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农业、商业、学校
击败了高句丽人后,卫朔终于腾出手来可以好好规划一下广阔的辽南地区。如今加上张统从带方、乐浪两郡迁徙而来的三万汉人,如今聚集在辽东半岛南部的汉民共有近七万人,若是再加上两万高句丽俘虏,整个辽南聚集了近十万人。
大战一结束,卫朔就与麾下幕僚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春耕,由于使用了新式耕具,再加上马耕技术的推广,使得近万青壮辽民竟然开垦了超过八百万亩土地。
根据卫朔和众人商量好的计划,所有辽民都将被安置在地广人稀的辽南、辽东。此时的辽南、辽东根本没有多少人,只有西安平一个县城,很多地方都是无主荒地,区区七八万人口轻轻松松就消化掉了,也省去了‘打土豪’的麻烦。
在这里推行均田制,卫朔一点儿也不担心受到阻力。在安置迁民的一、两个月中卫朔与麾下最重要的就是统计户籍、丈量土地。
经过统计,在辽东卫朔麾下聚集了一万七千余户,共七万两千余人。这里面还包括从带方、乐浪迁徙来的以及最近一段时间从辽东西部自发逃过来的流民。卫朔看着手上的统计数据,不禁有些欲哭无泪。
整个辽南的总人口甚至比不上徐州辖下的一个县的人口多,要知道这可是辽地两个郡外加一个县的总人口。就这还要算上从幽州各地逃难而来的流民,要不然真不知会有多惨。
到了五月左右,随着各地的丈量统计和安置都完成的差不多了,卫朔准备在辽南实行均田制。官府招募流民到南边开荒的消息,一下子在西安平内传扬开来。大量聚集在此地的流民顿时像炸了锅一般,纷纷聚集在县府门口打探消息。
“大郎,大郎,快带我去看看!这消息是从哪里来的?”县城内一个破落的房屋中,一位上了年纪的老者从屋内探出身子,直朝门外喊道。
一个年轻汉子闻声,从外面匆匆跑了回来,边跑最终边喊道:“阿爹,县府门口都张贴了告示!怕我等看不懂,官府还专门派人在一边宣读,现在正有许多人聚集在县府门口听讲呢!我这不是担心阿爹着急,特意回来叫您了吗?”
年轻汉子说完,忙上前搀扶住出门的老者,两人便要出去看那告示。这时,从屋内走出一个老婆子,开口道:“我说老头子,你都一大把年纪了还去凑什么热闹?!让咱家大郎去听听不就得了?万一人多挤着碰着你了,咋办?”
那老者回头瞪了自家老婆子一眼道:“你一个妇道人家懂什么?!幕民分田乃是关系到我等庶民生死存亡的大事,作为家主我若不亲眼看一看如何能放下心来?”
“哎呀,爹,娘你们就别争了,再晚一会儿,说不定官府就讲完了!”老婆子还没说什么,旁边的年轻汉子却等不急了。
老者一想起告示的事,就熄了与自家婆娘争吵的心思,在儿子的陪伴下疾步朝县府走去。当老者与儿子赶到的时候,县府门口已聚集了大量前来打探消息的流民。因为来晚了,老者一边听还一边向周围的人打探前面的内容。
“官府说了,每户人家至少分三百亩荒地,耕马一匹,还有一套新式耕具!除了田地外,马匹、耕具都算是官府借给我们的,等秋收之后,各家根据收成缴纳一定的粮食作为偿还。当然了,不是一定要今年全部偿还,如果今年收成不是很好,债务还可以往后延迟三到五年。”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这没什么好说的!官府既然肯借给我们马匹与耕具,就已经算是仁至义尽了!老朽只关心官府规定的税赋是多少?”老者不关心还债的事,他只担心官府收取过多的赋税。
那人见问税赋的事,顿时脸上露出一丝兴奋之色道:“呵呵,老丈有所不知,卫大人体恤我等流民生活不易,特意将每亩佃租下降至十五税一!”
那老者闻言不禁动容,道:“真是十五税一?”
“嘁!这等大事我还能骗你不成?不信你问周围人?”
这时,四周的流民纷纷点点头,证实那人并未诓骗老者。不料,老者却一下子热泪盈眶,多少年了,自文景之后,农民赋税从未降至今天这么低过。像他这样的佃户流民,祖祖辈辈四处与人当佃户,如无根之木般苦熬了这么许多年,不成想临了在他的身上,拥有了祖辈梦寐以求的土地。
……
另外,鉴于辽南地理的特殊性,卫朔在营建中旅顺港内设立了市舶司,将统一管理辽地对外贸易事宜。根据规定,辽地将统一关税,按不同商品在交易时一次性征收不等的交易税,之后商品就可以在辽南自由通行,而不必再行缴纳税赋。
此举旨在活跃辽地的商业,作为现代人,卫朔深知无农不稳、无商不富、无工不强的道理。因此在均田制走上正轨,辽地农业发展初步稳定后,卫朔就把注意力放在了郡内的商业发展上。
“主公,将盐铁实行官府专卖我等可以理解,可为何还要将茶叶也划入其中呢?”
