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8章 冤家路窄
杨立贞一眼看到了她暗恨了很久的人,向高审行投过来的一瞬里充满了怨毒和戒备,让高审行暗暗打了个哆嗦。
他以前的妄行,将雷埋的真是越来越高了——都埋到了太子的身边。一旦在头顶炸开,足以让他粉身碎骨。
恰巧这时赵国公对李治提议说,卫国公的病榻前人多话多,于国公的病情不利,是不是所有来探视的官员们,都移一步说话。
李治点头称是,对归州长史李德誉道,“探视的官员一定还会来不少,你去安排另室让他们过去,这里自有寡人和女眷们照应。”
高审行在这里如立针毡,更是求之不得,恨不得立刻躲开杨立贞,见李德誉相请,代抚侯马上随着赵国公、江夏王等人出去了。
太子既然前来,便要着意表现一下东宫对老臣的关切之意。
他已看出李靖这是回光返照,时日无多,那么太子,更要寸步不离地留在卫国公的病榻前,一直到马王到来。
他倒要看看自己的这位马王兄,在今日早朝散后,因何迟迟不到。
而且李治打算等马王来了,要问一问散朝后他去了哪里,看他怎么说。
马王若说去处置过公务,那他无疑也就表示了对卫国公病情的不重视——连太子都放下国务、带着所有的妻子们到了,你却去做无关紧要之事。
马王若说去了翠微宫,那么李治一定追问一句,“王兄你去翠微宫,父皇的身体看起来如何?”看马王能怎么说。
马王若敢面不改色地、当众说陛下龙体康健、什么毛病没有,那么皇帝驾崩一事,马王便是头一个要对太子和众臣说清楚的人——怎么你刚刚从翠微宫回来还说陛下无事?陛下可刚刚五十出头。
马王若敢公布陛下的死讯,那么这可是天大的事情,太子殿下马上便以储君的名义发布号令,追查陛下死因、连同马王在内所有涉关人一概接受问讯。
然后国不可一日无君,他将按着历朝历代的惯例,先继成大统、再操办先皇的丧事,诸如赵国公、江夏王这样的老臣也绝提不出异议。
而在这期间,他的这位马王兄,先打起精神抖落自己身上的嫌疑吧!
李德誉的夫人侯氏此时正陪在这边,太子妃、马王妃可都在国公病榻前,她不能离开,樊莺悄悄与她说,卫国公看起来有些不好,坐久了腿一定会麻。
李德誉在另室招待到访官员,侯氏看卫国公的精神好过往日,也希望他更舒适些,便问樊莺法子。
樊莺对她道,“夫人你可让人灌了热水袋来,给国公塞到被子里焐腿。”
侯氏马上吩咐人去办,很快将热水袋拿来给卫国公焐到腿上,看起来果然好多了,李靖虽然没有力气多说,但在看向樊莺时,眼睛里便有了赞许。
太子妃马上赞道,“卫国公果然教子有方,像侯夫人这样细致周到的侍奉,在儿妇辈中可真是不多见。”
侯氏连忙看向樊莺,有些不大好意思,因为这个主意正是樊莺为她出的,但又不能说太子妃说得不对。
樊莺听了,笑着对侯氏道,“太子殿下的仁孝天下共知,太子妃当然也会看重这个,她在夸奖你了,真是夫倡妇随!”
太子妃听不出樊莺的话中有没有讥讽的意思,但她好像李治嘀咕过半句:樊莺在什么场合贬损过她打陈王的事,对樊莺便先带着些抵触之意。
于是对樊莺道,“王嫂你过奖了,孝道乃是人伦,太子最是看重。鸦有反哺之意,羔有跪乳之恩,你看这个孝字,上有老字之头,下有子字之尾,说的正是‘老少相承’,所以常言道‘养儿防老’。”
樊莺一琢磨,还真是这样。
但东宫与马王府明争暗斗,以及李治的种种所行樊莺没有不知道的,觉着这番话由太子妃口中讲出来全都是虚情假意,因而她脸上就露出一丝不屑来。
“可孝道不能只看表面,太子妃说了,孝道既是人伦,又何必念念不忘地挂在嘴上呢?反倒使人觉得除此之外,再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太子妃听了脸上一阵不得劲儿,暗道这个樊莺怎么如此厉害,简直是一句话也不想让人。
让樊莺这么一说,好像东宫一无是处、就会个仁孝似的,而她前一句“夫倡妇随”,就连自己也绕进去了!
