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六章 :使君心不同
提起崔亮,秦晋不禁有些头疼,看来他和姓崔的颇为有缘。复制网址访问%%%%e%%f%%%%e%%f%d,:.。在新安时是崔安世,到了长安又是崔安国。现在赴任冯翊郡,与之打‘交’道的则是崔亮。这个崔亮与崔安世兄弟同属清河崔氏青州房,按辈分应该是崔安世兄弟的族叔。
他盯着周匄看了一阵,只见这个眉目间颇有几分英气的虬髯汉子并不像说谎。
“你说皇甫恪谋反是受了崔亮的‘逼’迫,可有证据?”
周匄恨恨的回答:“崔亮其人老成‘奸’诈,如果有翻身的证据,皇甫将军又何至于冒着身败名裂的风险造反呢?”
这一番回答倒让秦晋忽然想到了一个关键的问题。
“退一步说,你们又没受了崔亮‘逼’迫,又因何跟着皇甫恪一同造反呢?”
“俺朔方军上下一体,皇甫将军有所命,自当从命!”
秦晋冷笑了一声,这等冠冕堂皇的说辞也只能欺骗那些书呆子,他才不相信有人会撇家舍业的跟着主将谋反。
但是他也知道,像周匄这种人,如果有些事不想说,就算刀架在脖子上也没用。
“好了,你说的事,我知道了,一切等回到同州再说!”
说罢,就打发人将周匄押下去。而周匄却犯了急,竟扑通一下跪在了秦晋的面前,‘激’动的说道:
“秦使君,末将所言句句属实,皇甫将军的确是被崔亮贼子陷害‘逼’迫的啊,使君,使君可要小心此人啊……”
秦晋有些不耐烦的摆了摆手,并没有继续和周匄‘交’流。他岂能看不出来,周匄是打算借自己的手收拾崔亮,打算让神武军给皇甫恪当刀使,看来貌似忠厚的人,不一定真的就忠厚了,尽管也许这个人的本心并不坏,但此人这么做无疑有可能让神武军陷入两难的尴尬之地。
在经历了长安的种种是非之后,秦晋从中悟到了一个道理。这个世界的罪恶与丑陋是永远都铲不平的,想要成就大事必须得学会分清楚主次,如果每件不平之事都要不自量力的‘插’上一手,到头还回来的只能是处处受敌与焦头烂额。
秦晋仔细的思量过,他的主要目标是对付安禄山叛军,以避免原本历史上的悲剧发生。[想看的书几乎都有啊,比一般的站要稳定很多更新还快,全文字的没有广告。]在这其间他可能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小人,诸如杨国忠、边令诚、程元振、鱼朝恩等。到现在为止,几乎所有已知的‘奸’人都曾与之为敌,难道能将这种情况仅仅简单的归于秦晋有正义体制,专‘门’招‘奸’人的嫉恨么?
这种说法显然是讲不通的,因为不但是‘奸’人,就连在秦晋眼中的忠诚同样也不愿与之为伍,这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高仙芝。
究其根源,还是秦晋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的未来思维在作祟。他对这片古老大地上的唐王朝有着深深的认同感,然而却天然的没有对王朝君主的忠诚。
纵观秦晋来到这个时代以后的一切行为,都可以从这种思维中得到合理的解释。比如,他可以在叛军的重重压力下,选择带领地方军民奋起反抗,然而他又能毫无心理压力的加入针对天子的兵变……
所以,痛定思痛之下,秦晋自忖绝对再不能犯以前的错误,为了达到终极目标,可以选择与‘奸’佞合作。
正如后世的一位伟人所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能文质彬彬,也不能温良恭俭让。”换言之,在达到目的之前,可以学着卑鄙,学着暴力,可以向一切对达成目标有利的人或事妥协,只有如此才能笑道最后。
因此,只要崔亮没成为神武军的绊脚石,秦晋也就懒得搭理这个出身自清河崔氏的显贵做过什么卑鄙可耻的事,更何况在与之‘交’接之后,此人即将返回长安,又何必在毫无所得的情况下,又树新敌呢?
将近亥时,打扫战场的工作接近尾声,终于有了陈千里的消息,他被从死人堆里刨了出来,万幸的是虽然身上伤口数十处,却没有一处可以致命,只是筋疲力尽又流了不少血,需要将养一段时间。
听说陈千里没事,秦晋紧紧悬着的一颗心总算放了下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能放过陈千里在朝邑之战中犯下的过错。如果不是陈千里自作主张,也许龙武军的五千条‘性’命就不会白白的死去,这个数字至少会降低一半甚至更多。
当卢杞听说陈千里被找到了以后,竟有些幸灾乐祸的冷笑了一声。
“对陈长史而言,或者反不如死了!”
