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6【后话】
上海,码头。
特使团一行三十余人,已经在码头集结,准备搭乘“维多利亚号”客轮启程。
众人站在码头上合影留念,随即记者开始提问。
孔祥熙微笑着说:“余此次代表国府赴英,参加英王加冕礼,不胜愉快。余希望此行能使中英两国友好之关系更见敦厚。当然,参加完英王加冕礼后,余还将访问欧洲各国,考察其经济状况,为我国之经济提供帮助。”
《新闻报》的记者突然问道:“周先生,听说在南京行刺你的杀手,是江宁县的高级官员,一切皆因‘战和”分歧而起,请问你对此有何感想?”
“这么快你就知道内幕了?好像刺客还在审问当中吧。”周赫煊呵呵笑道。
那记者说:“我们有特殊消息渠道。”
周赫煊道:“是战是和,关键不在中国,而是在于日本。日本不守国际约法,悍然入侵中国,台湾沦陷,东北尽失,华北危矣。日本愈发戳戳逼人,中国想要和平,但做得到吗?在日本看来,中国就是待宰羔羊。我等只能奋起抵抗,而不是祈求屠夫刀下留情。如今号召主和者,无非三种人,一种是傻子,一种是懦夫,还有一种别有居心。”
说到此处,周赫煊突然语气加重:“另外,我必须更正一下谣言。这次行刺我的凶手,绝非普通的主和派官员。我到南京的第三天,就发现有人跟踪,我被监视了足有半个月!在火车站遭遇枪击以前,已经有人在扬子饭店给我下毒了。有监视者、有下毒者、有枪击者,说明刺客是有组织的,并非出于一腔义愤而临时起意,也并非单个的所谓爱国主和派能够做到!我希望,中央政府能彻查此事!”
诸多记者兴奋异常,连忙把周赫煊的话记下来。
突然有记者举手说:“周先生,还有一种说法,杀手是国党派出的特务。你对此有何看法?”
“你是哪家报社的?”周赫煊笑问。
那记者回答说:“《中华日报》。”
“呵呵,”周赫煊笑了笑,带着讥讽的语气说,“我跟贵报没什么可说的,汉奸报纸而已。只是想问一句,贵报挪用铁道部的那20万元公款,不知何时才能补上?”
《中华日报》是汪兆铭的耳目喉舌,常年鼓吹“中日友好”和“主和”言论,直至后来汪兆铭做了汉奸,该报甚至成为汪伪政府的机关刊物。
那记者顿时愤怒了,质问道:“周先生,你凭什么说我们是汉奸报纸?”
周赫煊也不正面回答,只重复说:“《中华日报》挪用的20万元铁道部公款何时还上?”
“我们不是汉奸报纸!”那记者强烈申明。
周赫煊笑道:“我只知道贵报挪用了铁道部20万元公款。”
那记者面红耳赤:“又不是我挪用的!”
周赫煊说:“但你从《中华日报》社领了薪水啊,所以我再次请问,贵报挪用的铁道部20万元公款何时还上?”
那记者顿时难以招架,羞愧难当,直接捂着脸走人了。
“哈哈哈哈哈!”
众记者幸灾乐祸,欢腾大笑。
20万元铁道部公款,那是《中华日报》的原罪。
汪兆铭当初想给自己的派系办报纸,恰好心腹顾孟余又担任铁道部长,于是直接挪用铁道部20万元公款,假公济私把《中华日报》给办起来。这事儿被披露出来以后,《中华日报》立即成为报界之耻,属于被同行嘲讽鄙视的对象。
此后几天,周赫煊已经随船前往英国,但关于他的刺杀案却闹得很大,而且说法五花八门。
有人说是私仇,有人说是战和之分,有人说是日本刺杀,也有人说是国党特务所为。
比如《中华日报》就在推波助澜,句句暗示周赫煊遭到了国党特务刺杀,原因是周赫煊的爱国言论触犯了蒋某人独裁。这份报纸站在进步人士和普罗大众的角度,高呼“民主宪政”口号,强烈要求中央废除独裁体制,进行党内和党外的民主公选周赫煊遇刺案件,居然成为以汪兆铭为首的改组派攻击常凯申的借口和工具。
周赫煊本来就有粉丝无数,同时大家也对老蒋的独裁深恶痛绝,两相叠加顿时碰出火星子。成千上万的爱国进步青年,就此被《中华日报》所蛊惑,举着“民主宪政”大旗进行游行示威。
可以说,日本人的行刺计划虽然失败,但并非完全没有作用,至少把老蒋给搞得焦头烂额。
配合着国党中常委即将修改“国民大会组织法和选举法”,汪兆铭再次蹦出来,纠集改组派上蹿下跳,想要借此重新回到政治舞台中心西安事变期间,汪兆铭已经被何应钦请回来,此时担任国党政委会主席。
如果没有今后的投日当汉奸,汪兆铭此时此刻的诸多行为,是有益于国家发展进步的。他为了自己能够上位,强烈批评独裁统治,并拉拢各党派和民主人士,促进了中国在抗战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当然,汪兆铭的一切所作所为,都源于自身政治利益。而让人不能接受的,是他从头至尾鼓吹“中日和平”,这同样是为了自身政治利益。
汪先生政客,以及,搅屎棍。
常凯申对各种谣言极为愤怒,若真是他派人刺杀周赫煊,那不管被报纸怎么骂他都认了。但真不是他下令的啊,他的特务还保护了周赫煊呢,现在居然有人把脏水泼到他身上。
光头一怒,丢官无数!
