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三章 根基
大明宫后宫。武慧懒倚在檐下看雪,身后跪着名影卫,正向她禀报什么,听得武慧凤眸一弯,笑意无声漫开。
“恭喜我魏,选王将出。”
……
崤山草庐,银装素裹。百晓生将结冰的湖面凿了个孔,正怡然自得地举着直鱼竿,试图钓些冬鱼来炖。
他身后站着柳禛,堂堂伏龙先生,此刻却像小儿,一边为百晓生穿蚯蚓鱼饵,一边低语:“长安城的消息,辛夷持内廷行走令,往麟德殿去了。”
百晓生眸色一闪,鱼竿一颤,俨然有鱼儿咬住了饵,逗得百晓生猛地大笑起来。
“恭喜我魏,选王将出。”
……
麟德殿旁的暖阁里。十几位太监宫女众星拱月地簇拥着李赫,为他换朝服,戴龙冕,着朝珠,进行着大朝前最后的准备。
一阵清风拂进殿。李赫忽的屏退所有人,然后朝藻井上看了眼,那儿不知何时出现了个锦衣卫,鬼魅般上前来,向李赫耳语了什么。
李赫乍然笑了,笑得白鬓苍苍的眼角,都涌上了泪光,和窗外雪殿冰宫辉映成一片。
“恭喜我魏,选王将出。”
……
同时,随着辛夷每一步踏入大明宫,消息随着每一位夜枭的飞逝,乍然传遍了棋局每一个角落。
同时,从各方弈者口中,无论是恨是喜,都说出了同一句话。
“恭喜我魏,选王将出。”
……
晨光洒上大明宫琉璃瓦的那一刻,辛夷伫立在了麟德殿门口,从门里已经传来议政的讨论声。
“打开殿门,辛夷觐见。”辛夷深吸一口气,高举起手里的令牌,晨曦将上面“内廷行走”四字鎏了层金。
金吾卫们根本不敢拦。随着太监公鸡般“辛夷觐见”的一声尖喝,殿门轰隆隆打开,辛夷毫无迟疑,迈脚踏入。
……
刚一踏入殿内,龙涎香就往鼻尖里窜,空气里的肃穆压得人脊背发弯,光洁的大殿地面上,映出文武百官各色袍脚,鸦雀无声,鳞次栉比。
辛夷垂头敛目,趋步上前,按照大礼的规矩,一丝不苟地三拜九叩:“民女辛夷拜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平身。”李赫淡淡的声音从龙椅上传来,夹杂着股天生帝王的威严。
“你来做什么?”同时响起的,还有旁边微微的惊呼,辛夷顺着看去,不是旁人,正是晋王李景霆。
他手持进谏玉笏,玄色蛟蟒王制朝服,头戴金冠,将他老铁树的气质衬得刚刚好,唯独他面露风霜,下颌一圈青胡茬,发红的眼角俨然几晚不曾好歇。
传闻晋王接手治水,当晚八百里加急,亲往关内道查看,又连夜赶回京,递上了泄洪折子,这来去千里奔波,陀螺不停转,累都能累掉半条命。
如今伫立殿中,和群臣唇枪舌剑,不过是强撑罢了。
辛夷眸色一软,向李景霆点头示意,遂转头看向李赫:“启禀皇上:大河往两岸泄洪一事,民女有要事奏。”
没想到李赫还发发话。李景霆便忍不住眉梢一挑,插嘴道:“你也不同意往两岸泄洪?”
一个“也”字,被刻意加重。旋即,殿中一半朝臣松了口气,另一半朝臣则忿忿不平,骚*动起来。
俨然关于大河治水,往两岸泄洪,还是往下游泄洪,朝野分成了两派,争执僵持不下。
因为两条路都是死路,不过是死几个的区别,于是,谁也不占不了理。
皇帝李赫脸色凝重,沉声道:“按理说庶民不上堂。但念尔有内廷行走赐权,也就允汝几句,且把后续思量细道来。若尔所言有理,朕未免不能一听,但若尔胡乱狂言,朕可就要治你扰乱朝堂的死罪了。”
冗长的话冠冕堂皇。朝臣们再两眼翻白,也都暂时消停下来,所有的目光投向了辛夷。
辛夷深吸一口气,挺直腰板,朗声道:“敢问晋王爷及诸位大人,为何就得往两岸泄洪?”
