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一四 章 艰难的选择
事实上不管是李二还是杜如晦,以至于李承乾,他们的想法都是一样的。都是琢磨着把那些身在高句丽的人一勺烩了,懒得区分什么汉人、高句丽人,统统抓起来了事,否则他们也不会认为这件事情会让自己名声一落千丈。
但这个世界上事情就是这样,有些可以说但不可以做,有些可以做但不可以说。
战后如何处置高句丽人,这本身一件可以做但不可以说的事,所以无论是谁都不想去过问,因为问了就要下决定,而这个下决定的人很可能就要背上千古骂名。
杜荷这个可怜的娃,傻傻的做了李承乾的替罪羊却不自知,远在冀州的老杜却差点气炸了肺,跳着脚的骂了一顿逆子之后,狠狠地病了三天,连老友房玄龄都避而不见。
丢脸,真是太丢脸了,房谋杜断的‘杜断’竟然生了一个傻儿子,如次大的事情也敢掺和,现在被李承乾抓住当成替罪羊,却又找谁说理去。
“克明啊,还在生闷气呢?差不多就行了,娃娃们的事情,何必动那么大的肝火!”自己儿子没吃亏,李二自然可以站着说话不腰疼。
“陛下,不是臣教子无方,德行有亏,还请陛下责罚!”杜老头也是没招了,仗着自己是秦王府老人开始放刁,拼着用一顿责罚换来李二不把杜荷的主意明发天下。
“你这老家伙就会放刁,行了行了,朕答应了。”李二是私下里来看杜如晦的,所以表现的并不是那么严肃,言谈间就像是在话家常。
“臣谢过陛下恩典。”杜如晦也是个妙人,李世民刚刚表示答应,他也不问答应的事什么,立刻就是一顿谢恩。
数十年的君臣关系,类似于这样的事情不知发生过多少,李二不可能因为这点事情真的死揪着不放,杜如晦正是知道这一点,才借机耍赖,从老李这次把事情圆了过来。
不过老杜也知道,这次的事情尽管李二已经答应了,但他的人情却也欠下了,将来怕是有得还呢。
李二这边与杜如晦互相玩着斗心眼的游戏,时间上与南海舰队征粮的时间差不多是同时发生,李承乾也在处理完杜荷之后便马不停蹄的准备处置吐蕃人的事情。
大唐太子,金口玉言,说是五天便是五天,断无朝令夕改的道理。
所以在李承乾上次离开之后的第五日清晨,行至歧州的五千吐蕃军被一支千余人的队伍堵住了去路,全覆式铠甲下面一双双冰冷的不带任何感情的眸子死死盯在这些手无寸铁的吐蕃人身上。
“禄东赞,出来答话!”伍登手提长枪高居马上越众而出。
这家伙自从押送李元昌回到长安之后便再也没有回去,此次处理土蕃人事关重大,让‘七组’的那些不着调的江湖人办显得名不正言不顺。
“是,是‘獠牙’,大唐的‘獠牙’!”
“为什么,不是说放我们回去么?为什么会在这里堵住我们?”
“完了,死定了,真的死定了。”
五千曾经的吐蕃精锐与大唐军队在松州打了一场,又被带到长安关了一段时间,早就没了当初的锐气,一个个惶惶如丧家之犬,只想着能早些离开这个鬼地方,现在被堵了去路,岂有不乱的道理。
“全都给我闭嘴,不想死的就老老实实站好!”走出人群的禄东赞愤怒的回头大吼一声,转头对伍登有些不好意思的问道:“东赞在此,将军寻吾何事?”
“禄东赞,殿下让某问你,事情考虑的怎么样了!”伍登手中大枪斜指地面,有些不屑的扫了一眼禄东赞身后的那些吐蕃人,大有视这些人为土鸡瓦狗之意。
一支被吓破了胆的军队根本就够不成军队,真不知道太子殿下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会想要收服这些人,难道这吐蕃的禄东赞真就那么重要?达到远胜数万大军的程度?为了他一个人竟然可以放过数万人?
