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二一章 扫墓祭祖1
第四二一章扫墓祭祖1
1.
4月5日,星期日,清明节。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烈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是历史传承和人文气息很浓的一个节日。
清明节在中国已有25oo多年历史,古时又叫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扫墓节、扫坟节、鬼节等。它与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十月初一的寒衣节,并称为中国三大著名“鬼节”。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在墓前祭祖扫墓,这个习俗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东周战国时代《孟子·齐人》也曾提及一个为人所耻笑的齐国人,常到东郭坟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见战国时代扫墓之风气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时,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于是,清明节扫墓祭祖就成了流传至今的一种重要的社会风俗。
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仍然一直延续,但祭扫的程序已经删减了不少,一般都是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在我国,历史上的文人墨客对清明节也情有独钟,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句。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宋朝诗人高菊卿也曾于《清明》一诗中描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还有唐朝诗人杜牧的那广为流传的,几乎是大人孩子都会诵读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从这些古诗词里我们不难看出,清明节在中国人心目中的重要性。这是一种亲情和历史的传播和继承,不要简单地把它跟“封建迷信”等同视之。
2.
在户山地区,清明节并没有被山民们看做是一个节日,而是被看成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逐渐升高,在户山地区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高粱谷雨谷,立夏芝麻小满黍”的农谚俗语。
故此,清明节前后,山里人就开始投入忙碌的春耕春种了,“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错过了清明前后播种的良机,这一年的收成说不定就没有了,就只能望地而兴叹了。
尽管是农忙时节,在清明节这一天,户山地区还是很热闹的。山里人都会自觉地给自己放一天假,亲朋好友在一起聚一聚、一起喝喝酒、一起祭祖扫墓,或者去村子里参加一些流传多年的民俗活动。在古代,清明节的民俗活动有很多,譬如踏青、插柳、游乐、放风筝、荡秋千、牵钩、射柳、蹴鞠、斗鸡等等。如今,在户山地区流传下来的民俗活动就只剩下了放风筝和荡秋千,这些都是小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给山里孩子的童年留下了太多快乐的记忆。
游戏和快乐都是孩子们的,大人们要忙的就是祭祖和扫墓。在户山地区,年节祭祖是和“孝道”连在一起的,如清明节上坟扫墓等祭奠活动,是生者对死者寄托的哀思与缅怀,也是中国孝道文化的内涵与礼数,是对逝去的亲人,慎终追远,缅怀思念,这是中国孝道文化代代相袭、辈辈相传的伟大特色与伟大内涵,是中国人一种永恒的孝道和仁爱的体现。
在石门沟子村,村里若有清明节不给先祖上坟和扫墓的,就会被村里人视为“不孝”,是“数典而忘其祖”的表现,是要遭村里老人唾骂的。山里人虽然粗俗,但也懂得“不孝”这个骂名背不得。因此,户山地区的山民们,一直都是把清明节祭祖和扫墓当做很重要的一种仪式,会很自觉、很虔诚地去做。
1.
4月5日,星期日,清明节。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烈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是历史传承和人文气息很浓的一个节日。
清明节在中国已有25oo多年历史,古时又叫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扫墓节、扫坟节、鬼节等。它与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十月初一的寒衣节,并称为中国三大著名“鬼节”。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在墓前祭祖扫墓,这个习俗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东周战国时代《孟子·齐人》也曾提及一个为人所耻笑的齐国人,常到东郭坟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见战国时代扫墓之风气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时,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于是,清明节扫墓祭祖就成了流传至今的一种重要的社会风俗。
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仍然一直延续,但祭扫的程序已经删减了不少,一般都是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在我国,历史上的文人墨客对清明节也情有独钟,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句。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宋朝诗人高菊卿也曾于《清明》一诗中描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还有唐朝诗人杜牧的那广为流传的,几乎是大人孩子都会诵读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从这些古诗词里我们不难看出,清明节在中国人心目中的重要性。这是一种亲情和历史的传播和继承,不要简单地把它跟“封建迷信”等同视之。
2.
在户山地区,清明节并没有被山民们看做是一个节日,而是被看成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逐渐升高,在户山地区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高粱谷雨谷,立夏芝麻小满黍”的农谚俗语。
故此,清明节前后,山里人就开始投入忙碌的春耕春种了,“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错过了清明前后播种的良机,这一年的收成说不定就没有了,就只能望地而兴叹了。
尽管是农忙时节,在清明节这一天,户山地区还是很热闹的。山里人都会自觉地给自己放一天假,亲朋好友在一起聚一聚、一起喝喝酒、一起祭祖扫墓,或者去村子里参加一些流传多年的民俗活动。在古代,清明节的民俗活动有很多,譬如踏青、插柳、游乐、放风筝、荡秋千、牵钩、射柳、蹴鞠、斗鸡等等。如今,在户山地区流传下来的民俗活动就只剩下了放风筝和荡秋千,这些都是小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给山里孩子的童年留下了太多快乐的记忆。
游戏和快乐都是孩子们的,大人们要忙的就是祭祖和扫墓。在户山地区,年节祭祖是和“孝道”连在一起的,如清明节上坟扫墓等祭奠活动,是生者对死者寄托的哀思与缅怀,也是中国孝道文化的内涵与礼数,是对逝去的亲人,慎终追远,缅怀思念,这是中国孝道文化代代相袭、辈辈相传的伟大特色与伟大内涵,是中国人一种永恒的孝道和仁爱的体现。
在石门沟子村,村里若有清明节不给先祖上坟和扫墓的,就会被村里人视为“不孝”,是“数典而忘其祖”的表现,是要遭村里老人唾骂的。山里人虽然粗俗,但也懂得“不孝”这个骂名背不得。因此,户山地区的山民们,一直都是把清明节祭祖和扫墓当做很重要的一种仪式,会很自觉、很虔诚地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