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3章 扰乱
第1123章扰乱
就在霍峻与赵累相对无言之时,城头突然跑下一人,一边快跑,一边高喊:“将军,将军,有人认出那个信使了!”
“他是何人?”
来人回答道:“他叫尹望,字志平,是平夷名门尹氏的旁系子弟!”
霍峻看着来人,傻眼道:“平夷?尹氏?”
这是一个让人纠结的答案。
平夷是牂牁郡下面的大县,地处古滇出入荆湘最便捷的通道。因为地理位置优越,平夷这里发展的也很好,有龙、傅、尹、董四大豪门。
据文献记载,牂牁郡境内著名的“大姓”是来自中原和巴蜀的实边“豪民”。汉武帝时,大将军卫青开发南疆,“时又通西南夷,随者数万……乃募豪民田西南夷,入粟县官,而纳受钱于都内”(《汉书·食货志》)。黔北境内的夷汉大姓有龙、傅、尹、董、谢等家族。大姓除谢氏外,都是从蜀郡、广汉、犍为即“三蜀”迁来的。“三蜀”大姓率先进入县境。
“公孙述时,大姓龙、傅、尹、董与功曹谢暹保境为汉”(《后汉书·西南夷列传》)。“保境”,《说文》:“境,疆也,一曰疆土至此而竟也”,此地的“境”与“尽”通。保境即保卫牂牁北部边境。
王莽天凤中公孙述自立为蜀王,当时控制牂牁局势的大姓反对公孙述割据,这些大姓多为郡县官吏,权势者,又有“夷汉部曲”即军队。汉武时代,使郭昌率军图征今滇黔地区,平息后,于元鼎六年(前111年)在今云南曲靖富源设置平夷县(意为平息夷族叛乱之意)。因此地地处滇黔锁钥,随即留军驻守平夷,形成“夷汉部曲”。他们维护汉王朝统治,巩固大姓地盘,并加强和中央王朝的联系,共同遣使北方向光武帝表示归附,受到朝廷封赏。尹氏大姓成为“一方豪强”之一。
尹氏家族在几十年前,曾经出了一个经学大儒尹珍,其讲学授徒遍及牂牁郡北及今川南地区。
而平夷的位置也很尴尬,那里处于牂牁郡的最北端,与犍为郡、犍为属国接壤,算是前沿。李翊大举南下,很难说平夷到底落在哪一方的手上。
这尹望既有可能是逃到后方后,被刘备抓了壮丁,安排了这个倒霉差事;也有可能是被李翊俘虏了,然后以家族为质,派来送信,最后还被李翊来了个杀人灭口。
真相到底如何,霍峻也无从判断,不是他智商不够,而是他的情报不足!
踌躇半天,最终还是不得要领,霍峻只能再次召集众将合议。
这一次,他把牧靡县的县令等官员也一并召集起来。想着多个人,就多一份力量。
如果李翊在这里,他肯定会语重心长的告诉霍峻,做这种决断,参与决策的人绝对是越少越好,而不是反之。
实际上,如果霍峻没这么多智计,不是试图从蛛丝马迹中判断李翊的图谋,而是纯粹依靠直觉,李翊这些手段根本就没有发挥的余地。
只可惜,霍峻没机会得到李翊的指点,虽然一定程度上意识到了自己的缺点,却也没法修正。付出的牺牲越多,他就越不敢赌,而是倾向于找到一个稳妥的应对方案。结果,只能是失望。
军议上,众人各执一词,吵得不可开交。
武将们都倾向于战!
忍无可忍,无需再忍,干脆冲出去决一死战。反正霍峻判断正确的话,益州郡即将有大战,就算没办法和后方联系上,能拼掉唐军一部分实力也算是为大局出力了。若是运气好,刚好打到了李翊的软肋,就是捡便宜了。
文官们则倾向于守!
他们认为就算联系不上后方,只要有牧靡县这颗钉子钉在这里,多少也能牵制唐军一部分实力,让他们时刻不敢掉以轻心。等和滇池城联系上了,更是可以配合主力出动,打唐军一个里应外合。
两边说的都有道理,霍峻也都反复思量过了,可结果就是他更迷茫了。
他不敢赌,也舍不得赌,这是心思活泛者的通病。若是有足够的情报,他可以做出明智的判断,但现在他犹如在一团黑暗之中,又哪里找得到方向?
不是什么选择,都可以用抓阄来做出的。
想了又想,最后,他决定继续镇之以静,他对众人说道;“不管这个尹望是不是主陛下派出来的,但只要我军不动,就不会上当。这么大的事,陛下不可能只派一路信使来,就算是,不见我军的回复,应该也会继续派人过来,只要等到陛下的信使到来,就能让李翊自食恶果!”
