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赴任乐安
二十口大锅热气腾腾,一匾一匾的饺子投入了锅中,几百人看着饺子下锅,都瞪大了眼睛等着吃。
伙夫们也准备了咸菜等物,众人每人两个碗,一个碗盛了咸菜,另一个碗等着盛饺子。
看到大家排着队领饭的场面,姜盛回忆起穿越前在部队的日子来,那时候用的是铝制餐盘,想到餐盘,姜盛回过神来。
姜盛令人去取文房四宝来,然后在纸上画出了后世餐盘的图样。
“主公真是高明啊,这么一个个小格子可以把饭菜分开盛放,既能吃到多种菜品,又不会混杂口味,真是太好了。”杨凤赞道。
“令制陶的师父尽快烧制,今后大家就可以好好享用美食了。”姜盛道。
姜盛和众位兵卒一起,分吃了热气腾腾的饺子,这让兵卒们很是感动,有这样爱护士兵的主公,谁还能有二心?
几天后,数百个陶制餐盘被送到了山上,就餐时每人一个餐盘,分盛了咸菜、炒菜、调料等物,也算是具有后世军队影子的首个实物了。
眼瞅着正月即将过去,松鹤楼的饺子宴依然生意火爆,姜盛决定让于禁长期留守,负责收集雒阳的情报,而他也该赴任乐安郡了,他不知道等待他的会是这样一副光景。
常山小聚之后,姜盛让周仓带队留守常山,赵云为副,而令杨凤和夏侯兰带一百亲兵随他去乐安,杨凤精于军事后勤,夏侯兰善于法治管理,正是去乐安的最佳人选。
豫州陈县的张郃得到姜盛的指令后,拆毁了陈县训练营地,然后借支援青州剿贼行动的理由,大摇大摆地向青州而去,进入乐安地界后开始昼伏夜出,避人耳目,防止被人发现姜盛私蓄武装的事。
乐安郡的治所是临济县(今SDGQ县县城规模很小,城中人烟寥寥,本就没有几家店铺,还都是关着门的,偶尔上街的百姓也是行色匆匆。
打前站的杨凤进了临济县城之后,试图找一家酒楼吃住一晚,次日再去接受乐安郡的军政事宜,但找遍全城也未见一家酒楼客栈,只得回报姜盛。
“无妨,那我们就在城外扎营,天亮后再去交接。”
是夜,姜盛一行百余人就在城外扎下营帐过夜,早有伙夫布置了晚餐夜宵。
姜盛带来的百人卫队中有半数是跟随姜盛参加过多次战役的,警觉心较强,其他则是杨凤带上常山的义兵,但经过老兵们的训练后也与正规军无异。
早有卫兵密报姜盛,说在营帐周围发现不少可疑人员。
“主公,要不我带人过去搜查一番?”杨凤道。
“不必,对方身份未名,我们不可轻举妄动,表面上一切如常,暗哨增为双岗,严密监视对方动向。”
杨凤自去安排,用姜盛的话说,是猎物总会上钩的。
这些卫兵都是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心理素质过硬,就算周围有什么风吹草动,也会泰然处之。
那些伏在暗处的不明人员看到营寨中并无异常,于是有人悄悄离开,过不多时,不远处灌木丛中窸窸窣窣,看样子是来了不少人。
姜盛令各处营帐熄了灯火,只留明处的少量哨兵。
半夜时分,只听得一声锣响,数百人挥舞着朴刀向营帐杀来,那些哨兵不战而逃,这数百贼寇径直往姜盛所在的营帐冲去。
这时营帐前面突然出现了一排黑衣人,悄无声息。
数百贼寇动作一滞,接着营寨周围都亮起了火把,杨凤大吼道:“杀!”挥舞鬼头刀就杀将过来。
黑衣人身后的营帐中传出了一声低沉的口令:“杀!”接着黑衣人手挥短刀猛攻贼寇下盘,瞬间数十人小腿断裂,躺在地上哀嚎。
外围的杨凤已经掩杀过来,数十名卫兵都穿着黑衣黑裤,他们趁灯火熄灭,贼寇注意力集中在营帐中的时候悄悄潜了出来,待得战斗打响,就从外往内杀来。
这些贼寇都不像姜盛卫兵一样穿着铁甲,都是粗布衣服,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头上裹着黄巾,原来是黄巾残部。
黄巾兵的刀砍在卫兵身上只是造成了疼痛,却未伤及筋骨,而卫兵的刀却是刀刀见血,数百贼寇被姜盛的百人卫兵杀死大半,余者都是重伤在地,失去了战斗能力。
姜盛令人点燃了数堆篝火,只见地上黄巾兵的尸体横七竖八,却不见一个卫兵的尸体,清点之后才知道无一伤亡,而黄巾兵阵亡二百五十三人,重伤一百七十余人,仿佛主动跑到刀口上送死一般。
“你们是何处黄巾?首领是谁?”杨凤审讯被活捉的黄巾兵。
这些黄巾兵拒不开口,恼羞成怒的杨凤挥刀砍了十余人,其余黄巾兵看到眼前的人头都吓得瑟瑟发抖。
“说——你们的首领是谁?若是不说,下一个人头就是你!”杨凤把刀斜放在一名黄巾兵的脖子边上。
“我——我说——我家渠帅叫做卞喜!”
