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小说 > 召唤之三国霸业

第0260章 蓝水之梦

    徐茂公七人不愧是能人,一个个不但在智谋上超人一等,就是在内政方面,也是极其的擅长。他们仅仅用了五天时间,就把李翊提出来的几个大方向上的方略,变成了有血有肉、切实可行的具体条文,这些条文是如此之多,哪怕使用了由蔡邕主持、最近才造出来的新式纸张书写,字体还是蝇头小楷,也足足有成年人巴掌宽那么厚的一本,以及徐茂公滔滔不绝的解释说明,外加各种请示。

    “屯田、安民,一体而同,也是整个新政的基础,均田、薄赋固然是善政,却不能操之过切,意图一蹴而就,以绩之见,恢复兵制和养士之事,也需得着落在这上面……屯田、尚武之事,亦是同理……”

    李翊提出的尚武理念,其实是以后世的民兵制度为蓝本的。作为共和**人,对于共和国的兵役制度,自然还是有一些了解的。

    然而,徐茂公等人却不知道这些,但他们都是博学之士,很快就从前朝找到了依据。原来,在秦朝和西汉时代就有类似的制度。

    在先秦和西汉的初期,由于人口有限,可是战事又非常频繁,为了应对这种情况,秦代至西汉前期的兵役制度以郡县普遍征兵制为主。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之下的户籍什伍制度,国家直接控制了以“户”为单位的“编户齐民”,按伍、什、里、乡、县逐级管理。籍隶于什伍的编户齐民是征兵的主要对象。汉循秦制,略有损益。

    按照这个兵役制度,全国范围内的成年男子都有当兵的义务,每年由各郡国按年龄征集起来服兵役,郡国的尉官负责征集与训练,谓之“都试之制”。这样征集起来的士兵,在郡国就是郡兵,负责境内治安。

    此外,还有轮流宿卫京师和屯戎边境的义务,二者合计。一般人各二年,定期替代。当他们宿卫京师时,就是中央军;当他们戎守边境的时候,就是边防军。

    除了天子身边常备的御林军之外。当时全国的部队在训练和装备上,都没有太大不同,只有实战经验会有所差距。

    这些士兵都不是职业的,结束兵役之后,就是普通的百姓。所以,秦、西汉时期,民间的尚武之风极浓,在边境地带,随便组织起一群百姓,就能以之成军,抵御外寇。

    到武帝以后,对外战争频仍,征兵的主要对象——个体小农纷纷破产,户籍制度也受到破坏。兵源不足,征兵制逐渐衰落。

    从东汉开始,由于国力不复从前,兵制也随之崩坏,都试之制取消,郡兵改以招募方式和从刑徒选拔来替代,民间尚武之风犹存,但军队的战斗力却大为下降。

    时值乱世,李翊提出恢复秦汉兵制,对徐茂公、贾诩这样心怀大志。致力于寻找雄主,并辅助之的人来说,无异于一剂强心剂,他们自然要尽心竭力将政略加以完善。

    “不应该一开始就均田薄赋。在幽州有着上百万的流民和贼众,他们虽然多属无辜,被挟裹而来,但终究不能将其视为与普通百姓一般,须得加以分化,绩以为。屯田之处,可将田赋设为六成……”

    “六成?”李翊微微一怔。

    “依照主公的初衷,新选拔出来的官吏,从县令到亭长,都由将军府和州牧府直辖,这样一来,就省去了中间环节,屯田的百姓,除了上缴州牧府的税赋之外,不用再缴纳任何支出,税负看起来很重,实际上比从前还要轻上不少呢。”

    徐茂公他们这种谋士型人才,跟郑玄、蔡邕等名士最大的不同,不是智商或者才华,而是对实务和熟悉程度。换成那些名士,听了李翊的新政方略,八成也是要拍手叫好的,却不可能提出真正行之有效的策略,更别提说出田赋与百姓实际负担的区别了。

    “原来是这样。”李翊点点头。

    “幽州由乱及治,对刚刚变换身份的百姓来说,能有条活路就已经让他们心存感激了。当然,人心不足,待到两三年之后,或许民间会有怨言,但主公也可相应的设下逐年减免的章程。”

    刚进来的时候,徐茂公尚且一脸疲惫,但说着说着,他脸上就泛起了红光,也不知是说得兴起,还是因为策略被全盘采纳而感到激动。

    “强兵、养士之策也应该与屯田之策配合。如果服兵役者可减免税赋,主公还担心民间对从军不踊跃么?主公还可定下战功授田之策,以激励军中士卒,此外,主公既有意开启明智,使治下之民皆知书达理,同样也可在减免税赋上做文章……”

