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蔡邕之罪
姜盛直犯嘀咕:“当初皇上曾多次想办法东归,都未能实现,现在可以了,他为何反而不走了?”
“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奉孝尽管直言。”
“董卓掌权之后把皇上由雒阳迁来长安,而现在主公掌了军权,又要奉皇上东归雒阳?表面上看,与董卓大同小异,皇上已遭流离之苦,主公的想法,能得到他的支持吗?”
郭嘉的一番话让姜盛警醒,献帝是名正言顺的最高领导者,姜盛潜意识里没有注意这个事实,所以考虑事情的时候还是有些一厢情愿。
“不管怎样,我都要向皇上进言,尽人臣之责,结果就不是我所考虑的问题了。”
“主公贵为太尉,若是皇上不肯迁徙,主公岂不是也要留在长安?”
姜盛苦笑道:“是啊,就这几千人马对抗近十万西凉大军,还不够他们塞牙缝的,长安并非雒阳,短时间内招募民兵守城是根本不可能的。”
“听闻主公之前与马腾有过交集,不如快马送信给马腾,让马腾派军攻略西凉。西凉军腹背受敌,短时间内必不敢轻动,主公就可以有充分的时间调集兵马,以应不测。”
“马腾态度不明朗,之前也只不过是保持中立,如果让他出兵牵制西凉军,一种可能就是会遭到拒绝,另一种可能就是马腾趁机掌控西凉,那样就得不偿失了。”
“诚然如此,马腾久居羌族区域,兵强马壮,要是掌握不好,必会反噬。那主公何不先发制人呢?”
“先发制人?”
郭嘉正要答话,突然听到太尉府庭院里一阵嘈杂声音,姜盛令姜六钗前去查看。
小六去查看一番之后,带了一名女子进来。
“蔡琰拜见太尉大人!”那女子正是蔡邕的独生女蔡琰。
“昭姬深夜来此,不知有何要事?”由于童琳的关系,姜盛对蔡琰也算相熟,直接用表字称呼她。
蔡琰“扑通”一声跪倒在姜盛面前,哭道:“求大人救家父一命!”
姜盛连忙伸手扶起,问道:“蔡叔叔发生了何事?”
“今日王司徒在家中设宴,邀请家父赴宴,家父不知为何激怒了司徒大人,然后就被交到廷尉府了,有熟识的人递出消息说,司徒大人认定家父乃董卓余孽,要以叛逆之罪论处。”
“有没有搞错?王司徒怎的也是非不分了?你别急,我先派人知会廷尉府。明日一早我就去见王允,定要救得蔡叔叔。”
“妾身谢过太尉大人,那我先回家了,万望大人施以援手。”蔡琰悲悲戚戚,离开了太尉府。
“蔡侍中才华横溢,素有正直之名,之前乃是受董卓所迫,绝非与董卓同流合污之人,王允岂能不知?此事自有公论,主公只需陈说利害,想来王允也会卖主公的面子。”
且说蔡邕被拿入廷狱之后,大感冤屈,但他也知道王允总揽朝政,托人伸冤几乎是不可能成功的,于是苦求狱卒,让他们取来文房四宝,连夜写成奏表拜托狱卒代为呈给廷尉卿。
那狱卒敬重蔡邕的才德,于是应承了此事,蔡邕在表中称愿受刖足之刑,以留得性命把汉史写完。
廷尉卿见了姜盛的印鉴,确认无误,也知道姜盛是个不好惹的主儿,于是就派廷尉丞亲去狱中安排,好生照顾蔡邕,蔡邕就把自己的上表交给了廷尉丞。
廷尉丞看过之后,即与廷尉卿商议,廷尉卿道:“王允要杀蔡邕,姜盛要保蔡邕,现在朝廷是这两个人的天下,我们夹在中间不好做啊。”
“那大人的意思是?”
“好生照顾蔡邕,拖着不办。”
“那万一要是王司徒问起来,我们该如何作答?”
“正在严加审讯,深挖罪行!”
