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9章 等贵贱,均贫富
开封府,琼林宫。
已经有一阵子不理朝政的赵佶,在五月初四后忽然变得勤政起来了。不仅每天坚持早起,举行常起居朝会,还会老老实实呆在崇政殿内和两府重臣们议政。
不过变得勤政的赵佶,面对眼前乱麻一团的局面,还是有一种束手无策的感觉。
一直以来都坚定拥护大宋官家的开封府,突然变成了一座随时会大爆发的火山。城内到处都是变得相当暴躁的老汴梁,这些年的高房价、高物价和低收入,再加上开封禁军的不断裁撤,都把他们榨干了!
而城外,被认为最可靠的开封新军的兵源又大多来自开封府本地,和愤怒的老汴梁们就是同乡。大宋朝廷可以依靠开封新军去对付北方的周国和金国,但是却没有办法依靠开封新军去镇压开封的穷人。
同时,由大宋朝廷努力扶植起来的新四学也变得有点危险。特别是那些将要成为新军带兵官的武学生们,还没有下部队,就已经很不驯服了。居然敢和其他三学生一起上书乞诛国贼!
那几个国贼可都是高贵的文官,而且还是奉旨卖国的……
武学生靠不住,开封新军靠不住,而开封的老禁军同样靠不住!五月初四之变时,他们差点烧了半个开封府!
赵佶和蔡京、邓洵武、童贯等一干重臣议来议去,都觉得不能再将朝廷的安危系与开封人民了。
所以他们决定调外兵入卫开封府!
“宣正郎,昭义军前军兵马总管,臣岳和拜见皇帝陛下,吾皇万岁,万万岁。”
现在正在琼林宫崇政殿内参拜天子的,正是刚刚入京的外兵大将。率领两将昭义兵入京的岳和。
现在的昭义兵有前后左右中五军,每军都有四个营,每营都是800人,再加上军司直辖的兵力,一军大约就是4000人。
在商定了调外兵入京后,开封府的君臣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调集距离开封府最近,而且战斗力也相当可靠的昭义兵入京。
也不敢多调,就调了一个军4000人。同时,朝廷还把驻牟驮岗的一将新军月4500人调往了真定府,以替代一军昭义兵。
不过调入开封府的昭义兵并没有驻扎牟驮岗,而是入城驻扎在万胜门附近,也就是被当成卫戍天子的亲兵使用了。
4000昭义兵在内,城外则有两万多人的开封新军。内外相制,应该可以确保开封府暂时的安全。
“岳卿抬起头来,让朕看看。”赵佶早就听说过韩肖胄麾下有一员猛将名叫岳和。在辽宋战争和之后的河东拉锯战(大宋和辽国议和,但是昭义军、府麟军仍然支持河东豪强反辽,双方在多山的河东长期拉锯)中表现不俗,身历数十战,每每身先士卒,但是从无胜绩……
常败将军啊!想来是非常可靠的!
岳和闻言,连忙挺起身姿,立在殿上。赵佶看着轻轻点头,果然是一条好汉啊!膀大腰圆,面目忠厚,还留着几缕长髯,看上去还非常年轻。
“岳卿,年岁几何?”赵佶温言问。
“臣今年刚满三十岁。”
“三十岁就当上了一军之将,不错,不错。”赵佶又问,“可有子嗣?”
“有二子。”岳和道,“长子名飞,次子名翻,都在相州读书。”
“可荫官否?”
岳和脸颊一红,“臣从军多年,却无寸功,所以不得封妻荫子。”
封妻荫子得有功劳啊,岳和总打败仗,上哪儿立功去?
“授岳飞为承信吧。”赵佶道,“明年便让他入武学读书,将来也做个和你一样的大将(常败大将军)。”
承信就是承信郎,是最小的武官(有官身)。宋朝在政和二年时改易了武阶官的官名,三班借职被改成了承信郎。
现在岳飞早了十一年就入仕做官,而且还是个将门子,还有老爸拉扯起来的4000部署,起点可高了不止一截,也不知道以后会不会当一个和他爸爸一样的常败将军?
给岳飞赏了个官后,赵佶还给岳和赐了宅邸、钱物,才让他告退。
有个忠厚老实的常败将军保护自己,赵佶的心情顿时好了不少。笑着对殿中的重臣道:“有4000昭义兵在京,总是能安稳一些了。现在可以处置武好文了吧?张克公,他在御史台狱中如何?没有受苦吧?”
“回禀陛下,”御史中丞张克公出班道,“武好文在狱中和在家中并无太大分别,现在一切都好。”
没有分别?赵佶心说:难道张克公还安排花魁去陪武二郎睡觉了?也不知道安排谁去了?
