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自然创刊
在广宁之战期间,表现亮眼的医务兵,使得皇帝的护理技术名声大噪,在大明第一份学术期刊《自然》上对此事给出的解释,同时也引起了大明上下对生物学和医学展开的大讨论。
经过几个月的磨合,大明第一份科学学术期刊《自然》在天启二年正月正式诞生。
这份学术期刊,在皇帝的要求下,全文都是白话文,简体字,排版是从左到右,从上往下,力求用语严谨规范。
对于使用简体字和白话文,徐光启等人的意见是很大的。他们现在完全是想把科学包装成中国之学,向士大夫阶级推广的,现在这种完全是泰西式的排版,以及简体字,完全就是自绝于士大夫阶层。
“物理之学,不同于性理,识字的便可钻研,所以要用白话。朕这般排版,也是方便书写公式。诸位精研物理已经有一阵子,应当知晓,物理若离开了算学,就不能说准确,更难从已知推出未知。而物理之学,最重实证与精准。而从左至右书写,配合符号,方才能更方便地列出算学公式。从上至下书写,不过是没有纸张,只可用竹简,才留下的习俗。这等旧规,适用于古时,在纸张普及的当下,却是未必合适。”
皇帝当时这么说了,徐光启等人也只能无奈地接受。而且,他们也明白,抛开非士大夫阶层参与物理研究这个让他们觉得身价降低了的问题,其他方面皇帝并没有说错。
《自然》的创刊号,第一版上就重点地介绍了的光学显微镜,以及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到的微观世界的详情。
光学显微镜这东西,要用磨制镜片的方法制造,以当下的技术水平,是造不出多高放大倍数的,有列文虎克保密了一生的秘法,朱皇帝要造放大倍数300倍左右的显微镜却是很简单。
他用一根玻璃棒,中段放在火焰上烧,烧得玻璃棒发红软化,然后握住玻璃棒两端用力拉开,中间融化的玻璃就被拉成了细丝,把细丝拉断,得到一根挂在半截玻璃棒上面的玻璃细丝,最后,再把这个玻璃细丝的残端重新烧制,细丝遇热融化,因为流体的表面张力作用,自己会凝聚成一个小球。
用这样的方法,朱皇帝很快就得到很多的镜片,有外星大佬帮忙,做到精准控制,做出放大倍数达到600倍左右的光学显微镜也不难。学习这种制法的工匠们,也很快造出了大批放大倍数在100倍到300倍之间显微镜。
显微镜所发现的微观世界,一下就让人们认识到了许多新的知识,看清了植物的细胞,发现了从前从没有人认识到的细菌等微生物。
《自然》完全以泰西的模式出版印刷,自然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他们认为皇帝这是在搞以夷变夏,不过喷这个事的人多了,皇帝也一直懒得搭理他们,也没将朝廷公文和科举也这么改,说得多了也什么都改变不了,好处也是半点捞不到,最终他们自己也感到无趣,慢慢的就失去了在这种事上喷皇帝的热情。
《自然》创刊号造成了巨大的影响,除开显微镜发现的微观世界,更多都是因为这一期的内容几乎都是和医学沾边的。特别是微生物致病的说法,更是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儒生学医在此时还比较流行,微生物致病这一推断,一经发布在《自然》上,就引起了儒生和医生圈子广泛的讨论。这篇论文造成的影响,也不比广宁之战小太多。
太医院很快就得到了这篇文章,院判陈玺很快于一众同僚谈论起了这篇文章。
“此文大善,诸多外邪,当是此文所说的微生物无疑了。”
“是极,只是知其然,除开疟疾,却是多不知如何医治这等细小难以目视之物引发的病症。”
几位御医当然是参与过用金鸡纳树树皮熬制药物,治疗疟疾的实验。
“便是疟疾,那金鸡纳树皮,也是只能医治久疟,且毒性甚重。”
“是药三分毒,能医治久疟,便不错了。”
一位吏目也不由感叹道:“此文中,有关外伤疟疾且不论。单一产科之实验,某也亲自参与,便可谓活人无数啊。”
此言一出,众人都是纷纷表示赞同。
这个众人都是知晓的,太医院也参与了皇帝亲自主持的实验,如实记录了改善卫生条件对提高新生儿存活率的数据。大半年的实验下来,让太医院上下,都深深地被实验数据震撼。
