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又一个入伙的】
“周先生真不会武功?”郑汝霈惊讶地看着周赫煊。
“真不会。”周赫煊苦笑。
郑汝霈道:“可我听人说,你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三拳两脚打倒谦德庄的混混李二。还有人说你惯使铁砂掌,一巴掌过去,把李二的脸都打肿了,牙齿掉了好几颗。”
周赫煊瞬间无语,这也太离谱了吧。他就狐假虎威,仗着褚玉璞的名头教训混混而已,居然被传扬成武林高手。
“我不会武功,真想切磋的话,我给你找两个人来,”周赫煊走出去,对正在打盹儿的孙家兄弟喊道,“永振、永浩,有人上门切磋,你们过来接待一下!”
“谁?谁要打架?”孙永振属于武痴,一听说要动手就兴奋起来。
郑汝霈抱拳道:“在下西沽郑汝霈,擅使大刀、太极和查拳!”
孙永振立即回应:“太谷孙永振!粗通形意和八卦。”
“孙兄,我俩在哪儿练练?”郑汝霈笑问。
“就街上吧。”孙永振朝外面一指。
两人说着就要出门比试,报馆的员工觉得很稀奇,一个个挤到窗户口看热闹。
“什么情况?”沈从文听到动静,好奇地问。
朱湘喜欢新鲜事儿,他兴奋地说:“好像是有人要比武,快过去看看。”
“同去,同去。”李寿民虽没练过武艺,但他会吐纳法,严格说起来算是曾修习内功。
周赫煊看着空荡荡的办公大堂,顿时哭笑不得,干脆也挤过去看好戏。
大街上。
两人相对而立,郑汝霈道:“孙兄请!”
“额来了,你要小心。”孙永振说着就冲上去。
孙永振并非直来直往,他脚下踩着从李景林那里学来八卦步,以弧形路线穿到郑汝霈侧面,兜拳直奔对方的腰部。
“好狠!”
郑汝霈连忙架拳躲开,那一拳若是打实了,很有可能断子绝孙。因为孙永浩要打他腰子,也即后世网络游戏中的“肾击”。
孙永振一击不中立即游走,斜线踏步想要绕到郑汝霈身后。郑汝霈不得不随着他转身,还没站稳就趁机贴身冲撞,同时打出太极炮捶直攻中门。
至此,两人功夫的特点已经显露无疑。
郑汝霈走的是刚猛路子,不要怂,就是干。孙永振却像刺客,狠辣而致命,专门抽冷子攻击要害。
两人越打越快,但围观众人却大失所望,因为他们打得不好看,跟混混街头斗殴没啥两样。
特别是出招速度加快后,招式往往变形,哪有表演的时候那样精彩纷呈?
猛然间,孙永振一拳击中郑汝霈软肋。与此同时,郑汝霈顶肩把孙永振撞飞,在地上滚了两滚才狼狈爬起。
周赫煊不明就里,问孙永浩:“你哥输了?”
“也不算输,那人也疼呢。”孙永浩说。
郑汝霈何止是疼,他被揍得整个左半身都麻了,忍痛道:“孙兄好把式,是我输了!”
孙永振憨厚地笑道:“额也被你摔了个四脚朝天,算平手。”
怎么说呢,郑汝霈的功夫适合冲锋陷阵和群殴,反正就是刚就是猛。特别是一人单挑众多混混时,绝对大杀四方。孙永振则更适合小规模打斗,敌人数量太多他就施展不开。
两人切磋一场,颇有些惺惺相惜。
郑汝霈感觉这家报馆很有意思,跑去问周赫煊:“周先生,你的报纸还招人不?”
“什么招人?”周赫煊没闹明白。
郑汝霈笑道:“我觉得你这里不错,想留下来讨个差事。”
周赫煊委婉地说:“报馆暂时不缺保镖。”
“不是保镖,我是说想做报馆编辑。”郑汝霈道。
“你做编辑?”周赫煊看着眼前五大三粗的汉子,那一手老茧,实在不像握笔杆子的。
郑汝霈说:“校对也可以,我以前就在《京报》做过校对。”
《京报》可是大报,可惜被张作霖查封了。周赫煊惊讶问:“你读过书?”
郑汝桐突然跳出来说:“我二哥还当过私塾老师呢。”
好嘛,原来是个文武全才。
周赫煊脑子一转,有了好主意,他说:“我在小说版开三分之一个版面,用来刊登国术内容,就由你专门负责。”
郑汝霈喜道:“好嘞,包在我身上。好像写文章都要笔名,周先生你学问好,帮我想个笔名呗。”
“你随便取一个就是。”周赫煊狂汗,眼前这位太自来熟了,完全不把自己当外人。
郑汝霈冥思苦想道:“以前西沽破庙里那个瞎和尚,老说要证得因果,他待我不错,干脆我就叫‘证因’吧。”
证因?
郑证因!
周赫煊诧异地看着郑汝霈,心想不会就是写武侠小说的郑证因吧?
