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 把放出去的钱收回来!
第255章把放出去的钱收回来!
天色已晚,延和殿内点起灯火,亮如白昼。
吩咐赐座,让程琳坐了,赵祯道:“夜色深了,本不想劳烦学士,只是今天谈的京师银行的事情,事关重大,不问清楚了朕实在难以安寝。——夜深未着袍带,学士勿怪。”
程琳忙道不敢,捧笏谢恩。
在程琳身后,站着的是代表皇宫管京师银行的张惟吉,他是内侍,皇帝面前可没有位子了。翰林学士这个级别,皇帝召见是有礼仪的,虽然便殿可以穿便服,但必须袍带整齐。赵祯是准备休息了,实在睡不着才召程琳来,不着袍带要向程琳表示歉意。
吩咐了茶汤,赵祯才对程琳道:“白天在崇政殿里,学士讲京师银行现在并没有什么钱向外放贷,而西京银行则现钱充裕。两家银行是一起开的,本钱一样,不过是过去几个月而已,怎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差别?真的是按着规例是如此?”
程琳知道这么晚召自己来,必然是问的这件事情,早早做了准备。
京师银行现在是内府的钱袋子,为皇帝敛财的,赢利能力出了问题,第一个急的是赵祯。其实这还是其次,皇帝敛财用来做什么?仅仅为了皇宫的消费,根本不需要如此费心费力,真正的用意其实是用这些财力来操控朝政。以前是三司的手里没钱了,利用到内藏库借贷的机会,皇帝乘机用批不批、批多少来影响具体政务。现在有了京师银行,直接可以用对外放贷影响政务,这才是让赵祯睡不着觉的真正原因。
在崇政殿讨论的时候赵祯还转不过弯来,回到寝殿之后,越想越不对。现在向外放贷是用于官方大工程的,还是分期放贷,放多少、怎么放可以直接操控这些工程啊。
朝廷政务一旦定下来,皇帝要想插手也非常复杂,这是从太祖时候起定下来的祖宗家法。当年太祖想要思院做个蒸笼,很久都没有完成,他责问负责的人,答他要各种程序,光走流程需要许多日子。太祖不快,赵普答他,这些规矩不是为他而设的,是用来限制子孙的,为政不能随心所欲。太祖太宗时候定下来的施政核心,便是“事为之防,曲为之制”,凡事都立有制度,做事负责的人要互相牵制,这规矩也包括限制皇帝权力。
太宗真宗两朝,内藏库的规模越来越大,并不是皇帝需要用钱的地方多了,而是制度越来越严密,皇帝需要一个绕过制度直接操控朝政的手段。通过成立京师银行,徐平把这手段交到了赵祯的手里,他自己不会用,那怪得谁来?
本来赵祯是想叫徐平来问的,想来想去,还是召了程琳来。不是他信不过徐平,而是身份所限,徐平主管三司,管的是外朝钱粮,哪怕是无意,也会一不小心让赵祯着了道。翰林学士到底名义是内臣,皇帝身边备顾问的,没有利害关系。而程琳又是难得的理财能臣,多年主管过三司,现在又管着钱监,应该没有什么是他没搞清楚的。
见赵祯眼巴巴地看着自己,程琳从袖取了一本册子出来,双手呈给赵祯:“陛下,这是设银行的时候定下的规例,陛下亲定。臣恭请御览。”
赵祯接了册子过来,随手放到一边:“等朕有了闲暇,再仔细看它,现在事急,还是请学士把利害剖析明白。到今天这步田地,到底是因为什么?”
这册子当时是赵祯亲自同意的不错,但里面的那些条款,到底是为了什么,当时他有些稀里糊涂。书已经同意了,赵祯也召集人讨论了几次,还是理不明白,书天天催着要发下去,他又怎么可能不同意?
程琳道:“京师银行和西京银行同时设立,本钱相同,做的事情也相同,到今天天差地远,只能怪到主事的人和办事的官吏身。也未必是他们不用心办事,而是对于如何在银行做事还有些懵懂。西京银行主事的是杨告,他原是京西路转运副使,在徐谏议手下见了钱庄在京西路是怎么做起来的,做事都有章法。西京银行下面做事的官吏,都是在京西路长时间浸淫,见惯了这类事的,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心里都清楚明白。反观京师银行不然了,主事的郑待制对银行如何做事本来不甚清楚,下面主事的人,又多是皇宫里过去的内侍,郑待制约束不住。怠臣直言,陛下,内侍们目光短浅了些,为害不小。”
赵祯不由抬头看站在程琳身后的张惟吉,面色有些不悦。张惟吉有苦难言,那些做事的内侍他也约束不住,闹到这个局面,跟他的关系真不大。
程琳道:“陛下,京师银行的事情微臣也听说一些,跟张阁长无关。张阁长倒是时常让下面的人小心谨慎一些,可做事的人往往矫称圣旨,谁又有办法?”