“卞喜?”姜盛走了过来,“上次邺城之战放了他一条生路,没想到又在此兴风作浪!你去告诉卞喜,我姜盛是新任的乐安太守,要是不想死在乐安,就让他消停点!”
“是是是!小的一定把大人的话告诉渠帅。”那黄巾兵没想到姜盛会让他回去,忙不迭地磕头。
邺城之战时,于禁把卞喜的援军杀得大败,卞喜侥幸逃走,没想到跑到乐安来了。
其他黄巾兵见这名黄巾兵真的自己离开了姜盛营地,都是大为懊悔,要是都说了,说不定就都没事了。
“大人饶命啊!大人饶命啊!”这些人连忙跪地求饶。
“都闭嘴!”杨凤提着刀在这些人面前走了一趟,把这些个黄巾兵吓得面如土色。
“你们这些人不务正业,助纣为虐,按理该杀!但本太守刚刚上任,不想大开杀戒!今日且饶恕尔等,若是今后再作乱,杀无赦!”姜盛喝道。
“谢大人饶命!我们再也不敢了!”这些人磕头如捣蒜,生怕姜盛反悔。绳索被解开后,都互相搀扶着离开了。
杨凤不解,问道:“主公,为何要放了他们?”
伙夫们也准备了咸菜等物,众人每人两个碗,一个碗盛了咸菜,另一个碗等着盛饺子。
看到大家排着队领饭的场面,姜盛回忆起穿越前在部队的日子来,那时候用的是铝制餐盘,想到餐盘,姜盛回过神来。
姜盛令人去取文房四宝来,然后在纸上画出了后世餐盘的图样。
“主公真是高明啊,这么一个个小格子可以把饭菜分开盛放,既能吃到多种菜品,又不会混杂口味,真是太好了。”杨凤赞道。
“令制陶的师父尽快烧制,今后大家就可以好好享用美食了。”姜盛道。
姜盛和众位兵卒一起,分吃了热气腾腾的饺子,这让兵卒们很是感动,有这样爱护士兵的主公,谁还能有二心?
