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乌延部
姜盛军一边倒的屠杀已经传遍了整个草原,那些实力弱小的部落纷纷迁移合并,形成了新的部落,新部落的实力有了显著提升。姜盛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就派出斥候四处探查,发现大部落就率军绕过去,发现小部落就发动袭击,然后令青壮妇女带路去找其他的小部落,继续推行他的“滚雪球”策略。
草原上的部落一旦战败,那些妇女们就倒了大霉了,被沦为xing奴或者流通的商品,那可是生不如死。姜盛作为战胜者,没有为难她们,这在她们看来,姜盛并不是有深仇大恨的仇人,弱肉强食,草原上的规矩!
由于姜盛对妇女们的仁慈之心,带路的妇女们虽说仇视姜盛,但心中却多少有些感谢之意,所以就指点了明路,带着姜盛军到了乌延部西北方十里的地方。
姜盛在草原上横行一个多月,对乌桓各部的情况也有所了解,乌延部由于实力弱小,丘力居、难楼、苏仆延各部都想吞并,但又不敢明目张胆地搞,只能排挤乌延,出去掠夺也不让乌延部跟随,回来的时候只是分少量的战利品给他们,乌延在乌桓部落很有威望,但由于实力弱小,三大部落又暗中排挤,各部落虽然敬重乌延的人品,但为了生存,也是爱莫能助。
这次乌桓骑兵大举南下,乌延部照旧被留作守卫,士兵们都多有怨言,士气低落,乌延有心无力,也只能借着自己的威望安抚众人。
姜盛想突袭乌延部,也就是因为掌握了这些信息。但对于乌延部的实力,却没有个准数,他远远看到前面的乌延部规模不小,就让斥候们先去仔细探查。
消息很快反馈回来,前方的部落确实是乌延部,后面是没有兵力防守的王庭部落,也就是丘力居的部落,外围守卫森严,常备兵力约为五千骑。
姜盛决心吃掉乌延部,就以常规骑兵为第一梯队,吸引敌军出战,然后由玄甲骑兵接战,那些引路的女性都被姜盛放走。
蹋顿虽说负责王庭部落的防卫,但这小子带着亲兵卫队出去打猎了,姜盛发起进攻的时候,乌延出面指挥作战。
乌延已是花甲之年,丘力居让蹋顿坐镇就是看着他,若是乌延去世,则顺利吞并这支部落,但现在来看,乌延是老当益壮,还能拉得开三石硬弓。
冲在最前头的姜盛骑兵就被乌延三珠连发,射杀了数人,而乌延部的其他射手也都本领不俗,密集的箭矢从营寨中射出,力道十足,姜盛骑兵虽说穿着昂贵的细鳞甲,但面对如此强劲的激射也是难以抵挡,在密集的箭矢中,骑士们接二连三地中箭落马。
姜盛一看,照这个样子,这两千骑兵还不等敌军出战就会全军覆没,连忙调整战法,击鼓进军,蓄势待发的玄甲骑兵提前出战了。
为了防止误伤,玄甲骑兵从另外一个角度向敌营杀去,他们对手弩的掌控已经得心应手,双脚蹬紧了硬马镫,双手持弩,对着敌营就是一通攒射。
乌延部兵卒见这支骑兵手中拿着一个奇怪的东西,都还没当回事,等到弩箭破空之声传来的时候才发现危险,但已经躲闪不及,本来还一大片手持长弓射杀姜盛军骑兵的弓箭手,被玄甲骑兵的手弩攒射之后,倒了一大片,等到反应过来的时候,手弩的第二轮射击已经袭来。
有些躲在栅栏后面的士兵,却被那些弩箭穿木射杀,乌延见状大惊,连忙令全军取来木盾,叠加了三层,保护弓箭手,而令弓箭手把目标对准了玄甲骑兵,快速射击。
玄甲骑兵的突进速度太快了,转眼间已经距离乌延部营寨不足百米,手弩在这个距离上的威力更加恐怖,叠加了三层的木盾都被射穿,木盾后面的弓箭手仍然避不开被射杀的下场。
