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八十七章:帝师于志宁
但是皇帝身边,总要有那么几个为皇帝着想,为皇帝办事的人,在朝堂之上,支持皇帝的人,这样一来,朝堂的大臣在针对一些事情上才能吵起来,吵着吵着,办法就出来了。
大臣不吵,哪儿有做皇帝的安稳的日子?
李承乾已经打定了主意,要让许敬宗在朝堂上充当这个“皇帝身边红人”的角色。
而且,现如今许敬宗到洛阳去,到时候洛阳的事情传到郑家人的耳朵之中,许敬宗不管怎么说,都讨不到好去,李承乾这也是为许敬宗树里了一个敌人,确保许敬宗不会倒向那些世家。
五姓七宗,说起来在朝堂上有的时候也是休戚与共的,一旦得罪了郑家,许敬宗也就大大的进入了其它人家的眼中,到时候整个大唐全国各地的钱庄都会掀起波澜,那时候许敬宗又要站在哪一边呢?
李承乾在宣政殿之中看着百骑司送来的那些资料,微微一笑。
“来人。”
“奴婢在。”侯在宣政殿外的小黄门走了进来。
“去三省,将于志宁给朕叫来。”李承乾说道。
“是。”小黄门应声而去。
原本在宣政殿之中议事的时候,于志宁的态度就是大事化小,现在结果摆在眼前了,李承乾倒是想要看看于志宁是个什么反应。
倒不是李承乾想要看自己老师的笑话,只是他想让于志宁看看,郑家的郑钧,还有洛阳县令在洛阳城围绕着钱庄,都干了些什么事儿,还有郑钧的儿子郑远富,是如何祸害百姓的。
事情发展成了那般模样,于志宁还希望大事化小吗?
李承乾想要告诉他的老师,有些事情,没有亲眼所见,不知道事实,一旦漏过去了,错过去了,不知道要有多少人要继续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
朝廷大臣做事,是为了朝廷吗?是为了天家吗?说起来,治国齐家平天下,说白了还不是要治理百姓,安稳百姓,最终的目的还不是要让百姓安稳,百姓安稳了,天下才能安稳,才能有朝堂衮衮诸公的好日子过。
百姓不安稳了,不喜欢大唐了,想要推翻大唐,他们哪儿来的安稳日子?
大唐开国至今,皇帝这是第三代,经历前隋的人,还未曾死绝呢。
“臣,于志宁,参见陛下。”于志宁来到宣政殿之中,拱手行礼。
“老师免礼。”李承乾说道:“今日特意将老师照过来,是想请老师看一些东西,不过看完之后,希望老师暂时不要传出去。”
“是。”于志宁拱手应声。
“老师还请到一旁书案前坐下吧。”李承乾说道,随后看向身边的临安,示意临安将自己书案上的这些关于洛阳城的奏报送下去。
于志宁在殿下一侧的书案前坐了下来,而临安则是将那些账本、信件还有奏折全都捧到了于志宁面前。
“于大人,请看。”临安放下之后,回到了李承乾的身边。
李承乾也不再吱声,任由于志宁在下头翻看那些账册之类的东西。
于志宁一开始也是满头雾水,不知道皇帝要他看什么,后来见到了桌子上的账本,心里想着,这事儿之前不是商议过了吗?许敬宗还去了洛阳,虽然没有明说去做什么的,估计就是冲着这事儿去的。
朝中也有一些官员在议论了,这风声已经走露出去了,不知道现如今还坐在这里看这些东西有什么用。
账本于志宁是知道的,但是后来的那些消息还有奏折,于志宁是没有看到过的。
待于志宁看过了账本之后,又去看那些信件和奏折,全都看过之后,于志宁这才发现了这件事情的重要之处,目光之中,满是震惊。
“陛下,这.......”
