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小说 > 三国之大汉重生

第199章 竹林论天下,品天下英雄

    “确实,若没有退路,玄德公将会困死青州!”石韬道。

    “只是小霸王孙策经营江东多年,兵锋正盛,如何会让玄德公顺利南下?”崔钧又问了一个实际问题。

    “孙策虽勇,却得父辈荫庇。玄德公却只身搏得一片天下,且仁义满天下,深得青徐士人拥护,岂是在江东立足未稳的一只小虎崽可比?”诸葛亮又道。

    “诸葛小友的意思是,今后能与长公子相抗的必是曹公和玄德公?”崔钧再问。

    “然!”诸葛亮胸有成足。

    “袁公四世三公,得天下士人支持,又岂能那么容易败亡?”孟建道。

    “袁公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知贤而不能善用,好谋而寡断。大事难成也!”诸葛亮道。

    “既然说到这里,我们不妨品评一下天下英雄,以佐茶点。”崔均见诸葛亮评论了一下袁绍,突然对品评天下英雄来了兴趣。

    “可惜了淮南袁公路,群雄并起时挟袁氏四世三公之名,占据汝南之沃土,还有江东猛虎相随。如今却落得个人人喊打,犹如过街老鼠的地步!”石韬道。

    “此人声色犬马、鼠目寸光又好大喜功,若不僭越称帝,或许还能靠袁家的老底子撑几年。如今犹如冢中枯骨,早晚被其他诸侯吞并!”诸葛亮分析的非常到位。

    “益州刘璋胆小懦弱,胸无大志,连一个小小的汉中张鲁都拿不下!只怕益州易主也不过早晚之事。”孟建选择了评论刘璋。

    “若长公子已经把眼光放向益州的话,怕只离易主之日不远了。”崔钧道。

    “金城韩文约、武威马寿成均非远谋之主,这么多年都没有突破凉州,当年董卓在时不行,李傕在时也不行,如今关中已入大公子之手,应该没有机会再争霸天下了。”石韬道。

    “江东小霸王孙策,携其父之威扫江东,确有昔日霸王之姿!”孟建道。

    “孙策确实承其父之勇,又能任用贤良。只可惜为人过刚,又过于骄傲。刚则易折,怕是会落得与其父一样的下场啊!”诸葛亮点评道。

    “确实!”崔钧也点头称是:“刘公咱们就不评了吧,打理这一州不容易,若非荆襄的平稳,也不会有我等今日之会!”

    还是有一些顾忌的,毕竟在人家的地盘上生活。真不好也得给人家留点面子不是?

    “那就说说曹公吧!我觉得曹公有大智慧,急公好义、知人善用,奉天子而尊汉室,自己又精通兵律,确有成周公之能!”石韬道。

    “曹公确有吞天吐地之胸襟,又能善待贤能,我也觉得他能成大事!”孟建道。

    “嗯,许劭大师确有识人之明,曹公确有枭雄之姿,也有能臣之才!”崔钧点头认可。

    “唉!”诸葛亮却叹息一声,微微摇头。

    “嗯?诸葛小友有不同见解?”崔钧问诸葛亮。

    “哦,曹公此人确实不凡!只是奉天子之事有待商榷。”诸葛亮道。

    “嗯?难道曹公迎天子于危难,扶大汉之将倾不妥?”石韬道。

    “错是没错,只是他究竟是忠于汉室还是另有所图尚难评断!日后自有分晓。还有他在徐州所为屠城之事,确实有些惨无人道。”诸葛亮摇了摇头,他也但愿自己的判断是错的。

    “嗯,这件事,曹公确实做得欠思量了!”孟建也说道。

    “那诸位以为玄德公又如何?”崔钧又问众人。

    “玄德公起于势微,立于乱世,承汉室之志,仁义齐天,只可惜无大才相助,未得一方好地。”石韬道。

    “我倒觉得玄德公有一些过于心慈手软,当初若不收留吕布,也无今日之忧!成大事者,心存妇人之仁,难成大器也?”孟建道。

    “诸葛小友,你怎么看?”崔钧问诸葛亮。

    “我仍在观望中,我不知道玄德公的仁义是否出自真心,但我觉得他当时应诏亲征袁术却是错的。若无此败,也不会失徐州,坐看曹公坐大!他手下有陈元龙、华子鱼此等大才,按说不应该犯此等错误才对。或许,玄德公乃故意为之?那他仁义慈善的外表下倒底隐藏了多少心机?”诸葛亮说道。

