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宋代服饰
我从最近刚去时光机器里拿出的一大摞现代书籍里,随意翻出一本介绍宋朝生活方面的书,饶有兴趣的看了起来。只见里面把宋人的生活介绍的十分的详细,十分的全面。这还得感谢古人的封建迷信,这么些年过去了,我的废弃已久的时光机器被保护的好好的,当地人还特地修起了一座高高的庙宇,来为它遮风避雨的,里面更是烟熏火燎,香火不断,一片鼎盛祥和的气氛。所以我有不时之需的时候,就堂而皇之的过去拿些必要之物。
只见书上面黑纸白字的写着宋代女子的梳妆——原来这宋代妇女发式以高髻为时尚。“有的青年女子髻高逾尺,有的梳成朝天髻,有的用假发编成各种样式戴在头上,有的用金银珠翠制成各种花卉鸟类的簪钗梳篦,插在发髻上面,有的用漆纱、金、银、玉等制成两鬓垂肩的高冠。宋代贵族妇女用罗、绢、金、玉、玳瑁制成桃、杏、荷、菊、梅等花卉,簪在发髻上。把一年四季的花卉合在一起嵌在冠上,时称「一年景」。据说当时朝廷官吏也受插花风气的影响,皇帝、大臣也有戴花。这宋代妇女还喜欢戴真花,以牡丹、芍药为多。她们穿紫衣服簪白花,穿鹅黄衣服簪紫花,穿红衣服簪黄花。闹娥,是妇女的一种头饰,用乌金纸剪成蝶形,以朱粉点染。玉梅,是白绢制的梅花。雪柳,是用纸或绢制成的迎春花枝。还有一种「梅花妆」,据说,南北朝寿阳公主在正月初七卧于含章殿桧下时,梅花落在她额上,仕女们觉得非常美丽,争相效仿,在额上画梅,于是梅花妆流行开来,历经隋唐五代,到宋代仍然盛行不已。这宋代女服宋代妇女冬穿袄,夏穿衫,衣着特点是上淡,下艳。上衣服色一般是淡绿、粉紫、银灰、葱白等,以清秀为雅;下裙服色一般是青、碧、绿、蓝、白、杏黄等。妇女外出或成婚,头上戴盖头。盖头有两种,一种是在唐代风帽的基础上改制而成的。另一种是一块大幅帛巾,多为红色,在结婚入洞房时用它遮面。是呀,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现代社会,许多中式婚礼的时候还依旧沿用。宋代青年男女离别时常以香囊、罗带互赠留念。香囊,是装有香料的小袋;罗带,即丝带。”
我读着读着,不由得心有所动,浮想联翩起来:“哎呀,原来这些大宋的女孩子们打扮起来,比起我们这些现代的女孩子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呀。本来我以为现代社会化妆品种类繁多,琳琅满目,而且化妆技巧娴熟,女孩打扮已经花枝招展,美轮美奂啦,没有想到这大宋的女子有的是闲情逸致,可以如此肆意的打扮自己,那么多美轮美奂的装饰品点缀其中,想想都感觉美不胜收。不过仔细回想一下,上面说的姑娘们的装扮与我们在大宋这段生活倒也还是大体相符的,只是可惜了这里穷乡僻壤,穷山恶水,这里的绝大多数女子都粗布裙钗,没有华冠盛服的,毕竟不像那些繁华的京城的女子穿着那么讲究,富贵,她们的穿着打扮自然没有书上描绘的那么艳丽,只是她们头上的花倒是百花争艳,美不胜收,不甘落后,哎呀,古代交通不方便,这许多年都一直呆在这里,什么时候能有机会去下京城,开开眼界,大饱眼福一番就好了。”
“对了,这书上面还详尽的讲述了大宋帅哥们的服饰,让我来仔细甄别一下,看看实际上究竟是不是如此?”我突然升腾起一个奇妙的想法——“如果能够顺利的回到现代社会的话,我也可以有模有样的出一本大宋服饰全集,这可是真正通过实地考察而得出的,有据可考,有据可查的东西呢,比那些隔了千年岁月的作者,道听途说而来的自然更全面,更真切许多呢。”
只见上面首当其冲的写着皇帝的穿着:“宋代皇帝服饰承唐制有大裘冕、衮冕、通天冠、绛纱袍、履袍、衫袍、窄袍。这是祀享、朝会、亲耕、视事、燕居的衣着。宋代通天冠与唐代通天冠又有不同,虽说也是二十四梁,加金博山,但它是用金或玳瑁制成蝉形嵌在冠上,冠高、宽均为一尺,表青里红。”
