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 大同世界
张超见徐溥有些疲倦,“先生,我们都辩论了十几天了,还要争下去吗?”
是的,这两个人谁都没有想到,他们这场谈话会拖延如此之久。张超拿出这三篇策论就是要试探一样徐溥这样的儒家精英对于他的观点的看法。
但是张超没有想到两人先是为三篇策论的观点争论,然后为论据争论,再然后甚至为策论的每一言而争论,到最后为了他们说过的每一句话而争辩,抄写的人抄的累了,就换人,笔墨纸砚不够了,就靠岸去买。
最后只剩下了厚厚的一大摞,到底记录了多少张纸谁也说不清楚,这是古代理国思想和现代治国思想的碰撞,结果就是徐溥和张超各有各的道理,谁也没说服对方。
“当然要辩论,你竟然能找到老夫的这么多不足,老夫也发现你有很多说不清楚的地方。理不辩不明,老夫引退了,时间多的很。”
张超也万万想不到徐溥竟然这般老而弥坚,最后他终于说出了自己的目的,“阁老,学生很多论据确实有含糊的地方,那咱们就把这次运河谈付梓出版,让天下人来评价,让天下人帮忙找论据。”
徐溥听完,沉默了一会,良久,他以坚定的眼神看着张超,说道,“那就出版,只不过有些措辞需要重新修改一番,就让天下的有识之士一起讨论吧。”
张超深施一礼,“阁老如此开明,学生多谢了。”
徐溥坦然的受了这一礼,“虽然学识上你不需要谢我,但是有我在,你会减少很多麻烦,所以老夫能够受你这一礼,这就是你写这三篇策论的目的吧。”
张超默然,果然徐溥是个明白人,徐溥接着说道,“你需要做几件事,你说三代之治的生产力落后,举了殷墟为例,又说河南安阳殷墟中有龙骨和青铜器,老夫从来没有听说过,你给我找来实据,这也是儒学的大事,必须立刻去做。”
“学生明白,回南京后就安排此事。”
“你说二三十年后北方有可能有大的民乱,老夫不知道你哪来的自信,敢如此肯定。但是天下事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老夫老了,应该看不到这一天了。
此事需要严格保密,否则万一被妖人利用,你反而成了祸国殃民之辈。老夫会将你的预测告知天子和朝中的大臣,只希望你说的不是真的。“
“多谢阁老,学生也不希望有这么一天。但是按照学生的计算,以现在的人口增长,二三十年后山陕北直等地,会出现大量的多余人口无所事事,又难以饱腹,一旦出现天灾,那么出现民乱,是有很大的可能性的。“
“这也是老夫所说的第三点。你写的那些符号也是算学?竟然可以用来预测人口数量,应用如此之广,九章中从来没有这些,你看过的那本域西算学,记得多少就写多少,老夫会请算术大家来看一看,到底是真是假?“
张超点头称是,这也是他的一个重要目的,推广数学和物理,让此时的大明知道什么叫科学思维,虽然他只知道一些简单的知识,但是目前也足够了。
这一次张超与徐溥谈话的非常的累,后世很多通俗易懂的东西,徐溥可能听都没有听过,他不得不从头普及,从头解释。
很多后世考古获得的论据,这个时候根本就没有,逼的张超不得不说出了殷墟。后世挖出来的时候已经是二十世纪了,除了把中国历史往前延伸了几百年,其他的意义并不大。
但是这个时候发掘出来,那就是轰动天下的大事,儒家喊了几千年的三代之治到底是什么样子,可算是见到实物了。对于徐溥这样的儒家信徒而言,三代之治就是一个理想国,如果能见到真相,就算结果不一定如他所愿,那也只能说明圣学是有缺陷的,他们还需要继续努力,弥补缺点,从而寻找真正的大同世界。
而对于张超而言,获得的结论肯定能确定三代之人用落后的龙骨来记录文字,用青铜来祭祀,陪葬远不如后人,至少说明一点,三代时期生产力落后,即使是贵族也不富庶,那就是一个实证,他张超的理论有铁的依据。
而对于有依据的学说至少也是一家之言,一定有有知识分子愿意去钻研,而这一点对于张超太重要了,到了那时他就会获得王阳明在思想界的地位,成为时代的先行者。
而张超相信,相对于心学,他的后世思想对士大夫的吸引力更大,因为真正的儒家信徒永远是现实主义者。
这也是徐溥愿意将他与张超的辩论公布于众的原因之一。作为入世的儒家,既然可以与世仇法家融合,可以与道家,佛家融合,又为何容不下张超的学说呢?
