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5章 揭幕
陆离最后一次入朝面圣,其实并没有向贺烨托付照顾十一娘。
他早失资格,又历来清醒——倘若君心如磐石,恒久无转移,自当照顾妻儿,何需旁人托付?可要若帝王见异思迁又或是终于因权位变成心如铁石之人,旁人的托付也就失去了意义。
陆离没有做这件有如画蛇添足的事,不过他作为一个旁观者,竟比十一娘还要更有信心,所以在离世之前,他决定由自己迈出至关重要的一步,那便是亲手揭开沉冤昭雪的序幕,他相信贺烨和十一娘之间,不会走到他们一直在担忧甚至准备的最坏结果,夫妻不会反目,君臣也不会离心。
最后一次面圣,他提醒贺烨:“当年仁宗帝崩逝时,韦太后兵逼紫宸殿,迫使仁宗不得不改变初衷,而圣上当晚,也几乎处于生死一线之间,臣犹记忆如新,当佯奉太后之令,实则向圣上表达臣服之志时,圣上告诉臣,决不会有负仁宗所托,不会放弃志向,纵使艰难险阻,亦要竭尽全力还天下治盛之世,方不负臣等,追随辅佐之义。”
“一路披荆斩棘,臣坚信圣上,必能达偿当年一诺,故,臣恳请圣上,欲还天下治世,莫使忠良含冤。”
“臣有实据,可证仁宗朝裴郑逆案,实乃太后主谋,贺珅、姚潜一系帮凶,构陷残害忠良,此类奸小,为夺权位,甚至逼反潘博,致使营州等地为乱党割据,一度为北辽统辖,长年战乱,多少百姓家破人亡,多少将士埋骨黄沙,然极恶大罪,直到今日,仍由忠臣承担。”
“圣上欲复治盛,就不应任由亡魂含恨而纵容奸恶逍遥。”
所有隐约的猜想,就此得到证实,又直到十一娘刚才因为悲愤不已时,脱口而出那番话,让贺烨更加笃信——他们,十一娘与陆离、贺湛,或者还要算上京兆柳、薛二族,一直在筹划一直在促进的那件机密事宜,就是洗清裴郑二族的冤情,彻底推翻仁宗朝时,那件震惊朝野的要案。
但贺烨仍存疑惑,他不相信这件事情,真由陆离,抑或韦太夫人、柳誉宜等主导。
十一娘或许被瞒在鼓里,但贺烨心知肚明,陆离对她,决不限于师友抑或兄妹之情,这份情感太深沉,太执着,就连他这个十一娘的夫君,也实常愧疚付出尚且不如陆离更多。
陆离又岂会为了自己的执念,将十一娘推上这条凶险的途径,甚至眼睁睁看着十一娘以终生幸福为赌注,用政治联姻的策略,助他实现愿望?
只有一个解释,这件事是由十一娘主导,陆离甚至贺湛仅只追随,这件事情是十一娘的执念,是她无论如何都必须达成的执念。
可十一娘为何有这么深的执念呢?京兆裴一族,与京兆柳仅只姻亲,纽带甚至并非十一娘的父亲,而为伯父柳誉宜,这件大案发生时,十一娘尚在襁褓,她不可能与裴郑两门族人,产生交集,更没有理由为这两门的冤情,出生入死涉身诡谲。
十一娘不是执着仇恨之人,这从她处治任玉华、沈氏等等的态度便能洞谙,这些人对她或多或少都有恶意,而且行为过不利于她的阴谋,对任玉华,她虽未网开一面,但在其死前,并无更多虐嘲,允许任玉华相对尊严的死去,对沈氏,十一娘更是手下留情,根本便不存斩尽杀绝之意。
要论来,十一娘与韦太后之间,并无血海深仇,可她对韦太后的恨意,俨然不共戴天。
贺烨怎么也想不明白,这恨意的起源。
但又有一种莫名的直觉,此一起源,于他们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
他想要解开这个疙瘩,但突然又想起陆离对他说过的话。
“圣上对皇后,难道当真毫无猜忌?”
贺烨又顿时警醒,悬崖勒马一般打消了,准备嘱令江迂在蓬莱殿以及碧奴身边安插耳目的打算。
如果他们之间,当真走到这一步,也许再也无法挽回了,深宫里,权谋场,猜忌已然太多,他不愿将家园也变作战场,更无法接受他会与十一娘之间,展开较量与厮杀。
那就让这个疙瘩存在吧,倘若万一解开,发现是一道断口,而且就此再难成为牵绊,纵然悔之不及,也是为时已晚。
只要两人还能紧紧联系,疙瘩又有什么关系呢?
