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六章 绮窗深静人归晚(三)
入得坤宁宫正殿,便见皇后一身浓艳,好整以暇端坐于上座,周围妃嫔个个神色紧张,气氛十分凝重。大文学
我仿若未觉,慢慢走了进去,眼角已然扫到皇后气势不可一世,嘴角僵硬而略带讥讽。
微微俯身下去,行的是家常礼节。皇后轻轻哼了一声权作回应,待我缓缓立起,眼风略向安坐于座位当中的众人。妃嫔们似是犹豫着是否向我行礼却都拿不定主意,终究是孟昭仪起了身向我行礼,其他人也懒洋洋的起身请安。我眼神犀利,早已看清,林瑞烟褪去了少女的装扮,一身粉红色宫装,鲜艳娇媚,神采不凡,此时正满面含春,依依的看着我。而坐在她身畔的嘉嫔却有些憔悴,眼圈下还有淡淡的乌青痕迹,面容倒还镇定,只是不免有些落寞的神气。大文学她身后随侍的宫女正是昨夜偶遇的绣球,此时肃穆无比,看向我的目光依然有些畏惧。康贵人并不在其中,看来她禁足一事果然成真。
整座大殿死气沉沉,似乎唯有皇后盛气凌人,与瑞嫔得意非凡能够有些生气,他人都是行尸走肉般,端坐无语。
我立在殿中,并无人看座。皇后不动声色,也不看我,眼神冰冷平视前方。我淡然一笑,道:“皇后忽然召臣入宫,可是有何要事?莫非是为了昨日康贵人一事,现下皇后准备告诉臣处置的结果?”
皇后冷哼一声,却还是不说话。大文学德妃看了看我,温言道:“康贵人昨儿犯了旧疾,今日皇后娘娘便免了她的问安,至于处置一事,郡主还是大人有大量,宽恕于她罢。究竟也没有什么大的纰漏,何苦难为于她。”
我眉头一锁:“自然不可。德妃此言差矣,岂不闻:‘虽有巧目利手,不如拙规矩之正方圆也。故巧者能生规矩,不能废规矩而正方圆。虽圣人能生法,不能废法而治国。故虽有明智高行,背法而治,是废规矩而正方圆也’,这规矩之事,岂可就改?若是后宫众人犯错皆以人情宽恕之,如何能正风气成方圆?”
淑妃此时嗤的笑,懒洋洋道:“郡主未免多心了罢,什么规矩不规矩的本宫不懂,但这训诫宫妃立废规矩之事,倒千真万确是正宫皇后分内之事,如何都轮不到郡主身上去。郡主为皇后分忧,也不免急迫了一点。”
近来淑妃有了长子,也越发张扬了些。我淡淡扫了她一眼,道:“《管子·明法解》有言,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其意为,法律乃是治国之本,若是违法乱纪,则国家混乱不堪。难为淑妃出身不高,书也读的不多,平日里照料孩子也忙碌,能听懂一星半点也实属不易。”
被我这般说了,淑妃面容顿时难看起来,却还是讪讪闭了嘴,不再开口。殿内又是一片静默,我正觉诡异,便见瑞嫔立起身,笑道:“姐姐好伶俐的一张嘴,既叫咱们姐妹长了知识,又说清了道理,妹妹佩服。话说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姐姐长进非凡,妹妹佩服。”
“并不是长进不长进,瑞嫔常年身处深闺,与本郡主并不熟悉,何来分别呢?”我冷冷的回了她,心里微微有些不自在。念起昨夜永宁宫的笙歌之声,心中某一处竟抓挠起来,愤然无比。就算是林太后的家人,是我远亲的表妹,我也无须给她好脸色看,正色道:“启禀皇后,是否能赐座一张,本郡主已在此站立多时了。”
皇后淡淡道:“你为何站立于此,心中可有数?”
莫非是为了昨日我险些坐上了皇后的凤座,皇后心中愤怒,想借此惩罚于我。我正要答话,便听皇后厉声道:“你死罪难逃,还胆敢要求赐座?”
