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1章 拨云见日2
半夜,江东军的营地内一片肃静,周瑜治军有方,尤其是在夜晚的时候,他最强调军纪,不允许喧哗,巡逻方面也安排的很严密。
“唉,又睡不着、、、、、、”
周瑜叹口气从床坐起来,真正计较起来,这一个月来他几乎每天都会出现这种失眠的情况,是他自己,也说不清是为什么。
自前几个月颜成指挥兵马连续进攻开始,而后又是扬州那边战事不断,双方兵马开始死磕,再到现在,这一切的一切,总让周瑜感觉到有一股不妙。
但这种不妙的感觉究竟来自哪里,他又说不清楚,更猜不透。颜成是个很优秀的后辈,这一点,周瑜不得不承认,甚至可以说,从颜成目前的表现来看,江东境内尚无一个年轻人能够得,是吕蒙,也差了不少。
但如果说,他周瑜被一个后辈逼到夜不能寐这份,其实是他自己也不能相信,别说颜成了,是曹操重生,周瑜都不会觉得有这么大的压力。
“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呢?北军强悍,世所周知,陈风到底在玩什么把戏呢?还有这颜成,前线的这一些列手段,真的都是出自他的手笔吗?
用兵之道,虚虚实实,按理说陈风也算半个用兵高手了,肯定知晓这一点,那他究竟在想什么呢?”
带着一肚子的疑问,周瑜披了件衣服站了起来,他实在是睡不着,这样的生活若是再继续几个月,恐怕他自己都要崩溃了。
“难不成,陈风出兵江东是假,攻取益州才是真?若是真让陈风拿下了益州,他可以整顿益州水师,顺流而下,直接攻打我江东后方。
可是,益州山高路险,刘璋虽然昏庸,但手底下好歹也有十几万大军,再加又是防守一方,理当不会出乱子才是。
益州名将虽少,但张任、吴懿等人也非泛泛之辈,况且,诸葛亮整合了刘氏残部,又联合了司马氏残部,在益州也站稳脚跟,更不可能会给陈风攻进去的机会啊。”
太多的疑问,太多的忧愁,笼罩在周瑜心头,久久不能散去。随着战事的进行,益州这边甚至有可能会成为决胜的关键,周瑜也逐渐把注意力转移到益州这边来。
其实,在颜成当初率军南下的时候,不管是陈风还是孙权,都先后派遣使者前往益州拉拢刘璋,双方开出的价码都不低,当时,可是让刘璋当了一把香饽饽。
直到现在,刘璋也听从部下的建议,zhōuxuán于陈风与孙权之间,短时间内绝不表态。但双方送来的礼物,他都照单全收,当然,该有的回礼还是要有的。
这些天,诸葛亮不断谏言刘璋联合孙权,共抗陈风,但遭到了成都大部分世家的反对,毕竟,陈风现在对益州这边表现出了足够的友善和诚意,刘璋和益州世家,完全没必要在这个节骨眼跟陈风做对。
当然,如果陈风现在占据着绝对优势,或者说江东马要抵挡不住的话,成都的那些掌权者们肯定还是会建议刘璋出兵的,只是,眼下嘛,似乎远远还没到那时候。
“陈风,陈风,你到底在想什么呢?攻打江东的确是首选,拉拢刘璋也是没错,但这些手段似乎又太普通了,这不像是他的作风啊。
既然动用了如此之多的兵马,肯定是想趁早占据江东的,可眼下,为何北军聚集长江,这么久都没有前进一步的趋势呢?
