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二章:财政计划
陆承启也知道,若是按照以往的造船办法,直接征集船匠,使用徭役之法,倒也不用支付船匠报酬。这么一来,造船木材不需要花钱,船匠工钱不需要支付,就连建造船坞占地,都可以用一句官府征用,根本不需要任何补偿就能占用民地。
可陆承启来自后世,知道被征地的痛苦,便下旨给占用民地的百姓,以市场价的补偿。再加上数以千计的船匠工钱,国库拨给的第一期三百万贯,其实是撑不了多久的。
稍微知道了钱财是如何如流水般花去的,陆承启也稍稍有些不安。不过,通过禁军置换厢军,强化自己兵权的计划不能半途而废。厢军实在过于糜烂,不整顿一番,还不如就地解散。没有战斗力的军队,只是朝廷用钱养着一群废人。既不能为社会增添贡献,反而消耗国力。
陆承启计划着,把厢军整顿之后,让禁军和厢军的战斗力接近之后,便要进行防守反击契丹人了。在现如今的敌人之中,辽国是大顺最强大的对手,也是可能让大顺陷入险境的危险对手。先前能打赢幽州城下那一战,不过是靠着偷袭,以及对手的愚蠢。把胜负手寄托在对手的愚蠢上,未打便输了一半。
再说了,加强自己的军权,不管是对大顺,还是对自己坐稳皇位,都是极为有利的。要想彻底推动整个国家商业化,拥有强大的军权,百利而无一害。只是大顺现在军队已然超过六十万人,除去二十万辅兵,还有四十万战兵。如此庞大数量的军队,每年消耗的粮饷,都是惊人的。在土地出产不丰的年代。养这么多兵等于穷兵黩武。
陆承启用监察司调查过,几乎二十个农民才能养一个兵,这个比例已经非常大。虽然大顺现在已经有过亿百姓,可农民只有八千万左右。大顺农民所交赋税,除了养兵之外,还要用在各个方面。所以并不是兵越多越好。养兵这么多,随时能把大顺拖入财政崩溃的深渊。
陆承启仔仔细细地看完了户部呈上来的奏折,用了几乎小半个时辰。把奏疏合起来之后,陆承启才缓缓地说道:“徐卿所虑,果然很有道理。”
徐崇光正色道:“陛下,若再如此下去,国库定然没有钱财剩余。若是此刻再有天灾,朝廷无力赈灾,恐怕民怨四起啊!”
徐崇光有这样的想法。也是因为在这个年头,黄河决口是家常便饭。大顺百姓,对于天灾已然有些草木皆兵的感觉。稍稍有些风吹草动,黄河沿岸百姓就要离乡背井,这日子过得苦不堪言。要是朝廷不进行赈济灾情的话,民怨四起还算是轻的,毕竟灾情过后,灾民为了生存。可是什么都做得出来。
陆承启点了点头,先让贴身内侍给站了许久的徐崇光搬来一张椅子坐下。才慢慢地说道:“国库钱银不够,古往今来,不过是开源节流。朕以为,节流可以建立一个财政计划,先预算一下明年的财政支出和收入。减免一些不必要的开支,为朝廷节省一些是可行的。”
徐崇光做过户部尚书。也算是个“专业人士”,对于陆承启的话,并不难理解,当即表示赞同。
陆承启继续说道:“开源的话,朕还是认为。还是要发展商业,才能增加国库收入。若无商业,那经济便是死水一盆,定然是不行的。”
作为士绅的代表,徐崇光是有些看不起商人的。可不知为何,作为一国之君,实际上最大的地主,居然要培养能动摇自己根基的另一个阶级,简直是有点匪夷所思!