“那么该给他定个什么罪?”赵佶皱着眉头问。
定罪?
这可不好办啊!罪小了,说不定那帮四学士子又要闹事。罪大了,说不定周国要借口开衅。
现在给金国的八十万岁币告吹了,虽然蔡京提出了补救的办法。可是提出办法是一回事儿,把事情办成是另一回事儿。
因为武好文进了御史台狱,下面可没人敢再去大同府和金人谈判了。
而且换别人去了,也不可能谈出一个更好的盟约。毕竟别人没有一个大哥叫武好古啊!
所以这“四方灭金策”搞不好还用得上!这样就更不能得罪武好古了……虽然武好古不一定会当四方灭金的主力,但是能打个助攻也好的。
“陛下,”蔡京道,“臣以为应该给武好文定个编管河南府的罪。”
武好文落籍河南府洛阳县白波镇,编管河南府不就是回家养老吗?
而且武好文有的是钱,去哪儿不是舒舒服服的?
“编管是否太重了?”赵佶摇摇头,心想:二娘会伤心的!
“要不……安置河南府?”
安置比编管要轻一点,通常给个什么团练副使的虚衔,本州安置。
“太重,太重。”赵佶连连摇头。“好文只是行事不当,并非犯罪。若是安置,以后谁去和金国交涉?谁还能谈出更好的条件?”
也是啊,就是好也好不到哪儿去。武好文那么大面子,最后谈出个80万,换别人去,没准还加一点!
“那就给个监州税吧。”蔡京道。
“也好,”赵佶想了想,“让他去监郑州税吧。”
崇政殿中的官员都有点无语了,咋不监开封府税呢?贬官去郑州?听都没听说过,离开封府才多远啊?
蔡京硬着头皮道:“陛下,只怕四学学子再闹将起来……”
还闹?
赵佶脸色阴沉下来,蔡京立马闭嘴不言语了。
赵佶道:“蔡卿,这次带头上书的那几位学生,该给些什么赏赐?”
一杯毒酒?
蔡京心里怎么想,嘴上却不敢说,不过也是坏人,早就想好怎么陷害忠良了。
“这次是状元何栗,进士何棠、何榘,太学生张浚,武学生刘锜等五人带头上书,这五人自然应该转官、赐官的。
另外,应该让何氏三兄弟一起去驻天津公使馆任职。”
“让他们去天津?”赵佶一愣,“去干什么?”
“去谈四方平金策。”蔡京道,“如果谈不下来,自当穷治其罪!”
“好!就怎么办!”
好嘛,他们三个先是带头把武好文告进御史台狱,还烧了武家的房子,然后还去天津找武好古谈一起灭金……武好古得多深明大义才会同意啊?
要是武好古不同意,呵呵,他们的罪可就大了!
……
何氏三兄弟(三兄弟一起考进士,全部高中)接到进奏官送来的诏书时,他们已经回到了嵩阳书院。
因为伏阙上书的事儿,他们现在成了嵩阳属于里面的争议人物了。
之所以会有争议,并不是因为“乞诛卖国贼”,这没什么问题。武好文卖国是肯定的,虽然这事儿是赵佶的意思,而且经武好文的手卖,损失肯定最小。
但终究是卖了国!
所以何栗他们要上书乞诛武好文正是清流领袖应该做的。
至于官家不听,也不会影响何栗在清流士子中的名望。
但是在五月初四这天,开封府的劳动人民还喊出了“杀奸商”的口号,还发生了打砸抢烧事件。
这可就不对了!
杀奸商这种事情,在劳动人民看来当然是大快人心啊!杀得好啊!
可是嵩阳书院里面没有劳动人民,都是有产阶级,绝大部分都地主阶级的孝子贤孙,家里面开着铺子,放着高利贷的也不再少数。
何氏三兄弟蛊惑开封贫民杀奸商是什么意思?要均贫富吗?杀完奸商,是不是就该轮到地主了?
大宋承平一百几十年,又不抑兼并,而且还鼓励工商业发展,对商人的限制很少。上层的政治斗争也比较缓和,抄家灭族什么的都不流行。
所以财富更容易集中和传承,到了道宗年间,特别是在中原地区,早就是富家占田无数,贫者无寸尺之土了。
而且由于宋朝的富人大多是文人士大夫,对劳动人民的镇压手段不足。所以宋朝中期后,各地民变就此起彼伏,“等贵贱,均贫富”的口号更是不绝于耳。
现在连一项号称富庶的开封府城内,都被何氏三兄弟搞出了“杀奸商”的事情,嵩阳书院里面的地富子弟,又怎么会不戴上有色眼镜看何氏三兄弟?
