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82章 北征之议(续)
对于李翊的决议,武将们没有什么异议。有仗打就好,去年的大半年时间他们都闲着,那种日子太难过了。更不要说这还是对胡族发动大规模的进攻,是开疆拓土、建功立业的好机会。
但是文臣们却是顾虑多多,不赞成李翊出兵。
李翊作风一直很直接,打仗速战速决,直取要害,而且打下一块地盘,很快能安定下来,很少在什么地方进行反复的拉锯战。
幽州之前一直遵循的就是这个原则,故而深得治政的文臣们推崇。
所以,尽管通过蔡邕的发言了解了鲜卑的危害,也明白李翊对外更重于对内的心态,可除了徐茂公和贾诩之外,包括荀彧、荀攸、寇准等人在内的文臣们仍然不是很支持北征。
当年武皇帝发动了全国的力量北征,十万人以上规模的大型会战就打了不知多少场,依然没能完全解决草原蛮族的问题。现在的幽州军虽强,能与武帝时代相比吗?军中虽然名将如云,但又有几人敢自称胜过卫霍李广?
北征草原,得不偿失啊。
众议纷纷间,李翊一直没发话。
他发话,很容易就能压下异议,但他不可能一直独断专行到底。未来的军事策略,也会逐渐开始变得和政务一样,自己只掌控其大略,具体的细节则要更多的依靠名臣良将们的智慧。潶し言し格醉心章节已上传
集思广益的基调,必须从现在就开始确立下来。
不过听了这么久,李翊发现,文臣方面也没有太新奇的意见,说来说去无非两个方面,风险和收益。
北征风险大,收益小,在没有万全准备之前,不宜大举北征。
李翊有些恼火,都说万全准备,万全准备,一场涉及数十万人的大规模战争,又怎么可能有万全准备?哪怕是后世的德国挑起的两次世界大战,也没有办法把准备做到万全。
所谓的万全准备,根本不能成为理由。李翊知道,这些文臣之所以阻止战争,完全是他们追求安定的天性作祟,根本不是幽州军没有做好北征准备。
“收益问题,本将是这么想的,征讨鲜卑的收益,未必便少。”李翊轻咳一声,缓缓开口,“诸君不要忘记了,当日的辽东之战,我军一战尽歼诸胡三万大军,以及辽东叛军中的鲜卑和乌桓军队,收益如何?再就是去年冬天,我军大破南侵的鲜卑大军,两次大战的缴获,未必比击破黄巾军和辽东叛军的少吧?”
议政厅内安静下来,一方面是李翊权威所致,另一方面,他的话也确实很有道理。
从辽东叛军中的鲜卑人和乌桓人,还有去年入侵的鲜卑大军那里缴获最多的,就是战马。两次大战,缴获的马匹不下十万匹。而辽东诸胡联军手中,金银之类的缴获极多。
正是因为这些战利品的存在,幽州军,尤其是幽州骑兵的扩充才这么快。不但骑兵的战马得到了极大的补充,让整个幽州军骑兵都做到了一人双马的配备,而且步兵大军之中也都有了相当足备的骑兵编制。
更重要的是,民间的畜力使用率一下提升了近十倍!
商人需要马,即便有水运之利,但大部分商路还是要用脚踩的;农民也需要马,牛马都能拉犁,牛马犁翻地的速度比人力犁高出不知多少。辽东之战后,幽州的繁荣,未尝不是因为胡人慷慨的馈赠。
李翊笑道:“无论是辽东平叛之战,还是这两年的鲜卑人南侵,敌人都是轻骑入侵,携带的财物并不多。但是鲜卑人作为草原霸主,其富庶是可以想象的。如果我们征服草原,这一仗还是很有些赚头的。”
张飞一拍大腿,高声附和道:“就是这个理儿,跟着大哥打仗,从来就没吃过亏。”
武将们都是点头,文臣们虽然觉得李翊这话只提获胜,没提战事不利或胶着该当如何,未免有些不妥。却也不好接茬。
寇准身为文臣之首,又是个直来直去的性子,倒是没那么多顾虑,皱眉道:“主公此言差异,您自己也说了,无论是辽东之战,还是鲜卑人的南侵,都比较特殊。辽东平叛之战,胡人是受邀助战而来,只要面对面的打一场,从正面压倒他们就可以了。我幽州军都是百战精锐,装备精良,面对面作战,怕过谁来?至于鲜卑人的南侵,我军是守御疆土,再加上又有主场作战的地利,轻松获胜也是理所当然。”
“然而……”
他话锋一转道:“如果我们大举北征,鲜卑人未必肯与您进行决战。正如熹平六年的那一场大战,汉军出塞,檀石槐立刻率众远遁,待汉军势头用尽,再大举合围。若是鲜卑人慑于主公威势,故技重施,我进敌退,我退敌返,这场战事势必旷日良久,纵有缴获,又焉能弥补消耗?”