“但你马王府还能狂妄到几时?我夫君很快便要以储君的身份继承大宝,看到时候,让你们马王府的女子们一个个讪的眼里出水!”
柳玉如暗自给樊莺使眼色,不让她多说,樊莺占了便宜也就作罢。
李治侧妃萧氏一向乐见太子妃吃亏,见她落了下风,竟然觉得一阵心情舒畅,不易察觉地长吁了口气。
这口气竟如一团棉絮,直接塞到了太子妃的心口窝里去了。
但卫国公倚在床上,也将两府女子之间的话听进去了,一个是东宫的太子妃,对阵马王府的三王妃,太子妃居然占不到什么便宜。
不过,卫国公以衰老之躯,耳不聪目不明,从她们的针锋相对中,不禁生出一股为皇帝担忧之情。
他不好劝,不便劝,说话都困难。感觉喉中如哽、身子有些摇晃,眼睛忘着门口处想,“老臣再也等不到陛下一面了么!”
李治到这里来,有多一半的心思是要等一等马王,看他到底从哪里冒出来,此时他也暗示妻子不要再说了,但太子妃身边有一位女子忍不住了,挺身出来,替太子妃说道,
“以奴婢看,‘孝’字首尾只要一分开,便不成其为‘孝’字,那些常年在外,从不侍奉翁姑、更有不知祖宗的,又怎能称其为孝道呢!”
柳玉如、樊莺都不认得此人,这个女子年纪看起来比太子妃略大,身份也低于李治身边的所有妻妾,但无疑容貌却高出刘宫人、郑宫人和杨宫人许多,目光中透着伶俐。
说者似乎无意,但听者有心。
她这是在暗讽马王——自小流落民间,也不知自己姓什么,仅仅是今年才认祖归宗,又怎能称为孝?一个从未尽过孝道的人,怎么能有资格继承大统?
樊莺从对方的话中,不但猜到对方影射了师兄,而且她猛然想起了自己的父母,自己不也是从没有一天、在二老身边尽孝的机会?
这个侍女真是可恨,居然一句话连师兄、带她都说上了!
只是樊莺拿话气人可以,却一向不大擅长咬文嚼字,又被对方说到了痛处不能立时回击,气得她咬住嘴唇不能言语,她何时吃过这样的暗亏?
太子妃听了,不说话,看了看替自己说话的女子,但面露嘉许之色。
柳玉如笑问,“真是精彩,早听说东宫太子妃的麾下多有才女,今日这位就更是出众,但我与妹妹却不认得她,是谁呢?”
太子妃用不高不低的声音,对马王妃引见道,“她啊,是太子殿下的崇文殿侍读——武媚娘。”
听到这话的永宁坊两人大吃一惊,原来这人便是武媚娘!
马王府见到过武氏真人的,一个李婉清、一个丽容,再有个思晴、崔嫣在夏州曾找人画过武媚娘的画像,见了面也可能认得她,别人就从未见过这人。
柳玉如和樊莺当然也不认得,一进来时也没有留意到一位侍女。
但太子妃此时此刻却没有什么顾虑。
她早想好了,武媚娘原来只不过是个才人,在宫中也不怎么知名,而认得武媚娘的人又都不在这里,说出来又有何妨?
太子与武氏亲近,武氏又同自己亲近,她要拉武媚娘同至卫国公府,便做着这样的打算:就在今天找个机会将武氏讲出来,从此不让她再藏着掖着。
反正陛下也绝不会现身了,别的大臣如赵国公,即便对武氏的名字有个耳闻,在这个场合下或许不能确认、或许确认了但也不会当众指出。
那么,太子妃的目的也就达到了,既可借助武媚娘、来阻隔李治同萧氏的联系,又让李治从此念着自己的好处。
至于马王府的两个女人,你们就算早就知道了,又能如何?难道还敢当众揭穿她么?就不怕未来的皇帝记恨在心?