秦晋心下一阵恻然,卢杞的这句话显然意有所指,陈千里在朝邑之战时,领着督战队杀了不少龙武军的军卒,这五千人里少说有半数死在他手里。
“平日里看裴敬一副温良恭俭让的模样,想不到也有如此‘阴’损的一面,让陈千里做督战队,摆明了就是要陷他于不以啊!”
秦晋并没有搭茬,恐怕自此以后龙武军上下再也不会认同陈千里了,督战队杀掉了他们此前所有的情分和信任。秦晋自问这件事若是换在自己身上,绝对不会做这种选择。然则,陈千里这种人做事有着极强的原则‘性’,明知道可能导致不希望看到的结果,仍旧毅然决然,义无反顾的做了reads;。
这也许就是古人常说的“君子可欺之以方”。具备这种品质的人,在秦晋原本的那个时代早就绝迹了。因此,秦晋从来都不认为自己是君子,所以和小人妥协也就没有什么不可逾越的心理障碍了。
他此前所欠缺的,只不过是对这个时代的理解少了一些变通。当然,此前种种碰壁之中,也不乏对这个时代人的低估。为此,他已经‘交’足了学费,受到了足够的教训。
“说句诛心之言,朝邑之战对使君对神武军倒是件好事呢!”
卢杞又用一种幸灾乐祸的语调说着,他对陈千里和龙武军绝无好感,与绝大多数神武军中的军官一样,对其充满着浓浓的抵触和戒备。
“使君何不乘此机会将龙武军的那些残兵败将一并吞并了?”
“这是后话,朝邑小城的百姓已经逃散十之有九,明日一早大军撤离之后,就要将此城付之一炬。咱们人马不够用,不宜分散,必须将所有兵力中起来。”
“使君明断。”卢杞拱手赞了一句,停顿一下又问道:“周匄所言崔亮之事,使君可相信?”
“你认为呢?”秦晋不答反问。
“末将以为,周匄说的极有可能是真的。皇甫家在‘厌胜‘射’偶’一案中几乎破家,崔亮一向又与杨国忠亲近,这次奉诏回朝任‘门’下‘侍’郎,没准就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交’易!”
秦晋点了点头,卢杞的说法正与他不谋而合。卢杞又出言提醒道:“只是这崔亮和崔安世、崔安国兄弟绝不能容日而语。比起那蠢如猪狗的两兄弟,崔亮简直就是狐狸、豺狼。”
秦晋则面无表情的回答:“只要他不与神武军为难,就只做不知,咱们没有多少时间耽搁在内耗中了。”
次日一早,大军开拔西返,被甩在身后的是熊熊大火与弥漫十数里的浓烟。
在西返的途中,便有人向秦晋提出了疑问,既然他们在朝邑之战中击败了皇甫恪,为什么不乘胜追击,收复蒲津,彻底平定叛‘乱’呢?他并没有像以往一般耐心的予以解释,朝邑一战哪里是什么胜仗?那分明是皇甫恪主动选择的撤退。就算皇甫恪没撤,龙武军徘徊在崩溃的边缘,神武军一头撞上去,即使胜了也将是惨胜。而惨胜对于他还有意义吗?到时候他拿什么去经略冯翊郡,抵抗叛军?
之所以不明说,是不想一次打消掉神武军因之而起的士气。
皇甫恪叛‘乱’对冯翊郡的影响极为恶劣,据路上收留的逃民所说,朝邑以西到蒲津黄河岸边,几乎已经没有人烟了,百姓们怕战‘乱’‘波’及,又时不时的有传闻,皇甫恪投了安禄山,叛军会由蒲津绕过潼关,直取关中。
百姓们或多或少都听说过安禄山叛军在潼关以东的斑斑劣迹,生怕家破人亡,是以竟在三两夜间便携家带口的逃往了冯翊郡的西部,甚至逃窜到了京兆府地界。
只是负责京兆府的地方官生怕朝廷怪罪,又将逃进境内的逃民轰回了冯翊郡。
所以,神武军越靠近同州城,一路上所见的难民就越多。来自东部的逃民东一群西一片,就像集体搬家一样大包小裹,推着小车,与神武军同向而行。
秦晋很奇怪,同一条路,在来的时候几乎没见过多少逃难的队伍,因何仅仅隔了一夜,逃难的百姓就像雨后‘春’笋一样多了起来呢?而且,这些逃难的百姓们也不惧怕他们,甚至还有意的仅仅跟随着神武军,才走了不到二十里,跟着神武军向西行进的逃民数目竟已经与之相当了。
秦晋带着亲随到百姓中询问他们的基本情况,百姓们在听说他就是一军主将之后,竟啧啧连声的夸赞着,英雄出少年。
在这些逃难的百姓身上,秦晋没有看到想象中穷困与木讷。
他盯着周匄看了一阵,只见这个眉目间颇有几分英气的虬髯汉子并不像说谎。
“你说皇甫恪谋反是受了崔亮的‘逼’迫,可有证据?”
