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死别(二)
旁边天赐帝见得王叶神奇若此,几日前便已经料到了萧干作乱之事,自是对其信了个实打实。复见得锦囊字条断言自己必死,天赐帝心中绝望至极,再无生念,但闭目等死。
萧后瞥得此状,赶紧开解道:“陛下休为此人所骗,贼子惯于装神弄鬼。萧干之事,想来不过误中而已。彼亦曾言陛下寿数一百十八,若果其能算尽天数,效验如神,又何以前后矛盾若此?”
心知必死,天赐帝心绪反而平静了下来,心中空明无比。听得萧后此言,便摇头苦笑道:“朕今行年五十有九,先生所说寿数一百十八,无非是将日夜一起算,合为两倍罢了!”
萧后犹自不肯相信,便泣道:“寿数哪有这种算法!明明是贼子胡言!陛下,期勉之!待到臣妾死士前来相救,我等必能逃出生天!”
天赐帝只闭目而坐,摇头不语。
见得天赐帝已无求生之意,萧后心下大急。看来陛下已经深信了贼子所言,若要破局,便得戳穿贼子谎言。只如今贼子已去,唯有寄希望于贼子第二个锦囊不准了。
若果如此,陛下说不定还能幡然醒悟。
萧后便开口道:“贼子所留锦囊尚且还有两个,陛下何不顺次开取一观?”
天赐帝倒也不曾拒绝,便从袖中取出第二个锦囊,拆开一看,里面照旧是纸条,照旧是打油诗。
天赐帝略略一看,顿时摇头苦笑不已,顺手便将纸条递了过来。
萧后接过一看,只见得纸条上写着:“助尔退敌功未酬,萧后相骂又何由?惹得学生性子起,管教辽国一朝休。”
看完纸条,萧后顿时吓得面如土色,瘫软在地。贼子何其神矣!天降奇祸之事应验了!萧干作乱之事应验了!自己开口相骂之事,这才将将发生,贼子竟然有如亲见一般!此人到底是神是鬼耶?
只如此说来,想必陛下今日便当命丧此处!萧后不由得抱住天赐帝便嚎啕大哭,心下却已经怕到了极处,对王叶也忌惮到了极点,不敢再以贼子相骂。
天赐帝如今也已经看开了,便一边伸手拍着萧后后背以为安抚,一边继续掏第三个锦囊,同时开口劝道:“梓童休要伤心!人过五十,不称夭寿。朕行年五十有九,于历代辽君之中也算得上高寿之人。”
停得一停,天赐帝复调笑道:“若以寿数论之,朕尚且能入三甲。”
天赐帝待自己情深若此,死生在即,犹自不舍自己伤心,口出此言引自己发笑。
萧后不由得心中更觉悲苦,美目之中泪水不断线的往下流来。欲要开口,奈何喉咙先满!只得继续抱住天赐帝饮泣不已。
天赐帝便继续开口道:“朕死无恨!唯有梓童青春正茂,只恐今日也难逃毒手!如此说来,倒是朕连累梓童了!朕心甚愧!”
萧后闻言,只将脑袋拼死的往天赐帝怀中拱来,欲要享受这最后的温柔,若得二人同赴阴曹,倒也不错。
此时天赐帝已经取得第三个锦囊在手,唯有一只手正搂着萧后,也不肯放开,便以单手拆之。
取出纸条于眼前稍稍一观,天赐帝顿时欣喜若狂。便一手将纸条递过来,一手将萧后从怀中推起,示意其速速观看。
唯有殿外萧干众人在,天赐帝也不敢大声发笑,但低声笑道:“事有转机!梓童速观!”
萧后闻言也自大喜,赶紧抢过纸条观看,但见得上面照旧是打油诗一首:“一帝相继一帝休,辽地无主又何忧。若得萧后奉玺至,赠尔辽祚二百秋。”
若以此诗看来,自己尚有活路,社稷也能存续,唯有陛下照样是死路一条!如此于自己又有何益?萧后欣喜地心情又沉了下去,复往天赐帝怀中扑来,搂住天赐帝放声大哭。
天赐帝便一手搂着萧后,一边笑道:“朕今为贼子所围,死在旦夕。所忧者,一为梓童,二为社稷。先生实如神仙人物,其语效验无比,彼既肯言梓童可活,社稷可存,如此朕复何忧?想当年西汉为王莽所篡,光武拔剑而起,出生入死征战数十载,这才有得光武中兴,即便如此,尚且只延续得汉祚一百九十五年。朕今日一死,若再得梓童奉玉玺前去,便可延辽祚二百年!犹胜光武中兴,实乃天大喜事。若果如此,朕死后亦能昂首于列祖列宗跟前。”
天赐帝在乎的是辽国社稷,萧后关心的却只有天赐帝一人。当下便饮泣道:“臣妾性命如何?辽祚又如何?二者又与臣妾何干?臣妾只愿同陛下相守百年!”
