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十一章、定议
蔡邕虽是当朝左将军,但因为出身原因,他却是位列文官一列,而且就在司徒、司空这两公之后。
文官武将分两边而列,但彼此距离并不远,在文官这儿排行第三的蔡邕自然将武将那儿站在第二位的吕布的话听得一清二楚。
之前吕布就有和蔡邕说起想要开办书院之事,当然那时候他是以将开办书院当成为自己笼络人才之用,此举在蔡邕看来困难重重,毕竟吕布的身份限制了他的rì常行事,但今rì吕布在朝堂上这一番话除了打动董卓和刘协之外,也令蔡邕起了另外的心思。
吕布的话某种程度上来说并没有说错,如果由皇家出面开办这一书院的话,对于培植小皇帝的势力是很有帮助地,要知道虽然看起来目前朝廷里除了武将一系文官中大部分人对董卓可都没有什么好感,可就是这样,要说到能够为了小皇帝而与董卓当面对抗的恐怕也没有几个,这自然是因为这些人实际上背后都是代表着各自的利益,在董卓没有触动到他们根本利益的时候,还未成长起来的少年天子算什么?但如果能够培育出专属于皇家的人才,其能力和忠心都可以让人放心,何乐而不为。
而后也诚如吕布所说,开办书院乃至后续的教育建设都需要钱,通过改铸货币肯定可以挤出些钱来,虽然必然会损伤某些人的利益,但只要处理得当好处也确实不少,更何况如今大**雨飘摇,要说没有这些人一点儿责任是不可能地,但蔡邕一个人根本改变不了什么,所以有机会他就不会放过,也可以趁机教训教训他们。
当然蔡邕也很清楚吕布不会是那么大公无私的人,其中肯定牵扯到了他的利益,但不管吕布的真实目的是什么,在蔡邕看来,只要对汉室、对天子有好处,他绝对有必要去推动。
想到这里,蔡邕也出班奏道:“启奏陛下、相国,臣也以为奋威将军所言不错,自熹平年以来,天灾**不断,中平六年初更有黄巾为祸天下,导致百姓流离失所,民户十室仅存其三四,年初那场大战也是耗时耗材,于民于国都非有利,今新帝即位不久,天下一时却是乱象难平,诸侯各自林立,汉室威严极大削弱,正需要立一新政来彰显新气象,也可以借此机会,郑重昭告天下新君之圣威……奋威将军所言不失为一条好策!”
听到蔡邕终于站出来开口了,吕布心里终于松了一口气,他对贾诩说到这时候表现出来的自信有大部分正是来自于这里。
一直以来蔡邕以其资历博学以及德才兼备成为汉末德高望重的士林巨子,但自从为董卓重用之后,他的名声受到一定打击,与朝廷中许多文臣都有渐行渐远之势,相应地,他在文官阵营里的影响力,不如王允等人,但他的话的分量如今依旧不低。
就见这话一出,文臣那块儿有几人就有些迟疑,王允也开始有些犹豫,而很少人注意到少年天子刘协眼中已经有些放光了——如果说董卓更显得贪利和享乐,那么作为一国之君,尽管还很小甚至实际上只是一个傀儡,但刘协对于名誉更为乐衷一些,他是一个迫切需要得到承认的新君,不管是通过什么途径,被董卓一直压着他都觉得自己再下去快要疯掉了,毕竟还是一个孩子,并没有一下子从这其中看出太深层的东西来,这其中当然也有对蔡邕的信任。
蔡邕可是忠于汉室之臣,哪怕他看上去是投了董卓那一头儿,刘协却始终相信这一点,对于他说这话的立场是一点也不会怀疑,而里面提到的所谓新政也算戳中了刘协软肋。
自己就算是一个傀儡,可名义上才是真正的大汉君主,这新政自然也算自己的功劳。
而对于吕布来说,蔡邕会出来帮自己说话这早在吕布意料之中,早先自己就和他提过这件事情,他当时也是赞同地,现在自然也不会有太大改变,只在于吕布提出的时机问题,不过现在看到刘协似乎也有些兴趣——别人不怎么关注刘协他又怎么会不看到,却也没有太放在心上,他真正要关注的重点还是董卓,他也将是最终决策者。
此时董卓也为难了,如果说之前的书院打动了他,戳中了他的软肋,而之后吕布所说办书院就要钱但朝廷用度比较困难这一点也的确让他有些退缩,但他随后提到的改铸货币实际上也是董卓一直以来都有的想法,当然也是因为某个人而触动地。
充盈国库、解决各处灾情靠的是什么?是强有力的后勤支持,而钱财则是其中重要一环,在这上面出了问题,会有多么厉害的影响是显而易见地。
