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0、求订阅。。。。
不管是付霞,还是李爱军,甚至平松,最近三年得到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在行业内都有了一定的影响力,但随着规模的扩大,相互间整合在一起的成功率也在降低。
整合中蕴含着哪些机会和潜在风险,又呈现出怎样的新趋势?
该如何开展整合行为,如何去规避这些风险?
李和自己都不明白。
但是有一点李和很清楚,由于每个人在市场上的成熟成熟程度和中国经济本身的增长,每家厂子已经到了有一定量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李和还没有很大的决心去做产业整合并购,他认为中国传统行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还需要一段时间,因为目前的产业结构呈现出小散乱弱的格局。
要不了几年,因为市场规模很诱人,产业前景很看好,结果,大量的商人一齐涌入那些新兴大产业,从钢铁到化工到石油到金属到汽车,各行各业大家都来搞,雨后春笋一样地冒出成批的厂商,低水平、低起点重复建设,厂商林立。
只要是低水平、低起点重复建设,那么就一定会出现厂商林立、恶性竞争的局面,结果就是大家都打价格战,打到市场秩序混乱,往往导致全行业亏损或者是微利,产业整体失效。
行业内的厂商生存维艰,一筹莫展。
这是100多年前美国摩根时代的产业特点。这个阶段中国是必须经历的,描述美国那个时代产业特点的语汇,可以用来描述往后几年的中国产业状况。
比如说,重复建设、厂商林立、恶性竞争、价格战不息、市场秩序混乱等等。
中国的整体行业发展是不均衡的,有些行业的产业集中度非常高,行业处于产能过剩阶段。
对于新经济行业,龙头企业还没有诞生,或者诞生的龙头企业并没有超出其他企业的非常优秀的运营效率和商业模式,李和手里资本正在积极观察其中产业整合的机会。
虽然从1990年至今,中国的产业并购整合一直在发生,只不过这两年以后更加高频,2000以后才是并购整合的高频阶段,房地产、金融、材料、能源等,都是兼并重组,资源会越来越集中。
有的是同行业的横向并购,有的是产业链的纵向扩张。
总之,中国产业资本的不均衡,恰恰是李和目前的投资机会。李和最大的希望,是通过并购整合,塑造一两家的领军企业。
他早就开始了全面切入控股型投资,目前控股型投资了很多家企业。
所以现在对李和来说,他又不得不整合,因为再不整合,马上会面临的转型的瓶颈更加急迫,最早碰到天花板,平松他们完全有可能拖他大方向的后腿。
整合策略既可以作为他的退出手段,给他们独立自主的机会,毕竟他们跟了他这些年,他应该给他们自己一片天地。当然,也可以作为继续合作扩大主业和相应产业的一种方式,还可以作为当某个行业进入平台期后,进一步价值整合的方法。
李和的打法,不同于许多的创业者的股权投资思路,需要具有实业能力、金融能力,能够在境内外不同市场间有相应投资能力的职业化团队,来进行相应的操作。
他的发展完全靠先知一般的预言,替大家指明方向和道路,起一个灯塔的作用,在创业团队中并没有亲自参与,事必躬亲,受苦受累最多的还是平松和李爱军这些人,所以他既有愧疚,又有感激。
他此时凭空一句话要整合,总归要考虑一下他们的感受,给他们自由选择的权利,顾忌一下这么多年的交情。
平松看了看付彪,满不在乎的道,“我跟着二彪哥干,以二彪哥为首,我听他的。”
他说这话,豪气干云,但是是不是自己的真实想法,只有他自己清楚了,因为从层次上来说,他虽然曾经是跟着二彪的,但是现在的地位不会比二彪差。
四九城满打听,很少有不知道他平老板的。
二彪见李和也点了烟,也跟着点了一根,笑着道,“你小子少说酸话,以前大家兄弟在一起,靠着拳头,我仗着点体力,你们也抬举我,我受了。但是现在不同了,就像李哥经常说的,要靠脑子吃饭。”
有李和在,他倒是不好拿大,对平松也显得平易近人。
李和问苏明,“你的意思呢?”