此时那些给人接生的产婆,都特别相信给人剪过越多脐带的剪刀越有福气,使用的剪刀都是锈迹斑斑的,加上不怎么知道消毒,很多人接生时手都没洗干净,使用的布也特别不干净,所以新生儿出生不久就夭折的概率非常大,许多新生儿的“七日风”就是因为剪刀不干净而得了破伤风。
朱皇帝从大权在握开始,就在强制京师的产婆都要学习良好的卫生习惯,剪刀不能有锈,使用前必须要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烧上几刻,并派出了太医院产科的吏目去记录数据。
实验成果是非常喜人的,在强制的卫生习惯要求下,这些经过培训的产婆们,接生的婴儿死亡率被大大降低,此时在京师,由皇家培训出来的产婆,已经成为了抢手货。
这一篇文章一出,显微镜这东西,也随之成为热销产品。
“我皇这一年来,于医术上的造诣,可谓是震古烁今了。”
“便是没有微生物致病之说,光一牛痘法,也能载入史册。”
除开微生物致病,这一期的自然,还有另一个重大成果,预防天花的牛痘法。
这一成就一出,在太医院范围内,朱皇帝也获得了一个称号——当世医圣。
微生物致病这篇论文,也引发了不小的争论,就疟疾致病原因,很多人还是不信的,尤其皇帝还把瘴疠解释成传染病。
在一处茶馆,两个儒服青年就在谈论此事。
“那微生物致病,倒是说得通。瘴疠如何能以蚊虫传播的急性疟疾解释,不过是要哄骗宗藩罢了。”
“慎言,小心隔墙有耳。”
“今上乃是圣明天子,厂卫如今哪里还敢为难百姓,在下又不是官,怕什么。”
“亲藩若是能去南洋就藩,也没什么不好。”
“是没什么不好,只是今上如此行事,总有些不妥。”
好吧,阴谋论在这世上总是不缺市场的。京师里很多人都和这秀才一样,自以为发现了真理。
对于这些学术期刊,朱皇帝是很想将其铺开推向全国的,也动过搞出邮政事业的想法,不过在调研了大明的现状之后,他觉得这个事暂时不大靠谱,邮政事业需要稳定货币金融环境以发行邮票,在当下也得配上武装押运人员,对整个国家的经济条件也有不低的要求。
此时,各种条件都尚未成熟。
经过几个月的磨合,大明第一份科学学术期刊《自然》在天启二年正月正式诞生。
这份学术期刊,在皇帝的要求下,全文都是白话文,简体字,排版是从左到右,从上往下,力求用语严谨规范。
对于使用简体字和白话文,徐光启等人的意见是很大的。他们现在完全是想把科学包装成中国之学,向士大夫阶级推广的,现在这种完全是泰西式的排版,以及简体字,完全就是自绝于士大夫阶层。
“物理之学,不同于性理,识字的便可钻研,所以要用白话。朕这般排版,也是方便书写公式。诸位精研物理已经有一阵子,应当知晓,物理若离开了算学,就不能说准确,更难从已知推出未知。而物理之学,最重实证与精准。而从左至右书写,配合符号,方才能更方便地列出算学公式。从上至下书写,不过是没有纸张,只可用竹简,才留下的习俗。这等旧规,适用于古时,在纸张普及的当下,却是未必合适。”
皇帝当时这么说了,徐光启等人也只能无奈地接受。而且,他们也明白,抛开非士大夫阶层参与物理研究这个让他们觉得身价降低了的问题,其他方面皇帝并没有说错。
《自然》的创刊号,第一版上就重点地介绍了的光学显微镜,以及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到的微观世界的详情。
光学显微镜这东西,要用磨制镜片的方法制造,以当下的技术水平,是造不出多高放大倍数的,有列文虎克保密了一生的秘法,朱皇帝要造放大倍数300倍左右的显微镜却是很简单。
他用一根玻璃棒,中段放在火焰上烧,烧得玻璃棒发红软化,然后握住玻璃棒两端用力拉开,中间融化的玻璃就被拉成了细丝,把细丝拉断,得到一根挂在半截玻璃棒上面的玻璃细丝,最后,再把这个玻璃细丝的残端重新烧制,细丝遇热融化,因为流体的表面张力作用,自己会凝聚成一个小球。
用这样的方法,朱皇帝很快就得到很多的镜片,有外星大佬帮忙,做到精准控制,做出放大倍数达到600倍左右的光学显微镜也不难。学习这种制法的工匠们,也很快造出了大批放大倍数在100倍到300倍之间显微镜。
