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经筵中的闹剧
万历身侧不远处,一大群花白胡子老头当中,站着一名身着蟒袍的十四五岁少年。万历认得这小屁孩,是这一代的魏国公徐文璧。徐文璧年纪太小也干不了什么别的事儿,于是就成了万历的专职替身,经常代皇帝去出席一些祭祀活动。
徐文璧年纪虽小,却是极品大员,排在最前面紧挨着万历。这位十几岁的中央集团军司令员,此刻正站在那儿,闭着眼睛身子轻轻摇晃,时不时还无意识地扬一扬眉毛。
看着这小子站着也能睡得这么香,万历心中觉得有趣,脑子一转便有了主意,暗道:“对不起了弟弟,哥哥以后一定好好罩着你。”
万历拿手碰了碰身边的展书官,展书官一抬头,见皇上正拿眼睛示意他看向旁边,顺着皇上的视线一望,便看到那站着睡觉的徐文璧,赶紧起身来到徐文璧跟前,伸手轻拍想把他弄醒。
徐文璧迷迷糊糊中感觉到有人在拍他,很有个性地一挥胳膊,要推开展书官的手,却依然没有睁眼。大殿上一众官员看到这一幕,再也忍不住,顿时引得哄堂大笑。
徐文璧总算是被笑声吵醒,抬头茫然看向四周,一下子就醒悟过来。吓得赶紧跪倒在地,朝着万历一个劲地磕头,口中连呼:“臣有罪,臣罪该万死。”
这时担任本次经筵知事的申时行也出班跪倒向万历谢罪,经筵之中出了这档子事儿他也觉得脸上很没面子。万历看着申时行,道:“申先生,此事当如何处置?”
申时行心中虽不悦,但就这事却又不好把魏国公怎么样,当下道:“魏国公徐文璧君前失仪,扰乱经筵,确是有失臣体。”趴在一旁的徐文璧听到这话,更是吓得身子瑟瑟发抖,却听申时行接着又道:“然魏国公国之重戚,微臣不敢做主,伏请皇上圣裁。”
万历见申时行又把皮球踢回来,心中暗道一声老滑头,只好装出一副思考的样子,良久才开口道:“既然今日经筵之上讲的是《尚书》,那就罚魏国公徐文璧三个月内,每日抄《尚书》三遍吧。”
徐文璧幼年继承爵位,此时家族之中人丁不旺,正是摇摇欲坠之际。每日被母亲耳提面命,所以年纪虽小却也知道今日这事可大可小,现在听得皇上的处罚,别说是三遍,就是三十遍那也是肯的。赶紧磕头谢恩,认罪领罚。
这时旁边的一干大臣之中,马上便有阿谀之辈,开始出声大赞皇上圣明。申时行当然没有跟着一块跪舔,他心里颇有些疑惑,以他对皇上性情的了解,皇上应该会对魏国公一顿训斥,好借机彰显下自己的权威才对。虽不至于真把徐文璧怎么样,但也不该像现在这般轻轻带过。
经过这一场闹剧,经筵的气氛再也严肃不起来,只能草草收场。看着一众官员都是一脸无所谓的样子,万历心中暗自鄙夷:“这帮家伙肯定早就对这没有干货专炒剩饭的经筵没半点兴趣了,只是一个个都憋在肚里不说出来而已。”
既然是经筵,那么讲完经接下来就还要有筵了,筵席由鸿胪寺承办。万历便在这文华殿内用膳,而官员们的筵席则安排在左顺门外。众人过去用过酒饭之后,又返回大殿向皇上谢恩,顺便领走参加本次经筵的纪念品。万历目睹着这一切,心中不禁感慨,如此福利优厚的集体活动,一旦停掉确实是会拉很多仇恨啊。
等万历回到乾清宫,冯明便上前禀告,永宁公主上午来乾清宫求见,原来是大婚之后按例回宫省亲,来向皇上问安致谢的。见皇上去参加经筵,公主便已离宫返回公主府了。万历刚想开玩笑问公主走路的样子是不是瞧着有点别扭,猛地意识到这可是明代,这种在后世算不得什么的玩笑话这会儿要是说出口可是大大的有失体统。当下便只嗯了一声就进暖阁休息去了。
下午起来万历把司礼监送来的奏本看了一遍,结合这一段时间所看到的奏本,万历思考了一下,觉得这大明朝疆域这么大,每天发生的事情不计其数,真正上报到中央的却只有这么一点,其中还掺杂了很多无关紧要的事项,由此可见古代政府对于社会生活的参与度远没有后世那么高。绝大部分奏疏所奏内容都集中在人事、税赋、边防等几个方面,当然这是中央政府最为关注的部分,不过地方官员们肯定也是围绕这几个重点展开工作。
