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1章 一块体已
刺史夫人捧着两株桕树苗、丫环提着一壶水、拎着个铲子走上来时,县令李引正与都濡县的大小官员们在盈隆岭的崖头上丈量,不知道要做什么。
李引看到崔氏上来,连忙上前见礼,并把手下众人引过来相见。
他看到崔颖手中的树苗,就知道她的来意,有些为难地道,“夫人,你是不是想把树苗种在原来的地方?”
崔夫人点头。
李引道,“这恐怕不行了,一来小人正想在这里建一座取水舀车,要从潭下取水,二来这里都是岩石,哪有它们生长的地方呢?”
但崔夫人执拗地道,“为什么不行呢?我就是要把它们种在原来的地方,它们一定能够长起来的!”她的语调柔和、也不是命令的口气,但不容人违抗。
都濡县的众官员暗地里认为,刺史夫人纯粹就是来玩儿的,根本与当下的抗旱大计格格不入,这两个养尊处优惯了的女子,哪里能想得到天时的重要!
她们想得倒周全,拿了铲子、还提了一罐子水,原来也知道盈隆崖上是无水的!
她们以为抗旱,就是浇浇刺史府院中的花圃么?!
谁知,李引竟然立即就答应下来,“那么好吧,夫人说得有理,原来这里不就有两株小树长得很好……不过,夫人得让我先把工程做完,不然人来人往,岂不是碰坏了它们?”
刺史夫人高兴起来,“那倒可以,可是我要先把它们栽在哪里呢?我等着你把水车建起来后,再将它们移栽过去——就在它们原来生长的地方。”
李引再次点头,吩咐手下道,“去两个帮帮忙。”
马上跑过来两人,接了铲子,在悬崖的坡下十几步远的地方刨了坑、将树苗栽下去。
夫人和丫环不劳别人浇水,仔细将罐子里的水浇了。然后还不走,两人蹲在树苗的旁边守候,看样子一时不想回去了。
有民役们从盈隆岭下抬了不少的木料上来,随后木匠们也到了,就在崔夫人和丫环的不远处破木、画墨线,按着李引画出来的图样子斧锯齐上,盈隆岭上一片繁忙。
崔氏一直在观察着李引,他有条不紊地指挥着人,先在崖头上将那片岩石凿平。
这是个不轻松的活,足足十来个人、抡着大锤叮叮当当地凿那些坚硬的石头。日头渐渐地炙热起来,有的人甩了衫子、要赤膊来干,但立刻就被李引喝止了。
崔氏知道是自己和丫环在场影响了他们,便对李引道,“李大人,我们这就回去了,”崔氏看了一眼她们的桕树苗,不大一会儿,她们浇下去的水就有干涸的意思,“我们后晌再来浇水吧。”
当时李引正让人再原来那两株小桕树的残根上系上绳子,另一头往他自己的腰里拴。
他停下来,对崔氏道,“夫人,你们再回一趟黔州不是太辛苦了……莫如由小人代劳,你们且放心就是。”
崔氏却问他,“李大人,你这是又下崖么?”
李引说,“正是,我想在崖壁上凿出撑放支柱的位置,别人是干不了这活儿的,我下去过,当然要自己下去。”
丫环担心地说,“李大人,你可一定要小心些呀!”
李引看看崔氏,她虽然没说话,但也是这个意思,眼睛里露出关切的意思来。
夫人说,“李大人这样忙,我们怎好再让李大人分心,树苗还是我们自己动手浇吧……但回黔州确是远了些……我们去县衙也不妥当……这样,李大人,把你院子的钥匙给我们,我们就去你那里歇歇,再来时也方便些。”
李引解了钥匙交给她,再看她们扶着走下盈隆岭去,这才攀了绳子、慢慢地没入崖下去。
这与他第一次下来时不同,没有急成火上房那样子,但上一次的场景阻挡不住地回想起来。因为上一次的经历,盈隆岭将是他终生不忘的地方。
李引很快到达了第一株树,断干上已经在阳光下滋生了绿芽儿,崔颖就曾在这里挡了一下、然后下落。
他就在它的旁边,拿出带下来的凿子、锤子,在陡峭的石壁上开凿起来。
崔氏带着丫环很快到达了那座小小的院落、开门进去。丫环道,“太好了夫人,以后我们就到这里来歇息,直到小桕树长起来!”
夫人嗔道,“难怪李大人看不上你,总是这么没心没肺!我们住在这里,那李大人住到哪里去?”
