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1 高下立见
“悲惨世界”的口碑遭遇了滑铁卢,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
汤姆-霍伯是拍摄电视剧起家的,他是一位优秀的电视导演,对于演员表演的捕捉值得肯定,但镜头的调度、气氛的营造、光线的运用和影像的延伸等电影的必备要素方面,却不是他的强项。
“国王的演讲”被誉为是千禧年之后,奥斯卡最佳导演最水的一部作品,这不是空穴来风的;同样,“撞车”击败“断背山”收获奥斯卡最佳影片始终饱受争议和批判,也是因为前者的电视感太重,导演对于电影的掌控几乎看不见。
由汤姆-霍伯掌镜的“悲惨世界”,严格遵循了舞台剧版本的脉络和格局,这意味着,进一步放大了汤姆的缺点,完全暴露在观众面前;另一方面,汤姆的优点也无从发挥,彻底被演员的个人表演和发挥掩盖。
这就好像放置多台摄影机在女王剧院之中,将“悲惨世界”的全明星版本记录下来,然后发行了dvd影碟,成为了走进电影院的电影版本。这样一部戏剧,足以令人惊叹和赞美;但这样一部电影,却无法让人感同身受。
伦敦首映式结束之后,“悲惨世界”的首批评论迎来了一场噩梦,十四家媒体发布了评论,媒体综评暂时仅仅只有五十九分,甚至没有能够及格。
事实上,如此糟糕透顶的分数并不是世界末日,批判的评论只有一家,而赞美的评论也只有一家,剩下十二家评论全部都是不好不坏的中评,而中评之中,分数也普遍集中于五十分到七十分之间,这才导致了平均分没有能够及格。
在首批评论之中,“帝国”杂志的影评无疑是最具有代表性的。
“卡梅隆-麦金托什版本的’悲惨世界’无疑是一部精彩的佳作,优秀的剧本、优秀的角色、优秀的内涵,但汤姆-霍伯的问题就在于:
这部作品云集了一群才华横溢的演员们,精彩绝伦的表演再次赋予了角色生命力,却始终与电影本身是割裂的,仿佛只是欣赏到了另外一出戏剧的演出,却没有电影的质感以及导演的解读。
更加可怕的是,霍伯对于细节把握的流逝,导致剧情出现了断层,角色也变得简单,原本恢弘而深刻的主题不仅没有得到提升,反而还削弱了,最终演变成为了现在的版本——
一部纯粹为了奥斯卡颁奖季而打造的电影,及格线之上,却没有更多了。它能够赢得奥斯卡提名吗?这是大概率事件;但它是一部优秀的电影吗?答案是肯定的否定。”
“帝国”杂志给出了六十分,刚刚及格,没有更少,却也没有更多,这也代表了大部分影评人的观点。
人们在称赞着安妮-海瑟薇的表演,“华尔街日报”甚至宣称,“海瑟薇现在就可以准备自己的奥斯卡得奖感言了,精彩绝伦的表演当之无愧地奉献了职业生涯最佳;还有萨沙-拜伦-科恩和海伦娜-伯翰-卡特的演出也让人眼前一亮。”
人们也扼腕着休-杰克曼没有得到更多的表演空间,“综艺”杂志表示,“他完全被限定在了一个框架之中,所有的才华都无法得到展示。在蓝礼-霍尔光芒万丈的版本面前,顿时就显得黯然失色了。这对杰克曼是不公平的,但却是事实。而汤姆-霍伯则是需要指责的对象。”
人们还在谴责着罗素-克劳糟糕透顶的演出,十四家媒体之中,足足十家媒体都展开了口诛笔伐,“糟糕的唱段,糟糕的表演,糟糕的走位,还有糟糕的角色,克劳僵硬而笨拙、愚蠢而乏味的演出彻底毁掉了整个角色。”
毫无疑问,在演员卡司阵容之中,罗素-克劳受到了最多指责,这位第七十三届奥斯卡的影帝得主,完全不适应舞台剧的表演风格,从头到尾显得格格不入,在首映式当晚就已经遭受到了无数批评,现在更是迎来了一场吐槽的狂欢。
值得一提的是,“泰晤士报”撰写了一篇专题报道,将“悲惨世界”的阿尔梅达剧院版本和电影版本摆放在一起展开比较,并且全方位地进行分析,在文章的最后,他们如此总结到。
“为什么阿尔梅达剧院的六个小时版本能够取得成功?又或者更进一步,为什么女王剧院的三个小时版本能够长盛不衰?