于志宁抬起头来,看向了李承乾,却发现李承乾正一脸波澜不惊的处理着奏折,听到于志宁的声音之后,这才不急不缓的放下奏折。
“老师这么快就看完啊。”李承乾说道:“但是为了弄到这些东西,可是费了不少功夫啊。”
于志宁听出来了,皇帝这是还记得那天在这宣政殿之中他说的话呢。
可是那个时候,于志宁哪儿知道,事情竟然会严重到这般地步?在郑钧和洛阳县令被处决的时候,他们被行刑,竟然激起了当地百姓对他们所有的怨恨。
一旦涉及民怨,这就是涉及根本了啊。
洛阳城离着关中这才多大距离,那些距离更远的地方呢?
“陛下,先前老臣还未曾得知,洛阳的事情已经到了如此严重的地步.......”于志宁说道。
“这不怪老师,洛阳城那边的消息送到了朕的手中之后,朕也才知道事情会这么严重,那天在宣政殿,你们都在场,临安跟朕说,洛阳那边来人了,他们来长安,送的就是这些东西。”李承乾说道:“朕看过之后,也很恼火,但是朕也很冷静,毕竟关乎到钱财利益,若是真没人惦记,这才是不正常,但是凡事也有个度,有人想要惦记钱庄之中的利益,这是杜绝不掉的,朕知道,但是如此过火,致使朝廷国库亏空,除却钱庄之外,还在当地鱼肉百姓,这就过了,世到如今,老师还觉得,此事能大事化小吗?”
于志宁闻言,连连摇头:“非也,此事不下重手,断不能根治。”
这回,于志宁的态度倒是异常坚决,只是坚决过后,又看向李承乾,问道:“陛下,此事一动,朝中可就要乱上一乱了。”
于志宁也知道,涉及洛阳钱庄的是郑家,五姓七宗之一,别说郑家不干净了,其余的六家,也不干净,一旦动,那就是伤筋动骨,这对于朝廷来说,还是一个不安定的事儿。
“朕知道老师的顾虑,所以今天才让老师过来看这些东西,让老师心中有数,朕已经将许敬宗派遣到了洛阳,如今,朝中能够站在朕这边说话的,怕是只能是老师您了。”李承乾说道。
“臣,万死不辞。”于志宁说道。
于志宁当初在东宫得罪李承乾也是因为性子耿直,中正,现在不在东宫了,性子也是一点儿没变,若是为了天下百姓好的话,得罪人,他是不怕的。
大臣不吵,哪儿有做皇帝的安稳的日子?
李承乾已经打定了主意,要让许敬宗在朝堂上充当这个“皇帝身边红人”的角色。
而且,现如今许敬宗到洛阳去,到时候洛阳的事情传到郑家人的耳朵之中,许敬宗不管怎么说,都讨不到好去,李承乾这也是为许敬宗树里了一个敌人,确保许敬宗不会倒向那些世家。
五姓七宗,说起来在朝堂上有的时候也是休戚与共的,一旦得罪了郑家,许敬宗也就大大的进入了其它人家的眼中,到时候整个大唐全国各地的钱庄都会掀起波澜,那时候许敬宗又要站在哪一边呢?
李承乾在宣政殿之中看着百骑司送来的那些资料,微微一笑。
“来人。”
“奴婢在。”侯在宣政殿外的小黄门走了进来。
“去三省,将于志宁给朕叫来。”李承乾说道。
“是。”小黄门应声而去。
原本在宣政殿之中议事的时候,于志宁的态度就是大事化小,现在结果摆在眼前了,李承乾倒是想要看看于志宁是个什么反应。
倒不是李承乾想要看自己老师的笑话,只是他想让于志宁看看,郑家的郑钧,还有洛阳县令在洛阳城围绕着钱庄,都干了些什么事儿,还有郑钧的儿子郑远富,是如何祸害百姓的。
事情发展成了那般模样,于志宁还希望大事化小吗?
李承乾想要告诉他的老师,有些事情,没有亲眼所见,不知道事实,一旦漏过去了,错过去了,不知道要有多少人要继续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
朝廷大臣做事,是为了朝廷吗?是为了天家吗?说起来,治国齐家平天下,说白了还不是要治理百姓,安稳百姓,最终的目的还不是要让百姓安稳,百姓安稳了,天下才能安稳,才能有朝堂衮衮诸公的好日子过。
百姓不安稳了,不喜欢大唐了,想要推翻大唐,他们哪儿来的安稳日子?