“他们俩都是傻狍子,还是要哥你拿主意。”苏明突然感觉有点疏远李和了,心里有点不是滋味。
郭冬云此时插话道,“我觉得平先生和付先生都是很有能力的人,倒是没有整合的必要。在座的各位名下都是有房产的,如果真的整合起来,将是一个超大规模的房产企业。”
李和弹了下烟灰,道,“你继续说。”
郭冬云继续道,“按照我的想法,可以整合成四家房产公司,平松先生的地大地产可以脱离了地大集团,自行组建。付彪先生的向阳地产,在南方也是首屈一指的,也没有必要合并。沈道如先生旗下的远大地产的物业规模,也只在郭炳江的新鸿基之下。至于陈立华小姐的富华地产,在香港的高端物业领域,也仅限在黄埔之下。四家可以统一成立一个执行委员会,实现统一的会计准则,统筹协调,资源共享。”
她现在已经想的很清楚了,既然这些人不服她,她也就没有必要再拉拢了,不管是伺候着还是糊弄着,都不是她的本意和性格,她不如另起炉灶。按规模来说,地大集团已经在全世界是首屈一指了,她没有必要再和这些人在一个锅里吃饭。
李和烦躁的点了第三根烟,叹口气道,“那行,平松,你的地产公司从地大集团独立出来吧。”
她想了想,也是这个理,万一以后平松和郭冬云发生矛盾,他还要操心。
“谢谢哥。”平松和付彪异口同声的道,同时松了一口气,欣喜的应了,除了李和之外,他们肯定不愿意再被他人压一头,独立出来再好不过。
付霞不待李和问,就急忙道,“冯磊年纪还小,皮革厂还是有点不趁手,交给爱军大哥吧。”
冯磊也是低着头,低声的附和,皮革厂是他的心血,他也是咬牙应的。
李爱军急忙摆手,“不成,不成,我哪里有经历管那么多。就冯磊,没比这孩子细心的了,他管着我放心。”
他现在总共是两家鞋厂,一家在晋江,一家在首都,忙得不可开交,哪里还有心思管皮革厂,再说,皮革厂那点效益,他真的看不上了。开皮革厂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保证他鞋厂的供应。所以此时交给冯磊管,可以替他省下很多心思。
“那就冯磊吧。等会你们折价,该多少钱就多少钱。”李和见李爱军说的真诚,也愿意给冯磊机会。
“那...”冯磊犹豫的看着付霞,他还是需要付霞做主的。
付霞笑着道,“傻愣着干嘛,你爱军大哥给你机会,赶紧谢谢人家啊。”
冯磊高兴的站起来道,“谢谢爱军大哥,谢谢爱军大哥!”
他是激动的很。
李爱军笑着道,“别高兴得太早,丑话说前头,可不能断了我的货。”
冯磊信心十足的道,“要是误了你的事!你尽管鞋拔子抽我!”
又是一阵哈哈大笑。
最没信心的是小威了,他害怕他的电器店会并入卢波的名下,论资历和能力,他怎么样都比不上卢波的!
最关键的是李和一直都有点瞧不上他。
此时他没敢乱开口,要不然弄巧成拙,他都没地方哭去!
不光他紧张,坐在第二排旁听的黄家兄弟,都是跟着忐忑不安,电器店也是他哥俩的心血啊!
如果为别人做嫁衣裳,他们能甘心才叫怪了呢!
整合中蕴含着哪些机会和潜在风险,又呈现出怎样的新趋势?
该如何开展整合行为,如何去规避这些风险?
李和自己都不明白。
但是有一点李和很清楚,由于每个人在市场上的成熟成熟程度和中国经济本身的增长,每家厂子已经到了有一定量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李和还没有很大的决心去做产业整合并购,他认为中国传统行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还需要一段时间,因为目前的产业结构呈现出小散乱弱的格局。
要不了几年,因为市场规模很诱人,产业前景很看好,结果,大量的商人一齐涌入那些新兴大产业,从钢铁到化工到石油到金属到汽车,各行各业大家都来搞,雨后春笋一样地冒出成批的厂商,低水平、低起点重复建设,厂商林立。
只要是低水平、低起点重复建设,那么就一定会出现厂商林立、恶性竞争的局面,结果就是大家都打价格战,打到市场秩序混乱,往往导致全行业亏损或者是微利,产业整体失效。
行业内的厂商生存维艰,一筹莫展。
这是100多年前美国摩根时代的产业特点。这个阶段中国是必须经历的,描述美国那个时代产业特点的语汇,可以用来描述往后几年的中国产业状况。
比如说,重复建设、厂商林立、恶性竞争、价格战不息、市场秩序混乱等等。
中国的整体行业发展是不均衡的,有些行业的产业集中度非常高,行业处于产能过剩阶段。
对于新经济行业,龙头企业还没有诞生,或者诞生的龙头企业并没有超出其他企业的非常优秀的运营效率和商业模式,李和手里资本正在积极观察其中产业整合的机会。
虽然从1990年至今,中国的产业并购整合一直在发生,只不过这两年以后更加高频,2000以后才是并购整合的高频阶段,房地产、金融、材料、能源等,都是兼并重组,资源会越来越集中。