“将军英明。”回应并不热烈。
武将们已经被折腾得晕头转向了,宁愿拼死一战,也不愿意继续击破脑袋猜谜;而文官们本来就不愿意拼命,在他们看来,霍峻根本没必要这么折腾。想立功?败军如潮,独守孤城的功劳还不够大吗?再大,就遭忌了!对做臣子的人来说,功高震主,绝对是大忌中的大忌!
牧靡县城内粮草充足,就现在的军队规模,只要安守不动,撑个三五个月乃至是半年都没问题。到时候益州大战尘埃落定,无论胜者是谁,也不可能不对城中的勇士表示敬重,到时候大家从容选择,彰显气度,岂不为美?何必如此劳心费神呢?
霍峻看着各怀心思的手下,只能是无奈的说道:“城头多布弓弩手,再有人来,可以不急着开城门,但务必要掩护疑似信使者安全抵达城下。不管是真是假,总要让某当面问过才是。”
得不到回应,霍峻也没办法,男儿行事,总要无愧于心,而不是只想着自家的利益。敌人再强,也不能尚未接战,自己就已经把头低下了,就算是困兽,总也要搏上一搏!
“喏!”众人齐声应道。
………………
霍峻的志气可嘉,但志气再高,对改善局面也没多少帮助。
第一个信使仿佛是个信号,三天之后,第二个信使接踵而来。
“又死了?”霍峻已经没有发怒的心情了。
护城河附近,密密麻麻的插着一片箭杆,很显然,将士们已经很拼命了。他们甚至冒着风险放下了吊桥,可最后的结果,还是只得到了一封信。
“将军,这是信。”士卒递上密信,霍峻郑重接过。
羊皮上斑斑驳驳的尽是血迹,足可看出信使曾经是多么的拼命。但令人叹息的是,霍峻甚至判断不出,拼命的勇士究竟是为了完成使命,还是仅仅是为了保命,又或其他什么。
展信一看,霍峻当即虎躯一震:这分明跟上一封信一样啊!难道是一真一假,被唐军蒙中了?还是说,两个都是真的。是陛下不放心,所以……再或者都是假的?那李翊的目的何在?
又是激动,又是担忧,霍峻找到了赵累来接暗号。
对方一见之下,当即苦笑连连的说道:“这次不一样了,这封信其他内容都是一样的,只有日期变了,反攻发动的时间是明年二月……”
霍峻听得目瞪口呆,既是为了幕府这些幕僚的刁钻心思,同样也是因为此信带来的困扰。
“这两封信中,至少有一封是假的!”赵累斩钉截铁的说道,“很可能两份都是假的!”
霍峻颔首不语。
这两个日期,含义截然相反,刘备虽然耳根子软,但也不会朝令夕改到这个地步,前后相差不过三日,就在两个派系之中选了个来回。所以,信,至少有一封是假的,但到底哪一封才是假的,他却无从辨识。
字迹,都是刘备亲笔,丝毫不差!信使的身份也差不多,上次那个是平夷尹氏的子弟,在平夷当廷掾;这次来的是永昌郡李氏的人。
永昌郡眼下应该还在刘备手中,但也只是理论上,永昌郡北边就是越雋郡,谁知道驻守的唐军会不会趁势南下啊?
情报不少,但没有一个能帮助霍峻看明真相,无一不是似是而非。
赵累又说道:“如果我猜的不错,唐军中必有深刻了解我军内部情况之人,说不定是内应!”
霍峻觉得这是一句废话,不了解这些的话,怎么可能写得出这样的暗语?
至于唐军中熟悉己方大军情况之人,那还少了吗?从早期的严颜,到荆州大战的张任、李严、张翼等人,再到这次大战,就连两位丞相庞统和法正,以及大将军吴懿、征北将军王平等人,都成为了唐军的俘虏。
当然,内应也不是不可能。到了今时今日,谁都知道,大唐一统天下的脚步已经难以阻挡,谁又保证内部没有人起了异心呢?
问题不在这里,而在于,李翊既然有这样的手段,为何这么轻易就暴露出来?他目的何在?这样做对他有什么好处?高层中的内应,用好了,作用不止就这么一点吧?
若是引自己出城,为何两封信的意思截然相反?不是应该语气一封比一封严厉,形成连贯性,逼自己出战吗?
反之亦然,李翊也不像是要把自己稳在城中。
那他到底要干什么,难不成只是为了把自己给搅晕?