看看马王府两人一时处于愣怔之中,太子妃就是要气一气她们,笑着问:
“两位王嫂,是不是早就听说过武媚娘的大名呢?这可是个才女,东宫中姐妹对句,少有敌手,殿下也极是喜爱,只差走个手续。”
卫国公乍一听“武媚娘”三个字,胸中有一口痰一下子堵上来,堵得一阵眼花!他知道这个女子……已故荆州武都督的女儿……才人……可他不能说!
马王妃听罢,先去看了一眼太子,李治目光闪烁。
柳玉如笑着应道,“会对句的没听说过,但我们姐妹倒是听说过一个只会劈柴的武婿娘。”李治、太子妃、武氏同时一惊。
樊莺觉着出气,说道,“原来有文采、懂孝道的都留到东宫了!”
柳玉如道,“东宫的孝道举国皆知,马王府怎么是对手,但我们姐妹也不能甘落人后,只有勉为其难,也对上几句。”
樊莺道,“好啊,好啊,姐姐你对!”
柳玉如似乎早已想好,一口气念道:“幽思宗祖泪纷纷,飞去飘篷不落根。魏武欺皇骑骏马,妲姬死志骂名存。棒槌切齿欲开锁,鸭嘴涂黄来铄金。鞭彼之心常策已,谁拿孝道妄说人?”
李治、太子妃、武媚娘听了哑口无言,面露惭色。
这首诗开篇好像说到了当初的西州别驾高峻,他不知自己出自何门,和他内心的苦闷。与此同时,在长安他的兄弟李治,却以仁孝的名义欺骗皇帝、谋得了太子之位。
现在武媚娘你又跑出来信口雌黄,可是你有什么资格说孝道?
孝道本是人之天性,如你们所说的乌鸦反哺、小羊跪乳,你做好你自己便是,何必拿着孝道来说别人,扪心自问,你真比别人做的好么?
卫国公心中暗赞,不知情的人只是赞柳玉如的诗,对仗工整说理言事,但他却知道,这是对武媚娘方才一番话的有力的回击。
马王妃,太机敏,才思如同泉涌。
李治给父兄下毒、收武媚娘的事,柳玉如在任何时候、都不好拿到明面上来说,因而她用了魏武、妲姬两件事来暗指。
魏武帝能骑上高头大马,在庙堂被人供奉,掩盖不了他欺凌献帝的曾经。
妲姬在纣王失势后,如肯甘心委身于新的权贵,那么以她的绝世姿容,也不会最终落个祸国殃民的恶妇名声。
那么,你武媚娘有什么脸面再跑出来指责别人?你可比得上妲姬?连我们姐妹都不屑于揭穿你,你还是该去哪儿去哪儿吧。
武媚娘哪里听不出这首诗中的含义,她粉面通红,含肩垂首,站到太子妃的身后,一句话也应对不上来了。
李治羞愧万分,句句扎心!
又有一股怒火止不住地要喷薄而出!马王妃,你们这是欺我有话说不出!但朕……寡人能忍,一直忍到登基再与你们算帐!
门外有人用力地鼓掌,“好诗!”
卫国公倚在床上,只听了这一句,血气上涌,眼前一黑歪在床上。
而另外那些人闻声全都瞧向门口,而太子、太子妃一下子呆在当场,以为听错了,武媚娘一声"shenyin",直接躲到太子妃的身后去了。
话到人到,有人在前边一挑帘,正是身材挺拔、腰间挎着乌刀的马王殿下,樊莺呼道,“师兄,你可来了!”
随后,门口处又有一人迈步进来,他面色憔悴、身穿锦袍,袍内凝血珠熠熠生辉,正是贞观皇帝。
李治魂飞魄散,脑袋里“嗡”的一下,什么思维都攒拢不起来了,此时无处归魂,脸色苍白,完了。
皇帝一进来,也不看手足无措的李治夫妇,和他们身后的崇文殿侍读——武媚娘,一眼先看到歪在床上的卫国公,连忙抢步上前。
众人这才发觉,卫国公的头已然无力地垂在胸前。
皇帝眼看着与他出生入死,一同打下江山的又一位老臣离世,不禁悲从中来,他拉住李靖的手,哽噎着说,
“药师!你再等一等!再等一等朕,朕被家中的烂事耽误,还有重要的话未对你说完!你的身后事朕还未给你安排,你不许就走!”