周匄恨恨的回答:“崔亮其人老成‘奸’诈,如果有翻身的证据,皇甫将军又何至于冒着身败名裂的风险造反呢?”
这一番回答倒让秦晋忽然想到了一个关键的问题。
“退一步说,你们又没受了崔亮‘逼’迫,又因何跟着皇甫恪一同造反呢?”
“俺朔方军上下一体,皇甫将军有所命,自当从命!”
秦晋冷笑了一声,这等冠冕堂皇的说辞也只能欺骗那些书呆子,他才不相信有人会撇家舍业的跟着主将谋反。
但是他也知道,像周匄这种人,如果有些事不想说,就算刀架在脖子上也没用。
“好了,你说的事,我知道了,一切等回到同州再说!”
说罢,就打发人将周匄押下去。而周匄却犯了急,竟扑通一下跪在了秦晋的面前,‘激’动的说道:
“秦使君,末将所言句句属实,皇甫将军的确是被崔亮贼子陷害‘逼’迫的啊,使君,使君可要小心此人啊……”
秦晋有些不耐烦的摆了摆手,并没有继续和周匄‘交’流。他岂能看不出来,周匄是打算借自己的手收拾崔亮,打算让神武军给皇甫恪当刀使,看来貌似忠厚的人,不一定真的就忠厚了,尽管也许这个人的本心并不坏,但此人这么做无疑有可能让神武军陷入两难的尴尬之地。
在经历了长安的种种是非之后,秦晋从中悟到了一个道理。这个世界的罪恶与丑陋是永远都铲不平的,想要成就大事必须得学会分清楚主次,如果每件不平之事都要不自量力的‘插’上一手,到头还回来的只能是处处受敌与焦头烂额。
秦晋仔细的思量过,他的主要目标是对付安禄山叛军,以避免原本历史上的悲剧发生。[想看的书几乎都有啊,比一般的站要稳定很多更新还快,全文字的没有广告。]在这其间他可能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小人,诸如杨国忠、边令诚、程元振、鱼朝恩等。到现在为止,几乎所有已知的‘奸’人都曾与之为敌,难道能将这种情况仅仅简单的归于秦晋有正义体制,专‘门’招‘奸’人的嫉恨么?
这种说法显然是讲不通的,因为不但是‘奸’人,就连在秦晋眼中的忠诚同样也不愿与之为伍,这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高仙芝。
究其根源,还是秦晋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的未来思维在作祟。他对这片古老大地上的唐王朝有着深深的认同感,然而却天然的没有对王朝君主的忠诚。
纵观秦晋来到这个时代以后的一切行为,都可以从这种思维中得到合理的解释。比如,他可以在叛军的重重压力下,选择带领地方军民奋起反抗,然而他又能毫无心理压力的加入针对天子的兵变……
所以,痛定思痛之下,秦晋自忖绝对再不能犯以前的错误,为了达到终极目标,可以选择与‘奸’佞合作。
正如后世的一位伟人所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能文质彬彬,也不能温良恭俭让。”换言之,在达到目的之前,可以学着卑鄙,学着暴力,可以向一切对达成目标有利的人或事妥协,只有如此才能笑道最后。
因此,只要崔亮没成为神武军的绊脚石,秦晋也就懒得搭理这个出身自清河崔氏的显贵做过什么卑鄙可耻的事,更何况在与之‘交’接之后,此人即将返回长安,又何必在毫无所得的情况下,又树新敌呢?
将近亥时,打扫战场的工作接近尾声,终于有了陈千里的消息,他被从死人堆里刨了出来,万幸的是虽然身上伤口数十处,却没有一处可以致命,只是筋疲力尽又流了不少血,需要将养一段时间。
听说陈千里没事,秦晋紧紧悬着的一颗心总算放了下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能放过陈千里在朝邑之战中犯下的过错。如果不是陈千里自作主张,也许龙武军的五千条‘性’命就不会白白的死去,这个数字至少会降低一半甚至更多。
当卢杞听说陈千里被找到了以后,竟有些幸灾乐祸的冷笑了一声。
“对陈长史而言,或者反不如死了!”