赵祯装作没有听到这话,矫称圣旨肯定是有的,但也有不少是真地赵祯自己插手让内侍们做的,现在根本说不清楚了。知道毛病,以后收敛些是。京师银行既然可以做影响朝政的手段,以后赵祯还是要不时插手,现在只有装糊涂。
程琳只有把这话揭过,接着道:“依微臣看京师银行,落到今天这步田地,一是做事的人获利之心太急,失了谨慎。盛夏之时,因为有大笔的钱贷不出去,没有利息收入,而京师百姓又存钱进来,账不断有利息支出。那时只想着赶紧把手里的钱贷出去,好坐收利息。如此一来,对到银行贷钱的人便查得不严,在审计司发现不对,要严查的时候,又故意给那些人包庇,导致审计司一直查不清楚。现在手里的钱放出去了,但这些钱到底流向了哪里,只怕银行做事的人心里也没有底。为什么钱监要收京师银行放钱的规模?因为仅从账可以看出来,从那里贷钱的公司,有的是借新钱来还利息,这样风险是极大的。银行对外放贷的风险大了,按照规例钱监要收缩他放钱的数目。”
赵祯心里只有叹气,那本见鬼的规例,当时只想着徐平跟自己说了几次,定的极是严密,银行一旦不按规矩做事会受到严惩。哪里能够想到,严惩的是自己的钱。当时如果知道会有今天,绝不会让事情这么严重,讲道理,新的事物总要让人学习吗。
程琳又道:“京师银行第二件做错了的,是几个月过去了,下面做事的人对规例还是不熟。这可怪不得别人了,做这行当,不熟悉规例怎么行?三司那里,每隔几日便让三司银行的官吏学习规例,而且学的规范定得极细。同样是几个月的时间,三司银行可是给衙门放款,按说更可能出事,他们那里却是好好的。”
赵祯沉默了一会,才道:“事已至此,多说无益。只有等此事过去,从三司银行那里调些人手来,让京师银行不再如此混乱。学士,当今之计,要让京师银行不失了给做的工程放钱的时机,该如何做?有没有应急的办法?”
程琳犹豫了一下,还是道:“办法不是没有,只是做起来办事的官吏要些手段。”
赵祯又看了看张惟吉,对程琳道:“学士只管说,总有人去做事情。”
“臣了解过京师银行对外放的贷,做事的人千错万错,但有一件事是做对了的,是放贷的多是短期贷款,致长不过六个月。只要立即切断给来历不明的公司放贷,迅速回拢钱款,还是能够凑出钱来向工程前边放贷的。后面,只要不对这些人放贷了,慢慢把放出钱的人收回来,还能够凑出贷给工程的钱。不过,这样一来,京师银行要过一段苦日子了。先前乱来的风险,必然是要付出代价,才能慢慢消化掉。”
赵祯想想点了点头:“若只是如此,倒也不难办到。”
程琳微微摇头:“想起来是不难做到,但是,先前京师银行放出去的钱,好多是有收不回来的风险的。若不是如此,钱监又为何要收他们的贷钱数额?臣怕的,是出现大量发放的贷款收不回来,引起京城的动荡。”
还有一点程琳没有说,按照大家理出来的京师银行贷款的模糊流向,有不少是流到了王公贵戚和禁军军官的手里,这些人可不是好动的,只怕会出现风波。
赵祯不可能让自己手这张操控朝政的牌废掉,对张惟吉道:“刚才程学士说的都极有道理,你可都听清楚了?”
张惟吉施礼:“小的都听的清楚。”
“好,你回去之后,立即着手准备,按程学士说的做。属下有哪个敢抗命,你来报我知晓,自有处分。你们先前向外贷钱贷得爽利,收钱也要爽利,不要惹出乱子!”
