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再对天章阁(中)
赵祯半信半疑地看着徐平,问道:“什么是活钱?难道钱还有死的?”
“当然是有死的了。.更新最快比如有些富贵人家,把钱埋进窖里,几年甚至几十年不动,钱可不就死了。活钱,就是能一直赚来利息的钱。”
“可惜,虽然能赚来利息,这利息却不多。年利两成,我算着就不够皇宫使用了,依你说的还要更低,这亏空哪里补去?”
徐平道:“银行用本钱生息,可不是陛下那个算法。如此算的话,就成了财主向百姓放贷了,我们怎么能做那种事?我们是方便百姓,不是刻剥百姓的。”
赵祯哪里肯信?就是徐平心黑,用利滚利的办法,也高不到哪里去。官民放贷,年利不得过三成,一般以两成为准,这规矩可是律法写着的,赵祯可不想破例。
见赵祯一脸狐疑的样子,徐平道:“陛下安座,听我慢慢讲来。此事中间颇有曲折,必须一一剖析,才能够说得明白。陛下要有耐心,赚钱的事情怎么能够急得?”
重新坐下来,徐平才道:“陛下,银行的钱放贷,跟民间财主放贷,有诸多不同。白天我曾经说过,百姓的钱存进银行,银拿行要出一部分,存到钱监里去。还记不记得?”
赵祯想了好一会,才点头道:“貌似是这样说过。不对,刚才我就觉得银行的本钱太少,你要求如此做,本钱不是更少了?”
“陛下先听我说完,不要急,我们把钱怎么进银行,怎么贷出去,怎么收回来,一一都理明白。钱监制了钱出来,银行用本钱向钱监换了钱出来,当然还借贷一部分。钱是这样进银行的,此时银行里有了本钱是不是?”
赵祯点了点头,这点徐平讲得明白,他也听得明白。
徐平又道:“有了本钱就可以放贷了。我们一直在讲,银行放贷只给公司,百姓个人是不放贷的。那么公司从银行借了贷,这钱到哪里去了呢?”
“当然是花掉了!不花钱,公司从银行借贷做什么!”
“陛下莫急,虽然是花钱,但是怎么花还是有讲究的。公司贷了钱之后,都会用来经营,钱便就有了几个去处。一是发给雇的人工钱,这钱是必然要真花出去的。还有场房的租金,公司里存一些现钱以备不时之需,以及杂七杂八的日用。但真正的大头,却是要用来买原材料。公司要制物品出来,一定要用原料啊。原料从哪里买?大多数时候,还是从其他公司买进来的。而这种大宗款项往来,都是在银行完成的。”
赵祯隐约摸到了一点门道,不由点了点头:“我知道,这就是京西路钱庄的做法。”
“对,京西路的钱庄便就是这么做的。当时为什么这么做呢?因为西京城建了一些场务,后来更是有棉布,民间贸易剧增,而现钱却不够。很多人以为,钱庄解决现钱不足的困境是靠逼民间把铜钱存进去,其实不是,那才有几个钱?”
说到这里,徐平没来由地竟觉得有些心虚,情不自禁地清了清嗓子:“其实解决现钱不足的最重要的办法,是让大额交易在钱庄交割。用钱最多的地方就是这些大额的交易,一旦限定了在钱庄交割,则不管交易有多少,只是在钱庄的账上转来转去,钱其实还是在钱庄里面,所以不会出现缺钱的事情。”
赵祯的眼睛慢慢亮了起来,对徐平道:“你是说,银行也是照此办理?”
“当然要照此办理啊!这样做对百姓有利,对银行有利,对公司更有利,省了多少功夫!钱就是用来买货物的,只要货物买到手,钱搬来搬去又有什么意思?银行开起来,就是为了做这件事情,方便百姓,方便民间交易!公司之间大多数的交易,都只需要在银行走账而已,并不需要真地取钱出来。”
在徐平前世,银行最喜欢的就是贷款给大公司,公司越大越好。不用说个人,就是小公司想从银行贷款都不容易,哪怕愿意付更多的利息,银行也不想理。这不仅仅是涉及到收款风险的问题,还涉及到银行的资金占用。大公司贷款,只是在银行上走个账,对银行来说就是换了个客户名字,钱依然在那里,可以继续贷给下一个客户。小公司往往就是把钱取出来,贷了款就真地把这资金占用了,银行怎么可能愿意?