朝廷上顿时爆发出轻蔑的哄笑。
李景霆也不可置信,作势伸手,在辛夷眼前晃了晃:“辛姑娘昨晚歇息好?本王一直以为姑娘深明大义,于朝政之事颇有见地,泄洪的理由还不清楚?怎如今还如三岁稚子般,多此一问?”
李赫也眉尖微蹙,扶额道:“辛氏,事到如今,追究王家隐瞒不报的罪,已于事无补。关键是治水,刻不容缓,唯有泄洪一条路,要么两岸,要么下游。而下游靠近京畿,百姓或繁华都远胜于两岸,所以……”
“所以,就得往两岸泄洪?”辛夷冷声道。
“正是。”皇帝李赫,晋王李景霆,并朝中大多数的朝臣,都面色安然地点头,俨然这一方已占了大头,谁要是再质疑,那就是不识时务的傻子了。
辛夷眸迸精光,掠过诸人的眼,看到了坦然聪慧大义等太多光明伟大的东西,却偏偏不见,为那两岸苍生所露出的半分悲悯。
辛夷咬了咬唇,一字一顿:“所以,就得舍小保大?就得弃车保帅?下游的百姓该活,两岸的百姓就该死?这就是你们的理由?”
“放肆!”陇西李的家主一声爆喝,打断了辛夷话头,“这也是无奈之举。大国小家,该保哪一样,部分全局,该舍哪一方,这是大义,这是政治,妇道人家,又懂什么!”
话虽刻薄,却意外地赢得了满堂彩。连晋王李景霆也只是歉意地别过头去,并没有吱声。
辛夷忽的明白了,长生到底是怀着如何的心绪,才在最后放弃说服她,而独自转身离去。
“我懂什么?我确实什么也不懂。”辛夷眸底蹭一声冒起了火星子,“然而,诸位大人也不懂。”
在文武百官怒火爆起的刹那,辛夷猛地迈步,向金銮座走去,突兀的举动将所有的愤或蔑都惊退在喉咙里。
“我府上有名杂役,是丰州人士,是故土即将被淹的普通人,是你们口中,卑微又贫贱的老百姓。前阵子,因两岸泄洪一事,他对我说过这样一番话。”辛夷攥了攥拳头,咽下股莫名上涌的酸意,在呆若木鸡的满朝注视下,厉声震响。
“我,辛夷,和场中诸多大人一般,是站在棋局巅峰,握一方弈权的人,永远也无法理解——”
“奏折上计算人命的一串数字,是多少小家视若全部的顶梁柱。”
“所谓为家国舍局部的正确道理,是多少百姓用血泪铺就的太平。”
“朝议上轻描淡写沦为各方博弈的水患,是多少苍生命运就此转弯的劫难。”
辛夷顿了顿,毫不避讳地抬起眼帘,直视文武百官,目若寒剑刺骨三寸,唯独发红的眼角,出卖了她此刻不稳的语调。
“我辛夷不懂,诸位大人也不会懂,再正确再贤明再伟大,也不会懂。哪怕大义朝天,青史流芳也不会懂。因为你们始终站在云端,看不清也看不见,泥土中千万万蝼蚁。”
“那些千千万蝼蚁,芸芸众生,油盐酱醋,不懂家国大义,甚至连字也不会写。然而他们,才是这个国的根基。”
“支撑起这片王业九州的,从来不是三纲五常,君君臣臣,也或许不是高贵华美的道义,而是那些脚趾头里沾着泥,拿孔子画像卷大饼吃,确实愚昧确实卑微甚至有时确实可恶的老百姓呐!”
