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上刀山的焦点
教?
想得美!
其实我也知道这绝无可能无条件就教给别人的,抛开这是他们吃饭的行当不说,这里面包含的许多传统规矩,也不是说打破就能打破的——再说我也不是他们的谁,他们凭什么为我而破?
过火海的规矩有很多种,比如非正式弟子不传、非族人不传、非亲生子女不传等,但断断不会有谁像学就教谁的可能。因为这不是九年义务教育——人人得学,也不是科普应用——人人应知,他们得让过火海保持流传、神秘性、专业性等。
过火海是非常宝贵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该给予非常的尊重和保护,使之永远世代流传、永无断绝。
过火海如是,上刀山如是,中国许许多多令人叹为观止的传统技艺如是,都需要更多的民众甚至官方的积极支持,否则哪一天哪一门技艺真正失传了,才扼腕叹息、大声疾呼、痛哭流涕,又有何用?
珍惜胜于惋惜!
明知不可为,我也就没有向法事佬大爷多问,省得自讨无趣。
而法事佬大爷看我们顺利完成过火海,也倍感高兴,向我们频频点头表示谢意,然后再敲三声谢幕之锣,宣布过火海的项目环节完美结束。
比较有意思的,有几个年轻的后生哥越过的会场界线,过来向法事佬大爷表达了他们也要过火海的想法。就在大家都以为他要拒绝时,法事佬大爷却朝火海嘟了嘟嘴,道:“那你们去啊!火海在那边呢!”
呃!火海的确就在那里!
几个后生哥到了火海旁边一看——妈啊,这红通通的火炭热力四射的,怕是钢铁丢进去都要熔化,何况自己人等的小皮小肉?
此时哪怕他们再傻,也已经明白了法事佬大爷的调侃,可大众广庭之下此时此刻此种场合,即便有心造次,又哪里敢得放肆?只得面红耳赤、灰溜溜地夹着尾巴混进人群,转瞬不见。
机会对人人都是平等的,因为人人都可以有机会,就看你怎么把握。机会对人人又未必是平等的,因为机会只会留给那些有准备的勇敢者,而且它也如白马过隙、稍纵即逝,一旦错过,那就不可再有。
有机会,才有可能成功。
我很好地把握了这次机会,也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成果,真爽!
感谢党和人民,感谢各种TTVV,感谢五良村,感谢法事佬和他的伙伴们主持的过火海,我爱你们!赞!
不过我也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发表“获奖感言“,因为这边事了,那边的”上刀山“也马上就要开始,这是我那亦师亦友、亦兄亦父般的龙五爷亲自出手的项目,我如何能不亲自捧场?
整理好鞋袜衣着,正打算和陈五叔一起过去挤“人墙”,不料却被一个法事同行来拉走了陈五叔,说什么龙五爷需要他去打下手什么的。呃!陈五叔本是龙五爷的“义子”,叫他前去帮忙正是理所当然,只是为什么不更早提前打个招呼呢?
临阵招兵,不是兵家大忌吗?