揣着这样那样的心思,伍登紧了紧手中长枪,大有一言不合取尔狗命的架式。
“将军,东赞有一事不明,不知将军可否为吾解惑。”禄东赞顿了顿,对伍登的问题避而不谈,反而向他提问。
只是伍登也不是那种毫无战场经验的菜鸟,冷笑一声说道:“禄东赞,不要再做无谓的挣扎了,摆在你面前的只有两条路——生或者死!何去何从只在你一念之间!”
“这位将军,东赞只是想问,红口白牙之间,太子殿下如何能信得过我,若是东赞只是敷衍着答应,背地里却依旧……”禄东赞话说到这里闭上了嘴,有些话不需要说的太清楚,若说的太清楚,只怕随时都有人头落地的危险。
“此事你不用管,只要说出你的选择,是真是假殿下自有判断。”对于禄东赞的问题,伍登事实上也很迷惑。
但为了自己的面子,为了大唐的面子,只能硬着头皮这样回答,至于李承乾到底有没有鉴别的法子,只能留待以后再说。
禄东赞沉默了,本来还以为可以凭借口中三寸不烂之舌能将来人说服,为自己赢得一些时间,结果不想来人竟是一头倔驴,根本就不和他讲道理,单刀直入直奔主题,让他连回旋的余地都没有。
自从三天前接到松赞干布的那份手书,禄东赞就想了好多好多,也想通了为什么在自己离开之前,李承乾会和自己说了那么多奇怪的话。
松赞的手书里没有任何命令,上面只是把大唐太子说过什么如实的复述了一遍,可是禄东赞却能够感受到书写人心中的那份煎熬,也知道吐蕃数万人的性命就系在自己的一念之间。
若是归顺李承乾,那么吐蕃这些人就能活下去{当然,能活多少天还不知道},若是不归顺,那么这些人的下场不问可知,单看前面这一千身穿全覆式铠甲的大唐骑士就知道,后果一定不会是放他们回家那么简单。
但这个世界上事情就是这样,有些可以说但不可以做,有些可以做但不可以说。
战后如何处置高句丽人,这本身一件可以做但不可以说的事,所以无论是谁都不想去过问,因为问了就要下决定,而这个下决定的人很可能就要背上千古骂名。
杜荷这个可怜的娃,傻傻的做了李承乾的替罪羊却不自知,远在冀州的老杜却差点气炸了肺,跳着脚的骂了一顿逆子之后,狠狠地病了三天,连老友房玄龄都避而不见。
丢脸,真是太丢脸了,房谋杜断的‘杜断’竟然生了一个傻儿子,如次大的事情也敢掺和,现在被李承乾抓住当成替罪羊,却又找谁说理去。
“克明啊,还在生闷气呢?差不多就行了,娃娃们的事情,何必动那么大的肝火!”自己儿子没吃亏,李二自然可以站着说话不腰疼。
“陛下,不是臣教子无方,德行有亏,还请陛下责罚!”杜老头也是没招了,仗着自己是秦王府老人开始放刁,拼着用一顿责罚换来李二不把杜荷的主意明发天下。
“你这老家伙就会放刁,行了行了,朕答应了。”李二是私下里来看杜如晦的,所以表现的并不是那么严肃,言谈间就像是在话家常。
“臣谢过陛下恩典。”杜如晦也是个妙人,李世民刚刚表示答应,他也不问答应的事什么,立刻就是一顿谢恩。
数十年的君臣关系,类似于这样的事情不知发生过多少,李二不可能因为这点事情真的死揪着不放,杜如晦正是知道这一点,才借机耍赖,从老李这次把事情圆了过来。
不过老杜也知道,这次的事情尽管李二已经答应了,但他的人情却也欠下了,将来怕是有得还呢。
李二这边与杜如晦互相玩着斗心眼的游戏,时间上与南海舰队征粮的时间差不多是同时发生,李承乾也在处理完杜荷之后便马不停蹄的准备处置吐蕃人的事情。
大唐太子,金口玉言,说是五天便是五天,断无朝令夕改的道理。
所以在李承乾上次离开之后的第五日清晨,行至歧州的五千吐蕃军被一支千余人的队伍堵住了去路,全覆式铠甲下面一双双冰冷的不带任何感情的眸子死死盯在这些手无寸铁的吐蕃人身上。
“禄东赞,出来答话!”伍登手提长枪高居马上越众而出。
这家伙自从押送李元昌回到长安之后便再也没有回去,此次处理土蕃人事关重大,让‘七组’的那些不着调的江湖人办显得名不正言不顺。
“是,是‘獠牙’,大唐的‘獠牙’!”