丫环吐吐舌头,不等夫人吩咐,便主动将李大人的被褥拿出去晾晒。
床板上丢下了一块指甲盖大小的碎银子,孤零零的。
丫环道,“李大人真是清苦,做个县令才这么一小块体已。”她不知、或是忘了它的来历,但崔氏知道,她把银子捏在手里,愣了好一阵子。
丫环在外边烧了水、在灶上做了简单的饭菜,主仆两个坐下来吃。丫环道,“李大人也不置办些佐料,夫人你把他的那块体已给我,我替李大人花掉!”
夫人笑道,“刚刚说过你了,怎么又忘了!你若是成了这里的女主人,有多少银子都是你来花,这会儿……就不成了!还是花我们的吧。”
丫环拿了钱跑出去,崔氏独自坐在桌边,她决定把这块碎银子收回,也许就是这小块银子影响了她的计划。
不一会儿丫环回来了,拎了一壶醒、一小罐姜泥回来。衣服里还兜了两只刚刚孵出来的小鸡,黄绒绒的,在地下唧唧地叫着。
“你要给我熬鸡汤?”夫人问。
“哪里,我是想,李大人自己在这座院子里,晚上回来总得有些声响,才更像个家。”
夫人点头道,“你总算上了些道儿……下次来时,不如就把我们那条小白也带来,给李大人看家。”
她们不休息,在院子里找了只小木箱,絮了软草,将两只小鸡放进去,再泡了碎米,盛在碟子里端给它们,把木箱放在院子的阳光下。
然后锁了门,提着水罐子往盈隆岭上来。
丫环曾说,把饭给李大人带些,夫人道,“这不大好吧,岭上那么些人……会有人问的。再说他们能不吃饭?”
等她们再赶到时,李引已经由崖下上来了,人们就在岭上倚着、躺着,仨一群、俩一伙地休息,果然饭已都吃过了。
见刺史夫人又来浇水,人们纷纷站起来,有光膀子的也早将衣服穿好。主仆二人给桕树苗浇了水,再看他们的工程进展。
一上午的功夫,崖头上已经搭好了巨大的木制框架,两根直木斜插在李引在崖壁上凿好的窠子里,上边顶住两根圆木,这头被粗铁钎牢牢钉在凿平的石缝里。
崔氏感觉不能留在这里,便对李引道,“我回黔州了,一定看好我们的桕树苗呀!”
丫环道,“李大人,晚上回家后耳朵竖着些、高抬些脚,别踩到什么东西。”
目送她们走后,手下问李县令,“李大人,我怎么看刺史夫人的丫环看中你了,大人可别错失了好机会!那么大人你也许很快就不是县令了。”
而李引,却在回味崔颖那句,“我们的桕树苗”。
李引看到崔氏上来,连忙上前见礼,并把手下众人引过来相见。
他看到崔颖手中的树苗,就知道她的来意,有些为难地道,“夫人,你是不是想把树苗种在原来的地方?”
崔夫人点头。
李引道,“这恐怕不行了,一来小人正想在这里建一座取水舀车,要从潭下取水,二来这里都是岩石,哪有它们生长的地方呢?”
但崔夫人执拗地道,“为什么不行呢?我就是要把它们种在原来的地方,它们一定能够长起来的!”她的语调柔和、也不是命令的口气,但不容人违抗。
都濡县的众官员暗地里认为,刺史夫人纯粹就是来玩儿的,根本与当下的抗旱大计格格不入,这两个养尊处优惯了的女子,哪里能想得到天时的重要!
她们想得倒周全,拿了铲子、还提了一罐子水,原来也知道盈隆崖上是无水的!
她们以为抗旱,就是浇浇刺史府院中的花圃么?!
谁知,李引竟然立即就答应下来,“那么好吧,夫人说得有理,原来这里不就有两株小树长得很好……不过,夫人得让我先把工程做完,不然人来人往,岂不是碰坏了它们?”
刺史夫人高兴起来,“那倒可以,可是我要先把它们栽在哪里呢?我等着你把水车建起来后,再将它们移栽过去——就在它们原来生长的地方。”
李引再次点头,吩咐手下道,“去两个帮帮忙。”
马上跑过来两人,接了铲子,在悬崖的坡下十几步远的地方刨了坑、将树苗栽下去。
夫人和丫环不劳别人浇水,仔细将罐子里的水浇了。然后还不走,两人蹲在树苗的旁边守候,看样子一时不想回去了。
有民役们从盈隆岭下抬了不少的木料上来,随后木匠们也到了,就在崔夫人和丫环的不远处破木、画墨线,按着李引画出来的图样子斧锯齐上,盈隆岭上一片繁忙。
崔氏一直在观察着李引,他有条不紊地指挥着人,先在崖头上将那片岩石凿平。
这是个不轻松的活,足足十来个人、抡着大锤叮叮当当地凿那些坚硬的石头。日头渐渐地炙热起来,有的人甩了衫子、要赤膊来干,但立刻就被李引喝止了。
崔氏知道是自己和丫环在场影响了他们,便对李引道,“李大人,我们这就回去了,”崔氏看了一眼她们的桕树苗,不大一会儿,她们浇下去的水就有干涸的意思,“我们后晌再来浇水吧。”
当时李引正让人再原来那两株小桕树的残根上系上绳子,另一头往他自己的腰里拴。
他停下来,对崔氏道,“夫人,你们再回一趟黔州不是太辛苦了……莫如由小人代劳,你们且放心就是。”
崔氏却问他,“李大人,你这是又下崖么?”