天赐帝闻言低声笑了数声,乃抚萧后之背开口道:“梓童何其痴矣!岂不知天下无不散之宴席?朕已介花甲之年,即便能逃得今日之劫,又有几年好活?且不如以此换取二百年辽祚。且你我既无夫妻之实,又何须空守夫妻之义?待朕死后,卿卿可择一良人而配之。如此朕于九泉之下,亦能瞑目矣!”
萧后闻言更觉伤心,只将玉首猛摇,死死地搂住天赐帝。
见得萧后不听,天赐帝也只得换了一个话题,开口道:“辽国社稷,乃朕一生心血所在。梓童既然待朕情深,又安忍弃之不顾?先生之诗颇有玄机,朕不过中人之资,梓童聪慧,正要请梓童参赞一二。”
听得天赐帝此语,萧后便也只能强打起精神来。
也不管萧后答应不答应,天赐帝只自顾自的开口道:“先生诗中‘一帝相继一帝休’,也不知是指朕死之后,天祚帝亦当相随而亡?亦或指朕死后,当有圣君出世,相继社稷?”
萧后稍一沉吟,也摇了摇头。
天赐帝便继续开口道:“‘若得萧后奉玺至’,只不知至何处?莫非是重德处?先生天纵奇才,竟然肯出山辅助重德,莫非是算出重德乃真龙转世,有天子之份?”
萧后稍一沉吟,便柔声开口道:“此人既为重德谋主,想来便是送至重德处!”一方面萧后忌惮王叶到了极点,不敢以贼子相骂。另外一方面萧后犹自怨恨王叶不肯早早说明此事,也不肯以先生相尊。便只能折中一下,称呼为”此人”。
萧后瞥得此状,赶紧开解道:“陛下休为此人所骗,贼子惯于装神弄鬼。萧干之事,想来不过误中而已。彼亦曾言陛下寿数一百十八,若果其能算尽天数,效验如神,又何以前后矛盾若此?”
心知必死,天赐帝心绪反而平静了下来,心中空明无比。听得萧后此言,便摇头苦笑道:“朕今行年五十有九,先生所说寿数一百十八,无非是将日夜一起算,合为两倍罢了!”
萧后犹自不肯相信,便泣道:“寿数哪有这种算法!明明是贼子胡言!陛下,期勉之!待到臣妾死士前来相救,我等必能逃出生天!”
天赐帝只闭目而坐,摇头不语。
见得天赐帝已无求生之意,萧后心下大急。看来陛下已经深信了贼子所言,若要破局,便得戳穿贼子谎言。只如今贼子已去,唯有寄希望于贼子第二个锦囊不准了。
若果如此,陛下说不定还能幡然醒悟。
萧后便开口道:“贼子所留锦囊尚且还有两个,陛下何不顺次开取一观?”
天赐帝倒也不曾拒绝,便从袖中取出第二个锦囊,拆开一看,里面照旧是纸条,照旧是打油诗。
天赐帝略略一看,顿时摇头苦笑不已,顺手便将纸条递了过来。
萧后接过一看,只见得纸条上写着:“助尔退敌功未酬,萧后相骂又何由?惹得学生性子起,管教辽国一朝休。”
看完纸条,萧后顿时吓得面如土色,瘫软在地。贼子何其神矣!天降奇祸之事应验了!萧干作乱之事应验了!自己开口相骂之事,这才将将发生,贼子竟然有如亲见一般!此人到底是神是鬼耶?