万历默默想着“看来这古代中国社会的很多层面,既不是人治,也不是法制。而是依着礼法、传统在自行运转。”在当前这种社会发展水平下,华夏在大多数历史时期内都能基本保持大一统的局面,却也只能采取这种模式,如下围棋般更多关注全局形势的变化,而不能过多纠结于某一点。这也是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通过对各种模式反复尝试筛选后才逐步形成的。
在大多数情况下,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以有限的管理资源,形成对最大范围的掌控。所以华夏历史上总是对文化传承看得极重,以文化认同来维持疆域内的基本局面,而不是单纯依靠政府的行政、法律、军事手段。同时期的其它文明,其实也大同小异,比如说宗教,就是运用得最为广泛的一种模式。
在万历的眼中,明代的政务公开倒是做得很不错的,朝廷与地方的各种政治动向,不管其背后有多少交易,最终结果都还是要摆在明面上走一圈的。就连记录了各种宫廷收支的《万历会计录》,也是户部在统计整理,弄好了还申请刊行,相当于是在搞财务公开。
“这会儿我手里要是有个几十块钱的计算器,只怕三五下就能查出一大堆的猫腻。”万历自信满满地想着。不过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万历也意识到,问题的根源并不是明代官员数学水平太低,关键还是此时这大明的各项制度法规问题太多,套用后世的那个词汇,就是体制问题。他对大明的吏治也有着思想准备,穿越前批判封建社会官场黑暗的文章多得很。朱元璋那种扒皮充草的事儿他也做不出来,而且事实早已证明那样同样只能收到一些暂时性的效果。人的光靠压制是遏止不了的,就像石头底下的草种,迟早总会找到缝隙冒出苗头来。
“这种事情还是留给海瑞这样的人去做吧,记得从一个电视剧里看到过,海瑞在嘉靖死的时候还被关在牢里,倒是不晓得如今还在不在。”反腐倡廉的大计还没展开,万历同志便已在打退堂鼓了,他自己在穿越前也没少干请客送礼的事儿,此时成为皇帝也就是个光吃饭没活干的货色,倒是没有因为屁股而决定意识。
对于此时万历朝的历史名臣,万历真正佩服而且比较清楚情况的不多,戚继光无疑是其中之一。他知道戚继光目前应该在蓟镇当总兵,不过戚继光跟张居正关系非常密切,在原来的时空中,等张居正去世后,戚继光也将会受到牵连,最终被夺职,结局非常悲惨。
至今万历看到的关于蓟镇的奏报很少,也没有提及戚继光的内容,而且现在张居正还活得好好的。虽然万历很想将戚继光召来见个面,如今并没有做出任何表示,毕竟戚继光不是李时珍,随意召见肯定会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万历就这么在胡思乱想中过了一下午,等时辰一到,便起身去向两位太后问安。
当他来到慈宁宫,李太后等儿子给自己见礼过后,便道:“皇帝,今日永宁回宫省亲来了。”
万历忙回答:“儿子晓得,早间儿子去参加经筵,回来便听冯明说起,永宁已来过了。”
李太后轻嗯了一声,道:“为娘今日见永宁那孩子脸色不大好,似是有些心事。问她她又不肯多说,只道一切安好。”
万历暗道:“这小两口婚前连面都没见过,估计这会儿还处在磨合期呢。”于是对李太后道:“永宁自小就在宫里长大,这几日刚刚离宫,想来会有些不习惯。”
李太后琢磨了一下,也觉得儿子说得有理,便道:“哎,女儿家总是要走这么一遭的,等以后稍稍安定下来,为娘便多召她回宫走动走动。”
万历赶忙连声称赞母后圣明,李太后却又对万历道:“既然这些日子永宁不开心,那你这皇帝哥哥就还是早点把她那封地之事给办了吧,也好让她高兴高兴。”
万历赶紧答应:“儿子明日就召集内阁与司礼监一起商议,把这事给定下来。”