本书来自
就在霍峻与赵累相对无言之时,城头突然跑下一人,一边快跑,一边高喊:“将军,将军,有人认出那个信使了!”
“他是何人?”
来人回答道:“他叫尹望,字志平,是平夷名门尹氏的旁系子弟!”
霍峻看着来人,傻眼道:“平夷?尹氏?”
这是一个让人纠结的答案。
平夷是牂牁郡下面的大县,地处古滇出入荆湘最便捷的通道。因为地理位置优越,平夷这里发展的也很好,有龙、傅、尹、董四大豪门。
据文献记载,牂牁郡境内著名的“大姓”是来自中原和巴蜀的实边“豪民”。汉武帝时,大将军卫青开发南疆,“时又通西南夷,随者数万……乃募豪民田西南夷,入粟县官,而纳受钱于都内”(《汉书·食货志》)。黔北境内的夷汉大姓有龙、傅、尹、董、谢等家族。大姓除谢氏外,都是从蜀郡、广汉、犍为即“三蜀”迁来的。“三蜀”大姓率先进入县境。
“公孙述时,大姓龙、傅、尹、董与功曹谢暹保境为汉”(《后汉书·西南夷列传》)。“保境”,《说文》:“境,疆也,一曰疆土至此而竟也”,此地的“境”与“尽”通。保境即保卫牂牁北部边境。
王莽天凤中公孙述自立为蜀王,当时控制牂牁局势的大姓反对公孙述割据,这些大姓多为郡县官吏,权势者,又有“夷汉部曲”即军队。汉武时代,使郭昌率军图征今滇黔地区,平息后,于元鼎六年(前111年)在今云南曲靖富源设置平夷县(意为平息夷族叛乱之意)。因此地地处滇黔锁钥,随即留军驻守平夷,形成“夷汉部曲”。他们维护汉王朝统治,巩固大姓地盘,并加强和中央王朝的联系,共同遣使北方向光武帝表示归附,受到朝廷封赏。尹氏大姓成为“一方豪强”之一。
尹氏家族在几十年前,曾经出了一个经学大儒尹珍,其讲学授徒遍及牂牁郡北及今川南地区。
而平夷的位置也很尴尬,那里处于牂牁郡的最北端,与犍为郡、犍为属国接壤,算是前沿。李翊大举南下,很难说平夷到底落在哪一方的手上。
这尹望既有可能是逃到后方后,被刘备抓了壮丁,安排了这个倒霉差事;也有可能是被李翊俘虏了,然后以家族为质,派来送信,最后还被李翊来了个杀人灭口。
真相到底如何,霍峻也无从判断,不是他智商不够,而是他的情报不足!
踌躇半天,最终还是不得要领,霍峻只能再次召集众将合议。
这一次,他把牧靡县的县令等官员也一并召集起来。想着多个人,就多一份力量。
如果李翊在这里,他肯定会语重心长的告诉霍峻,做这种决断,参与决策的人绝对是越少越好,而不是反之。
实际上,如果霍峻没这么多智计,不是试图从蛛丝马迹中判断李翊的图谋,而是纯粹依靠直觉,李翊这些手段根本就没有发挥的余地。
只可惜,霍峻没机会得到李翊的指点,虽然一定程度上意识到了自己的缺点,却也没法修正。付出的牺牲越多,他就越不敢赌,而是倾向于找到一个稳妥的应对方案。结果,只能是失望。
军议上,众人各执一词,吵得不可开交。
武将们都倾向于战!
忍无可忍,无需再忍,干脆冲出去决一死战。反正霍峻判断正确的话,益州郡即将有大战,就算没办法和后方联系上,能拼掉唐军一部分实力也算是为大局出力了。若是运气好,刚好打到了李翊的软肋,就是捡便宜了。
文官们则倾向于守!
他们认为就算联系不上后方,只要有牧靡县这颗钉子钉在这里,多少也能牵制唐军一部分实力,让他们时刻不敢掉以轻心。等和滇池城联系上了,更是可以配合主力出动,打唐军一个里应外合。
两边说的都有道理,霍峻也都反复思量过了,可结果就是他更迷茫了。
他不敢赌,也舍不得赌,这是心思活泛者的通病。若是有足够的情报,他可以做出明智的判断,但现在他犹如在一团黑暗之中,又哪里找得到方向?
不是什么选择,都可以用抓阄来做出的。
想了又想,最后,他决定继续镇之以静,他对众人说道;“不管这个尹望是不是主陛下派出来的,但只要我军不动,就不会上当。这么大的事,陛下不可能只派一路信使来,就算是,不见我军的回复,应该也会继续派人过来,只要等到陛下的信使到来,就能让李翊自食恶果!”
