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46章 大战即将打响
荀彧赶往洛阳的途中,刘芒已收到冀州动兵的情报。
袁绍出兵的目的,世人皆知,既为了教训曹操,也为涉足中原。
刘芒和众幕僚关注的,是袁绍大军下一步的行动。
现在,冀州军全部驻扎在黄河北岸,没有南渡,众幕僚分析原因有三。
其一,袁绍号称,受平原王邀约而出兵,理由牵强。如果没有恰当的理由,贸然南渡黄河,必然遭到各路诸侯谴责,而失去大义。
其二,冀州军集结近十万众。如此大规模的部队,南渡黄河,并非易事。冀州军一定是等待冬日到来,黄河冰封,便可一路坦途南下。
至于进军黄河南岸的理由,无需刘伯温王猛这种人,刘芒自己都能给袁绍找出理由。
黄河南岸,还有众多有名无势的诸侯王。只需效仿平原先例,秘密联络,许以重利,一定还会有诸侯王发出“邀请”。
其三,冀州军也有所忌惮。
袁绍要教训曹操,不能不考虑刘芒。
袁绍只知道,刘芒和曹操频繁联络,但刘曹关系到底如何,袁绍并不清楚。
屯兵黄河北岸,大造声势,借以试探刘芒的反应。
……
分析清楚袁绍的目的,立刻做出决策。
决不允许袁绍南下!
在朝中,向代表袁绍一方的士孙瑞等人施压,要求袁绍立刻从平原撤军。
朝廷施压,是必须履行的程序。但是,要想让袁绍知难而退,施压绝对不够。
只是,真的要对冀州开战吗?
众幕僚齐齐望着刘芒。
刘芒果决地道:“袁本初要看我们的态度?好!就让他看看我们的决心!”
“对!”众幕僚同声道。
与天下第一诸侯掰手腕,很爽!
但是,以目前的实力,想一战击垮袁绍,还没有可能。
这一仗,要打得巧。
既让袁绍感觉到疼,感觉到威胁,又不至于逼得他穷凶极恶。毕竟,现在的主要矛盾,是袁术的伪朝廷,而非袁绍。
刘伯温提醒:“这次与袁绍开战,必须将老曹拖下水,使其与袁绍彻底决裂。有曹操携手,从西、南两个方向牵制,袁绍以后才会有所顾忌。”
“对!和荀文若明言,若要我们出兵,兖州必须出兵。曹孟德取平原,我们趁势收取河内东部。”
收复河内东部,是刘芒的心愿,也极具战略意义。
河内东部,紧邻袁绍的大本营魏郡。
河内最东部的荡阴,距袁绍的治所邺城,不过几十里路。
收复河内东部,既可对冀州产生直接威胁,又能缓解上党方面的压力,有效缩短防御战线。
河内,一直作为首要战略目标。夺取河内的战术,早拟定了几套方案。命令徐达,最后细化。
而与袁绍开战,还有一件最重要的事要办。
面见并说服小皇帝刘协,然后在朝会上,征得大多数朝臣的同意。
袁绍,不是流贼盗寇,不是立了伪朝廷的袁术,不能说打就打。
袁绍此次兴兵,理由虽然牵强,但在程序上,却很难让人挑出毛病。
在出兵平原的同时,派人上奏朝廷。
袁绍披上道貌岸然的外衣,行为虽然无耻,却尽显老辣。
他不想背负目无天子和朝廷的恶名,而刘芒若是处理不当,反倒可能背负骂名。
刘芒出兵,也要找一个理由,
身为首辅之臣,争取皇帝和朝廷的支持,才能师出有名。
如果抛开皇帝和朝廷不顾,任意妄为,那就无异于董卓。长此以往,也一定会落得董卓一样的下场。
朝廷方面,以杨彪为代表的世家集团,已基本倾向于刘芒一方。争取大多数朝臣的支持,没有问题。
杨彪、钟繇、赵温等人,由长孙无忌、李鸿章等人联络,刘芒连夜进宫,面见小皇帝刘协。
……
已近子夜,洛阳北宫,崇德殿内,灯火依旧。
刘芒和小皇帝刘协,相对而坐。
袁绍很重视出兵平原,刘协已经得到消息。刘芒反复劝说,刘协依然犹豫不决。
“皇兄,袁大将军出兵平乱,是应平原王之请,且已奏报朝廷,无有不妥啊。”
小皇帝也许太幼稚,也许心知肚明,却故意为袁绍开脱。
现在,不是计较刘协内心想法的时候。
“陛下,蝗灾并非少见之灾。自光武帝中兴,我大汉疆域内,共发生蝗灾三十一次。而建武二十八年,天下一百零五郡国,受灾八十;永初五年,天下十三州,九州泛蝗;熹平元年,七州受灾。”
一提起这些大灾,刘协又眼泪汪汪了。“我汉室江山,为何命运多舛?”
