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女频小说 > 重生之一路随心

第一百一十七章 山中收获(2)

    回到水库蓄水后形成的港湾边,随心考虑中午吃什么。

    面条是带了,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自己在这山水之间怎能真的吃面条,那是忽悠别人的。望向库区水面,知道下去捉条鱼太容易,靠水吃水的问题好解决。对了,这路边坡坡上有不少山药藤,一定能挖出一些山药来,野生的山药煮熟后又糯又香,很好吃,家里是用自家养的鸡杀了放一起炖的,想复制那味道,得有鸡肉。随心暗自好笑,这是自己给自己下套,得去捉野鸡来炖山药。

    随心想到就做,反正早想这么干了,正好一石两鸟,捡起颗石子,对前面的树干掷去,只听“啪”的一声,正中树干,心想:这就是我的“杀手锏”。随心已认识到,一定范围内,自己与个武林高手没啥两样,思维速度和反应能力,吸纳灵气后的身体力量都不容自贬、妄自菲薄,别看丹田才有内气几天,但内气品质高了,类似皇家与乞丐的区别。

    走向水湾对面两面山坡夹着的小溪,小溪两边的山坡上灌木丛林长得很葱绿,溪边绿草茵茵,一看就知道植被水份足,能给食草的动物提供草本类食物。

    随心环顾下地形,这有小溪的山头,底部应该深入到了水库的库底,自己现在站的地方,在蓄水前该是山头顶部位置,当然一山更比一山高,远处的山峰比这里更高。

    来到小溪边,溪边长着各类青草,似兰草的丛草长在石缝中,修长的叶条、碧绿的枝干显得很孤洁,看薄薄一层溪水在青石上漫过,洁净的样子让随心联想到瓶装矿泉水,如果在源头,这水绝对可放心饮用,随心这样想,考虑到小溪里会有飘落的各种灰灰,或小动物也在饮用,人嘛,还是把水烧开了再喝为好。

    就沿这小溪进去找野**,随心收敛心神,将注意力集中到耳部。

    这是随心第一次这么集中听力聆听周围环境的动静,渐渐地,随心只觉得自己融入到了这山野的交响曲里面,甚至稍高处一股山风拂过树林,树叶发出的“莎莎”响声也分辨得分明。前面有“淙淙”流水响动,随心脑海里勾勒出流水从高而下的状况,是种可意会的图形,似雷达的回波,让随心心中自然冒出小溪流过的地方,很玄妙,就象对熟悉哪个人的工作环境一样,听动静也能判断出这人在干什么。而“叽叽喳喳”的鸟声和一些“咕咕”和“咕噜”声更是不绝如耳,“咕咕”声似鸡在啄食时发出的声音,咕噜”声却象青蛙在鼓泡泡时的声响,这山中的小生命真的多!

    随心聆听着声响沿小溪往山里走,小溪边不好走了,就轻手轻脚地走丛林稀疏的地方,溪水得保持干净,等会要用呢。没听到“卟卟”野鸡飞起的声音,随心打算“打草惊蛇”往“咕咕”叫的地方扔石块,看是不是真是野鸡叫。

    最近的“咕咕”叫声来自右面的一片灌木丛,这灌木是杜鹃,也叫映山红。这边靠水库,随心捡起块鸡蛋大石头,看准杜鹃丛抛了过去,看着石头落入灌木丛中,立即就见两只野鸡“咕咕”惊叫着卟卟飞起,飞起的野鸡一大一小,大的野鸡尾巴长、颜色也比小的那只艳丽。大的就是野公鸡了,鸟类基本如此,公的比母的长的漂亮威武,如鸳鸯、孔雀等。

    果然“咕咕”叫是鸡类的特征。

    随心拔开挡路的灌木藤条,快步走到野鸡惊飞的杜鹃处,往空隙处一瞧,哈,有个不小的鸟巢,用茅草枯枝搭就,里面躺着三枚野鸡蛋。俯身捡起,手指能感到余温,看来野鸡是在孵卵,孵小野鸡,随心突然觉得有些惭愧,这不让野生动物减少了吗?但又自嘲地一笑:这不是上世,还没野生动物保护法呢。晃晃野鸡蛋,沉甸甸的,没孵化的迹象,那就可以吃了,捡走吧!这么大片山区,不怕少了三只野鸡。