他以前的妄行,将雷埋的真是越来越高了——都埋到了太子的身边。一旦在头顶炸开,足以让他粉身碎骨。
恰巧这时赵国公对李治提议说,卫国公的病榻前人多话多,于国公的病情不利,是不是所有来探视的官员们,都移一步说话。
李治点头称是,对归州长史李德誉道,“探视的官员一定还会来不少,你去安排另室让他们过去,这里自有寡人和女眷们照应。”
高审行在这里如立针毡,更是求之不得,恨不得立刻躲开杨立贞,见李德誉相请,代抚侯马上随着赵国公、江夏王等人出去了。
太子既然前来,便要着意表现一下东宫对老臣的关切之意。
他已看出李靖这是回光返照,时日无多,那么太子,更要寸步不离地留在卫国公的病榻前,一直到马王到来。
他倒要看看自己的这位马王兄,在今日早朝散后,因何迟迟不到。
而且李治打算等马王来了,要问一问散朝后他去了哪里,看他怎么说。
马王若说去处置过公务,那他无疑也就表示了对卫国公病情的不重视——连太子都放下国务、带着所有的妻子们到了,你却去做无关紧要之事。
马王若说去了翠微宫,那么李治一定追问一句,“王兄你去翠微宫,父皇的身体看起来如何?”看马王能怎么说。
马王若敢面不改色地、当众说陛下龙体康健、什么毛病没有,那么皇帝驾崩一事,马王便是头一个要对太子和众臣说清楚的人——怎么你刚刚从翠微宫回来还说陛下无事?陛下可刚刚五十出头。
马王若敢公布陛下的死讯,那么这可是天大的事情,太子殿下马上便以储君的名义发布号令,追查陛下死因、连同马王在内所有涉关人一概接受问讯。
然后国不可一日无君,他将按着历朝历代的惯例,先继成大统、再操办先皇的丧事,诸如赵国公、江夏王这样的老臣也绝提不出异议。
而在这期间,他的这位马王兄,先打起精神抖落自己身上的嫌疑吧!
李德誉的夫人侯氏此时正陪在这边,太子妃、马王妃可都在国公病榻前,她不能离开,樊莺悄悄与她说,卫国公看起来有些不好,坐久了腿一定会麻。
李德誉在另室招待到访官员,侯氏看卫国公的精神好过往日,也希望他更舒适些,便问樊莺法子。
樊莺对她道,“夫人你可让人灌了热水袋来,给国公塞到被子里焐腿。”
侯氏马上吩咐人去办,很快将热水袋拿来给卫国公焐到腿上,看起来果然好多了,李靖虽然没有力气多说,但在看向樊莺时,眼睛里便有了赞许。
太子妃马上赞道,“卫国公果然教子有方,像侯夫人这样细致周到的侍奉,在儿妇辈中可真是不多见。”
侯氏连忙看向樊莺,有些不大好意思,因为这个主意正是樊莺为她出的,但又不能说太子妃说得不对。
樊莺听了,笑着对侯氏道,“太子殿下的仁孝天下共知,太子妃当然也会看重这个,她在夸奖你了,真是夫倡妇随!”
太子妃听不出樊莺的话中有没有讥讽的意思,但她好像李治嘀咕过半句:樊莺在什么场合贬损过她打陈王的事,对樊莺便先带着些抵触之意。
于是对樊莺道,“王嫂你过奖了,孝道乃是人伦,太子最是看重。鸦有反哺之意,羔有跪乳之恩,你看这个孝字,上有老字之头,下有子字之尾,说的正是‘老少相承’,所以常言道‘养儿防老’。”
樊莺一琢磨,还真是这样。
但东宫与马王府明争暗斗,以及李治的种种所行樊莺没有不知道的,觉着这番话由太子妃口中讲出来全都是虚情假意,因而她脸上就露出一丝不屑来。
“可孝道不能只看表面,太子妃说了,孝道既是人伦,又何必念念不忘地挂在嘴上呢?反倒使人觉得除此之外,再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太子妃听了脸上一阵不得劲儿,暗道这个樊莺怎么如此厉害,简直是一句话也不想让人。
让樊莺这么一说,好像东宫一无是处、就会个仁孝似的,而她前一句“夫倡妇随”,就连自己也绕进去了!