只如此说来,想必陛下今日便当命丧此处!萧后不由得抱住天赐帝便嚎啕大哭,心下却已经怕到了极处,对王叶也忌惮到了极点,不敢再以贼子相骂。
天赐帝如今也已经看开了,便一边伸手拍着萧后后背以为安抚,一边继续掏第三个锦囊,同时开口劝道:“梓童休要伤心!人过五十,不称夭寿。朕行年五十有九,于历代辽君之中也算得上高寿之人。”
停得一停,天赐帝复调笑道:“若以寿数论之,朕尚且能入三甲。”
天赐帝待自己情深若此,死生在即,犹自不舍自己伤心,口出此言引自己发笑。
萧后不由得心中更觉悲苦,美目之中泪水不断线的往下流来。欲要开口,奈何喉咙先满!只得继续抱住天赐帝饮泣不已。
天赐帝便继续开口道:“朕死无恨!唯有梓童青春正茂,只恐今日也难逃毒手!如此说来,倒是朕连累梓童了!朕心甚愧!”
萧后闻言,只将脑袋拼死的往天赐帝怀中拱来,欲要享受这最后的温柔,若得二人同赴阴曹,倒也不错。
此时天赐帝已经取得第三个锦囊在手,唯有一只手正搂着萧后,也不肯放开,便以单手拆之。
取出纸条于眼前稍稍一观,天赐帝顿时欣喜若狂。便一手将纸条递过来,一手将萧后从怀中推起,示意其速速观看。
唯有殿外萧干众人在,天赐帝也不敢大声发笑,但低声笑道:“事有转机!梓童速观!”
萧后闻言也自大喜,赶紧抢过纸条观看,但见得上面照旧是打油诗一首:“一帝相继一帝休,辽地无主又何忧。若得萧后奉玺至,赠尔辽祚二百秋。”
若以此诗看来,自己尚有活路,社稷也能存续,唯有陛下照样是死路一条!如此于自己又有何益?萧后欣喜地心情又沉了下去,复往天赐帝怀中扑来,搂住天赐帝放声大哭。
天赐帝便一手搂着萧后,一边笑道:“朕今为贼子所围,死在旦夕。所忧者,一为梓童,二为社稷。先生实如神仙人物,其语效验无比,彼既肯言梓童可活,社稷可存,如此朕复何忧?想当年西汉为王莽所篡,光武拔剑而起,出生入死征战数十载,这才有得光武中兴,即便如此,尚且只延续得汉祚一百九十五年。朕今日一死,若再得梓童奉玉玺前去,便可延辽祚二百年!犹胜光武中兴,实乃天大喜事。若果如此,朕死后亦能昂首于列祖列宗跟前。”
天赐帝在乎的是辽国社稷,萧后关心的却只有天赐帝一人。当下便饮泣道:“臣妾性命如何?辽祚又如何?二者又与臣妾何干?臣妾只愿同陛下相守百年!”
天赐帝闻言低声笑了数声,乃抚萧后之背开口道:“梓童何其痴矣!岂不知天下无不散之宴席?朕已介花甲之年,即便能逃得今日之劫,又有几年好活?且不如以此换取二百年辽祚。且你我既无夫妻之实,又何须空守夫妻之义?待朕死后,卿卿可择一良人而配之。如此朕于九泉之下,亦能瞑目矣!”
萧后闻言更觉伤心,只将玉首猛摇,死死地搂住天赐帝。
见得萧后不听,天赐帝也只得换了一个话题,开口道:“辽国社稷,乃朕一生心血所在。梓童既然待朕情深,又安忍弃之不顾?先生之诗颇有玄机,朕不过中人之资,梓童聪慧,正要请梓童参赞一二。”
听得天赐帝此语,萧后便也只能强打起精神来。
也不管萧后答应不答应,天赐帝只自顾自的开口道:“先生诗中‘一帝相继一帝休’,也不知是指朕死之后,天祚帝亦当相随而亡?亦或指朕死后,当有圣君出世,相继社稷?”
萧后稍一沉吟,也摇了摇头。
天赐帝便继续开口道:“‘若得萧后奉玺至’,只不知至何处?莫非是重德处?先生天纵奇才,竟然肯出山辅助重德,莫非是算出重德乃真龙转世,有天子之份?”
萧后稍一沉吟,便柔声开口道:“此人既为重德谋主,想来便是送至重德处!”一方面萧后忌惮王叶到了极点,不敢以贼子相骂。另外一方面萧后犹自怨恨王叶不肯早早说明此事,也不肯以先生相尊。便只能折中一下,称呼为”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