“为什么,不是说放我们回去么?为什么会在这里堵住我们?”
“完了,死定了,真的死定了。”
五千曾经的吐蕃精锐与大唐军队在松州打了一场,又被带到长安关了一段时间,早就没了当初的锐气,一个个惶惶如丧家之犬,只想着能早些离开这个鬼地方,现在被堵了去路,岂有不乱的道理。
“全都给我闭嘴,不想死的就老老实实站好!”走出人群的禄东赞愤怒的回头大吼一声,转头对伍登有些不好意思的问道:“东赞在此,将军寻吾何事?”
“禄东赞,殿下让某问你,事情考虑的怎么样了!”伍登手中大枪斜指地面,有些不屑的扫了一眼禄东赞身后的那些吐蕃人,大有视这些人为土鸡瓦狗之意。
一支被吓破了胆的军队根本就够不成军队,真不知道太子殿下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会想要收服这些人,难道这吐蕃的禄东赞真就那么重要?达到远胜数万大军的程度?为了他一个人竟然可以放过数万人?
揣着这样那样的心思,伍登紧了紧手中长枪,大有一言不合取尔狗命的架式。
“将军,东赞有一事不明,不知将军可否为吾解惑。”禄东赞顿了顿,对伍登的问题避而不谈,反而向他提问。
只是伍登也不是那种毫无战场经验的菜鸟,冷笑一声说道:“禄东赞,不要再做无谓的挣扎了,摆在你面前的只有两条路——生或者死!何去何从只在你一念之间!”
“这位将军,东赞只是想问,红口白牙之间,太子殿下如何能信得过我,若是东赞只是敷衍着答应,背地里却依旧……”禄东赞话说到这里闭上了嘴,有些话不需要说的太清楚,若说的太清楚,只怕随时都有人头落地的危险。
“此事你不用管,只要说出你的选择,是真是假殿下自有判断。”对于禄东赞的问题,伍登事实上也很迷惑。
但为了自己的面子,为了大唐的面子,只能硬着头皮这样回答,至于李承乾到底有没有鉴别的法子,只能留待以后再说。
禄东赞沉默了,本来还以为可以凭借口中三寸不烂之舌能将来人说服,为自己赢得一些时间,结果不想来人竟是一头倔驴,根本就不和他讲道理,单刀直入直奔主题,让他连回旋的余地都没有。
自从三天前接到松赞干布的那份手书,禄东赞就想了好多好多,也想通了为什么在自己离开之前,李承乾会和自己说了那么多奇怪的话。
松赞的手书里没有任何命令,上面只是把大唐太子说过什么如实的复述了一遍,可是禄东赞却能够感受到书写人心中的那份煎熬,也知道吐蕃数万人的性命就系在自己的一念之间。
若是归顺李承乾,那么吐蕃这些人就能活下去{当然,能活多少天还不知道},若是不归顺,那么这些人的下场不问可知,单看前面这一千身穿全覆式铠甲的大唐骑士就知道,后果一定不会是放他们回家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