乌延见玄甲骑兵已经杀到近前,就令骑兵上马迎战,乌延部骑兵用的兵器很是简陋,长短不一,只有亲兵卫队才用的弯刀,其他都是长矛、朴刀和木制武器。
玄甲骑兵冲到近前,才发现乌延部营寨的栅栏坚固非常,冲在前面的十几名玄甲骑兵的战马撞在了上面却未能突破,反倒战马失蹄,把骑士直接甩进了营寨中,敌军迅速围了过来。
被围的玄甲骑兵手中都还有马刀,还未等起身,就左右挥舞,不少乌桓士卒被砍断了腿,惨叫连连,但终归是玄甲骑兵人少,很快被乌桓兵砍得支离破碎。
后面的骑士见栅栏难以撞破,走到跟前的时候紧拉缰绳,战马脖颈吃痛,竟然一跃而起,从栅栏上面跳入了乌桓营寨。
躲闪不开的乌桓兵被战马踩死了不少,在反击的时候发现马腿上都挂着细甲,砍杀竟然不能奏效。
入了敌寨的玄甲骑兵手挥马刀,如切瓜一般,砍杀着乌桓兵,那些乌桓兵举刀抵挡,却连刀带人被玄甲骑兵劈开。乌延指挥乌桓兵拼死抵挡,但兵器上的落后让他们吃了大亏。
冲入营寨的玄甲骑兵越来越多,乌延只得指挥部队且战且退,向部落中心位置靠拢,姜盛军的普通骑兵也趁机冲了进来。
王庭部落绵延十数里,只有此处是守军的主力,姜盛也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才集中所有的骑兵攻击此处,只要消灭了此处的守军,则王庭部落就无兵防守。
乌延也看出了姜盛的意图,所以吹号召集周围的零散守军,构筑了第二道防线。
冲在前面的玄甲骑兵冲到防线跟前的时候,却见脚下一空,原来都是陷马坑。数十骑当场摔落马下,气绝身亡。
姜盛也已带着亲兵杀入,见前方人仰马翻,就大喊收兵,但战场激烈,骑士们哪里听得到姜盛的喊叫,而且战马也收不住腿,直接踏着前面的战马冲了过去。
在玄甲骑兵的激烈冲杀下,乌延部已经上马的骑兵都被斩杀,而其余的骑兵已经来不及上马,被姜盛骑兵杀得四散溃逃。
第二道防线后面的骑兵已经没有马了,都成了步兵,而冲过第二道防线的姜盛骑兵却都是在马上作战,高下立判。(未完待续。)
草原上的部落一旦战败,那些妇女们就倒了大霉了,被沦为xing奴或者流通的商品,那可是生不如死。姜盛作为战胜者,没有为难她们,这在她们看来,姜盛并不是有深仇大恨的仇人,弱肉强食,草原上的规矩!
由于姜盛对妇女们的仁慈之心,带路的妇女们虽说仇视姜盛,但心中却多少有些感谢之意,所以就指点了明路,带着姜盛军到了乌延部西北方十里的地方。
姜盛在草原上横行一个多月,对乌桓各部的情况也有所了解,乌延部由于实力弱小,丘力居、难楼、苏仆延各部都想吞并,但又不敢明目张胆地搞,只能排挤乌延,出去掠夺也不让乌延部跟随,回来的时候只是分少量的战利品给他们,乌延在乌桓部落很有威望,但由于实力弱小,三大部落又暗中排挤,各部落虽然敬重乌延的人品,但为了生存,也是爱莫能助。
这次乌桓骑兵大举南下,乌延部照旧被留作守卫,士兵们都多有怨言,士气低落,乌延有心无力,也只能借着自己的威望安抚众人。
姜盛想突袭乌延部,也就是因为掌握了这些信息。但对于乌延部的实力,却没有个准数,他远远看到前面的乌延部规模不小,就让斥候们先去仔细探查。
消息很快反馈回来,前方的部落确实是乌延部,后面是没有兵力防守的王庭部落,也就是丘力居的部落,外围守卫森严,常备兵力约为五千骑。
姜盛决心吃掉乌延部,就以常规骑兵为第一梯队,吸引敌军出战,然后由玄甲骑兵接战,那些引路的女性都被姜盛放走。
蹋顿虽说负责王庭部落的防卫,但这小子带着亲兵卫队出去打猎了,姜盛发起进攻的时候,乌延出面指挥作战。