好吧!临阵招兵总比临阵换将要好一些,想必龙五爷他老人家自有安排,人家专业之人做专业之事,我也没必要杞人忧天瞎操心,自己管好自己就成。
……
抛开木偶戏的大唱一个星期不说,下来的“上刀山”乃是这次斩大番的压轴大戏,也是人们最期望最盼望的焦点节目,因此上刀山的会场早于围得人山人海、水泄不通。
上刀山的会场本来在华光大神和关帝大神的后背,与木偶戏场形成南北相对之势。上刀山这种大型刺激的法事节目,岂可让两位大神以背视之?可会场的位置是不可以改变的啊!哪可怎么办?呵呵,没事!暂时将两位大神的“金身”请向上刀山会场就是。木偶戏嘛?还要大唱七天呢,少听一会,料也无妨。
上刀山的会场比之“斩三牲”和“过火海”的会场还要广大,不过观众们也不必担心不能看到,因为上刀山的表演不是在地面上,而是在空中——准确地说是在一根立着的大木桩之上,因此只要不是近视,总是可以看到的。
当然,愈近自然愈好,一方面可以看得更加真真切切明明白白,一方面也可以从头看到尾,过足眼瘾不是?不过,人多杂乱,要想近前,可不容易,即便神力如我,也费尽了脸皮,受尽了鄙视,使出了挤奶的力气才堪堪挤到了前面,直到看着前面毫无遮挡的会场开阔地,我才会心一笑,静等好戏开场。
会场之上,除了一群正在维持秩序的五良村村民,暂时还没有其他人的到来,看来龙五爷和他的助手们还在某处进行着最后的准备工作,等待时辰一到,便上刀山,斩小鬼,驱邪除魔。
斩三牲主要是献祭祈福,过火海则是消灾,而上刀山虽同样有祈福之意,但最主要的就是斩邪除魔,确保四方无害,因此山刀山注定了这个节目乃是大手笔的大场面。
场中没有其他人,但却立着一根高高的木桩。
木桩是松木桩,是那种野生的松木,而不是那种人工种植的油松。
木桩又大又直又高。
其直径大约三四十厘米,能长得这么粗大,这松树需要的年头可不短,起码也得四十年以上的树龄吧!?
树干大是很难得,可在乡下村里的山上,不能说遍地都是,但十棵八棵却是有的。像我掉进坟陷坑的那座山,山的一边有座“山神庙”,这庙就是由上百棵大大小小的松木天然盖成——远远望去倒像一座绿色的“国家歌剧院”,里面就有十几颗一人合围不住的老松——即便在十几二十年前四处柴荒的年代,也愣是没有人敢动这些松树分毫,可见山神的威慑,也是非同小可的。可那些松树虽然粗壮,但是却都不高直,像这根直高上十米的老松,我还真生平没有见过——莫非是他处深山运来的?
这木桩甚是难得,但人们的焦点却不是它,而是——
</br>
想得美!
其实我也知道这绝无可能无条件就教给别人的,抛开这是他们吃饭的行当不说,这里面包含的许多传统规矩,也不是说打破就能打破的——再说我也不是他们的谁,他们凭什么为我而破?
过火海的规矩有很多种,比如非正式弟子不传、非族人不传、非亲生子女不传等,但断断不会有谁像学就教谁的可能。因为这不是九年义务教育——人人得学,也不是科普应用——人人应知,他们得让过火海保持流传、神秘性、专业性等。
过火海是非常宝贵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该给予非常的尊重和保护,使之永远世代流传、永无断绝。
过火海如是,上刀山如是,中国许许多多令人叹为观止的传统技艺如是,都需要更多的民众甚至官方的积极支持,否则哪一天哪一门技艺真正失传了,才扼腕叹息、大声疾呼、痛哭流涕,又有何用?
珍惜胜于惋惜!
明知不可为,我也就没有向法事佬大爷多问,省得自讨无趣。
而法事佬大爷看我们顺利完成过火海,也倍感高兴,向我们频频点头表示谢意,然后再敲三声谢幕之锣,宣布过火海的项目环节完美结束。
比较有意思的,有几个年轻的后生哥越过的会场界线,过来向法事佬大爷表达了他们也要过火海的想法。就在大家都以为他要拒绝时,法事佬大爷却朝火海嘟了嘟嘴,道:“那你们去啊!火海在那边呢!”
呃!火海的确就在那里!
几个后生哥到了火海旁边一看——妈啊,这红通通的火炭热力四射的,怕是钢铁丢进去都要熔化,何况自己人等的小皮小肉?
此时哪怕他们再傻,也已经明白了法事佬大爷的调侃,可大众广庭之下此时此刻此种场合,即便有心造次,又哪里敢得放肆?只得面红耳赤、灰溜溜地夹着尾巴混进人群,转瞬不见。
机会对人人都是平等的,因为人人都可以有机会,就看你怎么把握。机会对人人又未必是平等的,因为机会只会留给那些有准备的勇敢者,而且它也如白马过隙、稍纵即逝,一旦错过,那就不可再有。
有机会,才有可能成功。
我很好地把握了这次机会,也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成果,真爽!