显微镜所发现的微观世界,一下就让人们认识到了许多新的知识,看清了植物的细胞,发现了从前从没有人认识到的细菌等微生物。
《自然》完全以泰西的模式出版印刷,自然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他们认为皇帝这是在搞以夷变夏,不过喷这个事的人多了,皇帝也一直懒得搭理他们,也没将朝廷公文和科举也这么改,说得多了也什么都改变不了,好处也是半点捞不到,最终他们自己也感到无趣,慢慢的就失去了在这种事上喷皇帝的热情。
《自然》创刊号造成了巨大的影响,除开显微镜发现的微观世界,更多都是因为这一期的内容几乎都是和医学沾边的。特别是微生物致病的说法,更是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儒生学医在此时还比较流行,微生物致病这一推断,一经发布在《自然》上,就引起了儒生和医生圈子广泛的讨论。这篇论文造成的影响,也不比广宁之战小太多。
太医院很快就得到了这篇文章,院判陈玺很快于一众同僚谈论起了这篇文章。
“此文大善,诸多外邪,当是此文所说的微生物无疑了。”
“是极,只是知其然,除开疟疾,却是多不知如何医治这等细小难以目视之物引发的病症。”
几位御医当然是参与过用金鸡纳树树皮熬制药物,治疗疟疾的实验。
“便是疟疾,那金鸡纳树皮,也是只能医治久疟,且毒性甚重。”
“是药三分毒,能医治久疟,便不错了。”
一位吏目也不由感叹道:“此文中,有关外伤疟疾且不论。单一产科之实验,某也亲自参与,便可谓活人无数啊。”
此言一出,众人都是纷纷表示赞同。
这个众人都是知晓的,太医院也参与了皇帝亲自主持的实验,如实记录了改善卫生条件对提高新生儿存活率的数据。大半年的实验下来,让太医院上下,都深深地被实验数据震撼。
此时那些给人接生的产婆,都特别相信给人剪过越多脐带的剪刀越有福气,使用的剪刀都是锈迹斑斑的,加上不怎么知道消毒,很多人接生时手都没洗干净,使用的布也特别不干净,所以新生儿出生不久就夭折的概率非常大,许多新生儿的“七日风”就是因为剪刀不干净而得了破伤风。
朱皇帝从大权在握开始,就在强制京师的产婆都要学习良好的卫生习惯,剪刀不能有锈,使用前必须要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烧上几刻,并派出了太医院产科的吏目去记录数据。
实验成果是非常喜人的,在强制的卫生习惯要求下,这些经过培训的产婆们,接生的婴儿死亡率被大大降低,此时在京师,由皇家培训出来的产婆,已经成为了抢手货。
这一篇文章一出,显微镜这东西,也随之成为热销产品。
“我皇这一年来,于医术上的造诣,可谓是震古烁今了。”
“便是没有微生物致病之说,光一牛痘法,也能载入史册。”
除开微生物致病,这一期的自然,还有另一个重大成果,预防天花的牛痘法。
这一成就一出,在太医院范围内,朱皇帝也获得了一个称号——当世医圣。
微生物致病这篇论文,也引发了不小的争论,就疟疾致病原因,很多人还是不信的,尤其皇帝还把瘴疠解释成传染病。
在一处茶馆,两个儒服青年就在谈论此事。
“那微生物致病,倒是说得通。瘴疠如何能以蚊虫传播的急性疟疾解释,不过是要哄骗宗藩罢了。”
“慎言,小心隔墙有耳。”
“今上乃是圣明天子,厂卫如今哪里还敢为难百姓,在下又不是官,怕什么。”
“亲藩若是能去南洋就藩,也没什么不好。”
“是没什么不好,只是今上如此行事,总有些不妥。”
好吧,阴谋论在这世上总是不缺市场的。京师里很多人都和这秀才一样,自以为发现了真理。
对于这些学术期刊,朱皇帝是很想将其铺开推向全国的,也动过搞出邮政事业的想法,不过在调研了大明的现状之后,他觉得这个事暂时不大靠谱,邮政事业需要稳定货币金融环境以发行邮票,在当下也得配上武装押运人员,对整个国家的经济条件也有不低的要求。
此时,各种条件都尚未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