原因就在于:他们以最合适的方式奉献了最精彩的演出,饱满的角色和扎实的剧本,在精彩的演绎之下,赋予了维克多-雨果原著小说属于自己版本的理解和升华。这是他们成功的原因,同时也是电影版本失败的原因。
当人们提起阿尔梅达剧院六个小时的冗长版本时,人们会记得其中的每一个角色、每一个细节,乃至于可以滔滔不绝地讲述着自己的理解和反思;而当人们提起电影版本时,除了芳汀的’我曾有梦’和德纳迪埃夫妇’房屋之主’,似乎就什么都没有留下了。
人们在讨论着,霍尔是不是比杰克曼更加出色的冉-阿让;人们在讨论着,如果由霍尔出演电影版本的马吕斯是否是更加优秀的选择;人们还在讨论着,霍尔放弃了电影选择了戏剧是否是更加明智的选择。
从现有的成果来看,所有的答案都是肯定的。”
“泰晤士报”的评论无疑是有趣的,同时也是具有代表性的,除了五十分的评价之外,他们真正地对两个不同版本做出了横向比较,这也代表了业内的主流观点。
生活之中有一个永恒定律,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横向对比之后,高下立见。
毫无疑问,休-杰克曼是一位有口皆碑的演员,虽然在电影领域之中,金刚狼的角色形象束缚了他的戏路;但在戏剧领域,纽约、伦敦以及墨尔本等各大城市之中,都留下了属于他的传说,备受业内人士肯定。
这一次,饰演冉-阿让这一重要角色,休再次展现出了自己的扎实功底、出色唱功和杰出表现力,这一切也都得到了影评人的客观肯定,但相较而言,突破着实太少,只能说是中规中矩。
如果没有横向对比的话,那么休收获的赞誉可能还要更多一些,毕竟他是这部电影里最重要的核心,成功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但,现实生活之中没有如果。
现在,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对比之下,蓝礼的表演立刻就脱颖而出了,休所展现出来的优秀素质,蓝礼都全部具备;而更进一步的,蓝礼的表演质感和层次又呈现出更多的可能性,尤其是在戏剧舞台之上的张力和爆发力,赋予了冉-阿让全新的生命力。
在这之中,最广为讨论的一场戏,不出意外,正是“带他回家”——冉-阿让前往街垒,试图拯救马吕斯的那场重头戏。
关于休-杰克曼的优秀无需赘言,但事实就是,这场戏、这首歌,他的表现却完完全全落于下风,仅仅只是平铺直叙地呈现出了歌曲的内容,没有情感,没有底蕴,没有回响,干巴巴得没有味道,甚至还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剧情,平淡乏味的表演完全丢失了灵魂。
更糟糕的是,汤姆-霍伯的镜头调度之下,完全误解扭曲了原曲的含义和灵魂,就连主题核心都莫名其妙地流逝,没有了马吕斯,没有了安灼拉,没有了街垒,不要说升华了,人们甚至开始怀疑,到底应该是带“谁”回家?
伦敦首映式的放映结束之后,有一位影评人着实太过吃惊、太过意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干脆直接找到了休,询问那场戏到底是怎么回事,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呈现出来的效果如此灾难?
后来,关于这件事,当事人双方都没有给予回应,仿佛根本就不曾发生过一般。但业内传闻,听到问题之后,休摊开了双手,摇摇头表示了无奈,“抱歉,我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满脸困惑、满眼遗憾,显得无能为力,“也许,还是我的能力有限吧。”
再优秀的演员,遇到一个平庸的导演,那么也束手无策。归根结底,在电影之中,演员的表演需要导演的镜头来捕捉和呈现;而不像在戏剧舞台之上,演员拥有什么,呈现的就是什么。
不过,休是一个绅士有礼的个性,从来不喜欢在背后谈论别人的坏话,即使无奈,他也没有指责任何人,只是谦虚地把过错揽到了自己的身上,认为自己的实力还是不足,辜负了这场戏的重任。但字里行间的唏嘘和扼腕,还是令人遗憾。
比较之下,蓝礼的“带他回家”却被奉为经典,受到了业内专业人士的一片赞誉,甚至有人认为,蓝礼重新赋予了这首曲目灵魂和信仰,精彩绝伦的表演绝对值得珍藏。
