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二十三章 工地
今天的梵希郡,对比起真正的严寒地区肯定远远不如,但比起平日温和的气候,也算气温很低了
按理来说,在这样的冬天,一般的工程都会停止。
除非是战争时期,赶时间修筑要塞之类的情况,否则没人愿意在这个天气下出门工作。
就算强逼着他们工作,效率也会很低。
甚至就算拿出计件工资制以及高额加班费来激励,平时可能好使,此刻也发挥不了太大用处。
早在地球上,洛明就已经明白一个道理:
在往常休息惯了的日子里,很多人宁可缩在家里挨饿,也不想出门干活儿,更别提还有恶劣的工作环境了。
由于“休息日居然要加班”这种理由而悍然辞职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在洛明穿越之前不久,正好在网上成为了一个热点话题。
其实,如果梵希郡所有人都挣扎在温饱线之下的话,洛明随便拿出点粮食来就能引诱一大批人出生入死。
现在很多人基本上能吃饱,他们的眼界自然也就没那么低了。
虽然洛明拯救他们于饥寒之中的事也会让他们感激,但这份感激有多浓厚还是个问题。
就这个意义上讲,洛明积极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其实是多少有些吃亏的。
不过,这种真真正正拯救了数万人的行为,洛明也不会后悔。
言归正传——
在一片清泉旁,明明是寒冬,工地上却仍然人来人往。
阳光透过云雾照下,已经不剩几成,但在上百支火把的帮助下,还是将广阔的区域照亮。
一部分人在清理道路,扫雪,甚至在某些泥泞的地段上铺了稻草和木板,另一些人则在搬运各种货物。
还有人则在脚手架上爬上爬下,或者操作着简陋却可靠的手动吊机,将大块石料或者木材吊到高处来装配。
有的劳工和匠人身穿厚重的皮衣,甚至还有着手套,帽子也遮住了耳朵,面部则有围巾保护,外界的寒冷还不足以穿透这样的防御。
而有些人则衣衫褴褛,或是并没有足够的御寒衣物,但他们也陆续来到这里,眼中放着明亮的光芒,似乎严寒也无法撼动他们丝毫。
他们念诵着泉水教会的经文与圣训,寒风中饱受吹拂的脸,却洋溢着热情和幸福。
当然,其中也混杂着别的言语——就例如说这句:“感谢虔诚的美泉伯爵”。
这座工地,预计要建成一座大神殿,洛明承担了其中很大一部分的开销,并廉价提供所需物资以及各种方便,最终将要献给泉水女神教会作为捐赠。
洛明当然没有公开表示过自己主要信仰泉水女神,实际上有心人也不难猜到他其实更倾向于洁净女神。
但这次的这份大礼一送出去,那么谁都无法否认他对泉水女神的确充满了尊敬,并且为了教会的事业的确做出了很大贡献……
此时,在这工地上劳作的人,也并非洛明使用权力征召而来,或者是花重金雇来。
实际上,几乎每一个来到这里参与工作的人,都怀揣着对泉水女神的信仰。
那些有钱把自己捂严实的人,其中有大半是和泉水教会关系很紧密的一个建筑队,在神殿的建造和修缮上都有丰富的经验。
教会方面听到洛明要出资捐建一栋大神殿之后,就出面联系他们来承包这项工作。
虽然是寒冬,但他们的工作热情依旧很足。
毕竟,资金问题基本上由洛明(还有部分虔诚的富户一起)承担,教会几乎不需要付出多少钱,就能免费收获一座大神殿。
那么自然是要找最好的人来建造它,可千万别成了豆腐渣工程,或者建的歪七扭八没法用,那就和亏损没啥区别了。
剩下的一部分则是附近的富农和市民,他们基本上都是压根不要报酬,来做义工。