可在庞大的商税面前,不仅是徐崇光,其他官员都妥协了。要是国库没有钱,连俸禄都发不出。再加上小皇帝泯灭人性的监察司无所不在的监督,连灰色收入都没有,那官员岂不是要饿死?在自身利益和发展商业之间,以徐崇光为代表的官绅阶级还是妥协了。
徐崇光的想法是,要是控制得好,这些商人是翻不起什么风浪的。徐崇光是不会知道,等到商人阶级强大以后,他们要求的就不只是财富了,而是在政治上的诉求。
再加上陆承启的推波助澜,这样的时日,还会远吗?少则十年,多则二三十年,大顺肯定是另一番景象。再配合最为初级的工业体系,地主阶级被极度削弱,是可以预见的。至于地主阶级的下场,肯定是被淹没在商业浪潮之中的。先进生产力肯定会淘汰落后的生产力,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当然了,没有这个认识的徐崇光不会知道,一时的心软,居然让历史的发展,进入到了另一条轨道之中。
徐崇光也算是比较务实,认真询问了如何发展商业。陆承启则拿出了资本主义萌芽的那套,信誓旦旦地说道:“开工厂,兴海贸,同时保证百姓有足够的消费能力……”
徐崇光听得云里雾里,其实陆承启也是一知半解。不过他知道,只要放任商人自行发展,那商业的繁荣绝对势不可挡。先做一会守夜人,再进行国家调控,便能把商业扶植起来。只要商业发展起来了,再用商业、工业反哺农业,那大顺就真正的走上了正轨。
只是怎么操作,陆承启先前没有关注过这个内容,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了。好在他是权力至高无上的皇帝,说一不二。再增强自己手中的兵权,那大顺就乱不起来。
只要商业起来了,那些地主官绅见识到土地产出,远不及商业所带来的收益,那地主阶级自身便会瓦解。地主阶级瓦解之后,土地兼并就会有一定程度的缓解。但如果想彻底消灭土地兼并,进行土地改革是必须的。可要进行土地改革,不是轻飘飘的一句话,而是要杀人的。地主肯定不会轻易交出手中的土地,如何软硬兼施逼迫他们交出土地,这是陆承启以后要头疼的事。
现在陆承启的模版,只有后世天、朝。没办法,自幼在红旗下长大的他,对自己国家的政权形式是最熟悉的。要是按照外国的经验,能不能成都是两说。只是现在陆承启的思路不甚清晰,说的话自己都不是很了解,徐崇光听得也很费力。
“等等,陛下所说的海贸,老臣能了解,可工厂又是什么?”徐崇光十分不解地说道。
陆承启想了想,说道:“便是大型作坊,不过非学徒制,而是雇佣制。比如印刷作坊,成了工厂之后便是印刷工厂。工厂用合同雇佣员工,并提供员工工钱。员工则在上班时间,为工厂创造价值。这便是工厂的形式,通过集中生产力,提高劳动效率,便能赚大钱……”(未完待续。)u
</br>
可陆承启来自后世,知道被征地的痛苦,便下旨给占用民地的百姓,以市场价的补偿。再加上数以千计的船匠工钱,国库拨给的第一期三百万贯,其实是撑不了多久的。
稍微知道了钱财是如何如流水般花去的,陆承启也稍稍有些不安。不过,通过禁军置换厢军,强化自己兵权的计划不能半途而废。厢军实在过于糜烂,不整顿一番,还不如就地解散。没有战斗力的军队,只是朝廷用钱养着一群废人。既不能为社会增添贡献,反而消耗国力。
陆承启计划着,把厢军整顿之后,让禁军和厢军的战斗力接近之后,便要进行防守反击契丹人了。在现如今的敌人之中,辽国是大顺最强大的对手,也是可能让大顺陷入险境的危险对手。先前能打赢幽州城下那一战,不过是靠着偷袭,以及对手的愚蠢。把胜负手寄托在对手的愚蠢上,未打便输了一半。
再说了,加强自己的军权,不管是对大顺,还是对自己坐稳皇位,都是极为有利的。要想彻底推动整个国家商业化,拥有强大的军权,百利而无一害。只是大顺现在军队已然超过六十万人,除去二十万辅兵,还有四十万战兵。如此庞大数量的军队,每年消耗的粮饷,都是惊人的。在土地出产不丰的年代。养这么多兵等于穷兵黩武。
陆承启用监察司调查过,几乎二十个农民才能养一个兵,这个比例已经非常大。虽然大顺现在已经有过亿百姓,可农民只有八千万左右。大顺农民所交赋税,除了养兵之外,还要用在各个方面。所以并不是兵越多越好。养兵这么多,随时能把大顺拖入财政崩溃的深渊。
陆承启仔仔细细地看完了户部呈上来的奏折,用了几乎小半个时辰。把奏疏合起来之后,陆承启才缓缓地说道:“徐卿所虑,果然很有道理。”
徐崇光正色道:“陛下,若再如此下去,国库定然没有钱财剩余。若是此刻再有天灾,朝廷无力赈灾,恐怕民怨四起啊!”
