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各方的思考
贵为左都御史的宋珫竟然也会对国士院国士感兴趣,这是不是有些夸张?事实上宋珫的反应很正常。
大明是一个科举的国度,作为六十多岁的部院大臣,宋珫已经达到了仕途的巅峰,他很快就要致仕了,但是宋珫身居高位,并不意味着他的家族未来会身居高位。
由于科举的特殊性,就算贵为豪门,也不一定保证每一代都有人会考上进士,比如宋珫,他的子侄之中最好的不过是举人。
他的下一代有他的恩萌,当然会弄一个小官当当,但是到了孙辈那就基本没有影响力了,大明历史上那些著名的大臣,不知道多少人后继无人,到现在默默无闻。
可是现在有了国士院,那就根本不一样了,他的子侄可以光明正大的选举成为国士,江西一省不过十几个名额,一府可能还轮不到一个,享有国士之名,光明正大的和军机阁部大臣讨论国家大事,这是何等的荣耀!
而且按照张超所说,他们对于国事享有否决权,那么如果能够拉拢一些人,那影响力就更是不得了,搞不好连张超都得拉拢。
当然按照张超的说法,国士院只不过是天子年幼时期的权宜之计,可是宋珫敏感的意识到十几年后,皇帝长大了,估计也不太敢动国士院,因为这背后是一百三十个地方大族,还牵涉到天下所有有功名的士大夫,皇帝只要不是脑残,绝不敢随便撤销。
宋珫还有一个最满意的是,国士院国士虽然五年一选举,但是如果干的好,总是能被选举上,那一辈子都可以干下去,甚至可以子孙相继。
而所谓士大夫的选举,他岂能不明白,整个江西秀才最起码有几千人,大部分不过是穷酸,所以只要有钱,肯花钱,那么通过选举弄到一个国士并不是很难。
而宋珫跟着张超这么多年,名下的工场田地股份并不少,钱财是一点不缺的,这样一来,岂不是宋家的富贵可以长久保持下去,最起码不会他一致仕就茶凉呀。
宋珫这么想,身居高位的哪一个都不傻,也都能想明白。所以几十个部院大臣侍郎寺卿互相对了对眼神,当然支持了,不支持才是傻子。
至于什么否决权,这些人也看明白了,张超不过是在忽悠张太后,这么多人人多嘴杂,人心不可能齐,只要张超想办法拉拢到66个名额,岂不是做什么都顺理成章,更夸张的是他还可以打着mínyì的牌子,为所欲为,甚至于连科道都拿他没有办法。
与那些没事搅三分的科道御史相比,各地的所谓名士恐怕要好打交道的多,只要张超舍得拉拢他们,想必这些人也不会与他为难。而张子卓本来就是商人,玩弄利益交换那是家传本领。
但是张超这么做表明他已经看出了,也有意识跟大家伙和平相处,平分权力,并实现利益交换,而且还付诸于行动,这比什么都实在,这样的领头人他们能不支持吗?
而张太后隔着厚厚的珠帘同样是满腹心思,她马上就要成为太皇太后了,但是张超这样出将入相,才干卓越的大臣辅政,她事实上根本没有多少话语权。
张太后不是傻子,正德也是她养大的,皇帝有些想法她也明白。正德不断折腾,也没有办法大权独揽,现在她一个妇人,家族名声又那么差,所以她只能依靠张超等人才能统治天下。
但是大明皇帝对于大臣天然的不信任,也让张太后对张超满腹猜忌,若是张超乱来,甚至于谋朝篡位,那她的麻烦就大了。她毕竟是朱家的媳妇,把她推到这个位置,她无论如何也不能丢了朱家的天下。
所以站在张太后的立场上,她绝对支持张超这个束缚自身的国士院,有着天下的名士看着,张超就算擅权也不会过分。
所以太后对于张超的建议同样是支持。而站在太后身边的司礼监太监何聪则是,苦笑着摇摇头。
正德一死,他们这些太监也只能当缩头乌龟了,这是大势所趋,由不得他们。
张超弄出的国士院,他有种感觉第一个撞到国士院眼中的恐怕是他们这些苦命人,谁让太监被士大夫宣传的跟恶魔一般。
太监是依附着皇帝才能作威作福,可是皇帝太小,什么都不懂,这权力真空本来应该是张超这样的权臣占据。
可是张超太狡猾了,他弄出一个狗屁的国士院,把这个权力看起来交给了国士院,实际上只要他能摆平国士院,还不是他说了算,而且他还可以打着mínyì的名头。那这样一来他们这些反mínyì的太监岂有好下场?
