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 工商兴国
“大都督不是正在接纳盗贼入兰州定居吗?其实,西宁地区也可以接纳一些人口,还有甘肃,也可以适量增加一些人口!”
“嗯,是可以接纳一些人口,但不能太多,否则就可能陷入粮食危机!”李自成点头,在这个人力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青壮人口的确重要,耕种、修路、征兵……哪一样都离不开青壮,但需要循序渐进,必须考虑土地的承受能力,以及天命军的粮食储备。
“大都督是否有意在西面扩张土地?”
“西面都是山地,那是游牧民族的栖息地,就像北面的边墙之外一样,我暂时没有兴趣,也没有扩张的实力……”
“大都督的目标,还是在东面?”
“如果向东扩张,就必须征服整个陕西,再利用潼关、黄河与朝廷对峙,但在固原,洪承畴有数十万大军,”李自成轻笑着摇头,在郭世俊面前,有时他真的像一名学生,“朝廷的大军随时可能从京师过来,对付两路大军,我实在没什么信心!”
郭世俊道:“既然如此,大都督,不如暂时停止征伐,再紧守各处关隘,同时,积攒自己的的力量!”
“也只好如此了!”郭世俊的分析,让李自成觉得,暂时的确不宜冒险,而且朝廷并没有阻绝商道,正是稳定农业,发展商业的机会。
“那属下要做些什么?”
李自成需要郭世俊的地方很多,只有郭世俊的眼力和见识,才能代替他做一些事情,比如教育、工业、经济学等等。
但郭世俊只是一人,不可能参与到所有的工作中去,就像他自己无法分身一样,究竟哪一个才是最紧要的?
李自成思索片刻,终是道:“世俊,我已经整理出一套中小学教材,你先拿回去看看,仔细斟酌,有没有需要增补的内容,尽快让教材定型,好拿去印刷!”
新式教育虽然重要,但不是天命军现阶段的重点,而且天命都督府也没有足够的财力去推行义务教育,不过,西宁女校的学子们就要毕业了,她们毕业之后,至少在西宁府要开设一所小学,将新式教育延续下去。
只要教育不断档,将来再要大规模兴办学校,就会有足够的人才。
“大都督现在就要大规模发展教育?”郭世俊知道李自成办学的事,西宁除了女校,还有一所科技高等学校。
“大规模办学不可能,现在只能算是点点星火吧!”
后世的郭世俊,就是教师出生,如果让他从事教育,那是最好的选择,不过,他也知道天命军现在的财力状况,想要大规模办学,根本不可能,遂点点头,“我先看看,能把教材充实一下,也是好的。”
送走郭世俊,李自成心中的躁动已经不见了,与郭世俊的一番话,让他去除了心中隐隐的一丝孤独感,原本的他,只有行动起来,才能忘记这种孤独。
虽然何小米在一旁侍奉茶水,有些事情说得比较隐晦,但双方都明白对方的意思,这一刻,郭世俊已经不再是他的老师,而是他的知己,他的同志。
来到这个世界上,天主赐给一个知己,已经足够了!
接下来的日子,李自成忙于授课的同时,抽空召见了蒸馏酒、玻璃、香水三个厂子的厂长,告诉他们,工厂要走规范化的道路,不能总是依赖军队的协助。
厂内的技术人员、工人的酬劳要及时发放,账务必须明白,做到日清月结,管理上也要上台阶,必须按照规律办事,不得随意使用军方的特权。
虽然李自成需要银子,力求让厂子的利润最大化,但在发展工业的同时,也要让百姓受益,百姓手中有了闲钱,才会有购买力,反过来又可以促进本地工业产品的xiāoshòu。
尽管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必须一步步走下去。
李自成决定,逐步在西宁、兰州两地培育商品市场,减少对江南、京师的依赖。
他甚至希望,将手中的技术释放出去,让西宁的商人们参与发展工业,商人手中有钱,让他们参与到“工商兴国”的大计中,可以加快形成本地市场。
不过,想想还是放弃了,天命军要走“工商兴国”的路子不假,但现在的西宁和陇右,百姓极度贫瘠,才初步解决温饱,手中根本没有购买商品的闲钱,即便商人能制造出大量的商品,市场还在朝廷那边,本地的百姓受惠有限。
如何才能加快工商业的发展?
李自成想起后世的邓太宗,论发展经济的才能,非邓太宗莫属!
