到来。
每个小队都有两个枪骑兵,一旦发现敌人的骑兵队伍,直接利用燧发枪远程攻击,敌人不追就接着打,追的话就逃跑,引到伏击圈子,危险系数并不大。
不同于毛承福率领的那两百骑兵,他们完全是以逸待劳,无论是人还是战马,都有着充足的体力用于战斗,基本上不会吃亏。
其实,即使是正面的骑兵对决,孔有德也完全不虚,尽管经过前两天的战斗,虽然损失了一些,但也还有六百多人,刘远航也有只有七百多骑兵,双方的骑兵数量差距并不大,但孔有德对自己麾下骑兵的单兵战斗力相当自信。
他用这些战术,就是为了检验枪骑兵这个设想怎么样,现在看来,效果那是杠杠滴。
孔有德已经决定了,等到福山的战事结束,将登州境内所有的熟练工匠,全部集中到平山兵工厂去,用于提高燧发枪和其他武器的产量,然后他要在朝廷平叛大军抵达之前,将两个火器营全部换装燧发枪,再武装起一支枪骑兵部队。
据他所知,一般的卫所内都有匠户,而且和军户一样,欧式是世袭的,社会地位低下,只要给予他们足够好的待遇,相信他们一定会尽心尽力为自己服务。
登州境内卫所众多,就算和军户一样,匠户也逃亡众多,但保守估算,一千户还是有的,而且一户匠户一般也不止一个工匠,毕竟是世袭职业,肯定要传授给子孙的,这么看来,起码能弄到一千五百工匠。
当然,军工厂每个部门都要分配一些,一旦火铳局增加人手,燧发枪的产量最少也是翻倍,达到每月一千支以上的产量,等他们熟悉之后,恐怕还会更多。
莱州被围住才两个月,自己起码还有四个月时间,五千支燧发枪完全不在话下,当然还有带膛线的改进版燧发枪,到时候自己的设想完全可以实现。
而另一边,驻守明军营寨的柴瑞心越来越沉。
柴瑞虽然只是步营千总,但却是目前军营内职位最高的人,骑兵千总已经跟着刘远航出去了,刘远航的另外一千兵马被吴安邦带去了福山了,尽管营地内还有两个品级比他要高的千户,但那两个千户还是拎得清的,本来他们俩加起来才勉强有一千卫所兵,昨天两次攻城失败,损失了三百多人,他们根本没资格跟柴瑞这个千户较劲。
这个时候柴瑞就是这一千六百多明军的统领,尽管他已经派人去堵截逃兵,以免引起军营内的动荡,而且斩杀了几个试图逃跑的卫所兵,但军营内还是人心惶惶,各种谣言满天飞。
说刘远航打了败仗被追着跑的有,说刘远航全军覆没的也有,更有甚者,有人宣称福山那边打败仗了,总兵吴大人的两万大军,被叛军全歼了,刚才逃回营寨的两拨溃兵,其实是从福山跑回来的。
柴瑞已经做了各种措施,准备安抚营地内的紧张情绪,尽管没有完全平息下来,但总算没有继续发展了。
其实,营寨内的动荡还不是他最担心,更糟糕的是,他派出去堵截溃逃骑兵的人马,到现在拦截的骑兵差不多有差不多一百八十人了,这个速度增长速度越来越慢了。
根据审讯最开始讨回来的那四个骑兵得知,他们出战之后,叛军骑兵分成了二十来个小队分散逃跑,随后参将刘远航也将骑兵分成了小队,然后追击,他们四个本来是跟着刘远航追击叛军将领的,结果路上遇到叛军用火铳射击,他们就脱离队伍去追击,结果遭遇了伏击,十个人死了六个,就他们四个命大逃了回来。
也就是说,逃回来的骑兵应该都是被伏击之后败逃的,现在逃回来的只有不到两百人,其他四百人的结局,多半是被干掉或者俘虏了。
柴瑞最担心的是,刘远航会不会也和他们一样,中蒙了伏击,然后全军覆没,如果真是那样,他现在的处境远比预计的要危险,敌人利用刘远航或者他的首级来劝降,守住这营寨的难度就更大了。
尽管逃回来了两百骑兵,但他们对于防守根本没有任何作用。虽然人和马都回来了,但是有什么用呢,只有战马和人,根本没法作战的。他们的武器和盔甲,为了逃跑额更快都被丢弃了,就算把步兵的装备给他们,战斗力也会大打折扣,何况他们还不一定有胆量出战呢。
现在营内还有一百未出战的骑兵,但相较于叛军骑兵数量,根本不值一提,在这大部分都是平原的地带,在没有骑兵的掩护下行动,简直就是找死行为。
敌人骑兵就可以肆无忌惮的袭扰,没事就上来搞一下,就算他们不成功也损失都可以退走,一旦被抓住破绽,就是全军覆没的结局。
柴瑞现在能做的,就是龟缩在营寨内,固守待援,等待来自福山城方向的援军,至于老大刘远航,只能祈祷他能逃过一劫了,这样对大家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