个人贷款,房贷就容易贷,而且利息还低,道理也是一样,钱还是在银行手里的。
只要钱不出银行,这种贷款就是越多越好,对银行来说本钱还是那个本钱,收到的利息却不知道多了多少倍。民间借贷,年利两成,但这钱贷出去就真出去了,放款的人手里没有了。银行可是不同,钱贷出去了,很多时候只是存款人换了个名字,对银行的放贷能力并没有影响,年利一成也比民间放贷获得的收益高多了。当然,这样叠加下去,收款风险便也跟着以几何级数放大。但对徐平来讲,只要贷给公司,账是由官方控制着的,已经把贷款风险降到了最低,基本不用考虑那个问题了。
从设立钱庄,定下各种规矩,尽量让钱不出钱庄,便就一直在为这个时候做准备。
赵祯的脸色彻底放松下来,甚至有了笑意,只是看着徐平,心里却有一种奇怪的感觉。
从当年崇政殿里新进士唱名,第一次见到徐平,赵祯就觉得这人蛮忠厚老实的,应该是能够靠得住的人。但今天看着,却怎么颇有些奸商的意思?他家里号称开封府数得着的富贵员外,那钱真都是种地种出来的?徐平口里的银行,可比钱监制钱来钱还快。
徐平又道:“其实对银行来说,这些还只是一部分,本钱会放得更大的。”
“啊”赵祯正想着心事,听徐平说这么一句,竟然不禁心肝一颤。
徐平倒是心无旁骛,认真地给赵祯分析:“陛下,我们刚才说的是公司贷了款之后,实际没出银行的那些钱。其实那些出了银行的钱,一样是可以用起来的。”
赵祯还能说什么?他就觉得现在有金山银山放在面前,钱是再也花不完了。
徐平接着道:“公司贷款后把钱取出银行,发动了雇的工人手里,向人买了东西,这些钱到了民间,然后又到哪里去呢?大多数情况下,人们手里有了钱,只有一部分花掉,剩下的都要存起来是不是?存到哪里?存到银行里有利息啊,当然是存到银行里来。这钱便就又到了银行里面,到了银行里便就可以发贷款,然后如此生生不息。银行里只要留好别人取存款的本钱其实那并没有多少,便就是我前面说过的,银行收了百姓的存款,要拿出一部分存到钱监里去,这就是防止不够百姓取存款的备用金。银行账上的钱,尽管作为贷款发出去,几百万贯的本钱,当作几千万贯贷出去,又是什么难事?”
用徐平前世的话说,银行放贷款有货币乘数的,当然不会跟徐平说的这么简单,但是道理相通。银行里只有几百万的货币,贷款放几千万,在严控风险,严格限制货币从银行外流的情况下,不是什么大事。只靠本金放贷款,那银行才能赚几个钱?赵祯觉得自己内藏库里的本钱太少了,徐平还觉得多了呢,现在开封府一带经不起如此巨量资金的冲击。
这样既利用银行赚到了存贷息差,又优化了社会上的资金配置,让钱真正到需要的地方去,产生更多的财富。徐平是真地觉得,这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实际上也确实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公司经营,资金是个大问题,银行就能解决这个大问题。
这样做有没有风险?当然是有的,世界上哪里有躺着赚钱的好事!不过徐平已经尽最大的能力,把风险限制在了最低限度。规定这么严密了,要是还有人能够闹出事来,那就真地是作死了。想作死只能让他们死,这谁有办法?
话说到这里,赵祯终于彻底放下心来。原来银行是这么开的,这可跟民间放贷大大不同啊,一贯钱能赚出好几贯的利钱来,而且利息还低,以后就等着躺着收钱好了。
越想越是觉得心情舒畅,赵祯这才想起来,徐平在让三司的左藏库设了银行后,还特别留了个名额给内藏库。这是有好事想着自己啊,果然没有辜负自己的信任。让徐平当三司使,这决定还是对了,换个大臣,还真就未必会把内藏库算进去,不乘机坑一次就不错。
心中高兴,赵祯就想喝酒,当下吩咐一边侍立的小黄门,让去取酒过来。
徐平忙道:“天章阁里,祖宗神御所在,怎么敢饮酒?陛下有心,为臣心领了。”
这里不是一般地方,是放着真宗御笔御书的地方,而且还有太祖太宗的画像。在这里召见大臣,为的就是显得郑重其事,喝酒那还了得!不说赵祯自己,这事情传出去,徐平就得被朝臣骂死,刚封的官也不要想做了。(未完待续……)
“当然是有死的了。.更新最快比如有些富贵人家,把钱埋进窖里,几年甚至几十年不动,钱可不就死了。活钱,就是能一直赚来利息的钱。”
“可惜,虽然能赚来利息,这利息却不多。年利两成,我算着就不够皇宫使用了,依你说的还要更低,这亏空哪里补去?”