后世的中央之国,在邓太宗新政的指引下,经过短短数十年的发展、积累,一举由最贫穷的国家之一,跻身中等发达国家行列,以中央之国改革之初的经济基础和人口数量,真是令举世惊叹。
虽然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也会带来**、堕落等问题,但那些都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衍生品,几乎不可避免。
诟病邓太宗的人的确不少,但扪心自问,从公仆到富商,从演员到盖帽,从教员到百姓,从手术刀到方向盘,有谁愿意回到过去?
做人要诚实,可以横向与发达国家比较,也要纵向与自己、与过去比较。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没有错误的新政,只有不彻底的改革!
李自成一直在探索邓太宗的路子,除了政策对头,国家tígòng强有力的保障,还需要两个外部条件:一是充足的外来投资,二是比较成熟的外部市场。
用外部投资的钱,在国内兴办企业,生产的商品主要用于出口,虽然国内的工人只能赚到微博的利润差,但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不过数十年的时间,中央之国变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赢得了“世界工厂”的美誉,国家、个人都因此而走上富裕的道路。
天命军的属地上,李自成有工商兴国的雄心,又能掌控天命都督府,内部支持没有问题,关键是外部的两个条件:资金与市场!
在可以遇见的未来,市场还是需要依靠大明,但也不能放弃古西域,多一条商道就多一分机会,也能加快一些速度。
资金问题,基本上就是死结,天命军自身的造血功能远远不足。
李自成虽然有几个厂子,但这些厂子的盈利,用于给将士们发放军饷、赏银,已经捉襟见肘,根本难以扩大再生产。
外部的投资更是零水准,大明的商人不会来到边陲,交通不便不说,有谁愿意将自己的银子,投放于盗贼横生的河西?
怎么办?
李自成将今生后世所有的可能性都想了一遍,还是没有结果,即便欧洲的海商来到东方,也绝不会看中西宁、兰州这种一隅之地。
想要银子,还得自己弄。
好似这个时代,最赚钱的行当,就是海外贸易,可惜天命军的属地,完全是一片内陆,东南西北方向,都没有直通大洋的水道,想要靠近大海,至少有数千里的距离,在这个时代,这样的距离,基本上就是天堑。
李自成忽地想起“借鸡生蛋”这个词,长江不是直通大海吗?天命军的属地,并不在长江的沿岸,可是四川就是一个跨江的省份!
巴蜀一定是他征服的一个目标,只是来早与来迟。
如果能占据四川省,就可以沿着长江水道东行,进入大海,可惜,这样的思路,未必行得通!
沿江东下,沿途都是大明的港口,万一朝廷震怒于天命军,在长江上设起关卡,西宁的商人岂不人财两空?
不过,占据长江的中上游,总会与大海沾上一些边,总好过现在这样受困!
李自成早就有过南下巴蜀的想法,但那只是一个长远的目标,并没有制定出详细的计划,如今天命军的属地,到处平稳,是该动动四川的主意了。
他闭目苦思,历史上进军四川,最早有记录的便是大秦,大秦似乎是先拿下汉中,然后以汉中为跳板,一步步渗透入西川。
之后的大汉,高祖就是从四川成都起家的,然后逆袭了关中平原。
三国最是用武的时代,诸葛亮、姜维每次伐魏,都是从汉中起兵,而邓艾、钟会伐蜀,走的也是汉中的路子,看来汉中是进入四川的重要跳板。
蜀道艰难,熟悉三国的人都知道,大唐的“诗仙”,更是用文笔诠释了“蜀道难于上青天”!
无论是否伐蜀,何时伐蜀,蜀道必须弄清,最好有明确的行军地图,这个任务,只能交给吴二毛的无影门了。
李自成思索片刻,还是决定伐蜀,至少也要占据蜀地的北大门——汉中。
至于用谁伐蜀,他最先想到的是宋文,卡当城一战,宋文的忠心日月可表,但宋文部在卡当城一战中,伤亡过半,虽然重新补充了士兵,但还需要长时间的休整。
宋文部经过卡当城的生死之战,尽管将士们是重新组建,但老兵搭起的框架犹在,战斗力必然强悍,将他留在手中,可以增援固关。
伐蜀还是用秦大年的第三千户吧,秦大年驻扎甘州的时间较长,一直没有参加过恶战,所部士兵缺乏真正的考验。
明廷的强军都在北地,用于对付北方的游牧部落,成都相对封闭的地形,战乱不多,士兵的战斗力也不会强到哪儿去,正好让秦大年部练练兵!