这位老兄在武侠小说史上影响力太深远了,草上飞、八步赶蝉、追云赶月等轻功,日月双轮、九连刚环、离魂子母圈等兵器,七星透骨针、金刚燕尾镖、梅花夺命针等暗器,都是郑证因写小说时创造的。还有并肩子、暗青子、架梁子、风紧扯活、点子扎手等江湖暗语,也是从郑证因开始才广泛运用于武侠小说,被后来的作家们继承借鉴。
古龙曾说,他最佩服的武侠小说家,就是郑证因。看古龙的《大旗英雄传》等作品,就能察觉到郑证因的影子。
说穿了,是郑证因让武侠小说更具专业性。因为他自己就从小习武,常年跟帮派打交道,对江湖事门儿清,不像其他作家完全靠想象。
此人就像个江湖隐侠,建国后也未离开天津,且不再动笔创作小说,安安稳稳做平头老百姓。甚至连郑证因的邻居,都不知道他是个小说家,只把他视为性情古怪的老光棍(一生未娶,只与刀枪棍棒作伴)。
周赫煊感觉很有趣,他虽然不能改变时局,却能改变身边的人和事。比如《大公报》提前复刊,北大提前复课,希望小学创立,李寿民、沈从文、朱湘、孟小冬、郑证因等毫不相干的民国名人,因为他而汇聚到一起成为朋友。
从郑证因上门切磋,就可知《射雕英雄传》有多受欢迎。
《神雕侠侣》做为续集故事,一经发表便引起北方读者追捧。周赫煊本以为,《大众》副刊撑死能有3000份日销量,结果实际情况出乎预料。
《大众》创刊仅一周,销量便稳定在5000份以上,并且还在逐渐增加。好多读者购买《大众》,纯粹是为了看武侠小说,其他内容他们根本不在乎。
郑证因上任做编辑后,他负责的栏目叫“国术丛论”,专门科普各种武术和门派的来历渊源。此栏目居然得到读者的颇多赞许,远比沈从文、朱湘他们编辑的散文诗歌更受欢迎。
郑证因再接再厉,又详细介绍了查拳的基础套路和两路副拳拳法,甚至把招式画成图形刊载于报纸上。此举引来查拳传人的强烈抗议,但读者们却表示支持。甚至有人闲得蛋疼,居然照着报纸练武功……嗯,武术基础套路,应该有广播体操的健身功效吧。
《大众》发行第二周,日销量已经突破6000,可谓长势喜人,商家们也开始主动寻求广告合作。只副刊的销售和广告收入,每月毛利润就达到5800银元。
在民国办刊物,那是真赚钱啊。
前提是你办的东西能卖出去,比如朱湘就自办杂志,结果亏得饭都吃不起。
“真不会。”周赫煊苦笑。
郑汝霈道:“可我听人说,你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三拳两脚打倒谦德庄的混混李二。还有人说你惯使铁砂掌,一巴掌过去,把李二的脸都打肿了,牙齿掉了好几颗。”
周赫煊瞬间无语,这也太离谱了吧。他就狐假虎威,仗着褚玉璞的名头教训混混而已,居然被传扬成武林高手。
“我不会武功,真想切磋的话,我给你找两个人来,”周赫煊走出去,对正在打盹儿的孙家兄弟喊道,“永振、永浩,有人上门切磋,你们过来接待一下!”
“谁?谁要打架?”孙永振属于武痴,一听说要动手就兴奋起来。
郑汝霈抱拳道:“在下西沽郑汝霈,擅使大刀、太极和查拳!”
孙永振立即回应:“太谷孙永振!粗通形意和八卦。”
“孙兄,我俩在哪儿练练?”郑汝霈笑问。
“就街上吧。”孙永振朝外面一指。
两人说着就要出门比试,报馆的员工觉得很稀奇,一个个挤到窗户口看热闹。
“什么情况?”沈从文听到动静,好奇地问。
朱湘喜欢新鲜事儿,他兴奋地说:“好像是有人要比武,快过去看看。”
“同去,同去。”李寿民虽没练过武艺,但他会吐纳法,严格说起来算是曾修习内功。
周赫煊看着空荡荡的办公大堂,顿时哭笑不得,干脆也挤过去看好戏。
大街上。
两人相对而立,郑汝霈道:“孙兄请!”
“额来了,你要小心。”孙永振说着就冲上去。
孙永振并非直来直往,他脚下踩着从李景林那里学来八卦步,以弧形路线穿到郑汝霈侧面,兜拳直奔对方的腰部。
“好狠!”
郑汝霈连忙架拳躲开,那一拳若是打实了,很有可能断子绝孙。因为孙永浩要打他腰子,也即后世网络游戏中的“肾击”。
孙永振一击不中立即游走,斜线踏步想要绕到郑汝霈身后。郑汝霈不得不随着他转身,还没站稳就趁机贴身冲撞,同时打出太极炮捶直攻中门。
至此,两人功夫的特点已经显露无疑。
郑汝霈走的是刚猛路子,不要怂,就是干。孙永振却像刺客,狠辣而致命,专门抽冷子攻击要害。
两人越打越快,但围观众人却大失所望,因为他们打得不好看,跟混混街头斗殴没啥两样。
特别是出招速度加快后,招式往往变形,哪有表演的时候那样精彩纷呈?