徐平道:“银行用本钱生息,可不是陛下那个算法。如此算的话,就成了财主向百姓放贷了,我们怎么能做那种事?我们是方便百姓,不是刻剥百姓的。”
赵祯哪里肯信?就是徐平心黑,用利滚利的办法,也高不到哪里去。官民放贷,年利不得过三成,一般以两成为准,这规矩可是律法写着的,赵祯可不想破例。
见赵祯一脸狐疑的样子,徐平道:“陛下安座,听我慢慢讲来。此事中间颇有曲折,必须一一剖析,才能够说得明白。陛下要有耐心,赚钱的事情怎么能够急得?”
重新坐下来,徐平才道:“陛下,银行的钱放贷,跟民间财主放贷,有诸多不同。白天我曾经说过,百姓的钱存进银行,银拿行要出一部分,存到钱监里去。还记不记得?”
赵祯想了好一会,才点头道:“貌似是这样说过。不对,刚才我就觉得银行的本钱太少,你要求如此做,本钱不是更少了?”
“陛下先听我说完,不要急,我们把钱怎么进银行,怎么贷出去,怎么收回来,一一都理明白。钱监制了钱出来,银行用本钱向钱监换了钱出来,当然还借贷一部分。钱是这样进银行的,此时银行里有了本钱是不是?”
赵祯点了点头,这点徐平讲得明白,他也听得明白。
徐平又道:“有了本钱就可以放贷了。我们一直在讲,银行放贷只给公司,百姓个人是不放贷的。那么公司从银行借了贷,这钱到哪里去了呢?”
“当然是花掉了!不花钱,公司从银行借贷做什么!”
“陛下莫急,虽然是花钱,但是怎么花还是有讲究的。公司贷了钱之后,都会用来经营,钱便就有了几个去处。一是发给雇的人工钱,这钱是必然要真花出去的。还有场房的租金,公司里存一些现钱以备不时之需,以及杂七杂八的日用。但真正的大头,却是要用来买原材料。公司要制物品出来,一定要用原料啊。原料从哪里买?大多数时候,还是从其他公司买进来的。而这种大宗款项往来,都是在银行完成的。”
赵祯隐约摸到了一点门道,不由点了点头:“我知道,这就是京西路钱庄的做法。”
“对,京西路的钱庄便就是这么做的。当时为什么这么做呢?因为西京城建了一些场务,后来更是有棉布,民间贸易剧增,而现钱却不够。很多人以为,钱庄解决现钱不足的困境是靠逼民间把铜钱存进去,其实不是,那才有几个钱?”
说到这里,徐平没来由地竟觉得有些心虚,情不自禁地清了清嗓子:“其实解决现钱不足的最重要的办法,是让大额交易在钱庄交割。用钱最多的地方就是这些大额的交易,一旦限定了在钱庄交割,则不管交易有多少,只是在钱庄的账上转来转去,钱其实还是在钱庄里面,所以不会出现缺钱的事情。”
赵祯的眼睛慢慢亮了起来,对徐平道:“你是说,银行也是照此办理?”
“当然要照此办理啊!这样做对百姓有利,对银行有利,对公司更有利,省了多少功夫!钱就是用来买货物的,只要货物买到手,钱搬来搬去又有什么意思?银行开起来,就是为了做这件事情,方便百姓,方便民间交易!公司之间大多数的交易,都只需要在银行走账而已,并不需要真地取钱出来。”
在徐平前世,银行最喜欢的就是贷款给大公司,公司越大越好。不用说个人,就是小公司想从银行贷款都不容易,哪怕愿意付更多的利息,银行也不想理。这不仅仅是涉及到收款风险的问题,还涉及到银行的资金占用。大公司贷款,只是在银行上走个账,对银行来说就是换了个客户名字,钱依然在那里,可以继续贷给下一个客户。小公司往往就是把钱取出来,贷了款就真地把这资金占用了,银行怎么可能愿意?
