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春耕
把石灰用水发成灰浆,再加入粘土搅拌均匀,以看不到石灰的白点为标准,然后做成坯放进窖里烧两三个时辰,再把烧好的坯取出来加炉渣灰(煤灰)磨细过筛,那玩意就叫水泥,磨得越细强度越高!质量最好的可达到后世普通四百标号的水泥。
这种水泥拿来修建城墙和营房当然是没有什么问题。
如果要想质量更好的也简单,最后磨粉的时候加入炼铁后的炉渣同磨,出来的水泥用来修桥修路都没有问题。重庆到奉节的路等的就是这种水泥,因为炼铁的炉渣现在只有夔东才有。
“元帅,现在实在是没办法啊!又要春耕,又要军训,还要剿匪、建大营,还真有点忙不过来。而且现在刚刚开春,砖坯干得慢,要是一下雨窖就得停火好几天,没办法啊!”马腾云连忙诉苦,确实这一大摊子也够他为难的。
“新兵训练已经两个多月了,马上要考核了吧?先把训练停下来,把这些事情做完再考核,表现优秀的考核时可以适当放宽要求!”只过了一小会,李元利就想出了对策。
“至于砖坯干得慢,这也简单,你再围着砖窖建几个烘干房,利用烧砖时的温度来把砖坯烘干,这样会不会快很多?”李元利小时村里就有砖瓦厂,他当然知道要怎么干。其实这个也没有什么难度,关键还是思路的问题。
马腾云低头稍一琢磨,便欣喜地说道:“元帅,还真是这个好办法!我得赶紧安排人去建烘干房去。”说罢便叫身旁的亲兵去通知负责烧制砖瓦的人。
两人陪着李元利转悠了一会,大营占地实在是太大,一天时间怕都走不完,虽然像个大工地,但李元利还是觉得满意,因为完全是按照他给出的设计图来动工的。
每一个团一处单独的营房,里面规划各种配备的地方一应俱全。茅厕是最先建起来的,离得稍远一些,也闻不到什么味道。
至于饮水,则是用封闭的沟渠从长江里引上来的,经过了沉淀、过滤两道工序,不过消毒就暂时还没有东西来处理,只能够饮用开水。这些在卫生条例里都有严格的规定,新兵训练时都要学习,只要不怕屁股被打烂尽管违反。
这年头缺医少药,拉个肚子就有可能把人拉死,李元利也只能预防为主,尽量让士兵们养成讲卫生的习惯:勤洗澡、不喝生水、不随地大小便、搞好营地和个人卫生。
下午的时候,李元利让马腾云把所有在营中的将领都召集起来,给他们开了一个短会,主要是慰问和勉励,上一辈子他最烦这种做戏,可这时候他自己却玩得驾轻就熟!
叙州大营一切正常,他也就没必要再在这儿耽搁,蓉城平原才是重点,如果把那儿经营好了,大兴军便再也没有缺粮之虞。因此他只在叙州歇了一晚,便又踏上了北上的路程。
下一站是富顺,这个地方在东汉时便开始产盐,以井盐闻名于世,后世有“千年盐都”之称,只因现在兵荒马乱,才导致大多数盐井荒废,李元利自然不能坐视不理。
令李元利失望的是,富顺的盐井依然没有恢复,主要是没有人手!老百姓都在政务司的组织下去春耕了,毕竟种田是有季节性的,误了天时老天爷就误你的收成,那就得饿肚皮,而抽卤煮盐什么时候都可以。
一场春雨打断了李元利的行程。几声春雷响过,细如牛毛般的小雨就飘落下来,雾气弥漫,天地之间犹如蒙上了一层薄纱,老百姓和大兴军的将士们却不受影响,仍然穿着蓑衣戴着斗笠在田地间劳作。
现在才二月上旬,离水稻下田还有半个月的时间,秧苗已经育到秧田里,但整田、耙田也需要大量的人手,丘陵地区的旱地马上要种植土豆、玉米等作物,土地也要耕耘,所以正是农人们最忙碌的时候。
这场春雨一下,道路就变得湿滑,根本不能走远路。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李元利不顾政务司驻富顺县的官员劝阻,准备带着三百名亲兵一起下到田里去帮忙干活。