“宋代吏冠主要有三种:一是进贤冠,用漆布制成,冠额上有镂金涂银的额花。冠后有「纳言」(帻巾),以示忠正。二是貂蝉冠,也叫笼巾,用藤丝织成,表面涂漆,正方形,左右用细藤丝编成蝉翼形状二片,前有银花,上缀玳瑁蝉,左右各有三只小蝉,衔玉鼻,左插貂尾。据说,貂取其「内劲而外温」之意,蝉取其「居高食洁」之意。三是獬豸冠,即法冠,冠上涂碧粉,梁数依品级而定。
幞头是宋代官员的主要首服。上自皇帝下至官吏,在朝会、公座之间,常穿公服,戴幞头。这种朴头多用藤或草编织巾里,外面用纱,涂漆。宋代幞头和唐代幞头相比有所改进,以直脚为多,起初两脚左右平直展开,后来两脚伸展加长。宋代文人多以裹巾为雅观。东坡巾相传为宋代文豪苏东坡所戴。这种巾有四墙,墙外有重墙,比内墙稍窄小,前后左右各以角相向,戴它则有角,介在两眉间。宋代文人以戴东坡巾为雅致。此外,还有「程子巾」、「山谷巾」、「逍遥巾」等等。百官朝服凡是六品以上的官吏,腰间都佩有一个金或银的鱼袋,表明等级差别。官吏的革带,标志着职位高低。皇帝、皇太子用玉带,大臣用金带。”
而平民服饰可以从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上可见一斑。上面详细的描绘了北宋京城汴梁清明时节各阶层居民生活的情景,反映了当时人们的风俗习惯,这可是相当准确可考的。有的黎民,头戴巾,上穿袄,下穿裤,忙忙碌碌,有的百姓,头戴斗笠,上穿衫,下着裤,四处奔波。《东京梦华录》也描述了北宋汴梁人的衣着:卖药、卖卦的,都具冠带,士、农、工、商各有本色,有的戴帽穿背子,有的穿衫来角带,有的不戴帽子,行业不同,穿著不一。宋代男子,上身以穿圆领袍衫为主,下身着裳,即穿裙。宋代文人多着直领上衣,长短至膝,下着黄裳,方履,礼宾时束大带。
书上又详细的记录了——“军戎服宋代军队作战时穿铠甲。铠甲上面缀有金属薄片,可以保护身体。全副铠甲分为披膊、甲身、腿裙、兜鍪、兜鍪帘等,由皮线穿联。一副铁铠甲,有的重达四十九斤左右。此外,皮制的战衣,叫皮笠子、皮甲,还有战袄、战袍等。宋代铠甲还有用极柔韧的纸做的,纸甲起于唐宣宗时,它是用一种极柔韧的纸加工锤制的,叠三寸厚,在方寸之间布以四个钉,雨水淋湿更为坚固,铳箭都难以穿透。僧道服佛教在汉代传入中国,盛行于南北朝。到了唐代,佛、道二教并驾齐驱。宋代道教盛于佛教。据佛教章法规定,佛教僧侣的衣服限于三衣或五衣。三衣,有僧伽梨(九条至二十五条布缝成的大衣),郁多罗僧(七条布缝成的上衣),安陀会(五条布缝成的下衣)。五衣,指三衣之外加上僧只支(覆肩衣)、涅盘僧(裙子)。中国古代僧侣穿赤色袈裟。袈裟,由许多长方形小块布拼缀而成的法衣。僧人为了表示苦行,常拾取别人丢弃的陈旧杂碎布片洗净后加以拼缀,也称百纳衣。法衣,是道教法师举行仪式、戒期、斋坛时穿的,有霞衣、净衣等。道士常服为黄道袍,小叫大小衫,大多交领斜襟。他们经常系青结巾、皂绦,穿草履。宋代道士保持着古代上衣下裳和簪冠的形制。”
我一边赞不绝口,一边若有所思:“哇,这上面写的知识真是太全面了,让我大开眼界,幸好当初为了更好的了解宋朝,我特意千里迢迢跑到市中心的新华书店,千挑万选了这些略为生僻的书籍。没有想到,到了古代之后闲来无事的时候看看,倒是有趣之极,还脑补了许多历史知识。最重要的是这些书大体上说得与我们在古代所闻所见的古人穿着打扮相差无几,不过个别细小之处还是稍有出入的。因为时间无声无息的流逝了千年之久,很多东西都只能以讹传讹,最后弄假成真了,所以历史的真实性也不尽然,因为每一个历史事件的知晓,来自于前人遗留下来的书籍、口耳相传的言语、甚至只是个别模糊片段的剪影投射。所以,历史的据对真实性只存在于当时,只有真的存在于当时的人才能真的知晓当时的历史。有人说过这样的话——历史就像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女孩,谁想怎么打扮她就可以怎么打扮她。不过总体说来还是归纳精准,叙述详尽,是些不可多得的好书,让我对大宋的方方面面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与认识。”
