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 南下
张小磊打算再一次跟随队伍渡海出征的时候,邓敏乃至张勇等人虽然了解张小磊的禀性,但还是在临行之前有些忧心的赶过来劝道:“我听很多人说南洋不比东海,暗礁多风浪大,岛屿星罗棋布,迷航的风险很高。距离上也要比去高丽或者东瀛远的多。大军远征那么远的地方本就有些不智,即便我新朝,跨越这么远的距离的远征也不应该由圣主去亲征。。。”不过说到这里时候,对政事兵事已经并非外行的张勇也似乎开始意识到了什么。
其实张小磊也不是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左思右想之下还是觉得自己跟随船队比较好。这个年代的航海技术,特别是东方的航海技术远不能同大航海时代的西方人相提并论,但人力螺旋桨带来的高航速是一个很大的金手指,解决了不少海上定位、逆风逆流航行上的难题。特别是在与自己所了解的世界地图概貌结合起来看的情况,出现不可解决的迷航是小概率事件。而东瀛一代经历过的海上风暴也证明了很多东西,帆船因为桅杆的原因在面临大的风暴的情况下是很容易损毁的。而那些最为顶级的大船,在大的风浪中遭到损失的风险并不是很大。总的来看,南下的风险是可以在有效控制的范围之内的。
而如果自己不跟随船队出征,仅仅让新军主力部队去独自远征,张小磊还是十分担心这支并不一定百分之百靠得住的部队会不会出现什么问题。要如果要让足够的近卫军主力跟随压阵,那短时间对新朝政权体系也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危险。
利弊权衡之下张小磊最终还是打算选择跟随船队远征出行。当然另外一个原因是在潜意识里张小磊感觉自己穿越而来本就十分莫名其妙,既然如此。只要自己不做出一些明显的自杀举动,那么神应该是眷顾自身。
船队返回崇明岛之后还是修正了十天左右,用于新部队巩固适应海况,才展开了重新向南航行。按照张小磊最新了解到的一些情况,同自己的想象不同。温带的冬季实际上是热带的雨季,而且在那极南接近爪哇一带的地方已经同广州或者杭州一带有很大的不同。即便是冬天仍然是盛夏的感觉,完全没有明显的集结变化。这也就意味着冬季出征是一个多蚊虫或者疟疾季节,未必是很好的一个选择。
不过张小磊想到了另一位面的历史上似乎统一了全国之后的元军远征爪哇,也是选择冬季出征,春季抵达。虽然作战最终结果算是因为失智而失败,可也似乎并不能说明在冬春季节就不适合出战。
“队伍的火药火器还有人员都齐了没有?”
“都没有什么问题了”临时负责这方面的李辉最后说道。
张小磊在抽查完毕之后也将总结上来的清点结果大致看了一看。这一次准备南下南洋的兵力按照计划比远征东瀛的时候少了不少。大概只有四万左右的兵力,包括三万左右新军主力部队和八千左右轮换过不少人后的近卫军主力,没有携带马匹。
远征东瀛的作战证明同以前的设想不同,在琐碎和相对孤立的岛国,马匹的价值虽然存在,但是却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种作用。因为对于那些并没有大一统组织的封建化政权来说,作战方式同亚洲大陆上是很不一样的。再加上很多海岛上的沿着最多不超过一百公里纵深的沿海平原人口聚集区作战,缺乏马匹的问题已经并不算那么大了。
跟随队伍出征的还包括六百多门轻炮、三万余支新军国防军标准的青铜无后座力抬铳、五万件包钢无后座力霰弹炮、包括二十万发份炮弹、百万发份六两霰弹独头弹、四十多万近爆破器材在内的两三千吨弹药。给养也足足携带了四五个月野战口粮给养乃至一年左右的普通军粮给养,还有规模不小的蚊帐、药品、木炭与燃油等特殊用品。
没有马匹负担的情况下足够的热带作战准备和给养准备也让从近卫军到新军主力部队在内的官兵们对于这一次远洋出战信心十足。当然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从海内到海外的不少摧枯拉朽的作战所建立起来的寻常军队根本不具备的信心。
在大多数有过出海作战经历的新军和近卫军官兵们看来,海上的风浪可能就是最大的考验了。在从上面得知风浪的考验可能也就在船队刚刚出发的时候存在,之后就可能进入到赤道无风带,不会有太大规模的海上风暴考验的时候,有过经历过东瀛海上风暴的人们也彻底的安心下来。
陆陆续续的船队迎接冬季东南沿海一带的风浪南下,积累了不少航海经验的船队在临近广州之前的数天时间内当然并没有发生什么迷航的事,随着船队以每日数百里的速度南下。冬季里的气温也开始渐渐暖和起来,尤其是过了广州一带之后给人的感觉似乎如同直接由冬季进入了初夏时节一般。
这一次准备因为比较充分,而且迷航到南半球的危险不是没有,因此张小磊没有选择以最大速度尽全力南下,而是让负责蹬桨的水手们尽可能的节省体力,分成四班并最大限度的借助风力南下。
跟随一起南下的不少有远航经历的向导让船队最大限度的回避了南海最为危险的地方,离开广州海南一带的大陆大概航行了十天之后,海上的风浪也开始渐渐的小了起来。