又说韦太后,这日也便听闻陆离病故的消息,大觉时运扭转,自不会错过这一天赐良机:“皇后示好陆氏,极尽机巧,好容易才略微挽回帝宠,我正觉担心,想不到在这眉节骨,薛陆离竟然病重不治,这还真是她之劫数,我之机遇,皇后闻此噩耗,必定心神大乱,且看她还能不能沉得住气了。”
负责通风报讯的任瑶光,这时自然在太后身旁,佯作吃惊道:“莫非真如传言,皇后与薛陆离,确有苟且之情?”
“否则你道皇后,为何对天子无动于衷,心心念念要助薛陆离,推翻裴郑逆案?这当中,固然有权谋之争,可仅因利弊,皇后还不至于这般取舍,她是聪明人,怎能不知女子在深宫之中,最不能失去便是圣宠,裴郑逆案,关系仁宗帝,掀生必定触怒天子,风险如此巨大,利害一目了然,若非为全薛陆离意愿,我实想不通皇后为何行为此等损己之事。”
太后冷笑道:“皇后到底是我看着长大,我虽有误断,总不至于彻底走眼,她呀,不是无情之人,至少现下,还没修炼成铁石心肠,要不然咱们那出离间计,也不会这么容易得逞,可身处权利场,重情便是致命之错,可惜皇后,已经没有机会明白这个道理了。”
便令任氏:“你走一趟紫宸殿,将天子引来此处。”
任氏却不情不愿:“那回齐氏冒犯太后,因妾身通风报讯,许便造成圣上不满,若这回……就怕圣上彻底不再信任妾身。”
贺烨什么时候信任过你了?!
太后粗喘一鼻子闷气,强忍不满道:“你放心,我担保天子不会生疑,你只需佯作通风报讯,就说我因宫人挑唆,意欲为难皇后,天子只道你是去搬救兵,替皇后解围,说不定还会对你更加信任呢。”
这样才打消了任氏的疑虑,太后立马再遣一宫人,前往蓬莱殿传召十一娘。
清晨时在贺烨的劝慰下,十一娘虽说卧榻休息,但到底辗转难眠,直到不支,才勉强入睡,不到一个时辰便即清醒,略微振作了精神,哪知迟儿听闻陆离过世,又来母亲面前哭泣,闹着要去吊唁,十一娘强忍辛酸安抚迟儿,劝解着待正式治丧,储君才好前往凭悼,迟儿才没有坚持。
此时刚在绾芋、柔洁的劝慰下,随意用过饮食,又听禀莹阳真人已经入宫,正往蓬莱殿来,十一娘知道阿姑是担心自己,特意看望抚慰,她不愿让阿姑目睹这副憔悴悲情,于是用脂粉掩饰眼底浮青,才使形容更添振作,不防与真人面见,话未及深,韦太后所遣女使又来叨扰。
“必不安好心。”莹阳真人心怀悲愤的点明。
“她是等不及了,又岂料我也不愿再拖延。”十一娘冷笑,便告莹阳:“阿姑好容易入宫,今晚便不用赶着回去观中,稍候片刻,待儿应付一趟,再与阿姑置酒案瑶琴,追思亡人。”
悼念挚友,十一娘坚持自己的方式,也知道莹阳的性情,正是一贯不羁俗礼,算来阿姑也当陆离一声长辈,说凭悼追思不合礼法,但她知道阿姑不会介意。
莹阳也的确不介意,且看十一娘虽说哀痛,意志显然并未毁溃,她稍觉安心,但仍叮嘱一句:“生死原为世间,最最无奈无力主导之事,但逝者虽辞,魂灵却永在生者心念,生者但存缅怀,逝者便不会消亡,故人生在世,虽唯一能够确定之事,便即必将赴死,为死而生,有何意义?大约之所以为此一趟世间过客,意义仅在于能识知交良伴而已,绚之与你,两世知己,虽为男女有别,可谓管鲍之交,为使绚之无憾,伊伊当持顺变之节。”
这便是莹阳此生,送行挚爱,送行至亲,饱经生死之痛,未获厮守之幸,可她纵是清寂一生,也从不曾悲观厌世的原因。
至情至性,方才不负生于人世。
就像她明知林霄上,不能背负婚约,与她缔结夫妻之缘,她不强求,却也不会违心趋从流俗。
不得回报的付出,当真不值得么?
有"qingren"不能长相厮守,难道就真会抱憾终生?
还是说,根本不敢付出,不敢期许的人,才更加悲凉?
十一娘往长安殿的一行路上,都在深思阿姑这番话,她想,陆离的一世,都在为她付出,她没有丝毫回应,可陆离,为什么就不会因为绝望而怨恨呢?