但是何聪根本没有选择,因为张超同样是自缚手脚,他反对岂不是变成支持张超擅权,作为皇家家奴的他,想死也不是这么个死法。
所以何聪尽管是满心的不情愿,也只能苦笑着支持,想必他这个军机大臣干不了多久了,那些总是嫌弃他的学士恐怕早就摩拳擦掌了。
但是还有一伙人,现在是头疼得很,那就是科道官员,这些职位卑微但权势滔天的官员对于张超这一招简直不知道如何应付,这张子卓总是不按常理出牌呀!
他们本身是士大夫,他们很清楚,无论张超有多少私心,他这个国士院的想法本质上是增大了士大夫的话语权,通过这么一弄,mínyì这玩意就从虚无缥缈变成了实际的投票。
张超可以利用mínyì,他们这些本来mínyì的代表同样也可以利用,而且还可以让自己的家族继承这种mínyì。
但是国士院的mínyì是不是与科道的mínyì是一回事,那就只能天知道了,以他们对于张超的理解,他绝对会玩出花样,肯定跟他们想的不一样。
所以快乐并痛苦的大明科道官员就彻底fēnliè了,有的支持,有的反对,大家争论不休。
同样在廷议上,还有一些人,比如那些看着位高权重的勋贵,这些或者因为生了个好女儿,或者因为祖上为大明流过血,现在却只能窝在家中,无所事事,闲极无聊。
他们现在对于国家大事根本就没有话语权,但是张超弄出的国士院似乎有些意思呀,可以让有功名的子侄变成国士,那岂不是可以间接的干预朝政?
甚至于他们立刻想起了一个很合适的人选,周显,公主之子,弘治的表弟,正德的表叔,今上的表爷爷,名声很好,又是举人,又在荡倭营混过,与张超关系不错,如果他在国士院,想必这些文臣只能捏着鼻子认可吧。
大明是一个科举的国度,作为六十多岁的部院大臣,宋珫已经达到了仕途的巅峰,他很快就要致仕了,但是宋珫身居高位,并不意味着他的家族未来会身居高位。
由于科举的特殊性,就算贵为豪门,也不一定保证每一代都有人会考上进士,比如宋珫,他的子侄之中最好的不过是举人。
他的下一代有他的恩萌,当然会弄一个小官当当,但是到了孙辈那就基本没有影响力了,大明历史上那些著名的大臣,不知道多少人后继无人,到现在默默无闻。
可是现在有了国士院,那就根本不一样了,他的子侄可以光明正大的选举成为国士,江西一省不过十几个名额,一府可能还轮不到一个,享有国士之名,光明正大的和军机阁部大臣讨论国家大事,这是何等的荣耀!
而且按照张超所说,他们对于国事享有否决权,那么如果能够拉拢一些人,那影响力就更是不得了,搞不好连张超都得拉拢。
当然按照张超的说法,国士院只不过是天子年幼时期的权宜之计,可是宋珫敏感的意识到十几年后,皇帝长大了,估计也不太敢动国士院,因为这背后是一百三十个地方大族,还牵涉到天下所有有功名的士大夫,皇帝只要不是脑残,绝不敢随便撤销。
宋珫还有一个最满意的是,国士院国士虽然五年一选举,但是如果干的好,总是能被选举上,那一辈子都可以干下去,甚至可以子孙相继。
而所谓士大夫的选举,他岂能不明白,整个江西秀才最起码有几千人,大部分不过是穷酸,所以只要有钱,肯花钱,那么通过选举弄到一个国士并不是很难。
而宋珫跟着张超这么多年,名下的工场田地股份并不少,钱财是一点不缺的,这样一来,岂不是宋家的富贵可以长久保持下去,最起码不会他一致仕就茶凉呀。
宋珫这么想,身居高位的哪一个都不傻,也都能想明白。所以几十个部院大臣侍郎寺卿互相对了对眼神,当然支持了,不支持才是傻子。
至于什么否决权,这些人也看明白了,张超不过是在忽悠张太后,这么多人人多嘴杂,人心不可能齐,只要张超想办法拉拢到66个名额,岂不是做什么都顺理成章,更夸张的是他还可以打着mínyì的牌子,为所欲为,甚至于连科道都拿他没有办法。
与那些没事搅三分的科道御史相比,各地的所谓名士恐怕要好打交道的多,只要张超舍得拉拢他们,想必这些人也不会与他为难。而张子卓本来就是商人,玩弄利益交换那是家传本领。
但是张超这么做表明他已经看出了,也有意识跟大家伙和平相处,平分权力,并实现利益交换,而且还付诸于行动,这比什么都实在,这样的领头人他们能不支持吗?