已经有一阵子不理朝政的赵佶,在五月初四后忽然变得勤政起来了。不仅每天坚持早起,举行常起居朝会,还会老老实实呆在崇政殿内和两府重臣们议政。
不过变得勤政的赵佶,面对眼前乱麻一团的局面,还是有一种束手无策的感觉。
一直以来都坚定拥护大宋官家的开封府,突然变成了一座随时会大爆发的火山。城内到处都是变得相当暴躁的老汴梁,这些年的高房价、高物价和低收入,再加上开封禁军的不断裁撤,都把他们榨干了!
而城外,被认为最可靠的开封新军的兵源又大多来自开封府本地,和愤怒的老汴梁们就是同乡。大宋朝廷可以依靠开封新军去对付北方的周国和金国,但是却没有办法依靠开封新军去镇压开封的穷人。
同时,由大宋朝廷努力扶植起来的新四学也变得有点危险。特别是那些将要成为新军带兵官的武学生们,还没有下部队,就已经很不驯服了。居然敢和其他三学生一起上书乞诛国贼!
那几个国贼可都是高贵的文官,而且还是奉旨卖国的……
武学生靠不住,开封新军靠不住,而开封的老禁军同样靠不住!五月初四之变时,他们差点烧了半个开封府!
赵佶和蔡京、邓洵武、童贯等一干重臣议来议去,都觉得不能再将朝廷的安危系与开封人民了。
所以他们决定调外兵入卫开封府!
“宣正郎,昭义军前军兵马总管,臣岳和拜见皇帝陛下,吾皇万岁,万万岁。”
现在正在琼林宫崇政殿内参拜天子的,正是刚刚入京的外兵大将。率领两将昭义兵入京的岳和。
现在的昭义兵有前后左右中五军,每军都有四个营,每营都是800人,再加上军司直辖的兵力,一军大约就是4000人。
在商定了调外兵入京后,开封府的君臣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调集距离开封府最近,而且战斗力也相当可靠的昭义兵入京。
也不敢多调,就调了一个军4000人。同时,朝廷还把驻牟驮岗的一将新军月4500人调往了真定府,以替代一军昭义兵。
不过调入开封府的昭义兵并没有驻扎牟驮岗,而是入城驻扎在万胜门附近,也就是被当成卫戍天子的亲兵使用了。
4000昭义兵在内,城外则有两万多人的开封新军。内外相制,应该可以确保开封府暂时的安全。
“岳卿抬起头来,让朕看看。”赵佶早就听说过韩肖胄麾下有一员猛将名叫岳和。在辽宋战争和之后的河东拉锯战(大宋和辽国议和,但是昭义军、府麟军仍然支持河东豪强反辽,双方在多山的河东长期拉锯)中表现不俗,身历数十战,每每身先士卒,但是从无胜绩……
常败将军啊!想来是非常可靠的!
岳和闻言,连忙挺起身姿,立在殿上。赵佶看着轻轻点头,果然是一条好汉啊!膀大腰圆,面目忠厚,还留着几缕长髯,看上去还非常年轻。
“岳卿,年岁几何?”赵佶温言问。
“臣今年刚满三十岁。”
“三十岁就当上了一军之将,不错,不错。”赵佶又问,“可有子嗣?”
“有二子。”岳和道,“长子名飞,次子名翻,都在相州读书。”
“可荫官否?”
岳和脸颊一红,“臣从军多年,却无寸功,所以不得封妻荫子。”
封妻荫子得有功劳啊,岳和总打败仗,上哪儿立功去?
“授岳飞为承信吧。”赵佶道,“明年便让他入武学读书,将来也做个和你一样的大将(常败大将军)。”
承信就是承信郎,是最小的武官(有官身)。宋朝在政和二年时改易了武阶官的官名,三班借职被改成了承信郎。
现在岳飞早了十一年就入仕做官,而且还是个将门子,还有老爸拉扯起来的4000部署,起点可高了不止一截,也不知道以后会不会当一个和他爸爸一样的常败将军?
给岳飞赏了个官后,赵佶还给岳和赐了宅邸、钱物,才让他告退。
有个忠厚老实的常败将军保护自己,赵佶的心情顿时好了不少。笑着对殿中的重臣道:“有4000昭义兵在京,总是能安稳一些了。现在可以处置武好文了吧?张克公,他在御史台狱中如何?没有受苦吧?”
“回禀陛下,”御史中丞张克公出班道,“武好文在狱中和在家中并无太大分别,现在一切都好。”
没有分别?赵佶心说:难道张克公还安排花魁去陪武二郎睡觉了?也不知道安排谁去了?