猛然间,孙永振一拳击中郑汝霈软肋。与此同时,郑汝霈顶肩把孙永振撞飞,在地上滚了两滚才狼狈爬起。
周赫煊不明就里,问孙永浩:“你哥输了?”
“也不算输,那人也疼呢。”孙永浩说。
郑汝霈何止是疼,他被揍得整个左半身都麻了,忍痛道:“孙兄好把式,是我输了!”
孙永振憨厚地笑道:“额也被你摔了个四脚朝天,算平手。”
怎么说呢,郑汝霈的功夫适合冲锋陷阵和群殴,反正就是刚就是猛。特别是一人单挑众多混混时,绝对大杀四方。孙永振则更适合小规模打斗,敌人数量太多他就施展不开。
两人切磋一场,颇有些惺惺相惜。
郑汝霈感觉这家报馆很有意思,跑去问周赫煊:“周先生,你的报纸还招人不?”
“什么招人?”周赫煊没闹明白。
郑汝霈笑道:“我觉得你这里不错,想留下来讨个差事。”
周赫煊委婉地说:“报馆暂时不缺保镖。”
“不是保镖,我是说想做报馆编辑。”郑汝霈道。
“你做编辑?”周赫煊看着眼前五大三粗的汉子,那一手老茧,实在不像握笔杆子的。
郑汝霈说:“校对也可以,我以前就在《京报》做过校对。”
《京报》可是大报,可惜被张作霖查封了。周赫煊惊讶问:“你读过书?”
郑汝桐突然跳出来说:“我二哥还当过私塾老师呢。”
好嘛,原来是个文武全才。
周赫煊脑子一转,有了好主意,他说:“我在小说版开三分之一个版面,用来刊登国术内容,就由你专门负责。”
郑汝霈喜道:“好嘞,包在我身上。好像写文章都要笔名,周先生你学问好,帮我想个笔名呗。”
“你随便取一个就是。”周赫煊狂汗,眼前这位太自来熟了,完全不把自己当外人。
郑汝霈冥思苦想道:“以前西沽破庙里那个瞎和尚,老说要证得因果,他待我不错,干脆我就叫‘证因’吧。”
证因?
郑证因!
周赫煊诧异地看着郑汝霈,心想不会就是写武侠小说的郑证因吧?
这位老兄在武侠小说史上影响力太深远了,草上飞、八步赶蝉、追云赶月等轻功,日月双轮、九连刚环、离魂子母圈等兵器,七星透骨针、金刚燕尾镖、梅花夺命针等暗器,都是郑证因写小说时创造的。还有并肩子、暗青子、架梁子、风紧扯活、点子扎手等江湖暗语,也是从郑证因开始才广泛运用于武侠小说,被后来的作家们继承借鉴。
古龙曾说,他最佩服的武侠小说家,就是郑证因。看古龙的《大旗英雄传》等作品,就能察觉到郑证因的影子。
说穿了,是郑证因让武侠小说更具专业性。因为他自己就从小习武,常年跟帮派打交道,对江湖事门儿清,不像其他作家完全靠想象。
此人就像个江湖隐侠,建国后也未离开天津,且不再动笔创作小说,安安稳稳做平头老百姓。甚至连郑证因的邻居,都不知道他是个小说家,只把他视为性情古怪的老光棍(一生未娶,只与刀枪棍棒作伴)。
周赫煊感觉很有趣,他虽然不能改变时局,却能改变身边的人和事。比如《大公报》提前复刊,北大提前复课,希望小学创立,李寿民、沈从文、朱湘、孟小冬、郑证因等毫不相干的民国名人,因为他而汇聚到一起成为朋友。
从郑证因上门切磋,就可知《射雕英雄传》有多受欢迎。
《神雕侠侣》做为续集故事,一经发表便引起北方读者追捧。周赫煊本以为,《大众》副刊撑死能有3000份日销量,结果实际情况出乎预料。
《大众》创刊仅一周,销量便稳定在5000份以上,并且还在逐渐增加。好多读者购买《大众》,纯粹是为了看武侠小说,其他内容他们根本不在乎。
郑证因上任做编辑后,他负责的栏目叫“国术丛论”,专门科普各种武术和门派的来历渊源。此栏目居然得到读者的颇多赞许,远比沈从文、朱湘他们编辑的散文诗歌更受欢迎。
郑证因再接再厉,又详细介绍了查拳的基础套路和两路副拳拳法,甚至把招式画成图形刊载于报纸上。此举引来查拳传人的强烈抗议,但读者们却表示支持。甚至有人闲得蛋疼,居然照着报纸练武功……嗯,武术基础套路,应该有广播体操的健身功效吧。
《大众》发行第二周,日销量已经突破6000,可谓长势喜人,商家们也开始主动寻求广告合作。只副刊的销售和广告收入,每月毛利润就达到5800银元。
在民国办刊物,那是真赚钱啊。
前提是你办的东西能卖出去,比如朱湘就自办杂志,结果亏得饭都吃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