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五章 大明的行政制度微调
礼部右侍郎王思任分管的是礼部典礼与接待外宾事务,朱由检现在对于大明的外交事务还没什么太大的预想,但他还是给了王思任一个任务,便是在明年派官员出使琉球与日本等国,甚至可以主动接触荷兰的东印度公司。
朱由检认为,在大明暂未决定靠战争争夺海外利益以前,大明当利用外交手段促进彼此之间的邦交与外贸开放程度。
当然,这只是礼部右侍郎王思任多个任务中的一个任务而已,作为分管外务的他还得成立通译学堂,专门负责培养会各国语言的通事和外交官。
除此之外,王思任还得管理好来华的外番,现在随着朱由检有意开放国门,为促进大明自然科学领域的发展而有意招揽擅长自然科学研究的西洋学者,所以来大明的传教士越来越多。
礼部作为管理这些外籍人员的部门自然不能在忽视对这些人的管束。
不过,这一切对于王思任应该不是问题,如今的大明不是被列强欺辱的清末,有治外法权,而外番也不敢轻视大明,尽管大明现在只有半壁江山,但依旧是海外诸国眼中的东方大国。
甚至于现在的日本也未敢轻视小觑大明帝国。
而作为礼部右侍郎的王思任也不可能会对外番有崇媚之态,在现在的大明,士大夫们对外番还是有一份民族自信在的。
有时候,朱由检还得劝王思任等大明官员不要太在乎上国之尊,尽可能地把外番好的技术与学术都吸收进来。
召见完礼部后,六部中便只剩下兵部与刑部以及吏部,但朱由检并未打算对刑部有什么指示,毕竟刑部同大理寺、都察院是司法监察机关。
在自己这个独裁的皇帝还当政的时候,三法司就不可能有什么改革,当然现在的大明也不可能会有法制出现。
大明政治制度外廷是以内阁和六部五寺组成,五寺即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大理寺作为最高上诉机关与都察院、刑部组成三法司,前面已经提过,朱由检暂时没有改革司法的意图。
而其余四寺中除太仆寺乃管理马政外,另外三寺的职责同礼部较为重合,朱由检打算到时候让刘宗周将这三寺也兼管起来,也算是精简机构,裁汰冗员。
对于太仆寺的马政,朱由检也打算将太仆寺归于兵部,由兵部统一管理,毕竟现在马匹的主要用途还是骑兵作战。
这就相当于进一步加强六部职权,除了六部外,大理寺正卿、左都御史、通政使依旧与六部尚书组成九卿。
朱由检的设想是以后遇大事依旧由六部九卿廷议决断,但日常行政事务则全权由内阁处理,除刑部以及都察院大理寺外,兵部、礼部、户部、工部以及未在六部九卿之列的国子监和翰林院等都向内阁负责。
当然,兵部同时还得向大元帅府负责,作为大元帅府与内阁之间沟通的桥梁。
朱由检知道现在大明的内阁其实已经是大明的最高决策机构,但他想把这个制度明确下来,甚至直接写成皇明训令,避免以后内阁职权再次出现变化,甚至插手军政以及司法。
现在朱由检等于已经把三法司独立了出去,内阁并不兼管刑部与大理寺以及都察院。
三法司的堂官直接向自己这个皇帝负责。
同管理天下兵务的大元帅府一样,在自己这个皇帝之下,帝国开始真正实现行政、军事、司法三权分立。
司礼监和六科廊作为对行政的干预机构,朱由检还不想裁撤,毕竟这是保障自己皇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吏部作为大明的组织部,管理着天下官员升迁贬黜,权力很大,甚至在帝国初期可以和内阁分庭抗礼,但现在朱由检继续明确承认他的职权归于内阁之下,自然是要加强内阁在行政官员方面的统治权威。