秦晋心下一阵恻然,卢杞的这句话显然意有所指,陈千里在朝邑之战时,领着督战队杀了不少龙武军的军卒,这五千人里少说有半数死在他手里。
“平日里看裴敬一副温良恭俭让的模样,想不到也有如此‘阴’损的一面,让陈千里做督战队,摆明了就是要陷他于不以啊!”
秦晋并没有搭茬,恐怕自此以后龙武军上下再也不会认同陈千里了,督战队杀掉了他们此前所有的情分和信任。秦晋自问这件事若是换在自己身上,绝对不会做这种选择。然则,陈千里这种人做事有着极强的原则‘性’,明知道可能导致不希望看到的结果,仍旧毅然决然,义无反顾的做了reads;。
这也许就是古人常说的“君子可欺之以方”。具备这种品质的人,在秦晋原本的那个时代早就绝迹了。因此,秦晋从来都不认为自己是君子,所以和小人妥协也就没有什么不可逾越的心理障碍了。
他此前所欠缺的,只不过是对这个时代的理解少了一些变通。当然,此前种种碰壁之中,也不乏对这个时代人的低估。为此,他已经‘交’足了学费,受到了足够的教训。
“说句诛心之言,朝邑之战对使君对神武军倒是件好事呢!”
卢杞又用一种幸灾乐祸的语调说着,他对陈千里和龙武军绝无好感,与绝大多数神武军中的军官一样,对其充满着浓浓的抵触和戒备。
“使君何不乘此机会将龙武军的那些残兵败将一并吞并了?”
“这是后话,朝邑小城的百姓已经逃散十之有九,明日一早大军撤离之后,就要将此城付之一炬。咱们人马不够用,不宜分散,必须将所有兵力中起来。”
“使君明断。”卢杞拱手赞了一句,停顿一下又问道:“周匄所言崔亮之事,使君可相信?”
“你认为呢?”秦晋不答反问。
“末将以为,周匄说的极有可能是真的。皇甫家在‘厌胜‘射’偶’一案中几乎破家,崔亮一向又与杨国忠亲近,这次奉诏回朝任‘门’下‘侍’郎,没准就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交’易!”
秦晋点了点头,卢杞的说法正与他不谋而合。卢杞又出言提醒道:“只是这崔亮和崔安世、崔安国兄弟绝不能容日而语。比起那蠢如猪狗的两兄弟,崔亮简直就是狐狸、豺狼。”
秦晋则面无表情的回答:“只要他不与神武军为难,就只做不知,咱们没有多少时间耽搁在内耗中了。”
次日一早,大军开拔西返,被甩在身后的是熊熊大火与弥漫十数里的浓烟。
在西返的途中,便有人向秦晋提出了疑问,既然他们在朝邑之战中击败了皇甫恪,为什么不乘胜追击,收复蒲津,彻底平定叛‘乱’呢?他并没有像以往一般耐心的予以解释,朝邑一战哪里是什么胜仗?那分明是皇甫恪主动选择的撤退。就算皇甫恪没撤,龙武军徘徊在崩溃的边缘,神武军一头撞上去,即使胜了也将是惨胜。而惨胜对于他还有意义吗?到时候他拿什么去经略冯翊郡,抵抗叛军?
之所以不明说,是不想一次打消掉神武军因之而起的士气。
皇甫恪叛‘乱’对冯翊郡的影响极为恶劣,据路上收留的逃民所说,朝邑以西到蒲津黄河岸边,几乎已经没有人烟了,百姓们怕战‘乱’‘波’及,又时不时的有传闻,皇甫恪投了安禄山,叛军会由蒲津绕过潼关,直取关中。
百姓们或多或少都听说过安禄山叛军在潼关以东的斑斑劣迹,生怕家破人亡,是以竟在三两夜间便携家带口的逃往了冯翊郡的西部,甚至逃窜到了京兆府地界。
只是负责京兆府的地方官生怕朝廷怪罪,又将逃进境内的逃民轰回了冯翊郡。
所以,神武军越靠近同州城,一路上所见的难民就越多。来自东部的逃民东一群西一片,就像集体搬家一样大包小裹,推着小车,与神武军同向而行。
秦晋很奇怪,同一条路,在来的时候几乎没见过多少逃难的队伍,因何仅仅隔了一夜,逃难的百姓就像雨后‘春’笋一样多了起来呢?而且,这些逃难的百姓们也不惧怕他们,甚至还有意的仅仅跟随着神武军,才走了不到二十里,跟着神武军向西行进的逃民数目竟已经与之相当了。
秦晋带着亲随到百姓中询问他们的基本情况,百姓们在听说他就是一军主将之后,竟啧啧连声的夸赞着,英雄出少年。
在这些逃难的百姓身上,秦晋没有看到想象中穷困与木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