“那么该给他定个什么罪?”赵佶皱着眉头问。
定罪?
这可不好办啊!罪小了,说不定那帮四学士子又要闹事。罪大了,说不定周国要借口开衅。
现在给金国的八十万岁币告吹了,虽然蔡京提出了补救的办法。可是提出办法是一回事儿,把事情办成是另一回事儿。
因为武好文进了御史台狱,下面可没人敢再去大同府和金人谈判了。
而且换别人去了,也不可能谈出一个更好的盟约。毕竟别人没有一个大哥叫武好古啊!
所以这“四方灭金策”搞不好还用得上!这样就更不能得罪武好古了……虽然武好古不一定会当四方灭金的主力,但是能打个助攻也好的。
“陛下,”蔡京道,“臣以为应该给武好文定个编管河南府的罪。”
武好文落籍河南府洛阳县白波镇,编管河南府不就是回家养老吗?
而且武好文有的是钱,去哪儿不是舒舒服服的?
“编管是否太重了?”赵佶摇摇头,心想:二娘会伤心的!
“要不……安置河南府?”
安置比编管要轻一点,通常给个什么团练副使的虚衔,本州安置。
“太重,太重。”赵佶连连摇头。“好文只是行事不当,并非犯罪。若是安置,以后谁去和金国交涉?谁还能谈出更好的条件?”
也是啊,就是好也好不到哪儿去。武好文那么大面子,最后谈出个80万,换别人去,没准还加一点!
“那就给个监州税吧。”蔡京道。
“也好,”赵佶想了想,“让他去监郑州税吧。”
崇政殿中的官员都有点无语了,咋不监开封府税呢?贬官去郑州?听都没听说过,离开封府才多远啊?
蔡京硬着头皮道:“陛下,只怕四学学子再闹将起来……”
还闹?
赵佶脸色阴沉下来,蔡京立马闭嘴不言语了。
赵佶道:“蔡卿,这次带头上书的那几位学生,该给些什么赏赐?”
一杯毒酒?
蔡京心里怎么想,嘴上却不敢说,不过也是坏人,早就想好怎么陷害忠良了。
“这次是状元何栗,进士何棠、何榘,太学生张浚,武学生刘锜等五人带头上书,这五人自然应该转官、赐官的。
另外,应该让何氏三兄弟一起去驻天津公使馆任职。”
“让他们去天津?”赵佶一愣,“去干什么?”
“去谈四方平金策。”蔡京道,“如果谈不下来,自当穷治其罪!”
“好!就怎么办!”
好嘛,他们三个先是带头把武好文告进御史台狱,还烧了武家的房子,然后还去天津找武好古谈一起灭金……武好古得多深明大义才会同意啊?
要是武好古不同意,呵呵,他们的罪可就大了!
……
何氏三兄弟(三兄弟一起考进士,全部高中)接到进奏官送来的诏书时,他们已经回到了嵩阳书院。
因为伏阙上书的事儿,他们现在成了嵩阳属于里面的争议人物了。
之所以会有争议,并不是因为“乞诛卖国贼”,这没什么问题。武好文卖国是肯定的,虽然这事儿是赵佶的意思,而且经武好文的手卖,损失肯定最小。
但终究是卖了国!
所以何栗他们要上书乞诛武好文正是清流领袖应该做的。
至于官家不听,也不会影响何栗在清流士子中的名望。
但是在五月初四这天,开封府的劳动人民还喊出了“杀奸商”的口号,还发生了打砸抢烧事件。
这可就不对了!
杀奸商这种事情,在劳动人民看来当然是大快人心啊!杀得好啊!
可是嵩阳书院里面没有劳动人民,都是有产阶级,绝大部分都地主阶级的孝子贤孙,家里面开着铺子,放着高利贷的也不再少数。
何氏三兄弟蛊惑开封贫民杀奸商是什么意思?要均贫富吗?杀完奸商,是不是就该轮到地主了?
大宋承平一百几十年,又不抑兼并,而且还鼓励工商业发展,对商人的限制很少。上层的政治斗争也比较缓和,抄家灭族什么的都不流行。
所以财富更容易集中和传承,到了道宗年间,特别是在中原地区,早就是富家占田无数,贫者无寸尺之土了。
而且由于宋朝的富人大多是文人士大夫,对劳动人民的镇压手段不足。所以宋朝中期后,各地民变就此起彼伏,“等贵贱,均贫富”的口号更是不绝于耳。
现在连一项号称富庶的开封府城内,都被何氏三兄弟搞出了“杀奸商”的事情,嵩阳书院里面的地富子弟,又怎么会不戴上有色眼镜看何氏三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