李翊点点头,寇准的顾虑很有道理。游牧民族是真正的游击战大行家,骑射无双什么的,只是后世鞑虏的自我吹嘘罢了。全民皆兵,凭借机动力和敌人周旋,这是在先秦两汉时代,草原蛮族唯一的武器。
历数汉军对匈奴或鲜卑打的败仗,基本上都是这个套路,反击,敌人且战且退,诱敌深入,等到汉军的补给线拉长到一定程度,四方援军齐至,汉军寡不敌众,补给也跟不上,最后惨败而归。
至于汉军为什么不吃一堑长一智,李翊也不是很确定,大概就是形势不容易判断吧?毕竟胡骑入寇,都是带着家小的,追击的汉军可能会有种很快就能追上的感觉。
有的时候这种感觉是真的,有的时候是胡虏的计谋,甚或胡虏本身也不确定,到底会不会有援兵赶来帮忙。
这是李翊来到东汉这六年来的见闻结合以想象推断出来的。如果被他猜中了,那仗就会变得非常难打,任何一个军事统帅都不会喜欢擅长游击作战的对手,何况还是在草原上和强大的汉军玩了几百年捉迷藏的胡虏呢?
但李翊既然决定北征,也是有他的把握的。事实上,自从来到这个时代开始,他就一直在为北征草原做准备。这些年来,李家商会的商队常年行商北方大草原,几乎遍及每一个鲜卑部落,可不仅仅是去做生意的,更重要的目的就是了解草原的风土人情,以及搜集草原各地的情报,绘制草原地图。
经过将近六年的准备,这些情报已经搜集的差不多了。如果说到对草原地理情况的了解,鲜卑人恐怕都难以跟他相比。
因此,当李翊拿出那一份草原地形以及部落分布的地图时,所有的幽州文武都惊呆了。
至此,反对北征的声音彻底低了下去,不是被李翊强行压制,而是他们没有了反对的理由。
看着再无多言的麾下文武,李翊站起身,在地图上指点出了几个战略方向,然后手猛地向下一挥,断喝道:“如今我大军兵精粮足,待到冰雪消融之时,就是我军向大草原发动全面进击,以泰山压顶之势,一举平定大草原之日!”
………………
计议既定,幽州庞大的战争机器开动起来。
作为大汉国军方实力最强的将领,李翊及其麾下的幽州军是整个朝廷关注的焦点。幽州军才一动作,情报就以最快的速度传播开来。
洛阳。
“幽州军大规模往长城方向调动?目标呢?终于要北上了么?这下可以松一口气了。”大将军府何进中,幕僚们奔走相告,弹冠相庆,连赵岐这样的稳重人,都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神情。
如今正是他们计划中废黜天子,另立新皇的关键时刻,而百战百胜、拥兵十万、坐镇幽州的卫将军李翊,无疑是大将军何进的心腹之患。这是李翊在过去几年中的连年征战却从无败绩的战功带来的震慑力。
只要李翊没有动静,那十万大军就是悬在他头顶的铡刀,随时会落下来伤到他。
“如今这个危险消除,看来要加快准备的步伐,让皇后催促天子早日北上河间国祭祖了……”何进如此想着。
听到李翊有大举北征草原的意思,高兴的不仅仅是大将军何进,还有各大门阀世族。
绝处逢生!
枯木逢春!
大汉朝的京师中,一片欢腾。名士们挖空心思,用尽毕生所学,却也无法形容这个奇迹般的神转折!
“天命!这是天命啊!”袁府中,袁隗双手高举向天,激动得热泪盈眶,不能自已。
自光中平元年开始,汝南袁氏就陷入了仿佛无穷尽的噩梦之中。他袁隗一次次的谋划,却最终都功亏一篑,只能坐看李家一天天的坐大。
今天,曙光终于出现了!