但对于董卓来说这从来不是什么问题,他最关注的还是自己的权势和地位能否稳固,还有就是他要继续这样的生活,要做到这个就要保证自己手下拥有的战斗力,保证对于天下诸侯的威慑,甚至如果能够一举歼灭他们自然最好,那样自己也就能够巩固下来,但要做到这些无疑都需要物质基础的支撑,就算是最基本的享乐,也是一件耗费钱财的事情,就算没有之前开办书院之事,董卓其实也有足够的理由去推行货币改制。
只是他也会担忧,自己如果这么做了,到底会有怎么样的后果,代价必然是要付地,他很清楚天下从来没有白费的午餐,但问题是收获值不值得。
历史上他的确干过这么疯狂的事情,但此一时彼一时也,时局的不同影响也是很大地,很可能一些小小因素的变化就会改变人的主意。
“不知廷尉对此有何看法?”董卓想着又问了一下李儒,足见如今李儒在他心中地位依旧不低,而他自然也是想到了之前李儒一直反对这事,虽然这一次受到吕布触动有了决心,但他同时也希望能够得到李儒的认同。
实则事到如今李儒又能够有什么办法?董卓的眼神很明显出卖了他的心,李儒自然不会看不出来,甚至如非他知晓了那人向董卓献此策的险恶心思,如今听到吕布这样说或许也会有些动摇。
此时再看看王允是指望不了地,吕布作为武将表率,他难得提出建议其后必然有不少人以他马首是瞻,更何况这种事情本来也没有多少武将的事情,他们什么都不懂让他们建议只能是瞎参合,而文臣这边在蔡邕出来之后风向明显也有所变化,局势已经很明显不是现在才有些反应过来的李儒所能够把握地了。
李儒的xìng格里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是因势利导,但也很容易被环境和情势所影响他的判断,这不能说就是一个缺点,但在这里的确让他受到了限制,正如吕布所想地,他已经不可能在这种情况下还要坚持己见,别人他可以不在乎,但这会给董卓造成很不好的印象,而那正是他一直所要避免地。
在吕布看来,这其实算是李儒的一个缺陷了,但人无完人,在大多数情况下这并不算什么,只是这时候他就笑得特别苦涩,还不得不笑,大大一个行礼,才道:“臣李儒,附议……”
文官武将分两边而列,但彼此距离并不远,在文官这儿排行第三的蔡邕自然将武将那儿站在第二位的吕布的话听得一清二楚。
之前吕布就有和蔡邕说起想要开办书院之事,当然那时候他是以将开办书院当成为自己笼络人才之用,此举在蔡邕看来困难重重,毕竟吕布的身份限制了他的rì常行事,但今rì吕布在朝堂上这一番话除了打动董卓和刘协之外,也令蔡邕起了另外的心思。
吕布的话某种程度上来说并没有说错,如果由皇家出面开办这一书院的话,对于培植小皇帝的势力是很有帮助地,要知道虽然看起来目前朝廷里除了武将一系文官中大部分人对董卓可都没有什么好感,可就是这样,要说到能够为了小皇帝而与董卓当面对抗的恐怕也没有几个,这自然是因为这些人实际上背后都是代表着各自的利益,在董卓没有触动到他们根本利益的时候,还未成长起来的少年天子算什么?但如果能够培育出专属于皇家的人才,其能力和忠心都可以让人放心,何乐而不为。
而后也诚如吕布所说,开办书院乃至后续的教育建设都需要钱,通过改铸货币肯定可以挤出些钱来,虽然必然会损伤某些人的利益,但只要处理得当好处也确实不少,更何况如今大**雨飘摇,要说没有这些人一点儿责任是不可能地,但蔡邕一个人根本改变不了什么,所以有机会他就不会放过,也可以趁机教训教训他们。
当然蔡邕也很清楚吕布不会是那么大公无私的人,其中肯定牵扯到了他的利益,但不管吕布的真实目的是什么,在蔡邕看来,只要对汉室、对天子有好处,他绝对有必要去推动。
想到这里,蔡邕也出班奏道:“启奏陛下、相国,臣也以为奋威将军所言不错,自熹平年以来,天灾**不断,中平六年初更有黄巾为祸天下,导致百姓流离失所,民户十室仅存其三四,年初那场大战也是耗时耗材,于民于国都非有利,今新帝即位不久,天下一时却是乱象难平,诸侯各自林立,汉室威严极大削弱,正需要立一新政来彰显新气象,也可以借此机会,郑重昭告天下新君之圣威……奋威将军所言不失为一条好策!”