这对于风帆航行或许是大问题,然而对于普遍装备人力螺旋桨的船队来说却完全不是什么大碍了。通常海船要两个多月才能抵达的航程,新军与近卫军主力所在的船队大概只用了半个月左右的时间,就见到了似乎确定为占城以南苏门达腊岛的陆地。不过张小磊却明白,对方的核心地带可并不在此,于是船队继续沿着岛群南下,并没有花费太大功夫就逼近了那据说火山与耕地乃至人烟都很云集的岛群。
(本章完)
其实张小磊也不是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左思右想之下还是觉得自己跟随船队比较好。这个年代的航海技术,特别是东方的航海技术远不能同大航海时代的西方人相提并论,但人力螺旋桨带来的高航速是一个很大的金手指,解决了不少海上定位、逆风逆流航行上的难题。特别是在与自己所了解的世界地图概貌结合起来看的情况,出现不可解决的迷航是小概率事件。而东瀛一代经历过的海上风暴也证明了很多东西,帆船因为桅杆的原因在面临大的风暴的情况下是很容易损毁的。而那些最为顶级的大船,在大的风浪中遭到损失的风险并不是很大。总的来看,南下的风险是可以在有效控制的范围之内的。
而如果自己不跟随船队出征,仅仅让新军主力部队去独自远征,张小磊还是十分担心这支并不一定百分之百靠得住的部队会不会出现什么问题。要如果要让足够的近卫军主力跟随压阵,那短时间对新朝政权体系也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危险。
利弊权衡之下张小磊最终还是打算选择跟随船队远征出行。当然另外一个原因是在潜意识里张小磊感觉自己穿越而来本就十分莫名其妙,既然如此。只要自己不做出一些明显的自杀举动,那么神应该是眷顾自身。
船队返回崇明岛之后还是修正了十天左右,用于新部队巩固适应海况,才展开了重新向南航行。按照张小磊最新了解到的一些情况,同自己的想象不同。温带的冬季实际上是热带的雨季,而且在那极南接近爪哇一带的地方已经同广州或者杭州一带有很大的不同。即便是冬天仍然是盛夏的感觉,完全没有明显的集结变化。这也就意味着冬季出征是一个多蚊虫或者疟疾季节,未必是很好的一个选择。
不过张小磊想到了另一位面的历史上似乎统一了全国之后的元军远征爪哇,也是选择冬季出征,春季抵达。虽然作战最终结果算是因为失智而失败,可也似乎并不能说明在冬春季节就不适合出战。
“队伍的火药火器还有人员都齐了没有?”
“都没有什么问题了”临时负责这方面的李辉最后说道。
张小磊在抽查完毕之后也将总结上来的清点结果大致看了一看。这一次准备南下南洋的兵力按照计划比远征东瀛的时候少了不少。大概只有四万左右的兵力,包括三万左右新军主力部队和八千左右轮换过不少人后的近卫军主力,没有携带马匹。
远征东瀛的作战证明同以前的设想不同,在琐碎和相对孤立的岛国,马匹的价值虽然存在,但是却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种作用。因为对于那些并没有大一统组织的封建化政权来说,作战方式同亚洲大陆上是很不一样的。再加上很多海岛上的沿着最多不超过一百公里纵深的沿海平原人口聚集区作战,缺乏马匹的问题已经并不算那么大了。
跟随队伍出征的还包括六百多门轻炮、三万余支新军国防军标准的青铜无后座力抬铳、五万件包钢无后座力霰弹炮、包括二十万发份炮弹、百万发份六两霰弹独头弹、四十多万近爆破器材在内的两三千吨弹药。给养也足足携带了四五个月野战口粮给养乃至一年左右的普通军粮给养,还有规模不小的蚊帐、药品、木炭与燃油等特殊用品。
没有马匹负担的情况下足够的热带作战准备和给养准备也让从近卫军到新军主力部队在内的官兵们对于这一次远洋出战信心十足。当然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从海内到海外的不少摧枯拉朽的作战所建立起来的寻常军队根本不具备的信心。
在大多数有过出海作战经历的新军和近卫军官兵们看来,海上的风浪可能就是最大的考验了。在从上面得知风浪的考验可能也就在船队刚刚出发的时候存在,之后就可能进入到赤道无风带,不会有太大规模的海上风暴考验的时候,有过经历过东瀛海上风暴的人们也彻底的安心下来。
陆陆续续的船队迎接冬季东南沿海一带的风浪南下,积累了不少航海经验的船队在临近广州之前的数天时间内当然并没有发生什么迷航的事,随着船队以每日数百里的速度南下。冬季里的气温也开始渐渐暖和起来,尤其是过了广州一带之后给人的感觉似乎如同直接由冬季进入了初夏时节一般。
这一次准备因为比较充分,而且迷航到南半球的危险不是没有,因此张小磊没有选择以最大速度尽全力南下,而是让负责蹬桨的水手们尽可能的节省体力,分成四班并最大限度的借助风力南下。
跟随一起南下的不少有远航经历的向导让船队最大限度的回避了南海最为危险的地方,离开广州海南一带的大陆大概航行了十天之后,海上的风浪也开始渐渐的小了起来。
这对于风帆航行或许是大问题,然而对于普遍装备人力螺旋桨的船队来说却完全不是什么大碍了。通常海船要两个多月才能抵达的航程,新军与近卫军主力所在的船队大概只用了半个月左右的时间,就见到了似乎确定为占城以南苏门达腊岛的陆地。不过张小磊却明白,对方的核心地带可并不在此,于是船队继续沿着岛群南下,并没有花费太大功夫就逼近了那据说火山与耕地乃至人烟都很云集的岛群。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