徐崇光有这样的想法。也是因为在这个年头,黄河决口是家常便饭。大顺百姓,对于天灾已然有些草木皆兵的感觉。稍稍有些风吹草动,黄河沿岸百姓就要离乡背井,这日子过得苦不堪言。要是朝廷不进行赈济灾情的话,民怨四起还算是轻的,毕竟灾情过后,灾民为了生存。可是什么都做得出来。
陆承启点了点头,先让贴身内侍给站了许久的徐崇光搬来一张椅子坐下。才慢慢地说道:“国库钱银不够,古往今来,不过是开源节流。朕以为,节流可以建立一个财政计划,先预算一下明年的财政支出和收入。减免一些不必要的开支,为朝廷节省一些是可行的。”
徐崇光做过户部尚书。也算是个“专业人士”,对于陆承启的话,并不难理解,当即表示赞同。
陆承启继续说道:“开源的话,朕还是认为。还是要发展商业,才能增加国库收入。若无商业,那经济便是死水一盆,定然是不行的。”
作为士绅的代表,徐崇光是有些看不起商人的。可不知为何,作为一国之君,实际上最大的地主,居然要培养能动摇自己根基的另一个阶级,简直是有点匪夷所思!
可在庞大的商税面前,不仅是徐崇光,其他官员都妥协了。要是国库没有钱,连俸禄都发不出。再加上小皇帝泯灭人性的监察司无所不在的监督,连灰色收入都没有,那官员岂不是要饿死?在自身利益和发展商业之间,以徐崇光为代表的官绅阶级还是妥协了。
徐崇光的想法是,要是控制得好,这些商人是翻不起什么风浪的。徐崇光是不会知道,等到商人阶级强大以后,他们要求的就不只是财富了,而是在政治上的诉求。
再加上陆承启的推波助澜,这样的时日,还会远吗?少则十年,多则二三十年,大顺肯定是另一番景象。再配合最为初级的工业体系,地主阶级被极度削弱,是可以预见的。至于地主阶级的下场,肯定是被淹没在商业浪潮之中的。先进生产力肯定会淘汰落后的生产力,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当然了,没有这个认识的徐崇光不会知道,一时的心软,居然让历史的发展,进入到了另一条轨道之中。
徐崇光也算是比较务实,认真询问了如何发展商业。陆承启则拿出了资本主义萌芽的那套,信誓旦旦地说道:“开工厂,兴海贸,同时保证百姓有足够的消费能力……”
徐崇光听得云里雾里,其实陆承启也是一知半解。不过他知道,只要放任商人自行发展,那商业的繁荣绝对势不可挡。先做一会守夜人,再进行国家调控,便能把商业扶植起来。只要商业发展起来了,再用商业、工业反哺农业,那大顺就真正的走上了正轨。
只是怎么操作,陆承启先前没有关注过这个内容,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了。好在他是权力至高无上的皇帝,说一不二。再增强自己手中的兵权,那大顺就乱不起来。
只要商业起来了,那些地主官绅见识到土地产出,远不及商业所带来的收益,那地主阶级自身便会瓦解。地主阶级瓦解之后,土地兼并就会有一定程度的缓解。但如果想彻底消灭土地兼并,进行土地改革是必须的。可要进行土地改革,不是轻飘飘的一句话,而是要杀人的。地主肯定不会轻易交出手中的土地,如何软硬兼施逼迫他们交出土地,这是陆承启以后要头疼的事。
现在陆承启的模版,只有后世天、朝。没办法,自幼在红旗下长大的他,对自己国家的政权形式是最熟悉的。要是按照外国的经验,能不能成都是两说。只是现在陆承启的思路不甚清晰,说的话自己都不是很了解,徐崇光听得也很费力。
“等等,陛下所说的海贸,老臣能了解,可工厂又是什么?”徐崇光十分不解地说道。
陆承启想了想,说道:“便是大型作坊,不过非学徒制,而是雇佣制。比如印刷作坊,成了工厂之后便是印刷工厂。工厂用合同雇佣员工,并提供员工工钱。员工则在上班时间,为工厂创造价值。这便是工厂的形式,通过集中生产力,提高劳动效率,便能赚大钱……”(未完待续。)u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