又自己倘若不是如此畏惧用情,如果也能如阿姑一样至情至性,或许与陆离之间,便不是现今的情境。
陆哥,我好像知道我错在哪里了。
刚理出一丝端倪,长安殿的匾额,又已然在望。
十一娘正视前方,目光与步伐都更加坚定。
。
他早失资格,又历来清醒——倘若君心如磐石,恒久无转移,自当照顾妻儿,何需旁人托付?可要若帝王见异思迁又或是终于因权位变成心如铁石之人,旁人的托付也就失去了意义。
陆离没有做这件有如画蛇添足的事,不过他作为一个旁观者,竟比十一娘还要更有信心,所以在离世之前,他决定由自己迈出至关重要的一步,那便是亲手揭开沉冤昭雪的序幕,他相信贺烨和十一娘之间,不会走到他们一直在担忧甚至准备的最坏结果,夫妻不会反目,君臣也不会离心。
最后一次面圣,他提醒贺烨:“当年仁宗帝崩逝时,韦太后兵逼紫宸殿,迫使仁宗不得不改变初衷,而圣上当晚,也几乎处于生死一线之间,臣犹记忆如新,当佯奉太后之令,实则向圣上表达臣服之志时,圣上告诉臣,决不会有负仁宗所托,不会放弃志向,纵使艰难险阻,亦要竭尽全力还天下治盛之世,方不负臣等,追随辅佐之义。”
“一路披荆斩棘,臣坚信圣上,必能达偿当年一诺,故,臣恳请圣上,欲还天下治世,莫使忠良含冤。”
“臣有实据,可证仁宗朝裴郑逆案,实乃太后主谋,贺珅、姚潜一系帮凶,构陷残害忠良,此类奸小,为夺权位,甚至逼反潘博,致使营州等地为乱党割据,一度为北辽统辖,长年战乱,多少百姓家破人亡,多少将士埋骨黄沙,然极恶大罪,直到今日,仍由忠臣承担。”
“圣上欲复治盛,就不应任由亡魂含恨而纵容奸恶逍遥。”
所有隐约的猜想,就此得到证实,又直到十一娘刚才因为悲愤不已时,脱口而出那番话,让贺烨更加笃信——他们,十一娘与陆离、贺湛,或者还要算上京兆柳、薛二族,一直在筹划一直在促进的那件机密事宜,就是洗清裴郑二族的冤情,彻底推翻仁宗朝时,那件震惊朝野的要案。
但贺烨仍存疑惑,他不相信这件事情,真由陆离,抑或韦太夫人、柳誉宜等主导。
十一娘或许被瞒在鼓里,但贺烨心知肚明,陆离对她,决不限于师友抑或兄妹之情,这份情感太深沉,太执着,就连他这个十一娘的夫君,也实常愧疚付出尚且不如陆离更多。
陆离又岂会为了自己的执念,将十一娘推上这条凶险的途径,甚至眼睁睁看着十一娘以终生幸福为赌注,用政治联姻的策略,助他实现愿望?
只有一个解释,这件事是由十一娘主导,陆离甚至贺湛仅只追随,这件事情是十一娘的执念,是她无论如何都必须达成的执念。
可十一娘为何有这么深的执念呢?京兆裴一族,与京兆柳仅只姻亲,纽带甚至并非十一娘的父亲,而为伯父柳誉宜,这件大案发生时,十一娘尚在襁褓,她不可能与裴郑两门族人,产生交集,更没有理由为这两门的冤情,出生入死涉身诡谲。
十一娘不是执着仇恨之人,这从她处治任玉华、沈氏等等的态度便能洞谙,这些人对她或多或少都有恶意,而且行为过不利于她的阴谋,对任玉华,她虽未网开一面,但在其死前,并无更多虐嘲,允许任玉华相对尊严的死去,对沈氏,十一娘更是手下留情,根本便不存斩尽杀绝之意。
要论来,十一娘与韦太后之间,并无血海深仇,可她对韦太后的恨意,俨然不共戴天。
贺烨怎么也想不明白,这恨意的起源。
但又有一种莫名的直觉,此一起源,于他们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
他想要解开这个疙瘩,但突然又想起陆离对他说过的话。
“圣上对皇后,难道当真毫无猜忌?”
贺烨又顿时警醒,悬崖勒马一般打消了,准备嘱令江迂在蓬莱殿以及碧奴身边安插耳目的打算。
如果他们之间,当真走到这一步,也许再也无法挽回了,深宫里,权谋场,猜忌已然太多,他不愿将家园也变作战场,更无法接受他会与十一娘之间,展开较量与厮杀。
那就让这个疙瘩存在吧,倘若万一解开,发现是一道断口,而且就此再难成为牵绊,纵然悔之不及,也是为时已晚。
只要两人还能紧紧联系,疙瘩又有什么关系呢?