李元利取了四川后,并没有对政务司进行改编,主要原因就是现在的人已经习惯了明朝的官制,贸然改换成后世的机构官职不说老百姓搞不明白,怕连大兴军的将领自已都弄不大清楚。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他嫌现在的地盘小,想等过两年多取两省之后再慢慢改编,所以现在还是沿袭明朝的编制,每县设知县一人,县丞、主薄、典史各一人,其他不入流的小吏则由知县任命,只是要报政务司存档。
富顺县令是泸州人,姓胡名之礼,字守一,是上次开科取士选出来的佼佼者,李元利看过他应试的文章和自叙,对农事和政事都说得条条有理,现在看起来,他在这儿做得确实不错。
大兴军进驻富顺之后,就把那些无主的田地全部都收归官有,如果以后有迁徙来的人口再分下去,但现在肯定不能让它们抛荒,这些田地自然就成了大兴军的屯田。
耕种几千亩地,对于有一千余人的一个团来说算得上轻松,这一千余人可全都是壮劳力,没从军前也多是农民,对农事并不陌生,而且军中还有骡马等大牲口,他们甚至还能够抽出时间来帮助老百姓修整水利设施。
既然李元利执意要下田帮忙,胡之礼拗不过也只得答应,便从老百姓中找了一些没有壮劳力或者劳力不够的人家作为帮助对象,一群人扛着农具、赶着牛马,风风火火地出了城。
还好保宁之战缴获了大批耕牛和骡马,王复臣到建昌卫买粮时又买了数百头牛,从金沙江雇船顺水而下,这才稍解了燃眉之急,不过分到各县也没有多少,聊胜于无罢了。
富顺的水田靠沱江边最为多,那就从这一片开始。
江边上的垂柳已经吐出了嫩芽,入眼都是勃勃生机!朦胧的雨雾中,已经有了不少农人在田中忙碌,只有几块连在一起大约两三亩的水田里没人,田坎上却蹲着一个愁眉苦脸的老者。
这种水泥拿来修建城墙和营房当然是没有什么问题。
如果要想质量更好的也简单,最后磨粉的时候加入炼铁后的炉渣同磨,出来的水泥用来修桥修路都没有问题。重庆到奉节的路等的就是这种水泥,因为炼铁的炉渣现在只有夔东才有。
“元帅,现在实在是没办法啊!又要春耕,又要军训,还要剿匪、建大营,还真有点忙不过来。而且现在刚刚开春,砖坯干得慢,要是一下雨窖就得停火好几天,没办法啊!”马腾云连忙诉苦,确实这一大摊子也够他为难的。
“新兵训练已经两个多月了,马上要考核了吧?先把训练停下来,把这些事情做完再考核,表现优秀的考核时可以适当放宽要求!”只过了一小会,李元利就想出了对策。
“至于砖坯干得慢,这也简单,你再围着砖窖建几个烘干房,利用烧砖时的温度来把砖坯烘干,这样会不会快很多?”李元利小时村里就有砖瓦厂,他当然知道要怎么干。其实这个也没有什么难度,关键还是思路的问题。
马腾云低头稍一琢磨,便欣喜地说道:“元帅,还真是这个好办法!我得赶紧安排人去建烘干房去。”说罢便叫身旁的亲兵去通知负责烧制砖瓦的人。
两人陪着李元利转悠了一会,大营占地实在是太大,一天时间怕都走不完,虽然像个大工地,但李元利还是觉得满意,因为完全是按照他给出的设计图来动工的。
每一个团一处单独的营房,里面规划各种配备的地方一应俱全。茅厕是最先建起来的,离得稍远一些,也闻不到什么味道。
至于饮水,则是用封闭的沟渠从长江里引上来的,经过了沉淀、过滤两道工序,不过消毒就暂时还没有东西来处理,只能够饮用开水。这些在卫生条例里都有严格的规定,新兵训练时都要学习,只要不怕屁股被打烂尽管违反。
这年头缺医少药,拉个肚子就有可能把人拉死,李元利也只能预防为主,尽量让士兵们养成讲卫生的习惯:勤洗澡、不喝生水、不随地大小便、搞好营地和个人卫生。
下午的时候,李元利让马腾云把所有在营中的将领都召集起来,给他们开了一个短会,主要是慰问和勉励,上一辈子他最烦这种做戏,可这时候他自己却玩得驾轻就熟!