只见书上面黑纸白字的写着宋代女子的梳妆——原来这宋代妇女发式以高髻为时尚。“有的青年女子髻高逾尺,有的梳成朝天髻,有的用假发编成各种样式戴在头上,有的用金银珠翠制成各种花卉鸟类的簪钗梳篦,插在发髻上面,有的用漆纱、金、银、玉等制成两鬓垂肩的高冠。宋代贵族妇女用罗、绢、金、玉、玳瑁制成桃、杏、荷、菊、梅等花卉,簪在发髻上。把一年四季的花卉合在一起嵌在冠上,时称「一年景」。据说当时朝廷官吏也受插花风气的影响,皇帝、大臣也有戴花。这宋代妇女还喜欢戴真花,以牡丹、芍药为多。她们穿紫衣服簪白花,穿鹅黄衣服簪紫花,穿红衣服簪黄花。闹娥,是妇女的一种头饰,用乌金纸剪成蝶形,以朱粉点染。玉梅,是白绢制的梅花。雪柳,是用纸或绢制成的迎春花枝。还有一种「梅花妆」,据说,南北朝寿阳公主在正月初七卧于含章殿桧下时,梅花落在她额上,仕女们觉得非常美丽,争相效仿,在额上画梅,于是梅花妆流行开来,历经隋唐五代,到宋代仍然盛行不已。这宋代女服宋代妇女冬穿袄,夏穿衫,衣着特点是上淡,下艳。上衣服色一般是淡绿、粉紫、银灰、葱白等,以清秀为雅;下裙服色一般是青、碧、绿、蓝、白、杏黄等。妇女外出或成婚,头上戴盖头。盖头有两种,一种是在唐代风帽的基础上改制而成的。另一种是一块大幅帛巾,多为红色,在结婚入洞房时用它遮面。是呀,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现代社会,许多中式婚礼的时候还依旧沿用。宋代青年男女离别时常以香囊、罗带互赠留念。香囊,是装有香料的小袋;罗带,即丝带。”
我读着读着,不由得心有所动,浮想联翩起来:“哎呀,原来这些大宋的女孩子们打扮起来,比起我们这些现代的女孩子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呀。本来我以为现代社会化妆品种类繁多,琳琅满目,而且化妆技巧娴熟,女孩打扮已经花枝招展,美轮美奂啦,没有想到这大宋的女子有的是闲情逸致,可以如此肆意的打扮自己,那么多美轮美奂的装饰品点缀其中,想想都感觉美不胜收。不过仔细回想一下,上面说的姑娘们的装扮与我们在大宋这段生活倒也还是大体相符的,只是可惜了这里穷乡僻壤,穷山恶水,这里的绝大多数女子都粗布裙钗,没有华冠盛服的,毕竟不像那些繁华的京城的女子穿着那么讲究,富贵,她们的穿着打扮自然没有书上描绘的那么艳丽,只是她们头上的花倒是百花争艳,美不胜收,不甘落后,哎呀,古代交通不方便,这许多年都一直呆在这里,什么时候能有机会去下京城,开开眼界,大饱眼福一番就好了。”
“对了,这书上面还详尽的讲述了大宋帅哥们的服饰,让我来仔细甄别一下,看看实际上究竟是不是如此?”我突然升腾起一个奇妙的想法——“如果能够顺利的回到现代社会的话,我也可以有模有样的出一本大宋服饰全集,这可是真正通过实地考察而得出的,有据可考,有据可查的东西呢,比那些隔了千年岁月的作者,道听途说而来的自然更全面,更真切许多呢。”
只见上面首当其冲的写着皇帝的穿着:“宋代皇帝服饰承唐制有大裘冕、衮冕、通天冠、绛纱袍、履袍、衫袍、窄袍。这是祀享、朝会、亲耕、视事、燕居的衣着。宋代通天冠与唐代通天冠又有不同,虽说也是二十四梁,加金博山,但它是用金或玳瑁制成蝉形嵌在冠上,冠高、宽均为一尺,表青里红。”
“宋代吏冠主要有三种:一是进贤冠,用漆布制成,冠额上有镂金涂银的额花。冠后有「纳言」(帻巾),以示忠正。二是貂蝉冠,也叫笼巾,用藤丝织成,表面涂漆,正方形,左右用细藤丝编成蝉翼形状二片,前有银花,上缀玳瑁蝉,左右各有三只小蝉,衔玉鼻,左插貂尾。据说,貂取其「内劲而外温」之意,蝉取其「居高食洁」之意。三是獬豸冠,即法冠,冠上涂碧粉,梁数依品级而定。
