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海主
而在所有人都没注意到的情况下,提举月港的刘公公在一天夜里,见了一位在福建外洋上也算是能搅动风云的人物。
一个多月后,倭国平户。
福建最大的海主李旦在得到一封来自福建的信之后,很快在密室见了自己的接班人李国助。
李国助在得知来信的内容后,不由小心翼翼地问道:“爹,你说这刘公公所说的,可是真的?”
“不会有假,刘公公是皇上跟前的红人,犯不着拿这个事诓骗我家。”
李国助闻言后,眼神里瞬间闪过一抹喜色。
李家虽说豪富,但都是靠在这海上吃辛苦饭,过的都是刀口填血的日子,还得小心翼翼地维持在福建官场上的关系,看似风光,但可以说整日过得都是有些战战兢兢。若是能让皇帝满意,说不得李家也能招安,从此过上太平日子。
看着儿子的反应,李旦却是眉头微微皱起。
他已经老了,也就这个长子还有出息一些,但这个儿子也太沉不住气,身上还有着一大堆的纨绔习性,根本镇不住人。等他死了后,这个儿子,未必守得住这家业不说,命都搞不好要丢了。
这一次皇帝要他派个能说得上话去京师面圣,无疑是个巨大的机会,但也充满了风险。特别是他现在,根本就搞不清楚皇帝到底要什么。以往,不管是和泰西人还是福建的官员打交道,他都清楚对方的目的,能给出合适的出价。
皇帝找上李家,到底是要什么?
看了看儿子,发现他差点没被投靠皇帝做狗的美好前景迷了眼。
李旦不由摇了摇头,问道:“与皇家打交道,你真以为会是什么好事?我家这般的,在皇上眼里,不过是海寇贼匪。没发兵来剿灭,便是不错了。”
这会李国助才从美梦中惊醒,神情不由也变得有些惊疑不定起来,不过最后还是咬了咬牙说道:“如今皇上已经知晓我家,要是欲派兵剿灭,哪用如此大费周章。说句大逆不道的话,朱家的皇帝都是贪财之辈,当今这位怕也是对海上财货有所图谋。只是我家不从,今后怕是难以在这海上立足。皇上要对付我家,根本无须出兵啊。”
李旦闻言后才稍微满意了些,自己这儿子,眼力和决断能力还是有的。
李旦也不敢不派人去见皇帝,他很清楚,自己的存在已经被皇帝知晓,不鸟皇帝,后果会非常严重。
特别是刘顺那个阉人,还说过,李家不接手这差事,福建的海主多的是,还一一列出了名单。
李家虽说势力最大,手下人马几万人,闹起来能给皇帝制造不小的麻烦,但是当今这位,虽说年少,显然也不是个好相与的,这样一个对东南海上的事一清二楚的皇帝,真要针对起李家来,可以玩的手段不要太多。
这皇帝也明显知道,福建水师拿李家没办法,但是只要把福建官场摆平断了他的货源,再挑动其他海主对李家下手,李家也一样也是支撑不了几日。
在沉思了很久后,李旦终于下了决心。
“此番,便由你去面圣吧。切记,认罪要老实,万不可在君前失仪。此番虽说凶险无比,但也未必没有转机,说不得真能如你所想。那样,为父死后也能安心地去见祖宗。”
作为一个海商,李旦怎么可能不想洗白自己,衣锦还乡。这海上的生意,整日都是打打杀杀,稍有不慎,一着走错,便是满盘皆输。能招安洗白上岸,就算付出点财货,也好过现在只敢躲在异乡。
只是,他现在就是怕皇帝是财也要,他们一家的命也要。
李国助闻言有些不安地说道:“父亲年未至古稀,何必早言生死。”
李旦无奈地笑了笑,没搭这个话茬,摆了摆手,让让他退下了。