鲁昌、韩寿等人有些不理解卫朔为何执意将不起眼的茶叶也列入官府专卖,在他们看来,茶叶一年的税赋不过几万钱根本不值得如此大费周章。魏晋时期因茶叶尚未向下层百姓普及,使得众人都不看好茶叶的税收前景,但卫朔却不这样看。
他相信随着时间推移,茶叶早晚会像盐一样成为百姓家中必不可少的日用品,再说草原胡族同样对茶叶需求量极大,现在提前将茶叶列专卖,日后说不定可以作为制衡胡人的手段。
为了打消诸人的疑虑,眼下卫朔还是十分耐心的向众人解释道:“在座诸位应该都品尝过崂山的炒茶,都知道它是有多么的吸引人,我相信茶叶早晚会像食盐一样成为百姓日常离不开的消费品。现在将其列为专卖产品,就是为了避免日后产生麻烦。”
尽管卫朔这个理由有些牵强,可众人考虑到主公一贯正确,只好选择了顺从。处理好农业、商业方面的事情后,卫朔就把注意力放在了教育上。为了培养后备人才,卫朔准备在辽南设郡、县、乡三级学校。
凡辽地百姓,家中有超过六岁的孩童,无论男女都可免费入乡学,接受蒙学教育;六年之后,通过考试可入县学;再过三年,就可参加郡学入学考试;如果学子顺利通过了郡学毕业考试,又拿到了州学入学通知,将来可以到州学学习。
按照卫朔的设想,只有从州学出来的学子,才有资格参加日后官府举行的文官招募考试。卫朔吸取了历史上历代科举经验,将官员考试与学业考试完全分开来。在历史上,官府正是没有将二者区分开来,才使得科举制渐渐走入了歧途。
今后在辽南,只要学子从州学毕业,就取得了相应的学位等级,就可以凭此从事相应的职业。而要想做官,则必须参加官府一年一度举行的科举考试,只有通过了科举考试才有资格做官。
为了筹建各级学校,卫朔让刚刚投奔自己的平原刘讚、会稽朱左车、太山胡毋翼、鲁国孔纂担任辽东学政一职,专门负责各级学校筹建过程中的一切事宜。刘讚与其他世家名士不同,是这个时代不多的精通儒学之辈。再加上会稽朱左车、太山胡毋翼、鲁国孔纂三人协助,相信用不了多久,辽东各地就会建满学校。
</br>
大战一结束,卫朔就与麾下幕僚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春耕,由于使用了新式耕具,再加上马耕技术的推广,使得近万青壮辽民竟然开垦了超过八百万亩土地。
根据卫朔和众人商量好的计划,所有辽民都将被安置在地广人稀的辽南、辽东。此时的辽南、辽东根本没有多少人,只有西安平一个县城,很多地方都是无主荒地,区区七八万人口轻轻松松就消化掉了,也省去了‘打土豪’的麻烦。
在这里推行均田制,卫朔一点儿也不担心受到阻力。在安置迁民的一、两个月中卫朔与麾下最重要的就是统计户籍、丈量土地。
经过统计,在辽东卫朔麾下聚集了一万七千余户,共七万两千余人。这里面还包括从带方、乐浪迁徙来的以及最近一段时间从辽东西部自发逃过来的流民。卫朔看着手上的统计数据,不禁有些欲哭无泪。
整个辽南的总人口甚至比不上徐州辖下的一个县的人口多,要知道这可是辽地两个郡外加一个县的总人口。就这还要算上从幽州各地逃难而来的流民,要不然真不知会有多惨。
到了五月左右,随着各地的丈量统计和安置都完成的差不多了,卫朔准备在辽南实行均田制。官府招募流民到南边开荒的消息,一下子在西安平内传扬开来。大量聚集在此地的流民顿时像炸了锅一般,纷纷聚集在县府门口打探消息。
“大郎,大郎,快带我去看看!这消息是从哪里来的?”县城内一个破落的房屋中,一位上了年纪的老者从屋内探出身子,直朝门外喊道。
一个年轻汉子闻声,从外面匆匆跑了回来,边跑最终边喊道:“阿爹,县府门口都张贴了告示!怕我等看不懂,官府还专门派人在一边宣读,现在正有许多人聚集在县府门口听讲呢!我这不是担心阿爹着急,特意回来叫您了吗?”
年轻汉子说完,忙上前搀扶住出门的老者,两人便要出去看那告示。这时,从屋内走出一个老婆子,开口道:“我说老头子,你都一大把年纪了还去凑什么热闹?!让咱家大郎去听听不就得了?万一人多挤着碰着你了,咋办?”