大唐开国至今,皇帝这是第三代,经历前隋的人,还未曾死绝呢。
“臣,于志宁,参见陛下。”于志宁来到宣政殿之中,拱手行礼。
“老师免礼。”李承乾说道:“今日特意将老师照过来,是想请老师看一些东西,不过看完之后,希望老师暂时不要传出去。”
“是。”于志宁拱手应声。
“老师还请到一旁书案前坐下吧。”李承乾说道,随后看向身边的临安,示意临安将自己书案上的这些关于洛阳城的奏报送下去。
于志宁在殿下一侧的书案前坐了下来,而临安则是将那些账本、信件还有奏折全都捧到了于志宁面前。
“于大人,请看。”临安放下之后,回到了李承乾的身边。
李承乾也不再吱声,任由于志宁在下头翻看那些账册之类的东西。
于志宁一开始也是满头雾水,不知道皇帝要他看什么,后来见到了桌子上的账本,心里想着,这事儿之前不是商议过了吗?许敬宗还去了洛阳,虽然没有明说去做什么的,估计就是冲着这事儿去的。
朝中也有一些官员在议论了,这风声已经走露出去了,不知道现如今还坐在这里看这些东西有什么用。
账本于志宁是知道的,但是后来的那些消息还有奏折,于志宁是没有看到过的。
待于志宁看过了账本之后,又去看那些信件和奏折,全都看过之后,于志宁这才发现了这件事情的重要之处,目光之中,满是震惊。
“陛下,这.......”
于志宁抬起头来,看向了李承乾,却发现李承乾正一脸波澜不惊的处理着奏折,听到于志宁的声音之后,这才不急不缓的放下奏折。
“老师这么快就看完啊。”李承乾说道:“但是为了弄到这些东西,可是费了不少功夫啊。”
于志宁听出来了,皇帝这是还记得那天在这宣政殿之中他说的话呢。
可是那个时候,于志宁哪儿知道,事情竟然会严重到这般地步?在郑钧和洛阳县令被处决的时候,他们被行刑,竟然激起了当地百姓对他们所有的怨恨。
一旦涉及民怨,这就是涉及根本了啊。
洛阳城离着关中这才多大距离,那些距离更远的地方呢?
“陛下,先前老臣还未曾得知,洛阳的事情已经到了如此严重的地步.......”于志宁说道。
“这不怪老师,洛阳城那边的消息送到了朕的手中之后,朕也才知道事情会这么严重,那天在宣政殿,你们都在场,临安跟朕说,洛阳那边来人了,他们来长安,送的就是这些东西。”李承乾说道:“朕看过之后,也很恼火,但是朕也很冷静,毕竟关乎到钱财利益,若是真没人惦记,这才是不正常,但是凡事也有个度,有人想要惦记钱庄之中的利益,这是杜绝不掉的,朕知道,但是如此过火,致使朝廷国库亏空,除却钱庄之外,还在当地鱼肉百姓,这就过了,世到如今,老师还觉得,此事能大事化小吗?”
于志宁闻言,连连摇头:“非也,此事不下重手,断不能根治。”
这回,于志宁的态度倒是异常坚决,只是坚决过后,又看向李承乾,问道:“陛下,此事一动,朝中可就要乱上一乱了。”
于志宁也知道,涉及洛阳钱庄的是郑家,五姓七宗之一,别说郑家不干净了,其余的六家,也不干净,一旦动,那就是伤筋动骨,这对于朝廷来说,还是一个不安定的事儿。
“朕知道老师的顾虑,所以今天才让老师过来看这些东西,让老师心中有数,朕已经将许敬宗派遣到了洛阳,如今,朝中能够站在朕这边说话的,怕是只能是老师您了。”李承乾说道。
“臣,万死不辞。”于志宁说道。
于志宁当初在东宫得罪李承乾也是因为性子耿直,中正,现在不在东宫了,性子也是一点儿没变,若是为了天下百姓好的话,得罪人,他是不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