福建这边,刘公公依旧在源源不断地下着订单,现在大伙们都知晓了,上一批的船只,都是由闽省水师押运,被送去了登州。明白这船是皇帝买的,加上刘公公商业信誉良好,都十分乐意接受这份订单。
刘公公办的新船厂,船坞和工匠们很快就搞定。
让闽省官绅们都感到惊讶的是,刘公公召集了船匠之后,第一件事就是让船匠们识字。这位刘公公干出的出格的事多了,人们只是惊讶了一阵后,就不再感到奇怪。
目前大明的粮食短缺问题十分严重,必须要快速大量移民出去,所以未来对海船的需求量将会非常大,所以朱皇帝决定学习近代的经验,采用模块化的造船模式,批量制造几种结构一样的船只,方便在开海后爆产能,以及后续的维护。
这种造船模式,对工人的要求就非常高了,一般需要大量的识字人员,不过朱皇帝也有取巧的方法,他造了很多的通止规,现在只用让传统工匠对着固定的尺寸制造便是。
目前刘顺等人在闽粤的采购还只是刚起头,只有少数船厂在按照刘公公的要求,开始学习如何制造标准的模块化的船只。等到后续的工作到位,朱皇帝将花费几年时间,自己收购这些船厂,并通过采购合同,完成对闽粤的大部分船厂的改造。
扯皮了一阵子后,文官们虽说还是在死咬着兵额的问题不放,但起码同意了加快落实三方布置之策,加快东江镇的建设,催促闽省方面援军北上。
提举月港太监刘顺买到的二十多艘福船,早就随着闽省水师三千援军一起进发,朱皇帝一直高度关注着这个事,动用了各种力量在保障这批士兵沿途的补给,也一直在催促他们迅速北上。
按照目前的进度看,差不多在三月初的时候,这批水师官兵和船只,就能抵达登州。
为了增兵辽东的事,朝堂上一直吵到了三月,都没有任何靠谱的结论。
早前清点太仓存银的时候,朱皇帝就发现,不到一年的时间,一千万两银子就给文官们花完了,要是没有抄家李三才获得的收入,广宁大捷后的封赏,都得靠发内帑银解决。
辽沈失陷后一年,光辽东的军费开支就超过了一千万两。
对内帑里的银子,文官们也是虎视眈眈。不过这帮文官中的很多人,现在一提发内帑银劳军犒赏,表情也和吃了屎一样难受,对此都是提不起多少兴趣。因为发内帑银,皇帝是直接派了太监去的,银子根本不经他们的手。
下面的武将们,对此倒是很淡定,太监们虽说也不给经手发银子,但是皇帝对他们也不差,他们该得的赏银还是比从前丰厚得多,没有什么漂没,起码心理上很平衡。
一个多月后,倭国平户。
福建最大的海主李旦在得到一封来自福建的信之后,很快在密室见了自己的接班人李国助。
李国助在得知来信的内容后,不由小心翼翼地问道:“爹,你说这刘公公所说的,可是真的?”
“不会有假,刘公公是皇上跟前的红人,犯不着拿这个事诓骗我家。”
李国助闻言后,眼神里瞬间闪过一抹喜色。
李家虽说豪富,但都是靠在这海上吃辛苦饭,过的都是刀口填血的日子,还得小心翼翼地维持在福建官场上的关系,看似风光,但可以说整日过得都是有些战战兢兢。若是能让皇帝满意,说不得李家也能招安,从此过上太平日子。
看着儿子的反应,李旦却是眉头微微皱起。
他已经老了,也就这个长子还有出息一些,但这个儿子也太沉不住气,身上还有着一大堆的纨绔习性,根本镇不住人。等他死了后,这个儿子,未必守得住这家业不说,命都搞不好要丢了。
这一次皇帝要他派个能说得上话去京师面圣,无疑是个巨大的机会,但也充满了风险。特别是他现在,根本就搞不清楚皇帝到底要什么。以往,不管是和泰西人还是福建的官员打交道,他都清楚对方的目的,能给出合适的出价。
皇帝找上李家,到底是要什么?