这样有利于政令统一和更快捷地让执掌内阁的人改革新政。
当然,因为横空多了个大元帅府和战区制,地方最高级别的官员即总督和总兵以及司法的独立和司礼监的存在,三法司的长官和六科言官以及内廷官员甚至行政系统的高阶官员如内阁阁臣和六部堂官依旧是由朱由检直接任命,包括大元帅府的官员。
不过,内阁首辅开始有对六部尚书堂官的荐举权,崇祯帝朱由检为保证内阁政令有效推行,大多数也会听从内阁首辅的意见任免六部部堂高官和阁臣人选。
也就是说,内阁现在有对工部、户部、礼部官员和地方巡抚以下行政官员的任免权,尽管仍旧需要报请皇帝批准,可职权已经算很大了。
除了内阁阁臣行政能力太低或者帝国党争严重导致六科言官和司礼监以及大元帅府有意为难内阁外,基本上整个大明帝国的日常行政事务,朱由检可以不管的,如此也算是减轻了他的工作负担。
朱由检现在基本可以把行政的日常事务完全放开,让内阁去主持,而对于司法机关的治安与刑事案件则完全可以由三法司处理,一般也不会有什么大案会惊动他这个帝王。
因而,朱由检觉得自己在崇祯十九年以后自己完全可以工作负担轻松点,只把心思花在军事与工业推进上是完全可以办到的。
现在的内阁大学士中,吴牲已经在一月前上了辞疏,且这一次朱由检批准了他的辞疏、
而何腾蛟则由朱由检授意一名御史参劾了何腾蛟在湖广期间不作为致使左良玉谋反,朱由检以宽宥为由贬何腾蛟为广西按察使佥事,提督学政,命其提升广西百姓教育水平,算是戴罪立功。
高弘图还在休假,朱由检已下旨令他可以在正月结束后再回京。
李邦华和路振飞已经分别加了少傅与少保之官衔,且不再担任内阁大学士。
也就是说,现在的内阁大学士中就只有内阁首辅范景文和武英殿大学士马士英。
朱由检同时又补礼部尚书刘宗周为文渊阁大学士,工部尚书宋应星为东阁大学士,马士英还顶替了高弘图的位置,成了内阁次辅。
朱由检认为,在大明暂未决定靠战争争夺海外利益以前,大明当利用外交手段促进彼此之间的邦交与外贸开放程度。
当然,这只是礼部右侍郎王思任多个任务中的一个任务而已,作为分管外务的他还得成立通译学堂,专门负责培养会各国语言的通事和外交官。
除此之外,王思任还得管理好来华的外番,现在随着朱由检有意开放国门,为促进大明自然科学领域的发展而有意招揽擅长自然科学研究的西洋学者,所以来大明的传教士越来越多。
礼部作为管理这些外籍人员的部门自然不能在忽视对这些人的管束。
不过,这一切对于王思任应该不是问题,如今的大明不是被列强欺辱的清末,有治外法权,而外番也不敢轻视大明,尽管大明现在只有半壁江山,但依旧是海外诸国眼中的东方大国。
甚至于现在的日本也未敢轻视小觑大明帝国。
而作为礼部右侍郎的王思任也不可能会对外番有崇媚之态,在现在的大明,士大夫们对外番还是有一份民族自信在的。
有时候,朱由检还得劝王思任等大明官员不要太在乎上国之尊,尽可能地把外番好的技术与学术都吸收进来。
召见完礼部后,六部中便只剩下兵部与刑部以及吏部,但朱由检并未打算对刑部有什么指示,毕竟刑部同大理寺、都察院是司法监察机关。
在自己这个独裁的皇帝还当政的时候,三法司就不可能有什么改革,当然现在的大明也不可能会有法制出现。
大明政治制度外廷是以内阁和六部五寺组成,五寺即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大理寺作为最高上诉机关与都察院、刑部组成三法司,前面已经提过,朱由检暂时没有改革司法的意图。