袁隗很清楚,只要李翊的幽州军北上,就会陷入战争的泥潭,最终被拖垮,彻底覆灭。而那一天,就是他袁氏重新崛起的日子。
“天不亡大汉,大汉中兴有望了!”袁隗的欢呼引起了众多共鸣,一时间,袁府内的气氛热烈之极,就像是李翊已经覆灭,他们又重新掌控了朝廷一般。
这样的气氛,令得袁隗也不由微微醺然,不经历风雨,见不到彩虹,这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真是太美好了。()
本书来自
但是文臣们却是顾虑多多,不赞成李翊出兵。
李翊作风一直很直接,打仗速战速决,直取要害,而且打下一块地盘,很快能安定下来,很少在什么地方进行反复的拉锯战。
幽州之前一直遵循的就是这个原则,故而深得治政的文臣们推崇。
所以,尽管通过蔡邕的发言了解了鲜卑的危害,也明白李翊对外更重于对内的心态,可除了徐茂公和贾诩之外,包括荀彧、荀攸、寇准等人在内的文臣们仍然不是很支持北征。
当年武皇帝发动了全国的力量北征,十万人以上规模的大型会战就打了不知多少场,依然没能完全解决草原蛮族的问题。现在的幽州军虽强,能与武帝时代相比吗?军中虽然名将如云,但又有几人敢自称胜过卫霍李广?
北征草原,得不偿失啊。
众议纷纷间,李翊一直没发话。
他发话,很容易就能压下异议,但他不可能一直独断专行到底。未来的军事策略,也会逐渐开始变得和政务一样,自己只掌控其大略,具体的细节则要更多的依靠名臣良将们的智慧。潶し言し格醉心章节已上传
集思广益的基调,必须从现在就开始确立下来。
不过听了这么久,李翊发现,文臣方面也没有太新奇的意见,说来说去无非两个方面,风险和收益。
北征风险大,收益小,在没有万全准备之前,不宜大举北征。
李翊有些恼火,都说万全准备,万全准备,一场涉及数十万人的大规模战争,又怎么可能有万全准备?哪怕是后世的德国挑起的两次世界大战,也没有办法把准备做到万全。
所谓的万全准备,根本不能成为理由。李翊知道,这些文臣之所以阻止战争,完全是他们追求安定的天性作祟,根本不是幽州军没有做好北征准备。
“收益问题,本将是这么想的,征讨鲜卑的收益,未必便少。”李翊轻咳一声,缓缓开口,“诸君不要忘记了,当日的辽东之战,我军一战尽歼诸胡三万大军,以及辽东叛军中的鲜卑和乌桓军队,收益如何?再就是去年冬天,我军大破南侵的鲜卑大军,两次大战的缴获,未必比击破黄巾军和辽东叛军的少吧?”
议政厅内安静下来,一方面是李翊权威所致,另一方面,他的话也确实很有道理。
从辽东叛军中的鲜卑人和乌桓人,还有去年入侵的鲜卑大军那里缴获最多的,就是战马。两次大战,缴获的马匹不下十万匹。而辽东诸胡联军手中,金银之类的缴获极多。
正是因为这些战利品的存在,幽州军,尤其是幽州骑兵的扩充才这么快。不但骑兵的战马得到了极大的补充,让整个幽州军骑兵都做到了一人双马的配备,而且步兵大军之中也都有了相当足备的骑兵编制。
更重要的是,民间的畜力使用率一下提升了近十倍!
商人需要马,即便有水运之利,但大部分商路还是要用脚踩的;农民也需要马,牛马都能拉犁,牛马犁翻地的速度比人力犁高出不知多少。辽东之战后,幽州的繁荣,未尝不是因为胡人慷慨的馈赠。
李翊笑道:“无论是辽东平叛之战,还是这两年的鲜卑人南侵,敌人都是轻骑入侵,携带的财物并不多。但是鲜卑人作为草原霸主,其富庶是可以想象的。如果我们征服草原,这一仗还是很有些赚头的。”
张飞一拍大腿,高声附和道:“就是这个理儿,跟着大哥打仗,从来就没吃过亏。”
武将们都是点头,文臣们虽然觉得李翊这话只提获胜,没提战事不利或胶着该当如何,未免有些不妥。却也不好接茬。
寇准身为文臣之首,又是个直来直去的性子,倒是没那么多顾虑,皱眉道:“主公此言差异,您自己也说了,无论是辽东之战,还是鲜卑人的南侵,都比较特殊。辽东平叛之战,胡人是受邀助战而来,只要面对面的打一场,从正面压倒他们就可以了。我幽州军都是百战精锐,装备精良,面对面作战,怕过谁来?至于鲜卑人的南侵,我军是守御疆土,再加上又有主场作战的地利,轻松获胜也是理所当然。”
“然而……”
他话锋一转道:“如果我们大举北征,鲜卑人未必肯与您进行决战。正如熹平六年的那一场大战,汉军出塞,檀石槐立刻率众远遁,待汉军势头用尽,再大举合围。若是鲜卑人慑于主公威势,故技重施,我进敌退,我退敌返,这场战事势必旷日良久,纵有缴获,又焉能弥补消耗?”