他们来到这里,有的是为了博取名声,而有的则是货真价实出于信仰,希望为这“伟大的事业”出一份力。
至于那些没穿戴齐全的贫民,他们不是为了名声来到这里,而是因为真真切切出于内心的虔诚。
虽然洛明已经统治了梵希郡,但这点时间,还并不足以让全郡一下子就进入一个好时代,总有些人还是几乎一无所有——
在物质上越匮乏,他们也就越珍视心中的信仰,对神国生活的渴望也就越强烈。
而且,由于缺乏知识,他们的信仰更是沾上了一层迷信的色彩。
据说,地球上某宗教,就曾经利用信众的这种迷信心理,宣传“为神殿送一块砖,天国就会为你准备一栋小屋”之类的说法,然后唬人来无偿劳动。
当然,和地球还是有所不同,这个世界的神明真实存在,可以被观测,可以显现于世,偶尔会传达下真正的神谕,并且惩罚那些口胡太过分到了传销地步的圣职者。
很多个真神共存,以及外部邪神的存在,更是加强了竞争。
那种完全唬骗人,空手套白狼的把戏,基本上都会被其他竞争对手教会拆穿,因此情况就要好得多。
此刻,从附近多地赶来的泉水女神的牧师合力,将旁边那口天然的泉眼暂时转化成了一口温泉,潜移默化调控着附近的气温,并给人提供温泉浴和桑拿浴来缓解疲劳,祛除寒意。
在一旁,又有富户向那些贫穷的志愿者捐赠旧衣,提供免费的饮食。
其实这种事他们往年也会做,但此时的收效肯定最好。
帮助普通的贫民,和帮助修筑神殿的志愿者比起来,听起来明显差距很大。在这众目睽睽之下捐赠,也才能为他们博取最大化的好名声。
看过工地的状况,洛明安下心来——虽然正常考虑,泉水教会不会对他不利,但终究是这么多人聚在一起,是个不确定因素。
哪怕他们不生出别的乱子,施工过程中若是除了什么事故,或者有道路淤塞、物资短缺等情况,洛明也要及时处理,才能充分体现出他对这份事业的热心,让这份大礼获得最好的收效。
接着,他的视线转向了下一处。
按理来说,在这样的冬天,一般的工程都会停止。
除非是战争时期,赶时间修筑要塞之类的情况,否则没人愿意在这个天气下出门工作。
就算强逼着他们工作,效率也会很低。
甚至就算拿出计件工资制以及高额加班费来激励,平时可能好使,此刻也发挥不了太大用处。
早在地球上,洛明就已经明白一个道理:
在往常休息惯了的日子里,很多人宁可缩在家里挨饿,也不想出门干活儿,更别提还有恶劣的工作环境了。
由于“休息日居然要加班”这种理由而悍然辞职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在洛明穿越之前不久,正好在网上成为了一个热点话题。
其实,如果梵希郡所有人都挣扎在温饱线之下的话,洛明随便拿出点粮食来就能引诱一大批人出生入死。
现在很多人基本上能吃饱,他们的眼界自然也就没那么低了。
虽然洛明拯救他们于饥寒之中的事也会让他们感激,但这份感激有多浓厚还是个问题。
就这个意义上讲,洛明积极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其实是多少有些吃亏的。
不过,这种真真正正拯救了数万人的行为,洛明也不会后悔。
言归正传——
在一片清泉旁,明明是寒冬,工地上却仍然人来人往。
阳光透过云雾照下,已经不剩几成,但在上百支火把的帮助下,还是将广阔的区域照亮。
一部分人在清理道路,扫雪,甚至在某些泥泞的地段上铺了稻草和木板,另一些人则在搬运各种货物。
还有人则在脚手架上爬上爬下,或者操作着简陋却可靠的手动吊机,将大块石料或者木材吊到高处来装配。
有的劳工和匠人身穿厚重的皮衣,甚至还有着手套,帽子也遮住了耳朵,面部则有围巾保护,外界的寒冷还不足以穿透这样的防御。