“嗯,有道理,就让太尉与司徒去解决吧。”
第二天清早的时候,姜盛就去拜访王允,郭嘉自告奋勇要去说服王允,姜盛觉得体现不了诚意,于是亲自来此,而令郭嘉置备娶亲之厚礼,准备接貂蝉走。
王允正在洗漱,家丁来报说太尉求见,王允没好气,就让家丁引姜盛去书房稍待。
过了两刻钟的时间,王允才姗姗来迟,打着哈哈,说道:“哎呀,老夫昨夜醉酒,今日起得晚了,怠慢之处,还望见谅。”
“司徒公乃性情中人,理解理解。”
“不知太尉来此有何贵干?若是接亲,大可不必,貂蝉虽说以义父称我,实际上是我府中歌姬,赠与太尉又有何妨?尽管接走便是,还用劳动你大驾光临?”
“司徒公误会了,我来此并非为貂蝉之事,而是为蔡邕而来。”
王允马上就冷下脸来,冷冷说道:“蔡邕乃董卓余孽,不知太尉有何见教?”
“伯喈(蔡邕的表字)是旷世的奇才,不仅善辞赋,书法造诣也是天下闻名,而且精通经史,我大汉很多事他都耳熟能详,应当让他续写后边的历史,让它成为一代重要的典籍。从德才上说,他忠孝两全,名声极佳,获罪也没有缘由,杀了他岂不是会丧失司徒公和朝廷威望吗?”
“太尉是来当说客来了!前汉武帝不杀司马迁,以致让他写出毁谤的书,流传于后世。现今国家中途衰落,政权不稳固,不能让奸邪谄媚的臣子在幼主旁边乱写文章。否则,既不能增益圣上的仁德,又令我们蒙受毁谤议论。这种人,多之无益!”
“司徒公此言差矣,蔡邕累次拒绝征召,董卓以诛三族之威慑,强令蔡邕受召入朝,此事天下皆知,且蔡邕为官期间无所事事,置身于事外,并无为非作歹之事。岂不闻有德之人乃国之纲纪,写作著史乃是国之典籍,今杀蔡邕一人,而失纲纪典籍,朝局岂能长久?”
王允听了之后不作声了,蔡邕乃当世大家,若是因为他为董卓而发的一声叹息就杀了他,恐怕也很难跟天下士人交代,于是道:“不管怎样,蔡邕为董卓痛惜,有失大家风范。”
“一番责罚当然有必要。”
“你我且上朝去吧,听听廷尉卿对蔡邕的审讯情况,然后再对蔡邕的责罚作出决定。”
两人暂时这么说定了,然后一同上朝去了。
“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奉孝尽管直言。”
“董卓掌权之后把皇上由雒阳迁来长安,而现在主公掌了军权,又要奉皇上东归雒阳?表面上看,与董卓大同小异,皇上已遭流离之苦,主公的想法,能得到他的支持吗?”
郭嘉的一番话让姜盛警醒,献帝是名正言顺的最高领导者,姜盛潜意识里没有注意这个事实,所以考虑事情的时候还是有些一厢情愿。
“不管怎样,我都要向皇上进言,尽人臣之责,结果就不是我所考虑的问题了。”
“主公贵为太尉,若是皇上不肯迁徙,主公岂不是也要留在长安?”
姜盛苦笑道:“是啊,就这几千人马对抗近十万西凉大军,还不够他们塞牙缝的,长安并非雒阳,短时间内招募民兵守城是根本不可能的。”
“听闻主公之前与马腾有过交集,不如快马送信给马腾,让马腾派军攻略西凉。西凉军腹背受敌,短时间内必不敢轻动,主公就可以有充分的时间调集兵马,以应不测。”
“马腾态度不明朗,之前也只不过是保持中立,如果让他出兵牵制西凉军,一种可能就是会遭到拒绝,另一种可能就是马腾趁机掌控西凉,那样就得不偿失了。”
“诚然如此,马腾久居羌族区域,兵强马壮,要是掌握不好,必会反噬。那主公何不先发制人呢?”
“先发制人?”
郭嘉正要答话,突然听到太尉府庭院里一阵嘈杂声音,姜盛令姜六钗前去查看。
小六去查看一番之后,带了一名女子进来。
“蔡琰拜见太尉大人!”那女子正是蔡邕的独生女蔡琰。
“昭姬深夜来此,不知有何要事?”由于童琳的关系,姜盛对蔡琰也算相熟,直接用表字称呼她。
蔡琰“扑通”一声跪倒在姜盛面前,哭道:“求大人救家父一命!”
姜盛连忙伸手扶起,问道:“蔡叔叔发生了何事?”