从歌词到曲调,从身段到眼神,从架势到气场,蓝礼真正地展现出了表演的精髓,即使最挑剔的剧评人和导演都无法挑刺。
传闻之中,包括克劳迪-米歇尔-匈博格{claude-michel-schonberg}、阿尔菲-博{alfie-boe}等多位冉-阿让的资深扮演演员都亲自抵达了阿尔梅达剧院观看了蓝礼的表演,并且给出了相当出色的评价。
艺术没有高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自己的诠释,但表演质量却可以分出优劣,正如“泰晤士报”所说,答案是“肯定”的。
汤姆-霍伯是拍摄电视剧起家的,他是一位优秀的电视导演,对于演员表演的捕捉值得肯定,但镜头的调度、气氛的营造、光线的运用和影像的延伸等电影的必备要素方面,却不是他的强项。
“国王的演讲”被誉为是千禧年之后,奥斯卡最佳导演最水的一部作品,这不是空穴来风的;同样,“撞车”击败“断背山”收获奥斯卡最佳影片始终饱受争议和批判,也是因为前者的电视感太重,导演对于电影的掌控几乎看不见。
由汤姆-霍伯掌镜的“悲惨世界”,严格遵循了舞台剧版本的脉络和格局,这意味着,进一步放大了汤姆的缺点,完全暴露在观众面前;另一方面,汤姆的优点也无从发挥,彻底被演员的个人表演和发挥掩盖。
这就好像放置多台摄影机在女王剧院之中,将“悲惨世界”的全明星版本记录下来,然后发行了dvd影碟,成为了走进电影院的电影版本。这样一部戏剧,足以令人惊叹和赞美;但这样一部电影,却无法让人感同身受。
伦敦首映式结束之后,“悲惨世界”的首批评论迎来了一场噩梦,十四家媒体发布了评论,媒体综评暂时仅仅只有五十九分,甚至没有能够及格。
事实上,如此糟糕透顶的分数并不是世界末日,批判的评论只有一家,而赞美的评论也只有一家,剩下十二家评论全部都是不好不坏的中评,而中评之中,分数也普遍集中于五十分到七十分之间,这才导致了平均分没有能够及格。
在首批评论之中,“帝国”杂志的影评无疑是最具有代表性的。
“卡梅隆-麦金托什版本的’悲惨世界’无疑是一部精彩的佳作,优秀的剧本、优秀的角色、优秀的内涵,但汤姆-霍伯的问题就在于:
这部作品云集了一群才华横溢的演员们,精彩绝伦的表演再次赋予了角色生命力,却始终与电影本身是割裂的,仿佛只是欣赏到了另外一出戏剧的演出,却没有电影的质感以及导演的解读。
更加可怕的是,霍伯对于细节把握的流逝,导致剧情出现了断层,角色也变得简单,原本恢弘而深刻的主题不仅没有得到提升,反而还削弱了,最终演变成为了现在的版本——
一部纯粹为了奥斯卡颁奖季而打造的电影,及格线之上,却没有更多了。它能够赢得奥斯卡提名吗?这是大概率事件;但它是一部优秀的电影吗?答案是肯定的否定。”
“帝国”杂志给出了六十分,刚刚及格,没有更少,却也没有更多,这也代表了大部分影评人的观点。
人们在称赞着安妮-海瑟薇的表演,“华尔街日报”甚至宣称,“海瑟薇现在就可以准备自己的奥斯卡得奖感言了,精彩绝伦的表演当之无愧地奉献了职业生涯最佳;还有萨沙-拜伦-科恩和海伦娜-伯翰-卡特的演出也让人眼前一亮。”
人们也扼腕着休-杰克曼没有得到更多的表演空间,“综艺”杂志表示,“他完全被限定在了一个框架之中,所有的才华都无法得到展示。在蓝礼-霍尔光芒万丈的版本面前,顿时就显得黯然失色了。这对杰克曼是不公平的,但却是事实。而汤姆-霍伯则是需要指责的对象。”
人们还在谴责着罗素-克劳糟糕透顶的演出,十四家媒体之中,足足十家媒体都展开了口诛笔伐,“糟糕的唱段,糟糕的表演,糟糕的走位,还有糟糕的角色,克劳僵硬而笨拙、愚蠢而乏味的演出彻底毁掉了整个角色。”
毫无疑问,在演员卡司阵容之中,罗素-克劳受到了最多指责,这位第七十三届奥斯卡的影帝得主,完全不适应舞台剧的表演风格,从头到尾显得格格不入,在首映式当晚就已经遭受到了无数批评,现在更是迎来了一场吐槽的狂欢。
值得一提的是,“泰晤士报”撰写了一篇专题报道,将“悲惨世界”的阿尔梅达剧院版本和电影版本摆放在一起展开比较,并且全方位地进行分析,在文章的最后,他们如此总结到。
“为什么阿尔梅达剧院的六个小时版本能够取得成功?又或者更进一步,为什么女王剧院的三个小时版本能够长盛不衰?