乌延已是花甲之年,丘力居让蹋顿坐镇就是看着他,若是乌延去世,则顺利吞并这支部落,但现在来看,乌延是老当益壮,还能拉得开三石硬弓。
冲在最前头的姜盛骑兵就被乌延三珠连发,射杀了数人,而乌延部的其他射手也都本领不俗,密集的箭矢从营寨中射出,力道十足,姜盛骑兵虽说穿着昂贵的细鳞甲,但面对如此强劲的激射也是难以抵挡,在密集的箭矢中,骑士们接二连三地中箭落马。
姜盛一看,照这个样子,这两千骑兵还不等敌军出战就会全军覆没,连忙调整战法,击鼓进军,蓄势待发的玄甲骑兵提前出战了。
为了防止误伤,玄甲骑兵从另外一个角度向敌营杀去,他们对手弩的掌控已经得心应手,双脚蹬紧了硬马镫,双手持弩,对着敌营就是一通攒射。
乌延部兵卒见这支骑兵手中拿着一个奇怪的东西,都还没当回事,等到弩箭破空之声传来的时候才发现危险,但已经躲闪不及,本来还一大片手持长弓射杀姜盛军骑兵的弓箭手,被玄甲骑兵的手弩攒射之后,倒了一大片,等到反应过来的时候,手弩的第二轮射击已经袭来。
有些躲在栅栏后面的士兵,却被那些弩箭穿木射杀,乌延见状大惊,连忙令全军取来木盾,叠加了三层,保护弓箭手,而令弓箭手把目标对准了玄甲骑兵,快速射击。
玄甲骑兵的突进速度太快了,转眼间已经距离乌延部营寨不足百米,手弩在这个距离上的威力更加恐怖,叠加了三层的木盾都被射穿,木盾后面的弓箭手仍然避不开被射杀的下场。
乌延见玄甲骑兵已经杀到近前,就令骑兵上马迎战,乌延部骑兵用的兵器很是简陋,长短不一,只有亲兵卫队才用的弯刀,其他都是长矛、朴刀和木制武器。
玄甲骑兵冲到近前,才发现乌延部营寨的栅栏坚固非常,冲在前面的十几名玄甲骑兵的战马撞在了上面却未能突破,反倒战马失蹄,把骑士直接甩进了营寨中,敌军迅速围了过来。
被围的玄甲骑兵手中都还有马刀,还未等起身,就左右挥舞,不少乌桓士卒被砍断了腿,惨叫连连,但终归是玄甲骑兵人少,很快被乌桓兵砍得支离破碎。
后面的骑士见栅栏难以撞破,走到跟前的时候紧拉缰绳,战马脖颈吃痛,竟然一跃而起,从栅栏上面跳入了乌桓营寨。
躲闪不开的乌桓兵被战马踩死了不少,在反击的时候发现马腿上都挂着细甲,砍杀竟然不能奏效。
入了敌寨的玄甲骑兵手挥马刀,如切瓜一般,砍杀着乌桓兵,那些乌桓兵举刀抵挡,却连刀带人被玄甲骑兵劈开。乌延指挥乌桓兵拼死抵挡,但兵器上的落后让他们吃了大亏。
冲入营寨的玄甲骑兵越来越多,乌延只得指挥部队且战且退,向部落中心位置靠拢,姜盛军的普通骑兵也趁机冲了进来。
王庭部落绵延十数里,只有此处是守军的主力,姜盛也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才集中所有的骑兵攻击此处,只要消灭了此处的守军,则王庭部落就无兵防守。
乌延也看出了姜盛的意图,所以吹号召集周围的零散守军,构筑了第二道防线。
冲在前面的玄甲骑兵冲到防线跟前的时候,却见脚下一空,原来都是陷马坑。数十骑当场摔落马下,气绝身亡。
姜盛也已带着亲兵杀入,见前方人仰马翻,就大喊收兵,但战场激烈,骑士们哪里听得到姜盛的喊叫,而且战马也收不住腿,直接踏着前面的战马冲了过去。
在玄甲骑兵的激烈冲杀下,乌延部已经上马的骑兵都被斩杀,而其余的骑兵已经来不及上马,被姜盛骑兵杀得四散溃逃。
第二道防线后面的骑兵已经没有马了,都成了步兵,而冲过第二道防线的姜盛骑兵却都是在马上作战,高下立判。(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