最后一句呐喊,如惊雷在殿中炸响,炸得诸人面容耸动,双目失神,连心底都乍然一阵恍惚。
麟德殿陷入了古怪的死寂。
“恭喜我魏,选王将出。”
……
崤山草庐,银装素裹。百晓生将结冰的湖面凿了个孔,正怡然自得地举着直鱼竿,试图钓些冬鱼来炖。
他身后站着柳禛,堂堂伏龙先生,此刻却像小儿,一边为百晓生穿蚯蚓鱼饵,一边低语:“长安城的消息,辛夷持内廷行走令,往麟德殿去了。”
百晓生眸色一闪,鱼竿一颤,俨然有鱼儿咬住了饵,逗得百晓生猛地大笑起来。
“恭喜我魏,选王将出。”
……
麟德殿旁的暖阁里。十几位太监宫女众星拱月地簇拥着李赫,为他换朝服,戴龙冕,着朝珠,进行着大朝前最后的准备。
一阵清风拂进殿。李赫忽的屏退所有人,然后朝藻井上看了眼,那儿不知何时出现了个锦衣卫,鬼魅般上前来,向李赫耳语了什么。
李赫乍然笑了,笑得白鬓苍苍的眼角,都涌上了泪光,和窗外雪殿冰宫辉映成一片。
“恭喜我魏,选王将出。”
……
同时,随着辛夷每一步踏入大明宫,消息随着每一位夜枭的飞逝,乍然传遍了棋局每一个角落。
同时,从各方弈者口中,无论是恨是喜,都说出了同一句话。
“恭喜我魏,选王将出。”
……
晨光洒上大明宫琉璃瓦的那一刻,辛夷伫立在了麟德殿门口,从门里已经传来议政的讨论声。
“打开殿门,辛夷觐见。”辛夷深吸一口气,高举起手里的令牌,晨曦将上面“内廷行走”四字鎏了层金。
金吾卫们根本不敢拦。随着太监公鸡般“辛夷觐见”的一声尖喝,殿门轰隆隆打开,辛夷毫无迟疑,迈脚踏入。
……
刚一踏入殿内,龙涎香就往鼻尖里窜,空气里的肃穆压得人脊背发弯,光洁的大殿地面上,映出文武百官各色袍脚,鸦雀无声,鳞次栉比。
辛夷垂头敛目,趋步上前,按照大礼的规矩,一丝不苟地三拜九叩:“民女辛夷拜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平身。”李赫淡淡的声音从龙椅上传来,夹杂着股天生帝王的威严。
“你来做什么?”同时响起的,还有旁边微微的惊呼,辛夷顺着看去,不是旁人,正是晋王李景霆。
他手持进谏玉笏,玄色蛟蟒王制朝服,头戴金冠,将他老铁树的气质衬得刚刚好,唯独他面露风霜,下颌一圈青胡茬,发红的眼角俨然几晚不曾好歇。
传闻晋王接手治水,当晚八百里加急,亲往关内道查看,又连夜赶回京,递上了泄洪折子,这来去千里奔波,陀螺不停转,累都能累掉半条命。
如今伫立殿中,和群臣唇枪舌剑,不过是强撑罢了。
辛夷眸色一软,向李景霆点头示意,遂转头看向李赫:“启禀皇上:大河往两岸泄洪一事,民女有要事奏。”
没想到李赫还发发话。李景霆便忍不住眉梢一挑,插嘴道:“你也不同意往两岸泄洪?”
一个“也”字,被刻意加重。旋即,殿中一半朝臣松了口气,另一半朝臣则忿忿不平,骚*动起来。
俨然关于大河治水,往两岸泄洪,还是往下游泄洪,朝野分成了两派,争执僵持不下。
因为两条路都是死路,不过是死几个的区别,于是,谁也不占不了理。
皇帝李赫脸色凝重,沉声道:“按理说庶民不上堂。但念尔有内廷行走赐权,也就允汝几句,且把后续思量细道来。若尔所言有理,朕未免不能一听,但若尔胡乱狂言,朕可就要治你扰乱朝堂的死罪了。”
冗长的话冠冕堂皇。朝臣们再两眼翻白,也都暂时消停下来,所有的目光投向了辛夷。
辛夷深吸一口气,挺直腰板,朗声道:“敢问晋王爷及诸位大人,为何就得往两岸泄洪?”