张惟吉应诺,心里有些犯愁。收钱爽利还是能做到的,但不惹出乱子貌似有些难。
本书来自
天色已晚,延和殿内点起灯火,亮如白昼。
吩咐赐座,让程琳坐了,赵祯道:“夜色深了,本不想劳烦学士,只是今天谈的京师银行的事情,事关重大,不问清楚了朕实在难以安寝。——夜深未着袍带,学士勿怪。”
程琳忙道不敢,捧笏谢恩。
在程琳身后,站着的是代表皇宫管京师银行的张惟吉,他是内侍,皇帝面前可没有位子了。翰林学士这个级别,皇帝召见是有礼仪的,虽然便殿可以穿便服,但必须袍带整齐。赵祯是准备休息了,实在睡不着才召程琳来,不着袍带要向程琳表示歉意。
吩咐了茶汤,赵祯才对程琳道:“白天在崇政殿里,学士讲京师银行现在并没有什么钱向外放贷,而西京银行则现钱充裕。两家银行是一起开的,本钱一样,不过是过去几个月而已,怎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差别?真的是按着规例是如此?”
程琳知道这么晚召自己来,必然是问的这件事情,早早做了准备。
京师银行现在是内府的钱袋子,为皇帝敛财的,赢利能力出了问题,第一个急的是赵祯。其实这还是其次,皇帝敛财用来做什么?仅仅为了皇宫的消费,根本不需要如此费心费力,真正的用意其实是用这些财力来操控朝政。以前是三司的手里没钱了,利用到内藏库借贷的机会,皇帝乘机用批不批、批多少来影响具体政务。现在有了京师银行,直接可以用对外放贷影响政务,这才是让赵祯睡不着觉的真正原因。
在崇政殿讨论的时候赵祯还转不过弯来,回到寝殿之后,越想越不对。现在向外放贷是用于官方大工程的,还是分期放贷,放多少、怎么放可以直接操控这些工程啊。
朝廷政务一旦定下来,皇帝要想插手也非常复杂,这是从太祖时候起定下来的祖宗家法。当年太祖想要思院做个蒸笼,很久都没有完成,他责问负责的人,答他要各种程序,光走流程需要许多日子。太祖不快,赵普答他,这些规矩不是为他而设的,是用来限制子孙的,为政不能随心所欲。太祖太宗时候定下来的施政核心,便是“事为之防,曲为之制”,凡事都立有制度,做事负责的人要互相牵制,这规矩也包括限制皇帝权力。
太宗真宗两朝,内藏库的规模越来越大,并不是皇帝需要用钱的地方多了,而是制度越来越严密,皇帝需要一个绕过制度直接操控朝政的手段。通过成立京师银行,徐平把这手段交到了赵祯的手里,他自己不会用,那怪得谁来?
本来赵祯是想叫徐平来问的,想来想去,还是召了程琳来。不是他信不过徐平,而是身份所限,徐平主管三司,管的是外朝钱粮,哪怕是无意,也会一不小心让赵祯着了道。翰林学士到底名义是内臣,皇帝身边备顾问的,没有利害关系。而程琳又是难得的理财能臣,多年主管过三司,现在又管着钱监,应该没有什么是他没搞清楚的。
见赵祯眼巴巴地看着自己,程琳从袖取了一本册子出来,双手呈给赵祯:“陛下,这是设银行的时候定下的规例,陛下亲定。臣恭请御览。”
赵祯接了册子过来,随手放到一边:“等朕有了闲暇,再仔细看它,现在事急,还是请学士把利害剖析明白。到今天这步田地,到底是因为什么?”
这册子当时是赵祯亲自同意的不错,但里面的那些条款,到底是为了什么,当时他有些稀里糊涂。书已经同意了,赵祯也召集人讨论了几次,还是理不明白,书天天催着要发下去,他又怎么可能不同意?
程琳道:“京师银行和西京银行同时设立,本钱相同,做的事情也相同,到今天天差地远,只能怪到主事的人和办事的官吏身。也未必是他们不用心办事,而是对于如何在银行做事还有些懵懂。西京银行主事的是杨告,他原是京西路转运副使,在徐谏议手下见了钱庄在京西路是怎么做起来的,做事都有章法。西京银行下面做事的官吏,都是在京西路长时间浸淫,见惯了这类事的,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心里都清楚明白。反观京师银行不然了,主事的郑待制对银行如何做事本来不甚清楚,下面主事的人,又多是皇宫里过去的内侍,郑待制约束不住。怠臣直言,陛下,内侍们目光短浅了些,为害不小。”
赵祯不由抬头看站在程琳身后的张惟吉,面色有些不悦。张惟吉有苦难言,那些做事的内侍他也约束不住,闹到这个局面,跟他的关系真不大。
程琳道:“陛下,京师银行的事情微臣也听说一些,跟张阁长无关。张阁长倒是时常让下面的人小心谨慎一些,可做事的人往往矫称圣旨,谁又有办法?”