    知道怎么找野鸡就好办了。随心拿着野鸡蛋,又开始往溪流的方向搜寻侦听起来。一回生,二回熟,随心又进入状态,山中的各种声响又悉数入耳,看来一块从天而落的石头没有引起山中动物的警惕。现在,人类的活动还没打扰到它们的生活或破坏它们的生存环境,它们就没有产生这方面的条件反射。

    随心又听到了“咕咕”叫声,顺着声音摸了过去,很注意脚下不踩着枯枝落叶,叫声在一大片灌木丛中,随心发现野鸡只在矮树丛中停留,心想,这是野鸡不善于飞翔的缘故,高大的树木会阻挡它们的飞行路线,有天敌侵袭时就不易逃脱。

    随心看着眼前的灌木丛,清晰地声音说明不只一、两只野鸡,难道三只以上?一窝野鸡?可能真心运气好。要全捉到手,有些讲究了,俗话说,一拳难敌四手,好汉难斗群狼,一手一只也只能捉到两只野鸡,这说不得要用些暴力了。随心考虑稳妥后,先把手中野鸡蛋放到空坦处,看着灌木丛,猛地冲向声响处。

    眼里只剩下那野鸡窝的随心象道闪电,劈向灌木丛中,随心那种感觉又来了,明知自己动作迅捷无比,但眼睛将动作看得分明,将视角内的一切纳入眼中,就是明察秋毫。眨眼间,灌木丛内的情形映入眼中,一大四小五只野鸡还趴在窝里,正在抬起鸡头。原来是一公四母,这公野鸡还是个野鸡王,随心脑中有余遐闲想。当野鸡的眼里才露出惊恐,有迹象要展翅时,随心的手掌已拍到了它们头上,有旁人观看的话,就是手挥动了一下。

    随心看着耷拉着头倒在窝里的五只野鸡,自己都感觉象做了一回梦一样,怎么一下就把五只野鸡轻轻拍倒了?自己倒是清楚,自己用力是很轻很轻的。

    随心回想刚才看到的野鸡动作,那动作,简直就是没反应,但这是不可能的!随心明白,这就是所谓的“子弹时间”,自己大脑高速运转了,相应的感官也变快了,于是野鸡的迅敏反应在自己眼里也慢如了蜗牛,幸亏身体也好了,动作跟得上思维,刚才的系列动作,自己真的是出手如电,力量收发自如。随心不由地想,不知传说中训练有素的兵王是啥本事,他们的身体素质,能让他们在一秒内做出些什么动作呢?如果是用枪,能否在半秒内,拔出枪枝,射杀敌人。半秒,就是手正常地挥一下。

    把拍晕的母野鸡挪开,果然,它们身下又是几枚野鸡蛋,这夏天孵小鸡也难为这些野鸡婆了,所幸这山里凉快很多。野鸡蛋有十三枚,每枚大小和刚开始下蛋的小母鸡下的鸡蛋大小差不多,收徼了。

    随心觉得鸡和蛋不好拿走了,野鸡蛋共有十六枚,有点多!掂量下,母野鸡有四斤左右重,公野鸡有五斤多。

    只好脱下长袖衬衣来兜野鸡蛋了。

    随心为进山捡柴,特意穿了一身长衣长裤,脚上套的是军用胶鞋。值得一说的是:随心穿鞋时,四季都要套袜子,被妈妈说成穷讲究。穿鞋套袜子是正常的事,但现在还不流行这样,讲“时髦”这词好象也没流行,八二年的这时候,男女都流行穿喇叭裤,男生的头发盖过耳朵。随心不喜大喇叭裤,穿的是小喇叭,随心念头及此,心想,过几天,我自己做西裤穿,这喇叭裤特难看,喇叭裤的特点是裤口和脚掌一样长,能盖住整个鞋面。