“但你马王府还能狂妄到几时?我夫君很快便要以储君的身份继承大宝,看到时候,让你们马王府的女子们一个个讪的眼里出水!”
柳玉如暗自给樊莺使眼色,不让她多说,樊莺占了便宜也就作罢。
李治侧妃萧氏一向乐见太子妃吃亏,见她落了下风,竟然觉得一阵心情舒畅,不易察觉地长吁了口气。
这口气竟如一团棉絮,直接塞到了太子妃的心口窝里去了。
但卫国公倚在床上,也将两府女子之间的话听进去了,一个是东宫的太子妃,对阵马王府的三王妃,太子妃居然占不到什么便宜。
不过,卫国公以衰老之躯,耳不聪目不明,从她们的针锋相对中,不禁生出一股为皇帝担忧之情。
他不好劝,不便劝,说话都困难。感觉喉中如哽、身子有些摇晃,眼睛忘着门口处想,“老臣再也等不到陛下一面了么!”
李治到这里来,有多一半的心思是要等一等马王,看他到底从哪里冒出来,此时他也暗示妻子不要再说了,但太子妃身边有一位女子忍不住了,挺身出来,替太子妃说道,
“以奴婢看,‘孝’字首尾只要一分开,便不成其为‘孝’字,那些常年在外,从不侍奉翁姑、更有不知祖宗的,又怎能称其为孝道呢!”
柳玉如、樊莺都不认得此人,这个女子年纪看起来比太子妃略大,身份也低于李治身边的所有妻妾,但无疑容貌却高出刘宫人、郑宫人和杨宫人许多,目光中透着伶俐。
说者似乎无意,但听者有心。
她这是在暗讽马王——自小流落民间,也不知自己姓什么,仅仅是今年才认祖归宗,又怎能称为孝?一个从未尽过孝道的人,怎么能有资格继承大统?
樊莺从对方的话中,不但猜到对方影射了师兄,而且她猛然想起了自己的父母,自己不也是从没有一天、在二老身边尽孝的机会?
这个侍女真是可恨,居然一句话连师兄、带她都说上了!
只是樊莺拿话气人可以,却一向不大擅长咬文嚼字,又被对方说到了痛处不能立时回击,气得她咬住嘴唇不能言语,她何时吃过这样的暗亏?
太子妃听了,不说话,看了看替自己说话的女子,但面露嘉许之色。
柳玉如笑问,“真是精彩,早听说东宫太子妃的麾下多有才女,今日这位就更是出众,但我与妹妹却不认得她,是谁呢?”
太子妃用不高不低的声音,对马王妃引见道,“她啊,是太子殿下的崇文殿侍读——武媚娘。”
听到这话的永宁坊两人大吃一惊,原来这人便是武媚娘!
马王府见到过武氏真人的,一个李婉清、一个丽容,再有个思晴、崔嫣在夏州曾找人画过武媚娘的画像,见了面也可能认得她,别人就从未见过这人。
柳玉如和樊莺当然也不认得,一进来时也没有留意到一位侍女。
但太子妃此时此刻却没有什么顾虑。
她早想好了,武媚娘原来只不过是个才人,在宫中也不怎么知名,而认得武媚娘的人又都不在这里,说出来又有何妨?
太子与武氏亲近,武氏又同自己亲近,她要拉武媚娘同至卫国公府,便做着这样的打算:就在今天找个机会将武氏讲出来,从此不让她再藏着掖着。
反正陛下也绝不会现身了,别的大臣如赵国公,即便对武氏的名字有个耳闻,在这个场合下或许不能确认、或许确认了但也不会当众指出。
那么,太子妃的目的也就达到了,既可借助武媚娘、来阻隔李治同萧氏的联系,又让李治从此念着自己的好处。
至于马王府的两个女人,你们就算早就知道了,又能如何?难道还敢当众揭穿她么?就不怕未来的皇帝记恨在心?