“陛下,臣要说的是,历次大灾,灾民均数以千万计。百姓无所食,饥寒交迫,难免生出祸端。若每一次灾民生事,都起兵镇压,时至今日,我大汉疆域内,还有臣民吗?”
“呃,皇兄所言极是,袁大将军,此番行事过于操切。”
“陛下,与历次蝗灾相比,今年之灾,波及区域不大。赈济及时,且桑复生葚,更是大大缓解了灾情。恰在此时,袁大将军出兵,这哪里是镇压暴乱?明明是有意生起祸乱!”
“本初不至于吧?”
“钦命的赈济使包希仁,每日一报,兖州灾情虽重,但局面始终在控制之下。平原本是曹孟德统领之地,几十个灾民哄抢大户,一县尉足以弹压,何劳冀州兴起十万大军?”
“啊?冀州兴兵十万?奏报上说,只派了几千人啊!”
“陛下,弹压人不足百的灾民,用派出数千兵马吗?冀州十万大军,虽没渡河南下,但屯集于司隶周边,随时可以发难。到那时,袁本初所要的,绝非小小的平原,而是整个中原之地!”
“……”刘协无语。
“陛下若再犹豫,恐怕,来年今日,陛下就不会待在洛阳,而是邺城!”
刘协不禁打个哆嗦。
困居长安的经历,现在回想,刘协仍心有余悸。他不想再去长安,也不想去袁绍的邺城。
“好吧,朕,即可拟旨。”
“谢陛下!”
……
终于说服刘协。
有皇帝和大多数朝臣支持,朝中袁绍一党,虽极力阻挠,也无济于事。
准备就绪!
袁绍出兵的目的,世人皆知,既为了教训曹操,也为涉足中原。
刘芒和众幕僚关注的,是袁绍大军下一步的行动。
现在,冀州军全部驻扎在黄河北岸,没有南渡,众幕僚分析原因有三。
其一,袁绍号称,受平原王邀约而出兵,理由牵强。如果没有恰当的理由,贸然南渡黄河,必然遭到各路诸侯谴责,而失去大义。
其二,冀州军集结近十万众。如此大规模的部队,南渡黄河,并非易事。冀州军一定是等待冬日到来,黄河冰封,便可一路坦途南下。
至于进军黄河南岸的理由,无需刘伯温王猛这种人,刘芒自己都能给袁绍找出理由。
黄河南岸,还有众多有名无势的诸侯王。只需效仿平原先例,秘密联络,许以重利,一定还会有诸侯王发出“邀请”。
其三,冀州军也有所忌惮。
袁绍要教训曹操,不能不考虑刘芒。
袁绍只知道,刘芒和曹操频繁联络,但刘曹关系到底如何,袁绍并不清楚。
屯兵黄河北岸,大造声势,借以试探刘芒的反应。
……
分析清楚袁绍的目的,立刻做出决策。
决不允许袁绍南下!
在朝中,向代表袁绍一方的士孙瑞等人施压,要求袁绍立刻从平原撤军。
朝廷施压,是必须履行的程序。但是,要想让袁绍知难而退,施压绝对不够。
只是,真的要对冀州开战吗?
众幕僚齐齐望着刘芒。
刘芒果决地道:“袁本初要看我们的态度?好!就让他看看我们的决心!”
“对!”众幕僚同声道。
与天下第一诸侯掰手腕,很爽!