    随心早看到小溪边长得有野麻,走过去砍下几根麻条来,把麻剥下,就解决了绑野鸡的绳索。

    把野鸡拴住翅膀、捆上两腿,又拴在一起,用衬衣裹上野鸡蛋,随心就提着收获返回水湾。这一捕捉野鸡的行动并没闹得林间鸡飞兔奔,山中动物乃很宁静,随心的耳中,仍旧聆听到小鸟们在开心地“叽叽喳喳”鸣叫。

    回到放板车的地方,随心把野鸡放到阴凉处,野鸡蛋捡到背篓中,穿上衬衣就去用柴刀刨山药,晒干的山药在中药铺里叫“淮山”,塘湾的人蒸鸡块时,喜欢用淮山、莲子、党参、薏米、百合、红枣垫碗底,认为这样有营养,且更好吃。

    不出随心所料,刨开一处长着山药的土层,就看到了粗大的山药,看着这茎根,随心估计,有半根,就足够自己吃。完整地把山药刨出来,整根山药超过了四十公分长,平均六七公分粗,随心感慨,江南省真不愧“鱼米之乡”的美称,物产特丰富。

    在水边把山药刮去外皮,洗干净放钢精锅里待用,下步是杀野鸡。

    随心环保意识很强,这鸡毛什么的埋进土里为好,就先在草丛中挖出个尺来深的坑,好掩埋鸡毛内脏。

    野鸡在这去毛很麻烦,随心在坑边直接砍去一只母野鸡的鸡头,将死鸡的毛连皮扯掉,再开膛破肚弄出鸡内脏,把这些东西都扔进坑里埋掉,几下就把野鸡整得干干净净。

    这母野鸡还真肥,皮内肉外有油块分布着,鸡腿肉很结实。

    找来几块青石在防风的空处搭了个灶,以防引起山火。在山中防火意识要强,最好不用火,更别说烧火,万一需用火,切忌用茅草等物引火,它们易飞扬飘出火星引燃山火,烧柴要用硬实的干柴,它们不易产生火星,引燃山火,罪过就大了,刑法第275条规定为“故意毁坏财物罪”,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随心把山药从钢精锅里拿出,跑去小溪上游的小水潭里盛了满锅水,回来后又捡了够烧的干柴就开始做午饭,就是一锅山药炖野鸡肉。

    用易燃的杉树枯燥枝叶填在简易灶内做引火柴,在上面架好粗大的柞木杆,拿出火柴棍,在火柴盒一侧涂的黄磷上一擦,“啪”地一下,一股火苗在火柴棍上燃起。将火引向杉树枝叶,顿时枝叶燃烧的“噼噼啪啪”声响起,没一会就成燎原之势,熄不了啦!

    将山药对着放在“灶”上的钢精锅,随心用柴刀削成块状掉入锅中,没有砧板,野鸡就不好剁成块,随心决定使蛮力蛮干,把柴刀在肉上拉锯似的切进,遇到骨头就挥刀虚砍,力量拿捏到恰好砍入骨中,几下叠加就砍开了鸡骨,这眼力,这手力,倒是具备了功夫高手的风范,不一会,野鸡就成了杂乱无章的碎块进了锅里。

    看着满锅的食材,随心仅幸拿了个中号的钢精锅,小巧秀气的钢精锅真的只能煮煮牛奶。

    随心从背篓里拿出盐,放了些到锅里,又放进半截辣椒、一块老姜,就盖上钢精锅盖子炖起来。

    灶里的火很大,但柴不经烧,得弄些硬实和粗些的树干来烧,不然就脱不了身,还想着趁机观察下水面,捉几只甲鱼呢。现在是正午,太阳光直射而下,正是甲鱼喜欢上浮的时间段。揭开锅盖看看,锅里的水开始冒热气,随心盖好盖子,决定去把那棵枯干了的杉树砍来做当家柴烧。

    把大块的杉木架在灶里烧上后,随心歇了口气,不用守着烧火了,离开七八分钟没问题。

    这锅山药炖野鸡肉,至少得花三四十分钟才能炖出味道来。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