江宁县本来就有不少改组派官员,以前都是跟着汪兆铭混的。现在干脆来次大换血,老蒋借着刺杀案的由头,把江宁县从县长到科长撤了三分之一,被开除党籍者就有八人之多。
刺客张万腾在医院住了将近一周,病未痊愈,就被毛人凤拉去刑讯逼供。
国党特务别的不行,刑讯逼供却很拿手,只用了半天时间,就让张万腾把知道的全吐了出来:他是中日混血,曾在上海同文书院学过间谍课程,已经潜伏了近20年,每个月都会前往艺笙歌舞团,给一个叫孟广华的演员递送政治经济情报。这次行刺案的指示者外号“老鸭”,年龄约40岁左右,额头上有颗大痦子。行刺期间的传信者是年轻人,年龄25岁左右,相貌颇为英俊……
国党特务立即出动,把艺笙歌舞团给查封了,但并未找到那个名为“孟广华”的演员。至于行刺案的指示者和传信者,都被画出了素描画像,按图索骥,全城追捕。
特高课的人,国党特务不敢动,因为身份全是日本大使馆的领事警察。黑龙会的人,国党特务同样不敢动,因为抓了就要闹出外交纠纷。
但特高课和黑龙会在南京的外围势力,却被国党特务狠狠扒下一层皮。500多个南京地痞、流氓、娼妓、记者、演员……被国党特务带走,层层逼问之下,至少顺藤摸瓜抓获了40多个汉奸走狗其中也有个别无辜者。
这让南京地区的帮会噤若寒蝉,已经到了闻周赫煊色变的地步。等咱们的周先生从英国回来,半道路过南京的时候,本地帮会自发前来保护安全,生怕出了意外又被国党特务找麻烦。
不管如何,再次遭遇刺杀的周赫煊,被各大媒体疯狂吹捧和宣传。
就连曾经痛骂周赫煊的改组派报纸,也在汪兆铭的授意下,把周赫煊捧为不惧生死的爱国典范,枪口直指独裁专制的常凯申。
后世有个专门研究周赫煊的学者,在其作品中如此写道:
“民国是一个风云诡谲的时代,在那蒸腾的中国大地上,缕缕杀气掩盖不了思想启蒙的生机,昏天暗地的血雨腥风中,又饱含着温情流动,侠士风流。这其中,作为政治纷争工具之一的刺客,演绎了别样的精彩……”
“有个人,他并未得罪任何党派,相反,他跟所有党派都保持着良好关系,但他一生却遭遇了数次刺杀……”
“周明诚的遇刺经历,在民国年间是极为独特的。很难用常理想象,日本军国主义者会处心积虑杀死一个文化人,而且还是国际知名的诺贝尔奖得主。但深入研究之后,我们就能找到其中答案。他发明的‘七人背’,成为敌后抗日战场的犀利武器。而他在战前和抗战期间的文章,更是让日本侵略者心惊胆战……”
“《明诚文集》(1941年增补版)所收录的文章,其中有四分之三内容跟日本有关。那些文章,是当今史学界研究日本的必读资料,是研究一战到二战期间日本经济文化政治不可或缺的珍贵材料。周赫煊对于日本社会的分析研究,犹如一把手术刀,将日本这个国家血淋淋剖开,给当时中国的抗战提供了宝贵的学术参考作用。”
“日本甲级战犯东条英机在1942年初,读到《明诚文集》(1941年增补版),又特地重新阅读《菊与刀》,随后在日记当中写道:‘中国最大的知日派是周明诚,他对日本的分析研究,足抵一个集团军……’所以在1942年秋,周明诚遭遇又一回刺杀,这次的策划者是川岛芳子,实施者是李香兰……”
特使团一行三十余人,已经在码头集结,准备搭乘“维多利亚号”客轮启程。
众人站在码头上合影留念,随即记者开始提问。
孔祥熙微笑着说:“余此次代表国府赴英,参加英王加冕礼,不胜愉快。余希望此行能使中英两国友好之关系更见敦厚。当然,参加完英王加冕礼后,余还将访问欧洲各国,考察其经济状况,为我国之经济提供帮助。”
《新闻报》的记者突然问道:“周先生,听说在南京行刺你的杀手,是江宁县的高级官员,一切皆因‘战和”分歧而起,请问你对此有何感想?”