幞头是宋代官员的主要首服。上自皇帝下至官吏,在朝会、公座之间,常穿公服,戴幞头。这种朴头多用藤或草编织巾里,外面用纱,涂漆。宋代幞头和唐代幞头相比有所改进,以直脚为多,起初两脚左右平直展开,后来两脚伸展加长。宋代文人多以裹巾为雅观。东坡巾相传为宋代文豪苏东坡所戴。这种巾有四墙,墙外有重墙,比内墙稍窄小,前后左右各以角相向,戴它则有角,介在两眉间。宋代文人以戴东坡巾为雅致。此外,还有「程子巾」、「山谷巾」、「逍遥巾」等等。百官朝服凡是六品以上的官吏,腰间都佩有一个金或银的鱼袋,表明等级差别。官吏的革带,标志着职位高低。皇帝、皇太子用玉带,大臣用金带。”
而平民服饰可以从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上可见一斑。上面详细的描绘了北宋京城汴梁清明时节各阶层居民生活的情景,反映了当时人们的风俗习惯,这可是相当准确可考的。有的黎民,头戴巾,上穿袄,下穿裤,忙忙碌碌,有的百姓,头戴斗笠,上穿衫,下着裤,四处奔波。《东京梦华录》也描述了北宋汴梁人的衣着:卖药、卖卦的,都具冠带,士、农、工、商各有本色,有的戴帽穿背子,有的穿衫来角带,有的不戴帽子,行业不同,穿著不一。宋代男子,上身以穿圆领袍衫为主,下身着裳,即穿裙。宋代文人多着直领上衣,长短至膝,下着黄裳,方履,礼宾时束大带。
书上又详细的记录了——“军戎服宋代军队作战时穿铠甲。铠甲上面缀有金属薄片,可以保护身体。全副铠甲分为披膊、甲身、腿裙、兜鍪、兜鍪帘等,由皮线穿联。一副铁铠甲,有的重达四十九斤左右。此外,皮制的战衣,叫皮笠子、皮甲,还有战袄、战袍等。宋代铠甲还有用极柔韧的纸做的,纸甲起于唐宣宗时,它是用一种极柔韧的纸加工锤制的,叠三寸厚,在方寸之间布以四个钉,雨水淋湿更为坚固,铳箭都难以穿透。僧道服佛教在汉代传入中国,盛行于南北朝。到了唐代,佛、道二教并驾齐驱。宋代道教盛于佛教。据佛教章法规定,佛教僧侣的衣服限于三衣或五衣。三衣,有僧伽梨(九条至二十五条布缝成的大衣),郁多罗僧(七条布缝成的上衣),安陀会(五条布缝成的下衣)。五衣,指三衣之外加上僧只支(覆肩衣)、涅盘僧(裙子)。中国古代僧侣穿赤色袈裟。袈裟,由许多长方形小块布拼缀而成的法衣。僧人为了表示苦行,常拾取别人丢弃的陈旧杂碎布片洗净后加以拼缀,也称百纳衣。法衣,是道教法师举行仪式、戒期、斋坛时穿的,有霞衣、净衣等。道士常服为黄道袍,小叫大小衫,大多交领斜襟。他们经常系青结巾、皂绦,穿草履。宋代道士保持着古代上衣下裳和簪冠的形制。”
我一边赞不绝口,一边若有所思:“哇,这上面写的知识真是太全面了,让我大开眼界,幸好当初为了更好的了解宋朝,我特意千里迢迢跑到市中心的新华书店,千挑万选了这些略为生僻的书籍。没有想到,到了古代之后闲来无事的时候看看,倒是有趣之极,还脑补了许多历史知识。最重要的是这些书大体上说得与我们在古代所闻所见的古人穿着打扮相差无几,不过个别细小之处还是稍有出入的。因为时间无声无息的流逝了千年之久,很多东西都只能以讹传讹,最后弄假成真了,所以历史的真实性也不尽然,因为每一个历史事件的知晓,来自于前人遗留下来的书籍、口耳相传的言语、甚至只是个别模糊片段的剪影投射。所以,历史的据对真实性只存在于当时,只有真的存在于当时的人才能真的知晓当时的历史。有人说过这样的话——历史就像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女孩,谁想怎么打扮她就可以怎么打扮她。不过总体说来还是归纳精准,叙述详尽,是些不可多得的好书,让我对大宋的方方面面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与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