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小说 > 大唐第一少

第四百九十二章:长鞭莫及

    玄世璟说这话,也是为了江慕晴好,后宫的事情,不是他们这些外臣是能够参与的,只要将事情的线索告诉李承乾,李承乾自己会想办法去查探的,毕竟人家的亲娘可是长孙皇后,以长孙皇后的手段,在后宫之中查探这些事情简直就是轻而易举了。

    “那若是真的如此,这件事儿就这么算了?”江慕晴诧异的看着玄世璟。

    “不然呢?本来这就是从百骑司手里接过来的烂摊子,即便是百骑司,查到这个地步,也会上报给陛下,让陛下来定夺,但是咱们神侯府与百骑司不一样,百骑司是陛下的亲兵,咱们只是普普通通的外臣,能做到这一地步已经很不错了。”玄世璟说道。

    江慕晴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看来江慕晴还是没有看到后宫当中真正的那些见不得人的事儿,否则也就不会这么单纯的以为这件事儿是神侯府能够插手的了。

    皇家历来多争斗,无论是后宫争宠还是大位之争,现在表面上看起来李承乾的位子稳固的很,李泰现在也没有与李承乾争夺的意思,而李恪因为血统的缘故,更是不会被大臣们所认可,但是剩下的人就不一样了,若是这次关于李承乾的阴谋真的成功了,那李承乾在朝中的形象和威望,都会大打折扣,往后这背后的人在推波助澜一番,李承乾的位子便是岌岌可危了。

    若是李承乾这样都被拉下马,那在宫中根基本就不如李承乾的李泰,即便是坐上了太子的位子,也会被人以同样的手段给拉下来的。

    人不可能一点儿缺点,一点儿短处都没有,只要被人找到了突破口,在宫里整的人办法不会少了去。

    “罢了,暂时你还是在宫中查探着这事儿,太子在东宫的时候他会看住称心,若是这样,你就去太史局监视韦灵符就是了,日子久了,总能找到突破口的,他背后的人,肯定会与他联系的,到时候是怎么回事,双方一联系就知道了。”

    江慕晴闻言点了点头,示意自己明白了。

    玄世璟在暖阁与江慕晴谈论了不少时候,只是这段时间内,晋阳一直都没有回来,玄世璟也不好在这里多待,也只能出宫了。

    只是玄世璟刚走了约么一刻钟的时候,晋阳便带着宫女太监从立政殿回到了暖阁,进了暖阁之后,就见到江慕晴百无寂寥的坐在一楼的椅子上打哈欠。

    “璟哥哥来过了?”晋阳走到江慕晴身边儿,坐在了原先玄世璟坐着的位子上。

    “是啊,在这里等了殿下好一会儿呢,殿下没有回来,侯爷就先离开了。”江慕晴说道:“弄的人家都没有睡好觉。”

    见到江慕晴娇憨的模样,晋阳微微一笑:“知道你昨儿个回来的晚,趁着现在,你赶紧上楼去睡一会儿吧,太常寺和太史局那边我已经安排了人手,你这会儿也不用这么辛苦去盯着了,也算是替你分担一些,等到了下午,你用过午膳之后,就去东宫吧,下午太子哥哥不在东宫,你正好去东宫转转。”

    让江慕晴去东宫的意图就是在李承乾不在的时候,让江慕晴帮着在东宫盯着点儿,太子妃那边儿肯定是指望不上的,晋阳担心的是,称心会臣在太子不在东宫的时候,在东宫做一些什么事情。

    现如今,为了更好的盯住称心,在李承乾的“认同”下,称心已经住进了东宫,就在东宫的后院,晋阳担心的是东宫之中没有人去怀疑称心对太子有什么意图,自然就不会去防范称心,更有可能因为称心现在备受太子“宠爱”而去讨好他。这样就更不会限制称心在东宫的行动了。

    晋阳难免会联想到在宫中栽赃嫌疑一个人常用的手段,不就是下药,不就是行巫蛊之事情。

    “好吧,我先上去了。”江慕晴站起来,对着晋阳躬身行礼过后,便上了三楼晋阳给她安排的房间休息去了。

    本来晋阳也是想问问江慕晴事情查探的进展来着,只是见江慕晴一脸疲倦的样子,也不忍心再打搅她休息了,反正若是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就算她不问,江慕晴也会告诉她的,而且,今天一早,人也都安排到位了,等到了晚上,应该就有消息送回来了,又何必急于一时呢?

    韦灵符和称心万万想不到,在他们密谋如何接近太子的时候,他们的一举一动已经被人注意到了,不但是晋阳公主对他们有了防范,就连太子,也配合着神侯府的锦衣卫,来查探他们的底细,而他们自己,却是犹自蒙在鼓里。

    甘露殿中,自玄世璟走了之后,李二陛下就在思索玄世璟所说的一番话,玄世璟的想法的确可行,长远来说,利国利民,只是实施起来,眼前的阻力却是不容小觑,大家族为何能够传家百年流传至今,因为他们手中掌控着太多的资源,玄世璟如此做法,无疑是对世家的一个挑衅了,资源全部都公开了,那世家子与寒门子弟,几乎就是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若是日后世家子弟碌碌无为,绝对是会被朝堂的权力中心所排斥的,那样的世家,衰败的速度,不言而喻了。

    李二陛下叹息一声,他何尝不想将天下英才,统统收入朝堂当中,为大唐效力,而不是世家子凭借着长辈,在东宫或者是羽林军千牛卫当中混一个闲散的职位,得了足够的资历之后再由家族长辈举荐入朝堂,这样的人,真的就是人才吗?

    正是因为如此,李二陛下才大力的推广科举,开科取士。

    但是现在玄世璟说,更多的人才,仍旧是在民间,儒家子弟也仅仅是当中的一部分,说起了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那当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啊。

    或许,玄世璟说的是对的?

    李二陛下就那样坐在软榻上,手中拿着奏折,只是心思却是不在奏折上,不知漂到了什么地方。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