叙州大营一切正常,他也就没必要再在这儿耽搁,蓉城平原才是重点,如果把那儿经营好了,大兴军便再也没有缺粮之虞。因此他只在叙州歇了一晚,便又踏上了北上的路程。
下一站是富顺,这个地方在东汉时便开始产盐,以井盐闻名于世,后世有“千年盐都”之称,只因现在兵荒马乱,才导致大多数盐井荒废,李元利自然不能坐视不理。
令李元利失望的是,富顺的盐井依然没有恢复,主要是没有人手!老百姓都在政务司的组织下去春耕了,毕竟种田是有季节性的,误了天时老天爷就误你的收成,那就得饿肚皮,而抽卤煮盐什么时候都可以。
一场春雨打断了李元利的行程。几声春雷响过,细如牛毛般的小雨就飘落下来,雾气弥漫,天地之间犹如蒙上了一层薄纱,老百姓和大兴军的将士们却不受影响,仍然穿着蓑衣戴着斗笠在田地间劳作。
现在才二月上旬,离水稻下田还有半个月的时间,秧苗已经育到秧田里,但整田、耙田也需要大量的人手,丘陵地区的旱地马上要种植土豆、玉米等作物,土地也要耕耘,所以正是农人们最忙碌的时候。
这场春雨一下,道路就变得湿滑,根本不能走远路。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李元利不顾政务司驻富顺县的官员劝阻,准备带着三百名亲兵一起下到田里去帮忙干活。
李元利取了四川后,并没有对政务司进行改编,主要原因就是现在的人已经习惯了明朝的官制,贸然改换成后世的机构官职不说老百姓搞不明白,怕连大兴军的将领自已都弄不大清楚。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他嫌现在的地盘小,想等过两年多取两省之后再慢慢改编,所以现在还是沿袭明朝的编制,每县设知县一人,县丞、主薄、典史各一人,其他不入流的小吏则由知县任命,只是要报政务司存档。
富顺县令是泸州人,姓胡名之礼,字守一,是上次开科取士选出来的佼佼者,李元利看过他应试的文章和自叙,对农事和政事都说得条条有理,现在看起来,他在这儿做得确实不错。
大兴军进驻富顺之后,就把那些无主的田地全部都收归官有,如果以后有迁徙来的人口再分下去,但现在肯定不能让它们抛荒,这些田地自然就成了大兴军的屯田。
耕种几千亩地,对于有一千余人的一个团来说算得上轻松,这一千余人可全都是壮劳力,没从军前也多是农民,对农事并不陌生,而且军中还有骡马等大牲口,他们甚至还能够抽出时间来帮助老百姓修整水利设施。
既然李元利执意要下田帮忙,胡之礼拗不过也只得答应,便从老百姓中找了一些没有壮劳力或者劳力不够的人家作为帮助对象,一群人扛着农具、赶着牛马,风风火火地出了城。
还好保宁之战缴获了大批耕牛和骡马,王复臣到建昌卫买粮时又买了数百头牛,从金沙江雇船顺水而下,这才稍解了燃眉之急,不过分到各县也没有多少,聊胜于无罢了。
富顺的水田靠沱江边最为多,那就从这一片开始。
江边上的垂柳已经吐出了嫩芽,入眼都是勃勃生机!朦胧的雨雾中,已经有了不少农人在田中忙碌,只有几块连在一起大约两三亩的水田里没人,田坎上却蹲着一个愁眉苦脸的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