几天后,数百个陶制餐盘被送到了山上,就餐时每人一个餐盘,分盛了咸菜、炒菜、调料等物,也算是具有后世军队影子的首个实物了。
眼瞅着正月即将过去,松鹤楼的饺子宴依然生意火爆,姜盛决定让于禁长期留守,负责收集雒阳的情报,而他也该赴任乐安郡了,他不知道等待他的会是这样一副光景。
常山小聚之后,姜盛让周仓带队留守常山,赵云为副,而令杨凤和夏侯兰带一百亲兵随他去乐安,杨凤精于军事后勤,夏侯兰善于法治管理,正是去乐安的最佳人选。
豫州陈县的张郃得到姜盛的指令后,拆毁了陈县训练营地,然后借支援青州剿贼行动的理由,大摇大摆地向青州而去,进入乐安地界后开始昼伏夜出,避人耳目,防止被人发现姜盛私蓄武装的事。
乐安郡的治所是临济县(今SDGQ县县城规模很小,城中人烟寥寥,本就没有几家店铺,还都是关着门的,偶尔上街的百姓也是行色匆匆。
打前站的杨凤进了临济县城之后,试图找一家酒楼吃住一晚,次日再去接受乐安郡的军政事宜,但找遍全城也未见一家酒楼客栈,只得回报姜盛。
“无妨,那我们就在城外扎营,天亮后再去交接。”
是夜,姜盛一行百余人就在城外扎下营帐过夜,早有伙夫布置了晚餐夜宵。
姜盛带来的百人卫队中有半数是跟随姜盛参加过多次战役的,警觉心较强,其他则是杨凤带上常山的义兵,但经过老兵们的训练后也与正规军无异。
早有卫兵密报姜盛,说在营帐周围发现不少可疑人员。
“主公,要不我带人过去搜查一番?”杨凤道。
“不必,对方身份未名,我们不可轻举妄动,表面上一切如常,暗哨增为双岗,严密监视对方动向。”
杨凤自去安排,用姜盛的话说,是猎物总会上钩的。
这些卫兵都是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心理素质过硬,就算周围有什么风吹草动,也会泰然处之。
那些伏在暗处的不明人员看到营寨中并无异常,于是有人悄悄离开,过不多时,不远处灌木丛中窸窸窣窣,看样子是来了不少人。
姜盛令各处营帐熄了灯火,只留明处的少量哨兵。
半夜时分,只听得一声锣响,数百人挥舞着朴刀向营帐杀来,那些哨兵不战而逃,这数百贼寇径直往姜盛所在的营帐冲去。
这时营帐前面突然出现了一排黑衣人,悄无声息。
数百贼寇动作一滞,接着营寨周围都亮起了火把,杨凤大吼道:“杀!”挥舞鬼头刀就杀将过来。
黑衣人身后的营帐中传出了一声低沉的口令:“杀!”接着黑衣人手挥短刀猛攻贼寇下盘,瞬间数十人小腿断裂,躺在地上哀嚎。
外围的杨凤已经掩杀过来,数十名卫兵都穿着黑衣黑裤,他们趁灯火熄灭,贼寇注意力集中在营帐中的时候悄悄潜了出来,待得战斗打响,就从外往内杀来。
这些贼寇都不像姜盛卫兵一样穿着铁甲,都是粗布衣服,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头上裹着黄巾,原来是黄巾残部。
黄巾兵的刀砍在卫兵身上只是造成了疼痛,却未伤及筋骨,而卫兵的刀却是刀刀见血,数百贼寇被姜盛的百人卫兵杀死大半,余者都是重伤在地,失去了战斗能力。
姜盛令人点燃了数堆篝火,只见地上黄巾兵的尸体横七竖八,却不见一个卫兵的尸体,清点之后才知道无一伤亡,而黄巾兵阵亡二百五十三人,重伤一百七十余人,仿佛主动跑到刀口上送死一般。
“你们是何处黄巾?首领是谁?”杨凤审讯被活捉的黄巾兵。
这些黄巾兵拒不开口,恼羞成怒的杨凤挥刀砍了十余人,其余黄巾兵看到眼前的人头都吓得瑟瑟发抖。
“说——你们的首领是谁?若是不说,下一个人头就是你!”杨凤把刀斜放在一名黄巾兵的脖子边上。
“我——我说——我家渠帅叫做卞喜!”
“卞喜?”姜盛走了过来,“上次邺城之战放了他一条生路,没想到又在此兴风作浪!你去告诉卞喜,我姜盛是新任的乐安太守,要是不想死在乐安,就让他消停点!”
“是是是!小的一定把大人的话告诉渠帅。”那黄巾兵没想到姜盛会让他回去,忙不迭地磕头。
邺城之战时,于禁把卞喜的援军杀得大败,卞喜侥幸逃走,没想到跑到乐安来了。
其他黄巾兵见这名黄巾兵真的自己离开了姜盛营地,都是大为懊悔,要是都说了,说不定就都没事了。
“大人饶命啊!大人饶命啊!”这些人连忙跪地求饶。
“都闭嘴!”杨凤提着刀在这些人面前走了一趟,把这些个黄巾兵吓得面如土色。
“你们这些人不务正业,助纣为虐,按理该杀!但本太守刚刚上任,不想大开杀戒!今日且饶恕尔等,若是今后再作乱,杀无赦!”姜盛喝道。
“谢大人饶命!我们再也不敢了!”这些人磕头如捣蒜,生怕姜盛反悔。绳索被解开后,都互相搀扶着离开了。
杨凤不解,问道:“主公,为何要放了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