    “那就说说长公子吧?”崔钧又提议。

    “深不可测!”石韬。

    “文武双全!志存高远!”孟建。

    “子玮兄长……”诸葛亮与黄月英的婚约把他拉入了刘琦远亲的行列。理智上来说他还是有点意见的,只是不好说出口。

    “呵呵,今日就我等好友四人,诸葛小友有话但说无妨!”崔钧道。

    “其实除了抑制我士族之人,我找不出他的缺点。但又总感觉哪里不太对劲!”诸葛亮道。

    四人同时陷入沉默。

    “哎!怎么不说了?我这听得正精彩呢!”一个声音从竹林深处传来。

    “元直兄?”

    “元直?”

    “元直!”

    “元直……”

    “哈哈……果然是老友,还能记得我的声音!”一阵爽朗的笑声,徐庶从竹林深处转出。

    “好你个徐元直,多日不见,还记得我等老友啊?还以为你一出仕,便将我等忘却了。”石韬笑骂道。

    “怎么会?诸位与我共渡那许多开怀时日,庶怎敢忘却?这不特意来导诸位了?”徐庶道。

    “元直,你怎么回来了?该不是长公子见你不勤奋,将你赶回来了吧?”孟建调侃道。

    “哈哈……”

    众人一阵哄笑,这里面还夹杂了许多再见老友的开心。

    “别开玩笑了,长公子八岁游学,十岁戍边,十五岁为太守,十七岁为并州刺史,十九岁任并州牧,二十二岁加骠骑将军……手下贤臣猛将哪一个不是他亲自挑来,哪一个又曾不得重用?可以说识人之明和知人善用上,普天之下何人能及?元直不世之才,长公子不可能会不知道的。更不可能不重用!元直,说吧,回来有何公干?”还是崔钧更老成一些。

    他说的事实,众人都点头认可。这一点上连骄傲如诸葛亮也不得不承认。刘琦的人生轨迹确实是每一个儿郎的楷模!

    强如自比管仲、乐毅的诸葛亮也认为庞统之才不在他之下。刘琦手中的荀彧、郭嘉,曹操手中的荀攸,孙策手中的周瑜,刘备手中的陈登等都是他认可的大才,但他有信心赶超他们。

    而刘琦,在他心中就如同一个传说。那个永远无法超越的传说。

    不仅仅是尊崇,骄傲的诸葛亮甚至有些许嫉妒。

    “呵呵,我此次回来是奉我主之命,特意回来请各位到长安出仕,为重振汉室雄风添砖加瓦的!”徐庶笑道。

    “瞎说,长公子拼下那么大的基业,哪里还有空管我等山野村夫?”石韬道。

    “就是,如果说诸葛亮名声在外,长公子知道还说得过去,我等粗鄙之人长公子如何识得?”孟建道。

    “这不有我在嘛?哈哈……”徐庶笑道。

    “好你个损友,我等隐于山野、与世无争,哪里惹到你这家伙了?你做你的官,出卖我等作甚?”崔钧作扑打徐庶之势。

    “州平兄此言差矣!有道是‘学得文武艺,卖于帝王家’!如今天子蒙羞,大汉垂危,诸位何不思君报国,却偏安于山野乎?”徐庶道。

    这话占据了大义,众人听后一时难以反驳。

    “元直此话代表长公子,还是个人之说?”崔钧想了想,认真地问道。

    “当然是我家主公的意思了!庶何德何能,岂敢私请诸位大贤?”徐庶一本正经地答道。

    如果有一天,我能够静静地坐在那儿写书,我的人生就知足了!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