看了看儿子,发现他差点没被投靠皇帝做狗的美好前景迷了眼。
李旦不由摇了摇头,问道:“与皇家打交道,你真以为会是什么好事?我家这般的,在皇上眼里,不过是海寇贼匪。没发兵来剿灭,便是不错了。”
这会李国助才从美梦中惊醒,神情不由也变得有些惊疑不定起来,不过最后还是咬了咬牙说道:“如今皇上已经知晓我家,要是欲派兵剿灭,哪用如此大费周章。说句大逆不道的话,朱家的皇帝都是贪财之辈,当今这位怕也是对海上财货有所图谋。只是我家不从,今后怕是难以在这海上立足。皇上要对付我家,根本无须出兵啊。”
李旦闻言后才稍微满意了些,自己这儿子,眼力和决断能力还是有的。
李旦也不敢不派人去见皇帝,他很清楚,自己的存在已经被皇帝知晓,不鸟皇帝,后果会非常严重。
特别是刘顺那个阉人,还说过,李家不接手这差事,福建的海主多的是,还一一列出了名单。
李家虽说势力最大,手下人马几万人,闹起来能给皇帝制造不小的麻烦,但是当今这位,虽说年少,显然也不是个好相与的,这样一个对东南海上的事一清二楚的皇帝,真要针对起李家来,可以玩的手段不要太多。
这皇帝也明显知道,福建水师拿李家没办法,但是只要把福建官场摆平断了他的货源,再挑动其他海主对李家下手,李家也一样也是支撑不了几日。
在沉思了很久后,李旦终于下了决心。
“此番,便由你去面圣吧。切记,认罪要老实,万不可在君前失仪。此番虽说凶险无比,但也未必没有转机,说不得真能如你所想。那样,为父死后也能安心地去见祖宗。”
作为一个海商,李旦怎么可能不想洗白自己,衣锦还乡。这海上的生意,整日都是打打杀杀,稍有不慎,一着走错,便是满盘皆输。能招安洗白上岸,就算付出点财货,也好过现在只敢躲在异乡。
只是,他现在就是怕皇帝是财也要,他们一家的命也要。
李国助闻言有些不安地说道:“父亲年未至古稀,何必早言生死。”
李旦无奈地笑了笑,没搭这个话茬,摆了摆手,让让他退下了。
福建这边,刘公公依旧在源源不断地下着订单,现在大伙们都知晓了,上一批的船只,都是由闽省水师押运,被送去了登州。明白这船是皇帝买的,加上刘公公商业信誉良好,都十分乐意接受这份订单。
刘公公办的新船厂,船坞和工匠们很快就搞定。
让闽省官绅们都感到惊讶的是,刘公公召集了船匠之后,第一件事就是让船匠们识字。这位刘公公干出的出格的事多了,人们只是惊讶了一阵后,就不再感到奇怪。
目前大明的粮食短缺问题十分严重,必须要快速大量移民出去,所以未来对海船的需求量将会非常大,所以朱皇帝决定学习近代的经验,采用模块化的造船模式,批量制造几种结构一样的船只,方便在开海后爆产能,以及后续的维护。
这种造船模式,对工人的要求就非常高了,一般需要大量的识字人员,不过朱皇帝也有取巧的方法,他造了很多的通止规,现在只用让传统工匠对着固定的尺寸制造便是。
目前刘顺等人在闽粤的采购还只是刚起头,只有少数船厂在按照刘公公的要求,开始学习如何制造标准的模块化的船只。等到后续的工作到位,朱皇帝将花费几年时间,自己收购这些船厂,并通过采购合同,完成对闽粤的大部分船厂的改造。
扯皮了一阵子后,文官们虽说还是在死咬着兵额的问题不放,但起码同意了加快落实三方布置之策,加快东江镇的建设,催促闽省方面援军北上。
提举月港太监刘顺买到的二十多艘福船,早就随着闽省水师三千援军一起进发,朱皇帝一直高度关注着这个事,动用了各种力量在保障这批士兵沿途的补给,也一直在催促他们迅速北上。
按照目前的进度看,差不多在三月初的时候,这批水师官兵和船只,就能抵达登州。
为了增兵辽东的事,朝堂上一直吵到了三月,都没有任何靠谱的结论。
早前清点太仓存银的时候,朱皇帝就发现,不到一年的时间,一千万两银子就给文官们花完了,要是没有抄家李三才获得的收入,广宁大捷后的封赏,都得靠发内帑银解决。
辽沈失陷后一年,光辽东的军费开支就超过了一千万两。
对内帑里的银子,文官们也是虎视眈眈。不过这帮文官中的很多人,现在一提发内帑银劳军犒赏,表情也和吃了屎一样难受,对此都是提不起多少兴趣。因为发内帑银,皇帝是直接派了太监去的,银子根本不经他们的手。
下面的武将们,对此倒是很淡定,太监们虽说也不给经手发银子,但是皇帝对他们也不差,他们该得的赏银还是比从前丰厚得多,没有什么漂没,起码心理上很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