“将军英明。”回应并不热烈。
武将们已经被折腾得晕头转向了,宁愿拼死一战,也不愿意继续击破脑袋猜谜;而文官们本来就不愿意拼命,在他们看来,霍峻根本没必要这么折腾。想立功?败军如潮,独守孤城的功劳还不够大吗?再大,就遭忌了!对做臣子的人来说,功高震主,绝对是大忌中的大忌!
牧靡县城内粮草充足,就现在的军队规模,只要安守不动,撑个三五个月乃至是半年都没问题。到时候益州大战尘埃落定,无论胜者是谁,也不可能不对城中的勇士表示敬重,到时候大家从容选择,彰显气度,岂不为美?何必如此劳心费神呢?
霍峻看着各怀心思的手下,只能是无奈的说道:“城头多布弓弩手,再有人来,可以不急着开城门,但务必要掩护疑似信使者安全抵达城下。不管是真是假,总要让某当面问过才是。”
得不到回应,霍峻也没办法,男儿行事,总要无愧于心,而不是只想着自家的利益。敌人再强,也不能尚未接战,自己就已经把头低下了,就算是困兽,总也要搏上一搏!
“喏!”众人齐声应道。
………………
霍峻的志气可嘉,但志气再高,对改善局面也没多少帮助。
第一个信使仿佛是个信号,三天之后,第二个信使接踵而来。
“又死了?”霍峻已经没有发怒的心情了。
护城河附近,密密麻麻的插着一片箭杆,很显然,将士们已经很拼命了。他们甚至冒着风险放下了吊桥,可最后的结果,还是只得到了一封信。
“将军,这是信。”士卒递上密信,霍峻郑重接过。
羊皮上斑斑驳驳的尽是血迹,足可看出信使曾经是多么的拼命。但令人叹息的是,霍峻甚至判断不出,拼命的勇士究竟是为了完成使命,还是仅仅是为了保命,又或其他什么。
展信一看,霍峻当即虎躯一震:这分明跟上一封信一样啊!难道是一真一假,被唐军蒙中了?还是说,两个都是真的。是陛下不放心,所以……再或者都是假的?那李翊的目的何在?
又是激动,又是担忧,霍峻找到了赵累来接暗号。
对方一见之下,当即苦笑连连的说道:“这次不一样了,这封信其他内容都是一样的,只有日期变了,反攻发动的时间是明年二月……”
霍峻听得目瞪口呆,既是为了幕府这些幕僚的刁钻心思,同样也是因为此信带来的困扰。
“这两封信中,至少有一封是假的!”赵累斩钉截铁的说道,“很可能两份都是假的!”
霍峻颔首不语。
这两个日期,含义截然相反,刘备虽然耳根子软,但也不会朝令夕改到这个地步,前后相差不过三日,就在两个派系之中选了个来回。所以,信,至少有一封是假的,但到底哪一封才是假的,他却无从辨识。
字迹,都是刘备亲笔,丝毫不差!信使的身份也差不多,上次那个是平夷尹氏的子弟,在平夷当廷掾;这次来的是永昌郡李氏的人。
永昌郡眼下应该还在刘备手中,但也只是理论上,永昌郡北边就是越雋郡,谁知道驻守的唐军会不会趁势南下啊?
情报不少,但没有一个能帮助霍峻看明真相,无一不是似是而非。
赵累又说道:“如果我猜的不错,唐军中必有深刻了解我军内部情况之人,说不定是内应!”
霍峻觉得这是一句废话,不了解这些的话,怎么可能写得出这样的暗语?
至于唐军中熟悉己方大军情况之人,那还少了吗?从早期的严颜,到荆州大战的张任、李严、张翼等人,再到这次大战,就连两位丞相庞统和法正,以及大将军吴懿、征北将军王平等人,都成为了唐军的俘虏。
当然,内应也不是不可能。到了今时今日,谁都知道,大唐一统天下的脚步已经难以阻挡,谁又保证内部没有人起了异心呢?
问题不在这里,而在于,李翊既然有这样的手段,为何这么轻易就暴露出来?他目的何在?这样做对他有什么好处?高层中的内应,用好了,作用不止就这么一点吧?
若是引自己出城,为何两封信的意思截然相反?不是应该语气一封比一封严厉,形成连贯性,逼自己出战吗?
反之亦然,李翊也不像是要把自己稳在城中。
那他到底要干什么,难不成只是为了把自己给搅晕?
本书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