原因就在于:他们以最合适的方式奉献了最精彩的演出,饱满的角色和扎实的剧本,在精彩的演绎之下,赋予了维克多-雨果原著小说属于自己版本的理解和升华。这是他们成功的原因,同时也是电影版本失败的原因。
当人们提起阿尔梅达剧院六个小时的冗长版本时,人们会记得其中的每一个角色、每一个细节,乃至于可以滔滔不绝地讲述着自己的理解和反思;而当人们提起电影版本时,除了芳汀的’我曾有梦’和德纳迪埃夫妇’房屋之主’,似乎就什么都没有留下了。
人们在讨论着,霍尔是不是比杰克曼更加出色的冉-阿让;人们在讨论着,如果由霍尔出演电影版本的马吕斯是否是更加优秀的选择;人们还在讨论着,霍尔放弃了电影选择了戏剧是否是更加明智的选择。
从现有的成果来看,所有的答案都是肯定的。”
“泰晤士报”的评论无疑是有趣的,同时也是具有代表性的,除了五十分的评价之外,他们真正地对两个不同版本做出了横向比较,这也代表了业内的主流观点。
生活之中有一个永恒定律,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横向对比之后,高下立见。
毫无疑问,休-杰克曼是一位有口皆碑的演员,虽然在电影领域之中,金刚狼的角色形象束缚了他的戏路;但在戏剧领域,纽约、伦敦以及墨尔本等各大城市之中,都留下了属于他的传说,备受业内人士肯定。
这一次,饰演冉-阿让这一重要角色,休再次展现出了自己的扎实功底、出色唱功和杰出表现力,这一切也都得到了影评人的客观肯定,但相较而言,突破着实太少,只能说是中规中矩。
如果没有横向对比的话,那么休收获的赞誉可能还要更多一些,毕竟他是这部电影里最重要的核心,成功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但,现实生活之中没有如果。
现在,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对比之下,蓝礼的表演立刻就脱颖而出了,休所展现出来的优秀素质,蓝礼都全部具备;而更进一步的,蓝礼的表演质感和层次又呈现出更多的可能性,尤其是在戏剧舞台之上的张力和爆发力,赋予了冉-阿让全新的生命力。
在这之中,最广为讨论的一场戏,不出意外,正是“带他回家”——冉-阿让前往街垒,试图拯救马吕斯的那场重头戏。
关于休-杰克曼的优秀无需赘言,但事实就是,这场戏、这首歌,他的表现却完完全全落于下风,仅仅只是平铺直叙地呈现出了歌曲的内容,没有情感,没有底蕴,没有回响,干巴巴得没有味道,甚至还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剧情,平淡乏味的表演完全丢失了灵魂。
更糟糕的是,汤姆-霍伯的镜头调度之下,完全误解扭曲了原曲的含义和灵魂,就连主题核心都莫名其妙地流逝,没有了马吕斯,没有了安灼拉,没有了街垒,不要说升华了,人们甚至开始怀疑,到底应该是带“谁”回家?
伦敦首映式的放映结束之后,有一位影评人着实太过吃惊、太过意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干脆直接找到了休,询问那场戏到底是怎么回事,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呈现出来的效果如此灾难?
后来,关于这件事,当事人双方都没有给予回应,仿佛根本就不曾发生过一般。但业内传闻,听到问题之后,休摊开了双手,摇摇头表示了无奈,“抱歉,我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满脸困惑、满眼遗憾,显得无能为力,“也许,还是我的能力有限吧。”
再优秀的演员,遇到一个平庸的导演,那么也束手无策。归根结底,在电影之中,演员的表演需要导演的镜头来捕捉和呈现;而不像在戏剧舞台之上,演员拥有什么,呈现的就是什么。
不过,休是一个绅士有礼的个性,从来不喜欢在背后谈论别人的坏话,即使无奈,他也没有指责任何人,只是谦虚地把过错揽到了自己的身上,认为自己的实力还是不足,辜负了这场戏的重任。但字里行间的唏嘘和扼腕,还是令人遗憾。
比较之下,蓝礼的“带他回家”却被奉为经典,受到了业内专业人士的一片赞誉,甚至有人认为,蓝礼重新赋予了这首曲目灵魂和信仰,精彩绝伦的表演绝对值得珍藏。
从歌词到曲调,从身段到眼神,从架势到气场,蓝礼真正地展现出了表演的精髓,即使最挑剔的剧评人和导演都无法挑刺。
传闻之中,包括克劳迪-米歇尔-匈博格{claude-michel-schonberg}、阿尔菲-博{alfie-boe}等多位冉-阿让的资深扮演演员都亲自抵达了阿尔梅达剧院观看了蓝礼的表演,并且给出了相当出色的评价。
艺术没有高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自己的诠释,但表演质量却可以分出优劣,正如“泰晤士报”所说,答案是“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