看看马王府两人一时处于愣怔之中,太子妃就是要气一气她们,笑着问:
“两位王嫂,是不是早就听说过武媚娘的大名呢?这可是个才女,东宫中姐妹对句,少有敌手,殿下也极是喜爱,只差走个手续。”
卫国公乍一听“武媚娘”三个字,胸中有一口痰一下子堵上来,堵得一阵眼花!他知道这个女子……已故荆州武都督的女儿……才人……可他不能说!
马王妃听罢,先去看了一眼太子,李治目光闪烁。
柳玉如笑着应道,“会对句的没听说过,但我们姐妹倒是听说过一个只会劈柴的武婿娘。”李治、太子妃、武氏同时一惊。
樊莺觉着出气,说道,“原来有文采、懂孝道的都留到东宫了!”
柳玉如道,“东宫的孝道举国皆知,马王府怎么是对手,但我们姐妹也不能甘落人后,只有勉为其难,也对上几句。”
樊莺道,“好啊,好啊,姐姐你对!”
柳玉如似乎早已想好,一口气念道:“幽思宗祖泪纷纷,飞去飘篷不落根。魏武欺皇骑骏马,妲姬死志骂名存。棒槌切齿欲开锁,鸭嘴涂黄来铄金。鞭彼之心常策已,谁拿孝道妄说人?”
李治、太子妃、武媚娘听了哑口无言,面露惭色。
这首诗开篇好像说到了当初的西州别驾高峻,他不知自己出自何门,和他内心的苦闷。与此同时,在长安他的兄弟李治,却以仁孝的名义欺骗皇帝、谋得了太子之位。
现在武媚娘你又跑出来信口雌黄,可是你有什么资格说孝道?
孝道本是人之天性,如你们所说的乌鸦反哺、小羊跪乳,你做好你自己便是,何必拿着孝道来说别人,扪心自问,你真比别人做的好么?
卫国公心中暗赞,不知情的人只是赞柳玉如的诗,对仗工整说理言事,但他却知道,这是对武媚娘方才一番话的有力的回击。
马王妃,太机敏,才思如同泉涌。
李治给父兄下毒、收武媚娘的事,柳玉如在任何时候、都不好拿到明面上来说,因而她用了魏武、妲姬两件事来暗指。
魏武帝能骑上高头大马,在庙堂被人供奉,掩盖不了他欺凌献帝的曾经。
妲姬在纣王失势后,如肯甘心委身于新的权贵,那么以她的绝世姿容,也不会最终落个祸国殃民的恶妇名声。
那么,你武媚娘有什么脸面再跑出来指责别人?你可比得上妲姬?连我们姐妹都不屑于揭穿你,你还是该去哪儿去哪儿吧。
武媚娘哪里听不出这首诗中的含义,她粉面通红,含肩垂首,站到太子妃的身后,一句话也应对不上来了。
李治羞愧万分,句句扎心!
又有一股怒火止不住地要喷薄而出!马王妃,你们这是欺我有话说不出!但朕……寡人能忍,一直忍到登基再与你们算帐!
门外有人用力地鼓掌,“好诗!”
卫国公倚在床上,只听了这一句,血气上涌,眼前一黑歪在床上。
而另外那些人闻声全都瞧向门口,而太子、太子妃一下子呆在当场,以为听错了,武媚娘一声"shenyin",直接躲到太子妃的身后去了。
话到人到,有人在前边一挑帘,正是身材挺拔、腰间挎着乌刀的马王殿下,樊莺呼道,“师兄,你可来了!”
随后,门口处又有一人迈步进来,他面色憔悴、身穿锦袍,袍内凝血珠熠熠生辉,正是贞观皇帝。
李治魂飞魄散,脑袋里“嗡”的一下,什么思维都攒拢不起来了,此时无处归魂,脸色苍白,完了。
皇帝一进来,也不看手足无措的李治夫妇,和他们身后的崇文殿侍读——武媚娘,一眼先看到歪在床上的卫国公,连忙抢步上前。
众人这才发觉,卫国公的头已然无力地垂在胸前。
皇帝眼看着与他出生入死,一同打下江山的又一位老臣离世,不禁悲从中来,他拉住李靖的手,哽噎着说,
“药师!你再等一等!再等一等朕,朕被家中的烂事耽误,还有重要的话未对你说完!你的身后事朕还未给你安排,你不许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