而有些人则衣衫褴褛,或是并没有足够的御寒衣物,但他们也陆续来到这里,眼中放着明亮的光芒,似乎严寒也无法撼动他们丝毫。
他们念诵着泉水教会的经文与圣训,寒风中饱受吹拂的脸,却洋溢着热情和幸福。
当然,其中也混杂着别的言语——就例如说这句:“感谢虔诚的美泉伯爵”。
这座工地,预计要建成一座大神殿,洛明承担了其中很大一部分的开销,并廉价提供所需物资以及各种方便,最终将要献给泉水女神教会作为捐赠。
洛明当然没有公开表示过自己主要信仰泉水女神,实际上有心人也不难猜到他其实更倾向于洁净女神。
但这次的这份大礼一送出去,那么谁都无法否认他对泉水女神的确充满了尊敬,并且为了教会的事业的确做出了很大贡献……
此时,在这工地上劳作的人,也并非洛明使用权力征召而来,或者是花重金雇来。
实际上,几乎每一个来到这里参与工作的人,都怀揣着对泉水女神的信仰。
那些有钱把自己捂严实的人,其中有大半是和泉水教会关系很紧密的一个建筑队,在神殿的建造和修缮上都有丰富的经验。
教会方面听到洛明要出资捐建一栋大神殿之后,就出面联系他们来承包这项工作。
虽然是寒冬,但他们的工作热情依旧很足。
毕竟,资金问题基本上由洛明(还有部分虔诚的富户一起)承担,教会几乎不需要付出多少钱,就能免费收获一座大神殿。
那么自然是要找最好的人来建造它,可千万别成了豆腐渣工程,或者建的歪七扭八没法用,那就和亏损没啥区别了。
剩下的一部分则是附近的富农和市民,他们基本上都是压根不要报酬,来做义工。
他们来到这里,有的是为了博取名声,而有的则是货真价实出于信仰,希望为这“伟大的事业”出一份力。
至于那些没穿戴齐全的贫民,他们不是为了名声来到这里,而是因为真真切切出于内心的虔诚。
虽然洛明已经统治了梵希郡,但这点时间,还并不足以让全郡一下子就进入一个好时代,总有些人还是几乎一无所有——
在物质上越匮乏,他们也就越珍视心中的信仰,对神国生活的渴望也就越强烈。
而且,由于缺乏知识,他们的信仰更是沾上了一层迷信的色彩。
据说,地球上某宗教,就曾经利用信众的这种迷信心理,宣传“为神殿送一块砖,天国就会为你准备一栋小屋”之类的说法,然后唬人来无偿劳动。
当然,和地球还是有所不同,这个世界的神明真实存在,可以被观测,可以显现于世,偶尔会传达下真正的神谕,并且惩罚那些口胡太过分到了传销地步的圣职者。
很多个真神共存,以及外部邪神的存在,更是加强了竞争。
那种完全唬骗人,空手套白狼的把戏,基本上都会被其他竞争对手教会拆穿,因此情况就要好得多。
此刻,从附近多地赶来的泉水女神的牧师合力,将旁边那口天然的泉眼暂时转化成了一口温泉,潜移默化调控着附近的气温,并给人提供温泉浴和桑拿浴来缓解疲劳,祛除寒意。
在一旁,又有富户向那些贫穷的志愿者捐赠旧衣,提供免费的饮食。
其实这种事他们往年也会做,但此时的收效肯定最好。
帮助普通的贫民,和帮助修筑神殿的志愿者比起来,听起来明显差距很大。在这众目睽睽之下捐赠,也才能为他们博取最大化的好名声。
看过工地的状况,洛明安下心来——虽然正常考虑,泉水教会不会对他不利,但终究是这么多人聚在一起,是个不确定因素。
哪怕他们不生出别的乱子,施工过程中若是除了什么事故,或者有道路淤塞、物资短缺等情况,洛明也要及时处理,才能充分体现出他对这份事业的热心,让这份大礼获得最好的收效。
接着,他的视线转向了下一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