嘴角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微笑,我正要答话,便听身后一个浑厚的男声悠悠道:“郡主为何死罪难逃,朕也很想听一听。”
我仿若未觉,慢慢走了进去,眼角已然扫到皇后气势不可一世,嘴角僵硬而略带讥讽。
微微俯身下去,行的是家常礼节。皇后轻轻哼了一声权作回应,待我缓缓立起,眼风略向安坐于座位当中的众人。妃嫔们似是犹豫着是否向我行礼却都拿不定主意,终究是孟昭仪起了身向我行礼,其他人也懒洋洋的起身请安。我眼神犀利,早已看清,林瑞烟褪去了少女的装扮,一身粉红色宫装,鲜艳娇媚,神采不凡,此时正满面含春,依依的看着我。而坐在她身畔的嘉嫔却有些憔悴,眼圈下还有淡淡的乌青痕迹,面容倒还镇定,只是不免有些落寞的神气。大文学她身后随侍的宫女正是昨夜偶遇的绣球,此时肃穆无比,看向我的目光依然有些畏惧。康贵人并不在其中,看来她禁足一事果然成真。
整座大殿死气沉沉,似乎唯有皇后盛气凌人,与瑞嫔得意非凡能够有些生气,他人都是行尸走肉般,端坐无语。
我立在殿中,并无人看座。皇后不动声色,也不看我,眼神冰冷平视前方。我淡然一笑,道:“皇后忽然召臣入宫,可是有何要事?莫非是为了昨日康贵人一事,现下皇后准备告诉臣处置的结果?”
皇后冷哼一声,却还是不说话。大文学德妃看了看我,温言道:“康贵人昨儿犯了旧疾,今日皇后娘娘便免了她的问安,至于处置一事,郡主还是大人有大量,宽恕于她罢。究竟也没有什么大的纰漏,何苦难为于她。”
我眉头一锁:“自然不可。德妃此言差矣,岂不闻:‘虽有巧目利手,不如拙规矩之正方圆也。故巧者能生规矩,不能废规矩而正方圆。虽圣人能生法,不能废法而治国。故虽有明智高行,背法而治,是废规矩而正方圆也’,这规矩之事,岂可就改?若是后宫众人犯错皆以人情宽恕之,如何能正风气成方圆?”
淑妃此时嗤的笑,懒洋洋道:“郡主未免多心了罢,什么规矩不规矩的本宫不懂,但这训诫宫妃立废规矩之事,倒千真万确是正宫皇后分内之事,如何都轮不到郡主身上去。郡主为皇后分忧,也不免急迫了一点。”
近来淑妃有了长子,也越发张扬了些。我淡淡扫了她一眼,道:“《管子·明法解》有言,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其意为,法律乃是治国之本,若是违法乱纪,则国家混乱不堪。难为淑妃出身不高,书也读的不多,平日里照料孩子也忙碌,能听懂一星半点也实属不易。”
被我这般说了,淑妃面容顿时难看起来,却还是讪讪闭了嘴,不再开口。殿内又是一片静默,我正觉诡异,便见瑞嫔立起身,笑道:“姐姐好伶俐的一张嘴,既叫咱们姐妹长了知识,又说清了道理,妹妹佩服。话说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姐姐长进非凡,妹妹佩服。”
“并不是长进不长进,瑞嫔常年身处深闺,与本郡主并不熟悉,何来分别呢?”我冷冷的回了她,心里微微有些不自在。念起昨夜永宁宫的笙歌之声,心中某一处竟抓挠起来,愤然无比。就算是林太后的家人,是我远亲的表妹,我也无须给她好脸色看,正色道:“启禀皇后,是否能赐座一张,本郡主已在此站立多时了。”
皇后淡淡道:“你为何站立于此,心中可有数?”
莫非是为了昨日我险些坐上了皇后的凤座,皇后心中愤怒,想借此惩罚于我。我正要答话,便听皇后厉声道:“你死罪难逃,还胆敢要求赐座?”
嘴角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微笑,我正要答话,便听身后一个浑厚的男声悠悠道:“郡主为何死罪难逃,朕也很想听一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