李引说,“正是,我想在崖壁上凿出撑放支柱的位置,别人是干不了这活儿的,我下去过,当然要自己下去。”
丫环担心地说,“李大人,你可一定要小心些呀!”
李引看看崔氏,她虽然没说话,但也是这个意思,眼睛里露出关切的意思来。
夫人说,“李大人这样忙,我们怎好再让李大人分心,树苗还是我们自己动手浇吧……但回黔州确是远了些……我们去县衙也不妥当……这样,李大人,把你院子的钥匙给我们,我们就去你那里歇歇,再来时也方便些。”
李引解了钥匙交给她,再看她们扶着走下盈隆岭去,这才攀了绳子、慢慢地没入崖下去。
这与他第一次下来时不同,没有急成火上房那样子,但上一次的场景阻挡不住地回想起来。因为上一次的经历,盈隆岭将是他终生不忘的地方。
李引很快到达了第一株树,断干上已经在阳光下滋生了绿芽儿,崔颖就曾在这里挡了一下、然后下落。
他就在它的旁边,拿出带下来的凿子、锤子,在陡峭的石壁上开凿起来。
崔氏带着丫环很快到达了那座小小的院落、开门进去。丫环道,“太好了夫人,以后我们就到这里来歇息,直到小桕树长起来!”
夫人嗔道,“难怪李大人看不上你,总是这么没心没肺!我们住在这里,那李大人住到哪里去?”
丫环吐吐舌头,不等夫人吩咐,便主动将李大人的被褥拿出去晾晒。
床板上丢下了一块指甲盖大小的碎银子,孤零零的。
丫环道,“李大人真是清苦,做个县令才这么一小块体已。”她不知、或是忘了它的来历,但崔氏知道,她把银子捏在手里,愣了好一阵子。
丫环在外边烧了水、在灶上做了简单的饭菜,主仆两个坐下来吃。丫环道,“李大人也不置办些佐料,夫人你把他的那块体已给我,我替李大人花掉!”
夫人笑道,“刚刚说过你了,怎么又忘了!你若是成了这里的女主人,有多少银子都是你来花,这会儿……就不成了!还是花我们的吧。”
丫环拿了钱跑出去,崔氏独自坐在桌边,她决定把这块碎银子收回,也许就是这小块银子影响了她的计划。
不一会儿丫环回来了,拎了一壶醒、一小罐姜泥回来。衣服里还兜了两只刚刚孵出来的小鸡,黄绒绒的,在地下唧唧地叫着。
“你要给我熬鸡汤?”夫人问。
“哪里,我是想,李大人自己在这座院子里,晚上回来总得有些声响,才更像个家。”
夫人点头道,“你总算上了些道儿……下次来时,不如就把我们那条小白也带来,给李大人看家。”
她们不休息,在院子里找了只小木箱,絮了软草,将两只小鸡放进去,再泡了碎米,盛在碟子里端给它们,把木箱放在院子的阳光下。
然后锁了门,提着水罐子往盈隆岭上来。
丫环曾说,把饭给李大人带些,夫人道,“这不大好吧,岭上那么些人……会有人问的。再说他们能不吃饭?”
等她们再赶到时,李引已经由崖下上来了,人们就在岭上倚着、躺着,仨一群、俩一伙地休息,果然饭已都吃过了。
见刺史夫人又来浇水,人们纷纷站起来,有光膀子的也早将衣服穿好。主仆二人给桕树苗浇了水,再看他们的工程进展。
一上午的功夫,崖头上已经搭好了巨大的木制框架,两根直木斜插在李引在崖壁上凿好的窠子里,上边顶住两根圆木,这头被粗铁钎牢牢钉在凿平的石缝里。
崔氏感觉不能留在这里,便对李引道,“我回黔州了,一定看好我们的桕树苗呀!”
丫环道,“李大人,晚上回家后耳朵竖着些、高抬些脚,别踩到什么东西。”
目送她们走后,手下问李县令,“李大人,我怎么看刺史夫人的丫环看中你了,大人可别错失了好机会!那么大人你也许很快就不是县令了。”
而李引,却在回味崔颖那句,“我们的桕树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