听到蔡邕终于站出来开口了,吕布心里终于松了一口气,他对贾诩说到这时候表现出来的自信有大部分正是来自于这里。
一直以来蔡邕以其资历博学以及德才兼备成为汉末德高望重的士林巨子,但自从为董卓重用之后,他的名声受到一定打击,与朝廷中许多文臣都有渐行渐远之势,相应地,他在文官阵营里的影响力,不如王允等人,但他的话的分量如今依旧不低。
就见这话一出,文臣那块儿有几人就有些迟疑,王允也开始有些犹豫,而很少人注意到少年天子刘协眼中已经有些放光了——如果说董卓更显得贪利和享乐,那么作为一国之君,尽管还很小甚至实际上只是一个傀儡,但刘协对于名誉更为乐衷一些,他是一个迫切需要得到承认的新君,不管是通过什么途径,被董卓一直压着他都觉得自己再下去快要疯掉了,毕竟还是一个孩子,并没有一下子从这其中看出太深层的东西来,这其中当然也有对蔡邕的信任。
蔡邕可是忠于汉室之臣,哪怕他看上去是投了董卓那一头儿,刘协却始终相信这一点,对于他说这话的立场是一点也不会怀疑,而里面提到的所谓新政也算戳中了刘协软肋。
自己就算是一个傀儡,可名义上才是真正的大汉君主,这新政自然也算自己的功劳。
而对于吕布来说,蔡邕会出来帮自己说话这早在吕布意料之中,早先自己就和他提过这件事情,他当时也是赞同地,现在自然也不会有太大改变,只在于吕布提出的时机问题,不过现在看到刘协似乎也有些兴趣——别人不怎么关注刘协他又怎么会不看到,却也没有太放在心上,他真正要关注的重点还是董卓,他也将是最终决策者。
此时董卓也为难了,如果说之前的书院打动了他,戳中了他的软肋,而之后吕布所说办书院就要钱但朝廷用度比较困难这一点也的确让他有些退缩,但他随后提到的改铸货币实际上也是董卓一直以来都有的想法,当然也是因为某个人而触动地。
充盈国库、解决各处灾情靠的是什么?是强有力的后勤支持,而钱财则是其中重要一环,在这上面出了问题,会有多么厉害的影响是显而易见地。
但对于董卓来说这从来不是什么问题,他最关注的还是自己的权势和地位能否稳固,还有就是他要继续这样的生活,要做到这个就要保证自己手下拥有的战斗力,保证对于天下诸侯的威慑,甚至如果能够一举歼灭他们自然最好,那样自己也就能够巩固下来,但要做到这些无疑都需要物质基础的支撑,就算是最基本的享乐,也是一件耗费钱财的事情,就算没有之前开办书院之事,董卓其实也有足够的理由去推行货币改制。
只是他也会担忧,自己如果这么做了,到底会有怎么样的后果,代价必然是要付地,他很清楚天下从来没有白费的午餐,但问题是收获值不值得。
历史上他的确干过这么疯狂的事情,但此一时彼一时也,时局的不同影响也是很大地,很可能一些小小因素的变化就会改变人的主意。
“不知廷尉对此有何看法?”董卓想着又问了一下李儒,足见如今李儒在他心中地位依旧不低,而他自然也是想到了之前李儒一直反对这事,虽然这一次受到吕布触动有了决心,但他同时也希望能够得到李儒的认同。
实则事到如今李儒又能够有什么办法?董卓的眼神很明显出卖了他的心,李儒自然不会看不出来,甚至如非他知晓了那人向董卓献此策的险恶心思,如今听到吕布这样说或许也会有些动摇。
此时再看看王允是指望不了地,吕布作为武将表率,他难得提出建议其后必然有不少人以他马首是瞻,更何况这种事情本来也没有多少武将的事情,他们什么都不懂让他们建议只能是瞎参合,而文臣这边在蔡邕出来之后风向明显也有所变化,局势已经很明显不是现在才有些反应过来的李儒所能够把握地了。
李儒的xìng格里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是因势利导,但也很容易被环境和情势所影响他的判断,这不能说就是一个缺点,但在这里的确让他受到了限制,正如吕布所想地,他已经不可能在这种情况下还要坚持己见,别人他可以不在乎,但这会给董卓造成很不好的印象,而那正是他一直所要避免地。
在吕布看来,这其实算是李儒的一个缺陷了,但人无完人,在大多数情况下这并不算什么,只是这时候他就笑得特别苦涩,还不得不笑,大大一个行礼,才道:“臣李儒,附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