朝廷上顿时爆发出轻蔑的哄笑。
李景霆也不可置信,作势伸手,在辛夷眼前晃了晃:“辛姑娘昨晚歇息好?本王一直以为姑娘深明大义,于朝政之事颇有见地,泄洪的理由还不清楚?怎如今还如三岁稚子般,多此一问?”
李赫也眉尖微蹙,扶额道:“辛氏,事到如今,追究王家隐瞒不报的罪,已于事无补。关键是治水,刻不容缓,唯有泄洪一条路,要么两岸,要么下游。而下游靠近京畿,百姓或繁华都远胜于两岸,所以……”
“所以,就得往两岸泄洪?”辛夷冷声道。
“正是。”皇帝李赫,晋王李景霆,并朝中大多数的朝臣,都面色安然地点头,俨然这一方已占了大头,谁要是再质疑,那就是不识时务的傻子了。
辛夷眸迸精光,掠过诸人的眼,看到了坦然聪慧大义等太多光明伟大的东西,却偏偏不见,为那两岸苍生所露出的半分悲悯。
辛夷咬了咬唇,一字一顿:“所以,就得舍小保大?就得弃车保帅?下游的百姓该活,两岸的百姓就该死?这就是你们的理由?”
“放肆!”陇西李的家主一声爆喝,打断了辛夷话头,“这也是无奈之举。大国小家,该保哪一样,部分全局,该舍哪一方,这是大义,这是政治,妇道人家,又懂什么!”
话虽刻薄,却意外地赢得了满堂彩。连晋王李景霆也只是歉意地别过头去,并没有吱声。
辛夷忽的明白了,长生到底是怀着如何的心绪,才在最后放弃说服她,而独自转身离去。
“我懂什么?我确实什么也不懂。”辛夷眸底蹭一声冒起了火星子,“然而,诸位大人也不懂。”
在文武百官怒火爆起的刹那,辛夷猛地迈步,向金銮座走去,突兀的举动将所有的愤或蔑都惊退在喉咙里。
“我府上有名杂役,是丰州人士,是故土即将被淹的普通人,是你们口中,卑微又贫贱的老百姓。前阵子,因两岸泄洪一事,他对我说过这样一番话。”辛夷攥了攥拳头,咽下股莫名上涌的酸意,在呆若木鸡的满朝注视下,厉声震响。
“我,辛夷,和场中诸多大人一般,是站在棋局巅峰,握一方弈权的人,永远也无法理解——”
“奏折上计算人命的一串数字,是多少小家视若全部的顶梁柱。”
“所谓为家国舍局部的正确道理,是多少百姓用血泪铺就的太平。”
“朝议上轻描淡写沦为各方博弈的水患,是多少苍生命运就此转弯的劫难。”
辛夷顿了顿,毫不避讳地抬起眼帘,直视文武百官,目若寒剑刺骨三寸,唯独发红的眼角,出卖了她此刻不稳的语调。
“我辛夷不懂,诸位大人也不会懂,再正确再贤明再伟大,也不会懂。哪怕大义朝天,青史流芳也不会懂。因为你们始终站在云端,看不清也看不见,泥土中千万万蝼蚁。”
“那些千千万蝼蚁,芸芸众生,油盐酱醋,不懂家国大义,甚至连字也不会写。然而他们,才是这个国的根基。”
“支撑起这片王业九州的,从来不是三纲五常,君君臣臣,也或许不是高贵华美的道义,而是那些脚趾头里沾着泥,拿孔子画像卷大饼吃,确实愚昧确实卑微甚至有时确实可恶的老百姓呐!”
最后一句呐喊,如惊雷在殿中炸响,炸得诸人面容耸动,双目失神,连心底都乍然一阵恍惚。
麟德殿陷入了古怪的死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