李太后一听,很是满意,只在万历走时才又叮嘱他明天不要忘记此事。万历连称不敢,心想这封建社会的婚嫁实在是太不人性化了,自己过几天也要迎娶那九个老婆进宫,这九嫔同样连面都没见过一次,到时候还不知道情况会是怎样呢。
徐文璧年纪虽小,却是极品大员,排在最前面紧挨着万历。这位十几岁的中央集团军司令员,此刻正站在那儿,闭着眼睛身子轻轻摇晃,时不时还无意识地扬一扬眉毛。
看着这小子站着也能睡得这么香,万历心中觉得有趣,脑子一转便有了主意,暗道:“对不起了弟弟,哥哥以后一定好好罩着你。”
万历拿手碰了碰身边的展书官,展书官一抬头,见皇上正拿眼睛示意他看向旁边,顺着皇上的视线一望,便看到那站着睡觉的徐文璧,赶紧起身来到徐文璧跟前,伸手轻拍想把他弄醒。
徐文璧迷迷糊糊中感觉到有人在拍他,很有个性地一挥胳膊,要推开展书官的手,却依然没有睁眼。大殿上一众官员看到这一幕,再也忍不住,顿时引得哄堂大笑。
徐文璧总算是被笑声吵醒,抬头茫然看向四周,一下子就醒悟过来。吓得赶紧跪倒在地,朝着万历一个劲地磕头,口中连呼:“臣有罪,臣罪该万死。”
这时担任本次经筵知事的申时行也出班跪倒向万历谢罪,经筵之中出了这档子事儿他也觉得脸上很没面子。万历看着申时行,道:“申先生,此事当如何处置?”
申时行心中虽不悦,但就这事却又不好把魏国公怎么样,当下道:“魏国公徐文璧君前失仪,扰乱经筵,确是有失臣体。”趴在一旁的徐文璧听到这话,更是吓得身子瑟瑟发抖,却听申时行接着又道:“然魏国公国之重戚,微臣不敢做主,伏请皇上圣裁。”
万历见申时行又把皮球踢回来,心中暗道一声老滑头,只好装出一副思考的样子,良久才开口道:“既然今日经筵之上讲的是《尚书》,那就罚魏国公徐文璧三个月内,每日抄《尚书》三遍吧。”
徐文璧幼年继承爵位,此时家族之中人丁不旺,正是摇摇欲坠之际。每日被母亲耳提面命,所以年纪虽小却也知道今日这事可大可小,现在听得皇上的处罚,别说是三遍,就是三十遍那也是肯的。赶紧磕头谢恩,认罪领罚。
这时旁边的一干大臣之中,马上便有阿谀之辈,开始出声大赞皇上圣明。申时行当然没有跟着一块跪舔,他心里颇有些疑惑,以他对皇上性情的了解,皇上应该会对魏国公一顿训斥,好借机彰显下自己的权威才对。虽不至于真把徐文璧怎么样,但也不该像现在这般轻轻带过。
经过这一场闹剧,经筵的气氛再也严肃不起来,只能草草收场。看着一众官员都是一脸无所谓的样子,万历心中暗自鄙夷:“这帮家伙肯定早就对这没有干货专炒剩饭的经筵没半点兴趣了,只是一个个都憋在肚里不说出来而已。”
既然是经筵,那么讲完经接下来就还要有筵了,筵席由鸿胪寺承办。万历便在这文华殿内用膳,而官员们的筵席则安排在左顺门外。众人过去用过酒饭之后,又返回大殿向皇上谢恩,顺便领走参加本次经筵的纪念品。万历目睹着这一切,心中不禁感慨,如此福利优厚的集体活动,一旦停掉确实是会拉很多仇恨啊。
等万历回到乾清宫,冯明便上前禀告,永宁公主上午来乾清宫求见,原来是大婚之后按例回宫省亲,来向皇上问安致谢的。见皇上去参加经筵,公主便已离宫返回公主府了。万历刚想开玩笑问公主走路的样子是不是瞧着有点别扭,猛地意识到这可是明代,这种在后世算不得什么的玩笑话这会儿要是说出口可是大大的有失体统。当下便只嗯了一声就进暖阁休息去了。
下午起来万历把司礼监送来的奏本看了一遍,结合这一段时间所看到的奏本,万历思考了一下,觉得这大明朝疆域这么大,每天发生的事情不计其数,真正上报到中央的却只有这么一点,其中还掺杂了很多无关紧要的事项,由此可见古代政府对于社会生活的参与度远没有后世那么高。绝大部分奏疏所奏内容都集中在人事、税赋、边防等几个方面,当然这是中央政府最为关注的部分,不过地方官员们肯定也是围绕这几个重点展开工作。
万历默默想着“看来这古代中国社会的很多层面,既不是人治,也不是法制。而是依着礼法、传统在自行运转。”在当前这种社会发展水平下,华夏在大多数历史时期内都能基本保持大一统的局面,却也只能采取这种模式,如下围棋般更多关注全局形势的变化,而不能过多纠结于某一点。这也是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通过对各种模式反复尝试筛选后才逐步形成的。