“今日王司徒在家中设宴,邀请家父赴宴,家父不知为何激怒了司徒大人,然后就被交到廷尉府了,有熟识的人递出消息说,司徒大人认定家父乃董卓余孽,要以叛逆之罪论处。”
“有没有搞错?王司徒怎的也是非不分了?你别急,我先派人知会廷尉府。明日一早我就去见王允,定要救得蔡叔叔。”
“妾身谢过太尉大人,那我先回家了,万望大人施以援手。”蔡琰悲悲戚戚,离开了太尉府。
“蔡侍中才华横溢,素有正直之名,之前乃是受董卓所迫,绝非与董卓同流合污之人,王允岂能不知?此事自有公论,主公只需陈说利害,想来王允也会卖主公的面子。”
且说蔡邕被拿入廷狱之后,大感冤屈,但他也知道王允总揽朝政,托人伸冤几乎是不可能成功的,于是苦求狱卒,让他们取来文房四宝,连夜写成奏表拜托狱卒代为呈给廷尉卿。
那狱卒敬重蔡邕的才德,于是应承了此事,蔡邕在表中称愿受刖足之刑,以留得性命把汉史写完。
廷尉卿见了姜盛的印鉴,确认无误,也知道姜盛是个不好惹的主儿,于是就派廷尉丞亲去狱中安排,好生照顾蔡邕,蔡邕就把自己的上表交给了廷尉丞。
廷尉丞看过之后,即与廷尉卿商议,廷尉卿道:“王允要杀蔡邕,姜盛要保蔡邕,现在朝廷是这两个人的天下,我们夹在中间不好做啊。”
“那大人的意思是?”
“好生照顾蔡邕,拖着不办。”
“那万一要是王司徒问起来,我们该如何作答?”
“正在严加审讯,深挖罪行!”
“嗯,有道理,就让太尉与司徒去解决吧。”
第二天清早的时候,姜盛就去拜访王允,郭嘉自告奋勇要去说服王允,姜盛觉得体现不了诚意,于是亲自来此,而令郭嘉置备娶亲之厚礼,准备接貂蝉走。
王允正在洗漱,家丁来报说太尉求见,王允没好气,就让家丁引姜盛去书房稍待。
过了两刻钟的时间,王允才姗姗来迟,打着哈哈,说道:“哎呀,老夫昨夜醉酒,今日起得晚了,怠慢之处,还望见谅。”
“司徒公乃性情中人,理解理解。”
“不知太尉来此有何贵干?若是接亲,大可不必,貂蝉虽说以义父称我,实际上是我府中歌姬,赠与太尉又有何妨?尽管接走便是,还用劳动你大驾光临?”
“司徒公误会了,我来此并非为貂蝉之事,而是为蔡邕而来。”
王允马上就冷下脸来,冷冷说道:“蔡邕乃董卓余孽,不知太尉有何见教?”
“伯喈(蔡邕的表字)是旷世的奇才,不仅善辞赋,书法造诣也是天下闻名,而且精通经史,我大汉很多事他都耳熟能详,应当让他续写后边的历史,让它成为一代重要的典籍。从德才上说,他忠孝两全,名声极佳,获罪也没有缘由,杀了他岂不是会丧失司徒公和朝廷威望吗?”
“太尉是来当说客来了!前汉武帝不杀司马迁,以致让他写出毁谤的书,流传于后世。现今国家中途衰落,政权不稳固,不能让奸邪谄媚的臣子在幼主旁边乱写文章。否则,既不能增益圣上的仁德,又令我们蒙受毁谤议论。这种人,多之无益!”
“司徒公此言差矣,蔡邕累次拒绝征召,董卓以诛三族之威慑,强令蔡邕受召入朝,此事天下皆知,且蔡邕为官期间无所事事,置身于事外,并无为非作歹之事。岂不闻有德之人乃国之纲纪,写作著史乃是国之典籍,今杀蔡邕一人,而失纲纪典籍,朝局岂能长久?”
王允听了之后不作声了,蔡邕乃当世大家,若是因为他为董卓而发的一声叹息就杀了他,恐怕也很难跟天下士人交代,于是道:“不管怎样,蔡邕为董卓痛惜,有失大家风范。”
“一番责罚当然有必要。”
“你我且上朝去吧,听听廷尉卿对蔡邕的审讯情况,然后再对蔡邕的责罚作出决定。”
两人暂时这么说定了,然后一同上朝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