个人贷款,房贷就容易贷,而且利息还低,道理也是一样,钱还是在银行手里的。
只要钱不出银行,这种贷款就是越多越好,对银行来说本钱还是那个本钱,收到的利息却不知道多了多少倍。民间借贷,年利两成,但这钱贷出去就真出去了,放款的人手里没有了。银行可是不同,钱贷出去了,很多时候只是存款人换了个名字,对银行的放贷能力并没有影响,年利一成也比民间放贷获得的收益高多了。当然,这样叠加下去,收款风险便也跟着以几何级数放大。但对徐平来讲,只要贷给公司,账是由官方控制着的,已经把贷款风险降到了最低,基本不用考虑那个问题了。
从设立钱庄,定下各种规矩,尽量让钱不出钱庄,便就一直在为这个时候做准备。
赵祯的脸色彻底放松下来,甚至有了笑意,只是看着徐平,心里却有一种奇怪的感觉。
从当年崇政殿里新进士唱名,第一次见到徐平,赵祯就觉得这人蛮忠厚老实的,应该是能够靠得住的人。但今天看着,却怎么颇有些奸商的意思?他家里号称开封府数得着的富贵员外,那钱真都是种地种出来的?徐平口里的银行,可比钱监制钱来钱还快。
徐平又道:“其实对银行来说,这些还只是一部分,本钱会放得更大的。”
“啊”赵祯正想着心事,听徐平说这么一句,竟然不禁心肝一颤。
徐平倒是心无旁骛,认真地给赵祯分析:“陛下,我们刚才说的是公司贷了款之后,实际没出银行的那些钱。其实那些出了银行的钱,一样是可以用起来的。”
赵祯还能说什么?他就觉得现在有金山银山放在面前,钱是再也花不完了。
徐平接着道:“公司贷款后把钱取出银行,发动了雇的工人手里,向人买了东西,这些钱到了民间,然后又到哪里去呢?大多数情况下,人们手里有了钱,只有一部分花掉,剩下的都要存起来是不是?存到哪里?存到银行里有利息啊,当然是存到银行里来。这钱便就又到了银行里面,到了银行里便就可以发贷款,然后如此生生不息。银行里只要留好别人取存款的本钱其实那并没有多少,便就是我前面说过的,银行收了百姓的存款,要拿出一部分存到钱监里去,这就是防止不够百姓取存款的备用金。银行账上的钱,尽管作为贷款发出去,几百万贯的本钱,当作几千万贯贷出去,又是什么难事?”
用徐平前世的话说,银行放贷款有货币乘数的,当然不会跟徐平说的这么简单,但是道理相通。银行里只有几百万的货币,贷款放几千万,在严控风险,严格限制货币从银行外流的情况下,不是什么大事。只靠本金放贷款,那银行才能赚几个钱?赵祯觉得自己内藏库里的本钱太少了,徐平还觉得多了呢,现在开封府一带经不起如此巨量资金的冲击。
这样既利用银行赚到了存贷息差,又优化了社会上的资金配置,让钱真正到需要的地方去,产生更多的财富。徐平是真地觉得,这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实际上也确实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公司经营,资金是个大问题,银行就能解决这个大问题。
这样做有没有风险?当然是有的,世界上哪里有躺着赚钱的好事!不过徐平已经尽最大的能力,把风险限制在了最低限度。规定这么严密了,要是还有人能够闹出事来,那就真地是作死了。想作死只能让他们死,这谁有办法?
话说到这里,赵祯终于彻底放下心来。原来银行是这么开的,这可跟民间放贷大大不同啊,一贯钱能赚出好几贯的利钱来,而且利息还低,以后就等着躺着收钱好了。
越想越是觉得心情舒畅,赵祯这才想起来,徐平在让三司的左藏库设了银行后,还特别留了个名额给内藏库。这是有好事想着自己啊,果然没有辜负自己的信任。让徐平当三司使,这决定还是对了,换个大臣,还真就未必会把内藏库算进去,不乘机坑一次就不错。
心中高兴,赵祯就想喝酒,当下吩咐一边侍立的小黄门,让去取酒过来。
徐平忙道:“天章阁里,祖宗神御所在,怎么敢饮酒?陛下有心,为臣心领了。”
这里不是一般地方,是放着真宗御笔御书的地方,而且还有太祖太宗的画像。在这里召见大臣,为的就是显得郑重其事,喝酒那还了得!不说赵祯自己,这事情传出去,徐平就得被朝臣骂死,刚封的官也不要想做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