感谢党和人民,感谢各种TTVV,感谢五良村,感谢法事佬和他的伙伴们主持的过火海,我爱你们!赞!
不过我也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发表“获奖感言“,因为这边事了,那边的”上刀山“也马上就要开始,这是我那亦师亦友、亦兄亦父般的龙五爷亲自出手的项目,我如何能不亲自捧场?
整理好鞋袜衣着,正打算和陈五叔一起过去挤“人墙”,不料却被一个法事同行来拉走了陈五叔,说什么龙五爷需要他去打下手什么的。呃!陈五叔本是龙五爷的“义子”,叫他前去帮忙正是理所当然,只是为什么不更早提前打个招呼呢?
临阵招兵,不是兵家大忌吗?
好吧!临阵招兵总比临阵换将要好一些,想必龙五爷他老人家自有安排,人家专业之人做专业之事,我也没必要杞人忧天瞎操心,自己管好自己就成。
……
抛开木偶戏的大唱一个星期不说,下来的“上刀山”乃是这次斩大番的压轴大戏,也是人们最期望最盼望的焦点节目,因此上刀山的会场早于围得人山人海、水泄不通。
上刀山的会场本来在华光大神和关帝大神的后背,与木偶戏场形成南北相对之势。上刀山这种大型刺激的法事节目,岂可让两位大神以背视之?可会场的位置是不可以改变的啊!哪可怎么办?呵呵,没事!暂时将两位大神的“金身”请向上刀山会场就是。木偶戏嘛?还要大唱七天呢,少听一会,料也无妨。
上刀山的会场比之“斩三牲”和“过火海”的会场还要广大,不过观众们也不必担心不能看到,因为上刀山的表演不是在地面上,而是在空中——准确地说是在一根立着的大木桩之上,因此只要不是近视,总是可以看到的。
当然,愈近自然愈好,一方面可以看得更加真真切切明明白白,一方面也可以从头看到尾,过足眼瘾不是?不过,人多杂乱,要想近前,可不容易,即便神力如我,也费尽了脸皮,受尽了鄙视,使出了挤奶的力气才堪堪挤到了前面,直到看着前面毫无遮挡的会场开阔地,我才会心一笑,静等好戏开场。
会场之上,除了一群正在维持秩序的五良村村民,暂时还没有其他人的到来,看来龙五爷和他的助手们还在某处进行着最后的准备工作,等待时辰一到,便上刀山,斩小鬼,驱邪除魔。
斩三牲主要是献祭祈福,过火海则是消灾,而上刀山虽同样有祈福之意,但最主要的就是斩邪除魔,确保四方无害,因此山刀山注定了这个节目乃是大手笔的大场面。
场中没有其他人,但却立着一根高高的木桩。
木桩是松木桩,是那种野生的松木,而不是那种人工种植的油松。
木桩又大又直又高。
其直径大约三四十厘米,能长得这么粗大,这松树需要的年头可不短,起码也得四十年以上的树龄吧!?
树干大是很难得,可在乡下村里的山上,不能说遍地都是,但十棵八棵却是有的。像我掉进坟陷坑的那座山,山的一边有座“山神庙”,这庙就是由上百棵大大小小的松木天然盖成——远远望去倒像一座绿色的“国家歌剧院”,里面就有十几颗一人合围不住的老松——即便在十几二十年前四处柴荒的年代,也愣是没有人敢动这些松树分毫,可见山神的威慑,也是非同小可的。可那些松树虽然粗壮,但是却都不高直,像这根直高上十米的老松,我还真生平没有见过——莫非是他处深山运来的?
这木桩甚是难得,但人们的焦点却不是它,而是——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