那老者回头瞪了自家老婆子一眼道:“你一个妇道人家懂什么?!幕民分田乃是关系到我等庶民生死存亡的大事,作为家主我若不亲眼看一看如何能放下心来?”
“哎呀,爹,娘你们就别争了,再晚一会儿,说不定官府就讲完了!”老婆子还没说什么,旁边的年轻汉子却等不急了。
老者一想起告示的事,就熄了与自家婆娘争吵的心思,在儿子的陪伴下疾步朝县府走去。当老者与儿子赶到的时候,县府门口已聚集了大量前来打探消息的流民。因为来晚了,老者一边听还一边向周围的人打探前面的内容。
“官府说了,每户人家至少分三百亩荒地,耕马一匹,还有一套新式耕具!除了田地外,马匹、耕具都算是官府借给我们的,等秋收之后,各家根据收成缴纳一定的粮食作为偿还。当然了,不是一定要今年全部偿还,如果今年收成不是很好,债务还可以往后延迟三到五年。”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这没什么好说的!官府既然肯借给我们马匹与耕具,就已经算是仁至义尽了!老朽只关心官府规定的税赋是多少?”老者不关心还债的事,他只担心官府收取过多的赋税。
那人见问税赋的事,顿时脸上露出一丝兴奋之色道:“呵呵,老丈有所不知,卫大人体恤我等流民生活不易,特意将每亩佃租下降至十五税一!”
那老者闻言不禁动容,道:“真是十五税一?”
“嘁!这等大事我还能骗你不成?不信你问周围人?”
这时,四周的流民纷纷点点头,证实那人并未诓骗老者。不料,老者却一下子热泪盈眶,多少年了,自文景之后,农民赋税从未降至今天这么低过。像他这样的佃户流民,祖祖辈辈四处与人当佃户,如无根之木般苦熬了这么许多年,不成想临了在他的身上,拥有了祖辈梦寐以求的土地。
……
另外,鉴于辽南地理的特殊性,卫朔在营建中旅顺港内设立了市舶司,将统一管理辽地对外贸易事宜。根据规定,辽地将统一关税,按不同商品在交易时一次性征收不等的交易税,之后商品就可以在辽南自由通行,而不必再行缴纳税赋。
此举旨在活跃辽地的商业,作为现代人,卫朔深知无农不稳、无商不富、无工不强的道理。因此在均田制走上正轨,辽地农业发展初步稳定后,卫朔就把注意力放在了郡内的商业发展上。
“主公,将盐铁实行官府专卖我等可以理解,可为何还要将茶叶也划入其中呢?”
鲁昌、韩寿等人有些不理解卫朔为何执意将不起眼的茶叶也列入官府专卖,在他们看来,茶叶一年的税赋不过几万钱根本不值得如此大费周章。魏晋时期因茶叶尚未向下层百姓普及,使得众人都不看好茶叶的税收前景,但卫朔却不这样看。
他相信随着时间推移,茶叶早晚会像盐一样成为百姓家中必不可少的日用品,再说草原胡族同样对茶叶需求量极大,现在提前将茶叶列专卖,日后说不定可以作为制衡胡人的手段。
为了打消诸人的疑虑,眼下卫朔还是十分耐心的向众人解释道:“在座诸位应该都品尝过崂山的炒茶,都知道它是有多么的吸引人,我相信茶叶早晚会像食盐一样成为百姓日常离不开的消费品。现在将其列为专卖产品,就是为了避免日后产生麻烦。”
尽管卫朔这个理由有些牵强,可众人考虑到主公一贯正确,只好选择了顺从。处理好农业、商业方面的事情后,卫朔就把注意力放在了教育上。为了培养后备人才,卫朔准备在辽南设郡、县、乡三级学校。
凡辽地百姓,家中有超过六岁的孩童,无论男女都可免费入乡学,接受蒙学教育;六年之后,通过考试可入县学;再过三年,就可参加郡学入学考试;如果学子顺利通过了郡学毕业考试,又拿到了州学入学通知,将来可以到州学学习。
按照卫朔的设想,只有从州学出来的学子,才有资格参加日后官府举行的文官招募考试。卫朔吸取了历史上历代科举经验,将官员考试与学业考试完全分开来。在历史上,官府正是没有将二者区分开来,才使得科举制渐渐走入了歧途。
今后在辽南,只要学子从州学毕业,就取得了相应的学位等级,就可以凭此从事相应的职业。而要想做官,则必须参加官府一年一度举行的科举考试,只有通过了科举考试才有资格做官。
为了筹建各级学校,卫朔让刚刚投奔自己的平原刘讚、会稽朱左车、太山胡毋翼、鲁国孔纂担任辽东学政一职,专门负责各级学校筹建过程中的一切事宜。刘讚与其他世家名士不同,是这个时代不多的精通儒学之辈。再加上会稽朱左车、太山胡毋翼、鲁国孔纂三人协助,相信用不了多久,辽东各地就会建满学校。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