“这么快你就知道内幕了?好像刺客还在审问当中吧。”周赫煊呵呵笑道。
那记者说:“我们有特殊消息渠道。”
周赫煊道:“是战是和,关键不在中国,而是在于日本。日本不守国际约法,悍然入侵中国,台湾沦陷,东北尽失,华北危矣。日本愈发戳戳逼人,中国想要和平,但做得到吗?在日本看来,中国就是待宰羔羊。我等只能奋起抵抗,而不是祈求屠夫刀下留情。如今号召主和者,无非三种人,一种是傻子,一种是懦夫,还有一种别有居心。”
说到此处,周赫煊突然语气加重:“另外,我必须更正一下谣言。这次行刺我的凶手,绝非普通的主和派官员。我到南京的第三天,就发现有人跟踪,我被监视了足有半个月!在火车站遭遇枪击以前,已经有人在扬子饭店给我下毒了。有监视者、有下毒者、有枪击者,说明刺客是有组织的,并非出于一腔义愤而临时起意,也并非单个的所谓爱国主和派能够做到!我希望,中央政府能彻查此事!”
诸多记者兴奋异常,连忙把周赫煊的话记下来。
突然有记者举手说:“周先生,还有一种说法,杀手是国党派出的特务。你对此有何看法?”
“你是哪家报社的?”周赫煊笑问。
那记者回答说:“《中华日报》。”
“呵呵,”周赫煊笑了笑,带着讥讽的语气说,“我跟贵报没什么可说的,汉奸报纸而已。只是想问一句,贵报挪用铁道部的那20万元公款,不知何时才能补上?”
《中华日报》是汪兆铭的耳目喉舌,常年鼓吹“中日友好”和“主和”言论,直至后来汪兆铭做了汉奸,该报甚至成为汪伪政府的机关刊物。
那记者顿时愤怒了,质问道:“周先生,你凭什么说我们是汉奸报纸?”
周赫煊也不正面回答,只重复说:“《中华日报》挪用的20万元铁道部公款何时还上?”
“我们不是汉奸报纸!”那记者强烈申明。
周赫煊笑道:“我只知道贵报挪用了铁道部20万元公款。”
那记者面红耳赤:“又不是我挪用的!”
周赫煊说:“但你从《中华日报》社领了薪水啊,所以我再次请问,贵报挪用的铁道部20万元公款何时还上?”
那记者顿时难以招架,羞愧难当,直接捂着脸走人了。
“哈哈哈哈哈!”
众记者幸灾乐祸,欢腾大笑。
20万元铁道部公款,那是《中华日报》的原罪。
汪兆铭当初想给自己的派系办报纸,恰好心腹顾孟余又担任铁道部长,于是直接挪用铁道部20万元公款,假公济私把《中华日报》给办起来。这事儿被披露出来以后,《中华日报》立即成为报界之耻,属于被同行嘲讽鄙视的对象。
此后几天,周赫煊已经随船前往英国,但关于他的刺杀案却闹得很大,而且说法五花八门。
有人说是私仇,有人说是战和之分,有人说是日本刺杀,也有人说是国党特务所为。
比如《中华日报》就在推波助澜,句句暗示周赫煊遭到了国党特务刺杀,原因是周赫煊的爱国言论触犯了蒋某人独裁。这份报纸站在进步人士和普罗大众的角度,高呼“民主宪政”口号,强烈要求中央废除独裁体制,进行党内和党外的民主公选周赫煊遇刺案件,居然成为以汪兆铭为首的改组派攻击常凯申的借口和工具。
周赫煊本来就有粉丝无数,同时大家也对老蒋的独裁深恶痛绝,两相叠加顿时碰出火星子。成千上万的爱国进步青年,就此被《中华日报》所蛊惑,举着“民主宪政”大旗进行游行示威。
可以说,日本人的行刺计划虽然失败,但并非完全没有作用,至少把老蒋给搞得焦头烂额。
配合着国党中常委即将修改“国民大会组织法和选举法”,汪兆铭再次蹦出来,纠集改组派上蹿下跳,想要借此重新回到政治舞台中心西安事变期间,汪兆铭已经被何应钦请回来,此时担任国党政委会主席。
如果没有今后的投日当汉奸,汪兆铭此时此刻的诸多行为,是有益于国家发展进步的。他为了自己能够上位,强烈批评独裁统治,并拉拢各党派和民主人士,促进了中国在抗战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当然,汪兆铭的一切所作所为,都源于自身政治利益。而让人不能接受的,是他从头至尾鼓吹“中日和平”,这同样是为了自身政治利益。
汪先生政客,以及,搅屎棍。
常凯申对各种谣言极为愤怒,若真是他派人刺杀周赫煊,那不管被报纸怎么骂他都认了。但真不是他下令的啊,他的特务还保护了周赫煊呢,现在居然有人把脏水泼到他身上。
光头一怒,丢官无数!