但是,以目前的实力,想一战击垮袁绍,还没有可能。
这一仗,要打得巧。
既让袁绍感觉到疼,感觉到威胁,又不至于逼得他穷凶极恶。毕竟,现在的主要矛盾,是袁术的伪朝廷,而非袁绍。
刘伯温提醒:“这次与袁绍开战,必须将老曹拖下水,使其与袁绍彻底决裂。有曹操携手,从西、南两个方向牵制,袁绍以后才会有所顾忌。”
“对!和荀文若明言,若要我们出兵,兖州必须出兵。曹孟德取平原,我们趁势收取河内东部。”
收复河内东部,是刘芒的心愿,也极具战略意义。
河内东部,紧邻袁绍的大本营魏郡。
河内最东部的荡阴,距袁绍的治所邺城,不过几十里路。
收复河内东部,既可对冀州产生直接威胁,又能缓解上党方面的压力,有效缩短防御战线。
河内,一直作为首要战略目标。夺取河内的战术,早拟定了几套方案。命令徐达,最后细化。
而与袁绍开战,还有一件最重要的事要办。
面见并说服小皇帝刘协,然后在朝会上,征得大多数朝臣的同意。
袁绍,不是流贼盗寇,不是立了伪朝廷的袁术,不能说打就打。
袁绍此次兴兵,理由虽然牵强,但在程序上,却很难让人挑出毛病。
在出兵平原的同时,派人上奏朝廷。
袁绍披上道貌岸然的外衣,行为虽然无耻,却尽显老辣。
他不想背负目无天子和朝廷的恶名,而刘芒若是处理不当,反倒可能背负骂名。
刘芒出兵,也要找一个理由,
身为首辅之臣,争取皇帝和朝廷的支持,才能师出有名。
如果抛开皇帝和朝廷不顾,任意妄为,那就无异于董卓。长此以往,也一定会落得董卓一样的下场。
朝廷方面,以杨彪为代表的世家集团,已基本倾向于刘芒一方。争取大多数朝臣的支持,没有问题。
杨彪、钟繇、赵温等人,由长孙无忌、李鸿章等人联络,刘芒连夜进宫,面见小皇帝刘协。
……
已近子夜,洛阳北宫,崇德殿内,灯火依旧。
刘芒和小皇帝刘协,相对而坐。
袁绍很重视出兵平原,刘协已经得到消息。刘芒反复劝说,刘协依然犹豫不决。
“皇兄,袁大将军出兵平乱,是应平原王之请,且已奏报朝廷,无有不妥啊。”
小皇帝也许太幼稚,也许心知肚明,却故意为袁绍开脱。
现在,不是计较刘协内心想法的时候。
“陛下,蝗灾并非少见之灾。自光武帝中兴,我大汉疆域内,共发生蝗灾三十一次。而建武二十八年,天下一百零五郡国,受灾八十;永初五年,天下十三州,九州泛蝗;熹平元年,七州受灾。”
一提起这些大灾,刘协又眼泪汪汪了。“我汉室江山,为何命运多舛?”
“陛下,臣要说的是,历次大灾,灾民均数以千万计。百姓无所食,饥寒交迫,难免生出祸端。若每一次灾民生事,都起兵镇压,时至今日,我大汉疆域内,还有臣民吗?”
“呃,皇兄所言极是,袁大将军,此番行事过于操切。”
“陛下,与历次蝗灾相比,今年之灾,波及区域不大。赈济及时,且桑复生葚,更是大大缓解了灾情。恰在此时,袁大将军出兵,这哪里是镇压暴乱?明明是有意生起祸乱!”
“本初不至于吧?”
“钦命的赈济使包希仁,每日一报,兖州灾情虽重,但局面始终在控制之下。平原本是曹孟德统领之地,几十个灾民哄抢大户,一县尉足以弹压,何劳冀州兴起十万大军?”
“啊?冀州兴兵十万?奏报上说,只派了几千人啊!”
“陛下,弹压人不足百的灾民,用派出数千兵马吗?冀州十万大军,虽没渡河南下,但屯集于司隶周边,随时可以发难。到那时,袁本初所要的,绝非小小的平原,而是整个中原之地!”
“……”刘协无语。
“陛下若再犹豫,恐怕,来年今日,陛下就不会待在洛阳,而是邺城!”
刘协不禁打个哆嗦。
困居长安的经历,现在回想,刘协仍心有余悸。他不想再去长安,也不想去袁绍的邺城。
“好吧,朕,即可拟旨。”
“谢陛下!”
……
终于说服刘协。
有皇帝和大多数朝臣支持,朝中袁绍一党,虽极力阻挠,也无济于事。
准备就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