有的是同行业的横向并购,有的是产业链的纵向扩张。
总之,中国产业资本的不均衡,恰恰是李和目前的投资机会。李和最大的希望,是通过并购整合,塑造一两家的领军企业。
他早就开始了全面切入控股型投资,目前控股型投资了很多家企业。
所以现在对李和来说,他又不得不整合,因为再不整合,马上会面临的转型的瓶颈更加急迫,最早碰到天花板,平松他们完全有可能拖他大方向的后腿。
整合策略既可以作为他的退出手段,给他们独立自主的机会,毕竟他们跟了他这些年,他应该给他们自己一片天地。当然,也可以作为继续合作扩大主业和相应产业的一种方式,还可以作为当某个行业进入平台期后,进一步价值整合的方法。
李和的打法,不同于许多的创业者的股权投资思路,需要具有实业能力、金融能力,能够在境内外不同市场间有相应投资能力的职业化团队,来进行相应的操作。
他的发展完全靠先知一般的预言,替大家指明方向和道路,起一个灯塔的作用,在创业团队中并没有亲自参与,事必躬亲,受苦受累最多的还是平松和李爱军这些人,所以他既有愧疚,又有感激。
他此时凭空一句话要整合,总归要考虑一下他们的感受,给他们自由选择的权利,顾忌一下这么多年的交情。
平松看了看付彪,满不在乎的道,“我跟着二彪哥干,以二彪哥为首,我听他的。”
他说这话,豪气干云,但是是不是自己的真实想法,只有他自己清楚了,因为从层次上来说,他虽然曾经是跟着二彪的,但是现在的地位不会比二彪差。
四九城满打听,很少有不知道他平老板的。
二彪见李和也点了烟,也跟着点了一根,笑着道,“你小子少说酸话,以前大家兄弟在一起,靠着拳头,我仗着点体力,你们也抬举我,我受了。但是现在不同了,就像李哥经常说的,要靠脑子吃饭。”
有李和在,他倒是不好拿大,对平松也显得平易近人。
李和问苏明,“你的意思呢?”
“他们俩都是傻狍子,还是要哥你拿主意。”苏明突然感觉有点疏远李和了,心里有点不是滋味。
郭冬云此时插话道,“我觉得平先生和付先生都是很有能力的人,倒是没有整合的必要。在座的各位名下都是有房产的,如果真的整合起来,将是一个超大规模的房产企业。”
李和弹了下烟灰,道,“你继续说。”
郭冬云继续道,“按照我的想法,可以整合成四家房产公司,平松先生的地大地产可以脱离了地大集团,自行组建。付彪先生的向阳地产,在南方也是首屈一指的,也没有必要合并。沈道如先生旗下的远大地产的物业规模,也只在郭炳江的新鸿基之下。至于陈立华小姐的富华地产,在香港的高端物业领域,也仅限在黄埔之下。四家可以统一成立一个执行委员会,实现统一的会计准则,统筹协调,资源共享。”
她现在已经想的很清楚了,既然这些人不服她,她也就没有必要再拉拢了,不管是伺候着还是糊弄着,都不是她的本意和性格,她不如另起炉灶。按规模来说,地大集团已经在全世界是首屈一指了,她没有必要再和这些人在一个锅里吃饭。
李和烦躁的点了第三根烟,叹口气道,“那行,平松,你的地产公司从地大集团独立出来吧。”
她想了想,也是这个理,万一以后平松和郭冬云发生矛盾,他还要操心。
“谢谢哥。”平松和付彪异口同声的道,同时松了一口气,欣喜的应了,除了李和之外,他们肯定不愿意再被他人压一头,独立出来再好不过。
付霞不待李和问,就急忙道,“冯磊年纪还小,皮革厂还是有点不趁手,交给爱军大哥吧。”
冯磊也是低着头,低声的附和,皮革厂是他的心血,他也是咬牙应的。
李爱军急忙摆手,“不成,不成,我哪里有经历管那么多。就冯磊,没比这孩子细心的了,他管着我放心。”
他现在总共是两家鞋厂,一家在晋江,一家在首都,忙得不可开交,哪里还有心思管皮革厂,再说,皮革厂那点效益,他真的看不上了。开皮革厂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保证他鞋厂的供应。所以此时交给冯磊管,可以替他省下很多心思。
“那就冯磊吧。等会你们折价,该多少钱就多少钱。”李和见李爱军说的真诚,也愿意给冯磊机会。
“那...”冯磊犹豫的看着付霞,他还是需要付霞做主的。
付霞笑着道,“傻愣着干嘛,你爱军大哥给你机会,赶紧谢谢人家啊。”
冯磊高兴的站起来道,“谢谢爱军大哥,谢谢爱军大哥!”
他是激动的很。
李爱军笑着道,“别高兴得太早,丑话说前头,可不能断了我的货。”
冯磊信心十足的道,“要是误了你的事!你尽管鞋拔子抽我!”
又是一阵哈哈大笑。
最没信心的是小威了,他害怕他的电器店会并入卢波的名下,论资历和能力,他怎么样都比不上卢波的!
最关键的是李和一直都有点瞧不上他。
此时他没敢乱开口,要不然弄巧成拙,他都没地方哭去!
不光他紧张,坐在第二排旁听的黄家兄弟,都是跟着忐忑不安,电器店也是他哥俩的心血啊!
如果为别人做嫁衣裳,他们能甘心才叫怪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