江宁县本来就有不少改组派官员,以前都是跟着汪兆铭混的。现在干脆来次大换血,老蒋借着刺杀案的由头,把江宁县从县长到科长撤了三分之一,被开除党籍者就有八人之多。
刺客张万腾在医院住了将近一周,病未痊愈,就被毛人凤拉去刑讯逼供。
国党特务别的不行,刑讯逼供却很拿手,只用了半天时间,就让张万腾把知道的全吐了出来:他是中日混血,曾在上海同文书院学过间谍课程,已经潜伏了近20年,每个月都会前往艺笙歌舞团,给一个叫孟广华的演员递送政治经济情报。这次行刺案的指示者外号“老鸭”,年龄约40岁左右,额头上有颗大痦子。行刺期间的传信者是年轻人,年龄25岁左右,相貌颇为英俊……
国党特务立即出动,把艺笙歌舞团给查封了,但并未找到那个名为“孟广华”的演员。至于行刺案的指示者和传信者,都被画出了素描画像,按图索骥,全城追捕。
特高课的人,国党特务不敢动,因为身份全是日本大使馆的领事警察。黑龙会的人,国党特务同样不敢动,因为抓了就要闹出外交纠纷。
但特高课和黑龙会在南京的外围势力,却被国党特务狠狠扒下一层皮。500多个南京地痞、流氓、娼妓、记者、演员……被国党特务带走,层层逼问之下,至少顺藤摸瓜抓获了40多个汉奸走狗其中也有个别无辜者。
这让南京地区的帮会噤若寒蝉,已经到了闻周赫煊色变的地步。等咱们的周先生从英国回来,半道路过南京的时候,本地帮会自发前来保护安全,生怕出了意外又被国党特务找麻烦。
不管如何,再次遭遇刺杀的周赫煊,被各大媒体疯狂吹捧和宣传。
就连曾经痛骂周赫煊的改组派报纸,也在汪兆铭的授意下,把周赫煊捧为不惧生死的爱国典范,枪口直指独裁专制的常凯申。
后世有个专门研究周赫煊的学者,在其作品中如此写道:
“民国是一个风云诡谲的时代,在那蒸腾的中国大地上,缕缕杀气掩盖不了思想启蒙的生机,昏天暗地的血雨腥风中,又饱含着温情流动,侠士风流。这其中,作为政治纷争工具之一的刺客,演绎了别样的精彩……”
“有个人,他并未得罪任何党派,相反,他跟所有党派都保持着良好关系,但他一生却遭遇了数次刺杀……”
“周明诚的遇刺经历,在民国年间是极为独特的。很难用常理想象,日本军国主义者会处心积虑杀死一个文化人,而且还是国际知名的诺贝尔奖得主。但深入研究之后,我们就能找到其中答案。他发明的‘七人背’,成为敌后抗日战场的犀利武器。而他在战前和抗战期间的文章,更是让日本侵略者心惊胆战……”
“《明诚文集》(1941年增补版)所收录的文章,其中有四分之三内容跟日本有关。那些文章,是当今史学界研究日本的必读资料,是研究一战到二战期间日本经济文化政治不可或缺的珍贵材料。周赫煊对于日本社会的分析研究,犹如一把手术刀,将日本这个国家血淋淋剖开,给当时中国的抗战提供了宝贵的学术参考作用。”
“日本甲级战犯东条英机在1942年初,读到《明诚文集》(1941年增补版),又特地重新阅读《菊与刀》,随后在日记当中写道:‘中国最大的知日派是周明诚,他对日本的分析研究,足抵一个集团军……’所以在1942年秋,周明诚遭遇又一回刺杀,这次的策划者是川岛芳子,实施者是李香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