而张太后隔着厚厚的珠帘同样是满腹心思,她马上就要成为太皇太后了,但是张超这样出将入相,才干卓越的大臣辅政,她事实上根本没有多少话语权。
张太后不是傻子,正德也是她养大的,皇帝有些想法她也明白。正德不断折腾,也没有办法大权独揽,现在她一个妇人,家族名声又那么差,所以她只能依靠张超等人才能统治天下。
但是大明皇帝对于大臣天然的不信任,也让张太后对张超满腹猜忌,若是张超乱来,甚至于谋朝篡位,那她的麻烦就大了。她毕竟是朱家的媳妇,把她推到这个位置,她无论如何也不能丢了朱家的天下。
所以站在张太后的立场上,她绝对支持张超这个束缚自身的国士院,有着天下的名士看着,张超就算擅权也不会过分。
所以太后对于张超的建议同样是支持。而站在太后身边的司礼监太监何聪则是,苦笑着摇摇头。
正德一死,他们这些太监也只能当缩头乌龟了,这是大势所趋,由不得他们。
张超弄出的国士院,他有种感觉第一个撞到国士院眼中的恐怕是他们这些苦命人,谁让太监被士大夫宣传的跟恶魔一般。
太监是依附着皇帝才能作威作福,可是皇帝太小,什么都不懂,这权力真空本来应该是张超这样的权臣占据。
可是张超太狡猾了,他弄出一个狗屁的国士院,把这个权力看起来交给了国士院,实际上只要他能摆平国士院,还不是他说了算,而且他还可以打着mínyì的名头。那这样一来他们这些反mínyì的太监岂有好下场?
但是何聪根本没有选择,因为张超同样是自缚手脚,他反对岂不是变成支持张超擅权,作为皇家家奴的他,想死也不是这么个死法。
所以何聪尽管是满心的不情愿,也只能苦笑着支持,想必他这个军机大臣干不了多久了,那些总是嫌弃他的学士恐怕早就摩拳擦掌了。
但是还有一伙人,现在是头疼得很,那就是科道官员,这些职位卑微但权势滔天的官员对于张超这一招简直不知道如何应付,这张子卓总是不按常理出牌呀!
他们本身是士大夫,他们很清楚,无论张超有多少私心,他这个国士院的想法本质上是增大了士大夫的话语权,通过这么一弄,mínyì这玩意就从虚无缥缈变成了实际的投票。
张超可以利用mínyì,他们这些本来mínyì的代表同样也可以利用,而且还可以让自己的家族继承这种mínyì。
但是国士院的mínyì是不是与科道的mínyì是一回事,那就只能天知道了,以他们对于张超的理解,他绝对会玩出花样,肯定跟他们想的不一样。
所以快乐并痛苦的大明科道官员就彻底fēnliè了,有的支持,有的反对,大家争论不休。
同样在廷议上,还有一些人,比如那些看着位高权重的勋贵,这些或者因为生了个好女儿,或者因为祖上为大明流过血,现在却只能窝在家中,无所事事,闲极无聊。
他们现在对于国家大事根本就没有话语权,但是张超弄出的国士院似乎有些意思呀,可以让有功名的子侄变成国士,那岂不是可以间接的干预朝政?
甚至于他们立刻想起了一个很合适的人选,周显,公主之子,弘治的表弟,正德的表叔,今上的表爷爷,名声很好,又是举人,又在荡倭营混过,与张超关系不错,如果他在国士院,想必这些文臣只能捏着鼻子认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