是周瑜能力太强?还是北军这边,在酝酿什么阴谋呢?真是难以猜测啊,不知道大都督这时候,能够看清楚其的关键。”
一间卧室内,诸葛亮轻轻挥动着羽扇,一边念念有词,一边思考问题。天下局势逃不出他的掌控,长江边的战事他也有所了解,但这重重表象之下的真想究竟是什么,他却又猜不透。
“是先取益州,还是先攻江东呢?亦或者是两者同时攻取?陈风,究竟哪个才是你真正的目标,倒真是让人难以猜测啊、、、、、、”
诸葛亮再次发出一声感叹,连他这样的智者都猜不出其的关键,恐怕其他人更没这个能耐了。
江东,建康境内,有鉴于前线战事吃紧,孙权不得不再次征发后方的有生力量,不管是粮草辎重,还是各地的守城将士,都被调往前线。
尤其是靠近南边的一些城池,现在基本也留下两三百郡县兵维护当地治安而已,其余稍微有点战斗力的兵马都往前线运送。
谁都知道,江东现在面临的危险都来自北方,来自长江对岸,只要大都督周瑜能够守住长江这条防线,整个江东可保无忧。
故而,后方抽调再多的兵马都是值得的。这两个月,从前线传回的战报里,都记载着大都督周瑜的赫赫战绩。
敌军攻势虽猛,但在江东健儿的英勇阻击之下,现在已经歼灭敌军五万余人,这是什么概念,这几乎等同于江东常备军的一半人马了。
当然,江东军这边也有损失,要不然也不会从后方这么频繁的调动兵马和粮草辎重了,但总的来说,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敌军,始终被困在长江北岸不得前进。
“这可是建康一半的守军了啊,希望能在公瑾手下起到更大的作用吧。”
看着城外旌旗招展的兵马,孙权皱着眉头,为了支援前线的战事,几乎是周瑜要什么,他给什么,后方能够抽调的兵马都抽调了,前线聚集的江东军,眼下都快超过十五万了。
这,几乎是整个江东的兵力了,若是连这样都守不住长江防线的话,那孙权也是没办法了。
“只要能守住行,我已经把后方的兵马全都调走了,除去留下部分兵马镇守山越之外,南边郡县几乎不设防,呵呵,眼下,怕是海盗都敢来我江东沿海城池闹腾了吧。”
一想起江东境内的情况,孙权忍不住感叹。不过,有时候他是不知道自己的预言有多准,在他感叹的同时,东海境内,一群海盗正在试图靠近会稽海边的村寨。
“唉,又睡不着、、、、、、”
周瑜叹口气从床坐起来,真正计较起来,这一个月来他几乎每天都会出现这种失眠的情况,是他自己,也说不清是为什么。
自前几个月颜成指挥兵马连续进攻开始,而后又是扬州那边战事不断,双方兵马开始死磕,再到现在,这一切的一切,总让周瑜感觉到有一股不妙。
但这种不妙的感觉究竟来自哪里,他又说不清楚,更猜不透。颜成是个很优秀的后辈,这一点,周瑜不得不承认,甚至可以说,从颜成目前的表现来看,江东境内尚无一个年轻人能够得,是吕蒙,也差了不少。
但如果说,他周瑜被一个后辈逼到夜不能寐这份,其实是他自己也不能相信,别说颜成了,是曹操重生,周瑜都不会觉得有这么大的压力。
“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呢?北军强悍,世所周知,陈风到底在玩什么把戏呢?还有这颜成,前线的这一些列手段,真的都是出自他的手笔吗?
用兵之道,虚虚实实,按理说陈风也算半个用兵高手了,肯定知晓这一点,那他究竟在想什么呢?”