而其余四寺中除太仆寺乃管理马政外,另外三寺的职责同礼部较为重合,朱由检打算到时候让刘宗周将这三寺也兼管起来,也算是精简机构,裁汰冗员。
对于太仆寺的马政,朱由检也打算将太仆寺归于兵部,由兵部统一管理,毕竟现在马匹的主要用途还是骑兵作战。
这就相当于进一步加强六部职权,除了六部外,大理寺正卿、左都御史、通政使依旧与六部尚书组成九卿。
朱由检的设想是以后遇大事依旧由六部九卿廷议决断,但日常行政事务则全权由内阁处理,除刑部以及都察院大理寺外,兵部、礼部、户部、工部以及未在六部九卿之列的国子监和翰林院等都向内阁负责。
当然,兵部同时还得向大元帅府负责,作为大元帅府与内阁之间沟通的桥梁。
朱由检知道现在大明的内阁其实已经是大明的最高决策机构,但他想把这个制度明确下来,甚至直接写成皇明训令,避免以后内阁职权再次出现变化,甚至插手军政以及司法。
现在朱由检等于已经把三法司独立了出去,内阁并不兼管刑部与大理寺以及都察院。
三法司的堂官直接向自己这个皇帝负责。
同管理天下兵务的大元帅府一样,在自己这个皇帝之下,帝国开始真正实现行政、军事、司法三权分立。
司礼监和六科廊作为对行政的干预机构,朱由检还不想裁撤,毕竟这是保障自己皇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吏部作为大明的组织部,管理着天下官员升迁贬黜,权力很大,甚至在帝国初期可以和内阁分庭抗礼,但现在朱由检继续明确承认他的职权归于内阁之下,自然是要加强内阁在行政官员方面的统治权威。
这样有利于政令统一和更快捷地让执掌内阁的人改革新政。
当然,因为横空多了个大元帅府和战区制,地方最高级别的官员即总督和总兵以及司法的独立和司礼监的存在,三法司的长官和六科言官以及内廷官员甚至行政系统的高阶官员如内阁阁臣和六部堂官依旧是由朱由检直接任命,包括大元帅府的官员。
不过,内阁首辅开始有对六部尚书堂官的荐举权,崇祯帝朱由检为保证内阁政令有效推行,大多数也会听从内阁首辅的意见任免六部部堂高官和阁臣人选。
也就是说,内阁现在有对工部、户部、礼部官员和地方巡抚以下行政官员的任免权,尽管仍旧需要报请皇帝批准,可职权已经算很大了。
除了内阁阁臣行政能力太低或者帝国党争严重导致六科言官和司礼监以及大元帅府有意为难内阁外,基本上整个大明帝国的日常行政事务,朱由检可以不管的,如此也算是减轻了他的工作负担。
朱由检现在基本可以把行政的日常事务完全放开,让内阁去主持,而对于司法机关的治安与刑事案件则完全可以由三法司处理,一般也不会有什么大案会惊动他这个帝王。
因而,朱由检觉得自己在崇祯十九年以后自己完全可以工作负担轻松点,只把心思花在军事与工业推进上是完全可以办到的。
现在的内阁大学士中,吴牲已经在一月前上了辞疏,且这一次朱由检批准了他的辞疏、
而何腾蛟则由朱由检授意一名御史参劾了何腾蛟在湖广期间不作为致使左良玉谋反,朱由检以宽宥为由贬何腾蛟为广西按察使佥事,提督学政,命其提升广西百姓教育水平,算是戴罪立功。
高弘图还在休假,朱由检已下旨令他可以在正月结束后再回京。
李邦华和路振飞已经分别加了少傅与少保之官衔,且不再担任内阁大学士。
也就是说,现在的内阁大学士中就只有内阁首辅范景文和武英殿大学士马士英。
朱由检同时又补礼部尚书刘宗周为文渊阁大学士,工部尚书宋应星为东阁大学士,马士英还顶替了高弘图的位置,成了内阁次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