又说韦太后,这日也便听闻陆离病故的消息,大觉时运扭转,自不会错过这一天赐良机:“皇后示好陆氏,极尽机巧,好容易才略微挽回帝宠,我正觉担心,想不到在这眉节骨,薛陆离竟然病重不治,这还真是她之劫数,我之机遇,皇后闻此噩耗,必定心神大乱,且看她还能不能沉得住气了。”
负责通风报讯的任瑶光,这时自然在太后身旁,佯作吃惊道:“莫非真如传言,皇后与薛陆离,确有苟且之情?”
“否则你道皇后,为何对天子无动于衷,心心念念要助薛陆离,推翻裴郑逆案?这当中,固然有权谋之争,可仅因利弊,皇后还不至于这般取舍,她是聪明人,怎能不知女子在深宫之中,最不能失去便是圣宠,裴郑逆案,关系仁宗帝,掀生必定触怒天子,风险如此巨大,利害一目了然,若非为全薛陆离意愿,我实想不通皇后为何行为此等损己之事。”
太后冷笑道:“皇后到底是我看着长大,我虽有误断,总不至于彻底走眼,她呀,不是无情之人,至少现下,还没修炼成铁石心肠,要不然咱们那出离间计,也不会这么容易得逞,可身处权利场,重情便是致命之错,可惜皇后,已经没有机会明白这个道理了。”
便令任氏:“你走一趟紫宸殿,将天子引来此处。”
任氏却不情不愿:“那回齐氏冒犯太后,因妾身通风报讯,许便造成圣上不满,若这回……就怕圣上彻底不再信任妾身。”
贺烨什么时候信任过你了?!
太后粗喘一鼻子闷气,强忍不满道:“你放心,我担保天子不会生疑,你只需佯作通风报讯,就说我因宫人挑唆,意欲为难皇后,天子只道你是去搬救兵,替皇后解围,说不定还会对你更加信任呢。”
这样才打消了任氏的疑虑,太后立马再遣一宫人,前往蓬莱殿传召十一娘。
清晨时在贺烨的劝慰下,十一娘虽说卧榻休息,但到底辗转难眠,直到不支,才勉强入睡,不到一个时辰便即清醒,略微振作了精神,哪知迟儿听闻陆离过世,又来母亲面前哭泣,闹着要去吊唁,十一娘强忍辛酸安抚迟儿,劝解着待正式治丧,储君才好前往凭悼,迟儿才没有坚持。
此时刚在绾芋、柔洁的劝慰下,随意用过饮食,又听禀莹阳真人已经入宫,正往蓬莱殿来,十一娘知道阿姑是担心自己,特意看望抚慰,她不愿让阿姑目睹这副憔悴悲情,于是用脂粉掩饰眼底浮青,才使形容更添振作,不防与真人面见,话未及深,韦太后所遣女使又来叨扰。
“必不安好心。”莹阳真人心怀悲愤的点明。
“她是等不及了,又岂料我也不愿再拖延。”十一娘冷笑,便告莹阳:“阿姑好容易入宫,今晚便不用赶着回去观中,稍候片刻,待儿应付一趟,再与阿姑置酒案瑶琴,追思亡人。”
悼念挚友,十一娘坚持自己的方式,也知道莹阳的性情,正是一贯不羁俗礼,算来阿姑也当陆离一声长辈,说凭悼追思不合礼法,但她知道阿姑不会介意。
莹阳也的确不介意,且看十一娘虽说哀痛,意志显然并未毁溃,她稍觉安心,但仍叮嘱一句:“生死原为世间,最最无奈无力主导之事,但逝者虽辞,魂灵却永在生者心念,生者但存缅怀,逝者便不会消亡,故人生在世,虽唯一能够确定之事,便即必将赴死,为死而生,有何意义?大约之所以为此一趟世间过客,意义仅在于能识知交良伴而已,绚之与你,两世知己,虽为男女有别,可谓管鲍之交,为使绚之无憾,伊伊当持顺变之节。”
这便是莹阳此生,送行挚爱,送行至亲,饱经生死之痛,未获厮守之幸,可她纵是清寂一生,也从不曾悲观厌世的原因。
至情至性,方才不负生于人世。
就像她明知林霄上,不能背负婚约,与她缔结夫妻之缘,她不强求,却也不会违心趋从流俗。
不得回报的付出,当真不值得么?
有"qingren"不能长相厮守,难道就真会抱憾终生?
还是说,根本不敢付出,不敢期许的人,才更加悲凉?
十一娘往长安殿的一行路上,都在深思阿姑这番话,她想,陆离的一世,都在为她付出,她没有丝毫回应,可陆离,为什么就不会因为绝望而怨恨呢?
又自己倘若不是如此畏惧用情,如果也能如阿姑一样至情至性,或许与陆离之间,便不是现今的情境。
陆哥,我好像知道我错在哪里了。
刚理出一丝端倪,长安殿的匾额,又已然在望。
十一娘正视前方,目光与步伐都更加坚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