李翊点点头,寇准的顾虑很有道理。游牧民族是真正的游击战大行家,骑射无双什么的,只是后世鞑虏的自我吹嘘罢了。全民皆兵,凭借机动力和敌人周旋,这是在先秦两汉时代,草原蛮族唯一的武器。
历数汉军对匈奴或鲜卑打的败仗,基本上都是这个套路,反击,敌人且战且退,诱敌深入,等到汉军的补给线拉长到一定程度,四方援军齐至,汉军寡不敌众,补给也跟不上,最后惨败而归。
至于汉军为什么不吃一堑长一智,李翊也不是很确定,大概就是形势不容易判断吧?毕竟胡骑入寇,都是带着家小的,追击的汉军可能会有种很快就能追上的感觉。
有的时候这种感觉是真的,有的时候是胡虏的计谋,甚或胡虏本身也不确定,到底会不会有援兵赶来帮忙。
这是李翊来到东汉这六年来的见闻结合以想象推断出来的。如果被他猜中了,那仗就会变得非常难打,任何一个军事统帅都不会喜欢擅长游击作战的对手,何况还是在草原上和强大的汉军玩了几百年捉迷藏的胡虏呢?
但李翊既然决定北征,也是有他的把握的。事实上,自从来到这个时代开始,他就一直在为北征草原做准备。这些年来,李家商会的商队常年行商北方大草原,几乎遍及每一个鲜卑部落,可不仅仅是去做生意的,更重要的目的就是了解草原的风土人情,以及搜集草原各地的情报,绘制草原地图。
经过将近六年的准备,这些情报已经搜集的差不多了。如果说到对草原地理情况的了解,鲜卑人恐怕都难以跟他相比。
因此,当李翊拿出那一份草原地形以及部落分布的地图时,所有的幽州文武都惊呆了。
至此,反对北征的声音彻底低了下去,不是被李翊强行压制,而是他们没有了反对的理由。
看着再无多言的麾下文武,李翊站起身,在地图上指点出了几个战略方向,然后手猛地向下一挥,断喝道:“如今我大军兵精粮足,待到冰雪消融之时,就是我军向大草原发动全面进击,以泰山压顶之势,一举平定大草原之日!”
………………
计议既定,幽州庞大的战争机器开动起来。
作为大汉国军方实力最强的将领,李翊及其麾下的幽州军是整个朝廷关注的焦点。幽州军才一动作,情报就以最快的速度传播开来。
洛阳。
“幽州军大规模往长城方向调动?目标呢?终于要北上了么?这下可以松一口气了。”大将军府何进中,幕僚们奔走相告,弹冠相庆,连赵岐这样的稳重人,都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神情。
如今正是他们计划中废黜天子,另立新皇的关键时刻,而百战百胜、拥兵十万、坐镇幽州的卫将军李翊,无疑是大将军何进的心腹之患。这是李翊在过去几年中的连年征战却从无败绩的战功带来的震慑力。
只要李翊没有动静,那十万大军就是悬在他头顶的铡刀,随时会落下来伤到他。
“如今这个危险消除,看来要加快准备的步伐,让皇后催促天子早日北上河间国祭祖了……”何进如此想着。
听到李翊有大举北征草原的意思,高兴的不仅仅是大将军何进,还有各大门阀世族。
绝处逢生!
枯木逢春!
大汉朝的京师中,一片欢腾。名士们挖空心思,用尽毕生所学,却也无法形容这个奇迹般的神转折!
“天命!这是天命啊!”袁府中,袁隗双手高举向天,激动得热泪盈眶,不能自已。
自光中平元年开始,汝南袁氏就陷入了仿佛无穷尽的噩梦之中。他袁隗一次次的谋划,却最终都功亏一篑,只能坐看李家一天天的坐大。
今天,曙光终于出现了!
袁隗很清楚,只要李翊的幽州军北上,就会陷入战争的泥潭,最终被拖垮,彻底覆灭。而那一天,就是他袁氏重新崛起的日子。
“天不亡大汉,大汉中兴有望了!”袁隗的欢呼引起了众多共鸣,一时间,袁府内的气氛热烈之极,就像是李翊已经覆灭,他们又重新掌控了朝廷一般。
这样的气氛,令得袁隗也不由微微醺然,不经历风雨,见不到彩虹,这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真是太美好了。()
本书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