带着一肚子的疑问,周瑜披了件衣服站了起来,他实在是睡不着,这样的生活若是再继续几个月,恐怕他自己都要崩溃了。
“难不成,陈风出兵江东是假,攻取益州才是真?若是真让陈风拿下了益州,他可以整顿益州水师,顺流而下,直接攻打我江东后方。
可是,益州山高路险,刘璋虽然昏庸,但手底下好歹也有十几万大军,再加又是防守一方,理当不会出乱子才是。
益州名将虽少,但张任、吴懿等人也非泛泛之辈,况且,诸葛亮整合了刘氏残部,又联合了司马氏残部,在益州也站稳脚跟,更不可能会给陈风攻进去的机会啊。”
太多的疑问,太多的忧愁,笼罩在周瑜心头,久久不能散去。随着战事的进行,益州这边甚至有可能会成为决胜的关键,周瑜也逐渐把注意力转移到益州这边来。
其实,在颜成当初率军南下的时候,不管是陈风还是孙权,都先后派遣使者前往益州拉拢刘璋,双方开出的价码都不低,当时,可是让刘璋当了一把香饽饽。
直到现在,刘璋也听从部下的建议,zhōuxuán于陈风与孙权之间,短时间内绝不表态。但双方送来的礼物,他都照单全收,当然,该有的回礼还是要有的。
这些天,诸葛亮不断谏言刘璋联合孙权,共抗陈风,但遭到了成都大部分世家的反对,毕竟,陈风现在对益州这边表现出了足够的友善和诚意,刘璋和益州世家,完全没必要在这个节骨眼跟陈风做对。
当然,如果陈风现在占据着绝对优势,或者说江东马要抵挡不住的话,成都的那些掌权者们肯定还是会建议刘璋出兵的,只是,眼下嘛,似乎远远还没到那时候。
“陈风,陈风,你到底在想什么呢?攻打江东的确是首选,拉拢刘璋也是没错,但这些手段似乎又太普通了,这不像是他的作风啊。
既然动用了如此之多的兵马,肯定是想趁早占据江东的,可眼下,为何北军聚集长江,这么久都没有前进一步的趋势呢?
是周瑜能力太强?还是北军这边,在酝酿什么阴谋呢?真是难以猜测啊,不知道大都督这时候,能够看清楚其的关键。”
一间卧室内,诸葛亮轻轻挥动着羽扇,一边念念有词,一边思考问题。天下局势逃不出他的掌控,长江边的战事他也有所了解,但这重重表象之下的真想究竟是什么,他却又猜不透。
“是先取益州,还是先攻江东呢?亦或者是两者同时攻取?陈风,究竟哪个才是你真正的目标,倒真是让人难以猜测啊、、、、、、”
诸葛亮再次发出一声感叹,连他这样的智者都猜不出其的关键,恐怕其他人更没这个能耐了。
江东,建康境内,有鉴于前线战事吃紧,孙权不得不再次征发后方的有生力量,不管是粮草辎重,还是各地的守城将士,都被调往前线。
尤其是靠近南边的一些城池,现在基本也留下两三百郡县兵维护当地治安而已,其余稍微有点战斗力的兵马都往前线运送。
谁都知道,江东现在面临的危险都来自北方,来自长江对岸,只要大都督周瑜能够守住长江这条防线,整个江东可保无忧。
故而,后方抽调再多的兵马都是值得的。这两个月,从前线传回的战报里,都记载着大都督周瑜的赫赫战绩。
敌军攻势虽猛,但在江东健儿的英勇阻击之下,现在已经歼灭敌军五万余人,这是什么概念,这几乎等同于江东常备军的一半人马了。
当然,江东军这边也有损失,要不然也不会从后方这么频繁的调动兵马和粮草辎重了,但总的来说,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敌军,始终被困在长江北岸不得前进。
“这可是建康一半的守军了啊,希望能在公瑾手下起到更大的作用吧。”
看着城外旌旗招展的兵马,孙权皱着眉头,为了支援前线的战事,几乎是周瑜要什么,他给什么,后方能够抽调的兵马都抽调了,前线聚集的江东军,眼下都快超过十五万了。
这,几乎是整个江东的兵力了,若是连这样都守不住长江防线的话,那孙权也是没办法了。
“只要能守住行,我已经把后方的兵马全都调走了,除去留下部分兵马镇守山越之外,南边郡县几乎不设防,呵呵,眼下,怕是海盗都敢来我江东沿海城池闹腾了吧。”
一想起江东境内的情况,孙权忍不住感叹。不过,有时候他是不知道自己的预言有多准,在他感叹的同时,东海境内,一群海盗正在试图靠近会稽海边的村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