在大多数情况下,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以有限的管理资源,形成对最大范围的掌控。所以华夏历史上总是对文化传承看得极重,以文化认同来维持疆域内的基本局面,而不是单纯依靠政府的行政、法律、军事手段。同时期的其它文明,其实也大同小异,比如说宗教,就是运用得最为广泛的一种模式。
在万历的眼中,明代的政务公开倒是做得很不错的,朝廷与地方的各种政治动向,不管其背后有多少交易,最终结果都还是要摆在明面上走一圈的。就连记录了各种宫廷收支的《万历会计录》,也是户部在统计整理,弄好了还申请刊行,相当于是在搞财务公开。
“这会儿我手里要是有个几十块钱的计算器,只怕三五下就能查出一大堆的猫腻。”万历自信满满地想着。不过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万历也意识到,问题的根源并不是明代官员数学水平太低,关键还是此时这大明的各项制度法规问题太多,套用后世的那个词汇,就是体制问题。他对大明的吏治也有着思想准备,穿越前批判封建社会官场黑暗的文章多得很。朱元璋那种扒皮充草的事儿他也做不出来,而且事实早已证明那样同样只能收到一些暂时性的效果。人的光靠压制是遏止不了的,就像石头底下的草种,迟早总会找到缝隙冒出苗头来。
“这种事情还是留给海瑞这样的人去做吧,记得从一个电视剧里看到过,海瑞在嘉靖死的时候还被关在牢里,倒是不晓得如今还在不在。”反腐倡廉的大计还没展开,万历同志便已在打退堂鼓了,他自己在穿越前也没少干请客送礼的事儿,此时成为皇帝也就是个光吃饭没活干的货色,倒是没有因为屁股而决定意识。
对于此时万历朝的历史名臣,万历真正佩服而且比较清楚情况的不多,戚继光无疑是其中之一。他知道戚继光目前应该在蓟镇当总兵,不过戚继光跟张居正关系非常密切,在原来的时空中,等张居正去世后,戚继光也将会受到牵连,最终被夺职,结局非常悲惨。
至今万历看到的关于蓟镇的奏报很少,也没有提及戚继光的内容,而且现在张居正还活得好好的。虽然万历很想将戚继光召来见个面,如今并没有做出任何表示,毕竟戚继光不是李时珍,随意召见肯定会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万历就这么在胡思乱想中过了一下午,等时辰一到,便起身去向两位太后问安。
当他来到慈宁宫,李太后等儿子给自己见礼过后,便道:“皇帝,今日永宁回宫省亲来了。”
万历忙回答:“儿子晓得,早间儿子去参加经筵,回来便听冯明说起,永宁已来过了。”
李太后轻嗯了一声,道:“为娘今日见永宁那孩子脸色不大好,似是有些心事。问她她又不肯多说,只道一切安好。”
万历暗道:“这小两口婚前连面都没见过,估计这会儿还处在磨合期呢。”于是对李太后道:“永宁自小就在宫里长大,这几日刚刚离宫,想来会有些不习惯。”
李太后琢磨了一下,也觉得儿子说得有理,便道:“哎,女儿家总是要走这么一遭的,等以后稍稍安定下来,为娘便多召她回宫走动走动。”
万历赶忙连声称赞母后圣明,李太后却又对万历道:“既然这些日子永宁不开心,那你这皇帝哥哥就还是早点把她那封地之事给办了吧,也好让她高兴高兴。”
万历赶紧答应:“儿子明日就召集内阁与司礼监一起商议,把这事给定下来。”
李太后一听,很是满意,只在万历走时才又叮嘱他明天不要忘记此事。万历连称不敢,心想这封建社会的婚嫁实在是太不人性化了,自己过几天也要迎娶那九个老婆进宫,这九嫔同样连面都没见过一次,到时候还不知道情况会是怎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