秦大年部也在操训,还需要等些时日。
“嗯,是可以接纳一些人口,但不能太多,否则就可能陷入粮食危机!”李自成点头,在这个人力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青壮人口的确重要,耕种、修路、征兵……哪一样都离不开青壮,但需要循序渐进,必须考虑土地的承受能力,以及天命军的粮食储备。
“大都督是否有意在西面扩张土地?”
“西面都是山地,那是游牧民族的栖息地,就像北面的边墙之外一样,我暂时没有兴趣,也没有扩张的实力……”
“大都督的目标,还是在东面?”
“如果向东扩张,就必须征服整个陕西,再利用潼关、黄河与朝廷对峙,但在固原,洪承畴有数十万大军,”李自成轻笑着摇头,在郭世俊面前,有时他真的像一名学生,“朝廷的大军随时可能从京师过来,对付两路大军,我实在没什么信心!”
郭世俊道:“既然如此,大都督,不如暂时停止征伐,再紧守各处关隘,同时,积攒自己的的力量!”
“也只好如此了!”郭世俊的分析,让李自成觉得,暂时的确不宜冒险,而且朝廷并没有阻绝商道,正是稳定农业,发展商业的机会。
“那属下要做些什么?”
李自成需要郭世俊的地方很多,只有郭世俊的眼力和见识,才能代替他做一些事情,比如教育、工业、经济学等等。
但郭世俊只是一人,不可能参与到所有的工作中去,就像他自己无法分身一样,究竟哪一个才是最紧要的?
李自成思索片刻,终是道:“世俊,我已经整理出一套中小学教材,你先拿回去看看,仔细斟酌,有没有需要增补的内容,尽快让教材定型,好拿去印刷!”
新式教育虽然重要,但不是天命军现阶段的重点,而且天命都督府也没有足够的财力去推行义务教育,不过,西宁女校的学子们就要毕业了,她们毕业之后,至少在西宁府要开设一所小学,将新式教育延续下去。
只要教育不断档,将来再要大规模兴办学校,就会有足够的人才。
“大都督现在就要大规模发展教育?”郭世俊知道李自成办学的事,西宁除了女校,还有一所科技高等学校。
“大规模办学不可能,现在只能算是点点星火吧!”
后世的郭世俊,就是教师出生,如果让他从事教育,那是最好的选择,不过,他也知道天命军现在的财力状况,想要大规模办学,根本不可能,遂点点头,“我先看看,能把教材充实一下,也是好的。”
送走郭世俊,李自成心中的躁动已经不见了,与郭世俊的一番话,让他去除了心中隐隐的一丝孤独感,原本的他,只有行动起来,才能忘记这种孤独。
虽然何小米在一旁侍奉茶水,有些事情说得比较隐晦,但双方都明白对方的意思,这一刻,郭世俊已经不再是他的老师,而是他的知己,他的同志。
来到这个世界上,天主赐给一个知己,已经足够了!
接下来的日子,李自成忙于授课的同时,抽空召见了蒸馏酒、玻璃、香水三个厂子的厂长,告诉他们,工厂要走规范化的道路,不能总是依赖军队的协助。
厂内的技术人员、工人的酬劳要及时发放,账务必须明白,做到日清月结,管理上也要上台阶,必须按照规律办事,不得随意使用军方的特权。
虽然李自成需要银子,力求让厂子的利润最大化,但在发展工业的同时,也要让百姓受益,百姓手中有了闲钱,才会有购买力,反过来又可以促进本地工业产品的xiāoshòu。
尽管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必须一步步走下去。
李自成决定,逐步在西宁、兰州两地培育商品市场,减少对江南、京师的依赖。
他甚至希望,将手中的技术释放出去,让西宁的商人们参与发展工业,商人手中有钱,让他们参与到“工商兴国”的大计中,可以加快形成本地市场。
不过,想想还是放弃了,天命军要走“工商兴国”的路子不假,但现在的西宁和陇右,百姓极度贫瘠,才初步解决温饱,手中根本没有购买商品的闲钱,即便商人能制造出大量的商品,市场还在朝廷那边,本地的百姓受惠有限。
如何才能加快工商业的发展?
李自成想起后世的邓太宗,论发展经济的才能,非邓太宗莫属!