更何况,张超也是儒家弟子,他的学说同样是脱胎于儒家,比如他对于义利的看法,比如说他的格物观,这些足以被徐溥所接受。
到最后徐溥问了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子卓,按照你的说法,生产力决定统治模式,那么等日后大明有了强大的生产力,你觉得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统治模式呢?“
张超沉吟了一会,先是给徐溥施礼,然后让记录的离开,这才说道,“学生以为,天子当垂拱而治,类似于司礼监锦衣卫东西厂这样的机构根本就不应该存在,甚至就不当有阉人。毁人肢体以供享受,学生以为非义。
天子垂拱而治,朝政可以让贤明的大臣来主持,但是过去是贤臣,现在是贤臣,不代表未来也是贤臣,所以这些贤明的大臣也应该有制约。
学生以为这些大臣应该有任职时间的限制,不能任职太长,这样他们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培植私党,最后祸乱天下;当然也不能太短,这样贤臣没有时间发挥所长。
在学生看来天下的贤士何其众多,应该精心挑选几百人,成立一个国士院,由他们来群推贤臣,同时决定贤臣的去留。如此天子可安,贤臣也可安心施政,不需要忌讳人言,这样类似于岳武穆这样的悲剧也不会发生。“
徐溥听完沉思了良久,宦海沉浮几十载,在他心中隐隐约约也有天子垂拱而治,把大权交给内阁,是不是天下会更好这样的想法,但是有人用一套完整的理论,来论述出这样的观点,还提供了实施方案,这还是第一次听到,他不由得有些发呆。
当然徐溥对于张超为什么这么慎重,也可以理解。张超所说,简直是大逆不道,没有哪一个皇帝能够接受这样的观点,如果流传出去,鬼知道是什么下场。但是徐溥就是着迷,也许张超所说的就是他们这些人所追求的大同世界。
是的,这两个人谁都没有想到,他们这场谈话会拖延如此之久。张超拿出这三篇策论就是要试探一样徐溥这样的儒家精英对于他的观点的看法。
但是张超没有想到两人先是为三篇策论的观点争论,然后为论据争论,再然后甚至为策论的每一言而争论,到最后为了他们说过的每一句话而争辩,抄写的人抄的累了,就换人,笔墨纸砚不够了,就靠岸去买。
最后只剩下了厚厚的一大摞,到底记录了多少张纸谁也说不清楚,这是古代理国思想和现代治国思想的碰撞,结果就是徐溥和张超各有各的道理,谁也没说服对方。
“当然要辩论,你竟然能找到老夫的这么多不足,老夫也发现你有很多说不清楚的地方。理不辩不明,老夫引退了,时间多的很。”
张超也万万想不到徐溥竟然这般老而弥坚,最后他终于说出了自己的目的,“阁老,学生很多论据确实有含糊的地方,那咱们就把这次运河谈付梓出版,让天下人来评价,让天下人帮忙找论据。”
徐溥听完,沉默了一会,良久,他以坚定的眼神看着张超,说道,“那就出版,只不过有些措辞需要重新修改一番,就让天下的有识之士一起讨论吧。”
张超深施一礼,“阁老如此开明,学生多谢了。”
徐溥坦然的受了这一礼,“虽然学识上你不需要谢我,但是有我在,你会减少很多麻烦,所以老夫能够受你这一礼,这就是你写这三篇策论的目的吧。”
张超默然,果然徐溥是个明白人,徐溥接着说道,“你需要做几件事,你说三代之治的生产力落后,举了殷墟为例,又说河南安阳殷墟中有龙骨和青铜器,老夫从来没有听说过,你给我找来实据,这也是儒学的大事,必须立刻去做。”
“学生明白,回南京后就安排此事。”
“你说二三十年后北方有可能有大的民乱,老夫不知道你哪来的自信,敢如此肯定。但是天下事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老夫老了,应该看不到这一天了。
此事需要严格保密,否则万一被妖人利用,你反而成了祸国殃民之辈。老夫会将你的预测告知天子和朝中的大臣,只希望你说的不是真的。“