赵祯装作没有听到这话,矫称圣旨肯定是有的,但也有不少是真地赵祯自己插手让内侍们做的,现在根本说不清楚了。知道毛病,以后收敛些是。京师银行既然可以做影响朝政的手段,以后赵祯还是要不时插手,现在只有装糊涂。
程琳只有把这话揭过,接着道:“依微臣看京师银行,落到今天这步田地,一是做事的人获利之心太急,失了谨慎。盛夏之时,因为有大笔的钱贷不出去,没有利息收入,而京师百姓又存钱进来,账不断有利息支出。那时只想着赶紧把手里的钱贷出去,好坐收利息。如此一来,对到银行贷钱的人便查得不严,在审计司发现不对,要严查的时候,又故意给那些人包庇,导致审计司一直查不清楚。现在手里的钱放出去了,但这些钱到底流向了哪里,只怕银行做事的人心里也没有底。为什么钱监要收京师银行放钱的规模?因为仅从账可以看出来,从那里贷钱的公司,有的是借新钱来还利息,这样风险是极大的。银行对外放贷的风险大了,按照规例钱监要收缩他放钱的数目。”
赵祯心里只有叹气,那本见鬼的规例,当时只想着徐平跟自己说了几次,定的极是严密,银行一旦不按规矩做事会受到严惩。哪里能够想到,严惩的是自己的钱。当时如果知道会有今天,绝不会让事情这么严重,讲道理,新的事物总要让人学习吗。
程琳又道:“京师银行第二件做错了的,是几个月过去了,下面做事的人对规例还是不熟。这可怪不得别人了,做这行当,不熟悉规例怎么行?三司那里,每隔几日便让三司银行的官吏学习规例,而且学的规范定得极细。同样是几个月的时间,三司银行可是给衙门放款,按说更可能出事,他们那里却是好好的。”
赵祯沉默了一会,才道:“事已至此,多说无益。只有等此事过去,从三司银行那里调些人手来,让京师银行不再如此混乱。学士,当今之计,要让京师银行不失了给做的工程放钱的时机,该如何做?有没有应急的办法?”
程琳犹豫了一下,还是道:“办法不是没有,只是做起来办事的官吏要些手段。”
赵祯又看了看张惟吉,对程琳道:“学士只管说,总有人去做事情。”
“臣了解过京师银行对外放的贷,做事的人千错万错,但有一件事是做对了的,是放贷的多是短期贷款,致长不过六个月。只要立即切断给来历不明的公司放贷,迅速回拢钱款,还是能够凑出钱来向工程前边放贷的。后面,只要不对这些人放贷了,慢慢把放出钱的人收回来,还能够凑出贷给工程的钱。不过,这样一来,京师银行要过一段苦日子了。先前乱来的风险,必然是要付出代价,才能慢慢消化掉。”
赵祯想想点了点头:“若只是如此,倒也不难办到。”
程琳微微摇头:“想起来是不难做到,但是,先前京师银行放出去的钱,好多是有收不回来的风险的。若不是如此,钱监又为何要收他们的贷钱数额?臣怕的,是出现大量发放的贷款收不回来,引起京城的动荡。”
还有一点程琳没有说,按照大家理出来的京师银行贷款的模糊流向,有不少是流到了王公贵戚和禁军军官的手里,这些人可不是好动的,只怕会出现风波。
赵祯不可能让自己手这张操控朝政的牌废掉,对张惟吉道:“刚才程学士说的都极有道理,你可都听清楚了?”
张惟吉施礼:“小的都听的清楚。”
“好,你回去之后,立即着手准备,按程学士说的做。属下有哪个敢抗命,你来报我知晓,自有处分。你们先前向外贷钱贷得爽利,收钱也要爽利,不要惹出乱子!”
张惟吉应诺,心里有些犯愁。收钱爽利还是能做到的,但不惹出乱子貌似有些难。
本书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