后世的中央之国,在邓太宗新政的指引下,经过短短数十年的发展、积累,一举由最贫穷的国家之一,跻身中等发达国家行列,以中央之国改革之初的经济基础和人口数量,真是令举世惊叹。
虽然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也会带来**、堕落等问题,但那些都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衍生品,几乎不可避免。
诟病邓太宗的人的确不少,但扪心自问,从公仆到富商,从演员到盖帽,从教员到百姓,从手术刀到方向盘,有谁愿意回到过去?
做人要诚实,可以横向与发达国家比较,也要纵向与自己、与过去比较。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没有错误的新政,只有不彻底的改革!
李自成一直在探索邓太宗的路子,除了政策对头,国家tígòng强有力的保障,还需要两个外部条件:一是充足的外来投资,二是比较成熟的外部市场。
用外部投资的钱,在国内兴办企业,生产的商品主要用于出口,虽然国内的工人只能赚到微博的利润差,但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不过数十年的时间,中央之国变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赢得了“世界工厂”的美誉,国家、个人都因此而走上富裕的道路。
天命军的属地上,李自成有工商兴国的雄心,又能掌控天命都督府,内部支持没有问题,关键是外部的两个条件:资金与市场!
在可以遇见的未来,市场还是需要依靠大明,但也不能放弃古西域,多一条商道就多一分机会,也能加快一些速度。
资金问题,基本上就是死结,天命军自身的造血功能远远不足。
李自成虽然有几个厂子,但这些厂子的盈利,用于给将士们发放军饷、赏银,已经捉襟见肘,根本难以扩大再生产。
外部的投资更是零水准,大明的商人不会来到边陲,交通不便不说,有谁愿意将自己的银子,投放于盗贼横生的河西?
怎么办?
李自成将今生后世所有的可能性都想了一遍,还是没有结果,即便欧洲的海商来到东方,也绝不会看中西宁、兰州这种一隅之地。
想要银子,还得自己弄。
好似这个时代,最赚钱的行当,就是海外贸易,可惜天命军的属地,完全是一片内陆,东南西北方向,都没有直通大洋的水道,想要靠近大海,至少有数千里的距离,在这个时代,这样的距离,基本上就是天堑。
李自成忽地想起“借鸡生蛋”这个词,长江不是直通大海吗?天命军的属地,并不在长江的沿岸,可是四川就是一个跨江的省份!
巴蜀一定是他征服的一个目标,只是来早与来迟。
如果能占据四川省,就可以沿着长江水道东行,进入大海,可惜,这样的思路,未必行得通!
沿江东下,沿途都是大明的港口,万一朝廷震怒于天命军,在长江上设起关卡,西宁的商人岂不人财两空?
不过,占据长江的中上游,总会与大海沾上一些边,总好过现在这样受困!
李自成早就有过南下巴蜀的想法,但那只是一个长远的目标,并没有制定出详细的计划,如今天命军的属地,到处平稳,是该动动四川的主意了。
他闭目苦思,历史上进军四川,最早有记录的便是大秦,大秦似乎是先拿下汉中,然后以汉中为跳板,一步步渗透入西川。
之后的大汉,高祖就是从四川成都起家的,然后逆袭了关中平原。
三国最是用武的时代,诸葛亮、姜维每次伐魏,都是从汉中起兵,而邓艾、钟会伐蜀,走的也是汉中的路子,看来汉中是进入四川的重要跳板。
蜀道艰难,熟悉三国的人都知道,大唐的“诗仙”,更是用文笔诠释了“蜀道难于上青天”!
无论是否伐蜀,何时伐蜀,蜀道必须弄清,最好有明确的行军地图,这个任务,只能交给吴二毛的无影门了。
李自成思索片刻,还是决定伐蜀,至少也要占据蜀地的北大门——汉中。
至于用谁伐蜀,他最先想到的是宋文,卡当城一战,宋文的忠心日月可表,但宋文部在卡当城一战中,伤亡过半,虽然重新补充了士兵,但还需要长时间的休整。
宋文部经过卡当城的生死之战,尽管将士们是重新组建,但老兵搭起的框架犹在,战斗力必然强悍,将他留在手中,可以增援固关。
伐蜀还是用秦大年的第三千户吧,秦大年驻扎甘州的时间较长,一直没有参加过恶战,所部士兵缺乏真正的考验。
明廷的强军都在北地,用于对付北方的游牧部落,成都相对封闭的地形,战乱不多,士兵的战斗力也不会强到哪儿去,正好让秦大年部练练兵!
秦大年部也在操训,还需要等些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