“多谢阁老,学生也不希望有这么一天。但是按照学生的计算,以现在的人口增长,二三十年后山陕北直等地,会出现大量的多余人口无所事事,又难以饱腹,一旦出现天灾,那么出现民乱,是有很大的可能性的。“
“这也是老夫所说的第三点。你写的那些符号也是算学?竟然可以用来预测人口数量,应用如此之广,九章中从来没有这些,你看过的那本域西算学,记得多少就写多少,老夫会请算术大家来看一看,到底是真是假?“
张超点头称是,这也是他的一个重要目的,推广数学和物理,让此时的大明知道什么叫科学思维,虽然他只知道一些简单的知识,但是目前也足够了。
这一次张超与徐溥谈话的非常的累,后世很多通俗易懂的东西,徐溥可能听都没有听过,他不得不从头普及,从头解释。
很多后世考古获得的论据,这个时候根本就没有,逼的张超不得不说出了殷墟。后世挖出来的时候已经是二十世纪了,除了把中国历史往前延伸了几百年,其他的意义并不大。
但是这个时候发掘出来,那就是轰动天下的大事,儒家喊了几千年的三代之治到底是什么样子,可算是见到实物了。对于徐溥这样的儒家信徒而言,三代之治就是一个理想国,如果能见到真相,就算结果不一定如他所愿,那也只能说明圣学是有缺陷的,他们还需要继续努力,弥补缺点,从而寻找真正的大同世界。
而对于张超而言,获得的结论肯定能确定三代之人用落后的龙骨来记录文字,用青铜来祭祀,陪葬远不如后人,至少说明一点,三代时期生产力落后,即使是贵族也不富庶,那就是一个实证,他张超的理论有铁的依据。
而对于有依据的学说至少也是一家之言,一定有有知识分子愿意去钻研,而这一点对于张超太重要了,到了那时他就会获得王阳明在思想界的地位,成为时代的先行者。
而张超相信,相对于心学,他的后世思想对士大夫的吸引力更大,因为真正的儒家信徒永远是现实主义者。
这也是徐溥愿意将他与张超的辩论公布于众的原因之一。作为入世的儒家,既然可以与世仇法家融合,可以与道家,佛家融合,又为何容不下张超的学说呢?
更何况,张超也是儒家弟子,他的学说同样是脱胎于儒家,比如他对于义利的看法,比如说他的格物观,这些足以被徐溥所接受。
到最后徐溥问了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子卓,按照你的说法,生产力决定统治模式,那么等日后大明有了强大的生产力,你觉得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统治模式呢?“
张超沉吟了一会,先是给徐溥施礼,然后让记录的离开,这才说道,“学生以为,天子当垂拱而治,类似于司礼监锦衣卫东西厂这样的机构根本就不应该存在,甚至就不当有阉人。毁人肢体以供享受,学生以为非义。
天子垂拱而治,朝政可以让贤明的大臣来主持,但是过去是贤臣,现在是贤臣,不代表未来也是贤臣,所以这些贤明的大臣也应该有制约。
学生以为这些大臣应该有任职时间的限制,不能任职太长,这样他们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培植私党,最后祸乱天下;当然也不能太短,这样贤臣没有时间发挥所长。
在学生看来天下的贤士何其众多,应该精心挑选几百人,成立一个国士院,由他们来群推贤臣,同时决定贤臣的去留。如此天子可安,贤臣也可安心施政,不需要忌讳人言,这样类似于岳武穆这样的悲剧也不会发生。“
徐溥听完沉思了良久,宦海沉浮几十载,在他心中隐隐约约也有天子垂拱而治,把大权交给内阁,是不是天下会更好这样的想法,但是有人用一套完整的理论,来论述出这样的观点,还提供了实施方案,这还是第一次听到,他不由得有些发呆。
当然徐溥对于张超为什么这么慎重,也可以理解。张超所说,简直是大逆不道,没有哪一个皇帝能够接受这样的观点,如果流传出去,鬼知道是什么下场。但是徐溥就是着迷,也许张超所说的就是他们这些人所追求的大同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