    “主公既然想让幽州大学扬名天下,发挥影响力,那前期的宣传也不能少,如今各地的叛乱,除了西凉之外,基本上都被剿灭了,大汉朝也算是进入了相对安定的时期。而主公组建的李氏商会行商全国,可使他们在行商之时,顺带着宣传。”

    “便依先生。”李翊长吁了口气,果然是术业有专攻啊。

    有了徐茂公等一干谋士幕僚,内政这方面,自己就可以彻底省心,当个甩手掌柜了,只要说个大致的方略,自动就完善细节,这才是一方诸侯的待遇啊。

    内政方面的麻烦事情解决了,自己终于可以将精力放在军务上了。

    在去年剿灭黄巾回到幽州之后,在冬天虽然对军事上做了一个比较全面的安排,但当时毕竟没有形成统一的制度,再加上今年一年的发展,之前的制度就有些跟不上幽州发展的形式了。

    尤其是今年在出征辽东的时候,李翊更是感觉到幽州军一个很大的不足,那就是后勤运输。

    作为一个穿越者,李翊非常清楚,打战打的就是综合实力。而具体到一场具体的战争中,这打的就是后勤了。

    在今年出征辽东的时候,幽州军数次陷入缺乏粮草的尴尬境地,这给大军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原本,以幽州去年的积蓄,是能够支撑他的东征的。但是,从西部五郡到辽东糟糕的道路,严重拖累了后勤运输。

    可以说,从西部五郡运粮草到辽东,运输一斤,在路上消耗的,足足有两斤,甚至更多。毕竟都只能靠人搬马托,消耗实在是太大了。

    在这一年中,李翊也考虑过很多次这个问题。事实上,从西部五郡运粮草到辽东,最便捷最节省的方式莫过于海运。要是有足够的运输船只,粮草从泉州的漂渝津上船,通过沽水、渤海,可以非常方便的运到辽东,然后沿白狼水(渝水)可以运输到昌黎,沿大辽水可以运输到辽队,然后甚至可以通过小船直接运输到辽阳和襄平等地。

    李翊计算过,如果通过这样的运输方式,可以将运输过程中的粮草损耗降低百分之九十五!

    这是一个非常恐怖的数字。尤其是考虑到巨大的运输量,这其中的潜力更是巨大。

    只是,幽州并没有大规模的船队,更没有能够押运船队的水军,李翊只能弃水运这个方便快捷的运输方式不用,而通过陆路运输。

    可李翊非常清楚,发展水运是必须的,这是关系着他未来霸业的大计。

    不只是水运,组建水军,准确的说是海军,也是必须的。虽然说在三五年甚至是十年之内,大规模的水战还不太可能发生,但海军毕竟是一个技术兵种,短期内是很难形成战斗力的。这根陆军不同,拉起一支人马,通过三五个月的训练,就可以勉强拉上战场了。一支优秀的海军,没有十年甚至是更久的积淀,根本不可能。

    因此,这一次李翊召集军队方面的人员召开会议的时候,成立海军的事情被他作为首要之务提出来。

    李翊直接指定程普作为即将成立的海军指挥官,韩当作为他的助手。

    对于这样的任命,众人没有任何疑义,因为除了这两人,其他人根本不懂水战。太史慈倒是懂一点儿,但他现在是李翊的亲卫将领,在找到另外一个人代替之前,李翊还不想将他放出去。

    对于发展海军,李翊坚持的是小步快跑的策略。最初成立的幽州海军,规模并不大,只有三千人。全是从幽州军全军中挑选的精锐之士,尤其是一些精通水性的士卒,更是首先被挑选出来的。

    按照李翊的决定,在漂渝津建立幽州海军的大本营,这里将成为未来幽州海军的中枢之地。

    尽管李翊的计划非常宏伟,但摆在幽州海军面前的现实却是严重缺乏船只,他们暂时只能使用一些小船只训练。

    但是,李翊对于海军的投入,却是完全的不吝啬成本。他不但直接投入两亿钱,用于制造漂渝津海军基地,还计划投入更多的钱,用于制造海军舰船以及其它武器器械。

    至于幽州海军的舰只,李翊完全没打算采用这个时代的船只,他直接花了五十万功绩点,找系统兑换了后世风帆战舰的设计图纸。这让他的功绩点差点再次清零。

    之所以如此不吝成本,李翊完全是为了他前世时中国人的那个蓝水之梦,在这个时空,他决定从如今就开始改变汉人的思维观念。()

    本书来自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