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梁园虽好
从织棉布的场务出来,徐平走在夏日傍晚的街道上,听着周围的人声喧哗,低头想着心事。迎面吹来的风依然热气扑人,感受不到一比凉意。
谭虎带着两个随从跟在徐平身后不远的地方,不时好奇地看看周围繁华的街道。
这里就是京城,天子所居,天下第一繁华的地方,果然不是邕州那边疆之地能够相比的。这里的街道,这里的房屋,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带着一种别的地方看不到的气势,说不明白,却又无处不在,处处都彰显着一种雍容大气。
自来到京城之后,徐平便就让谭虎先去跟着上课,不管学什么,也不管学了有没有用,总之认认真真学就是。只有闲暇时候,谭虎才会跟在徐平身边,代替三司的厢军做起自己的老行当。
当年在邕州,徐平仅仅是个通判就改变了谭虎的人生轨迹。现在做到三司的副使了,谭虎也不知道自己继续跟着这位老上司会给自己带来什么。
徐平低着头缓缓而行,想着心事。
被驳回了废水磨务的提议,徐平也算是想明白了。这里是京城,各种各样的势力盘根错节,哪里是那么容易随便动的?以前没有感觉到这些,是因为自己的动作都是限制在三司之内,一旦超出三司的范围,一切就都不一样了。
看着杨柳在晚风中飘荡,看着五丈河上偶尔出现的一条货船,看着路上悠闲自在的行人,徐平觉得有些失落。以前不是没有遇到过困难,但这是第一次,遇到了自己不知道该如何下手的困难。
三司的新场务已经招收了数万工人了,开封府是很难再招到人了。说是开封城人口过百万,但除了数十万的禁军和家属,再除去数万的官吏,再除去各种厢军杂役之类,还剩下多少百姓?这是座因为政治和军事原因崛起的纯消费的城市,本就不适于大规模的工商业发展,更何况还有各种各样的权贵及其他势力阻碍呢。
自己一厢情愿了吗?徐平无奈地摇了摇头。
看看已经进入八月,又到了收获的季节了,但徐平却感觉不到收获的喜悦。他用一年的时间理顺了三司内部的事务,再想做下去,就要超出三司的职权范围。而一旦超出三司职权,真地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
党项的使节前些日子被追回,由王德用出面对其进行斥责,并让他们带话给赵元昊,谨守臣节,下不为例,不然必行诛罚。接着,刘平由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升任步军都虞侯,正式进入三衙管军大将行列。龙神卫四厢和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虽然也是管军大将,但不管三衙事务,到了步军都虞侯,才算是进入三衙顶层。
三衙的殿前、马军和步军三司的副都指挥使不是都指挥使的副职,因为正副两个职位从来都是只任命一个,不管正副都是三衙主官,分别称为殿帅、马帅、步帅,都虞侯才是他们的副职。不过军权集中,三衙事务都是由三帅说了算,都虞侯实际上是闲职,并无职掌。反以刘平在升任步军都虞侯后立即外任,到了陕西路就职环庆路副都步署,掌一路兵马,作为对党项可能会反的防范措施。
有着前世的记忆,徐平自然知道大宋兵马对上党项初期几乎是每战必败。但这个年代的人们却没有这样的认识。包括元昊自己,也不敢想能够打出历史上那样的战绩来,不然他早就反了。实际上在此时大多数人的心里,都认为党项如果敢造反无异于自寻死路,或许灭不了他,但重创还是很容易的。
所以让刘平带着近万禁军前去西北,足以对党项形成巨大的威慑,最少短期内赵元昊不是被逼急了是不会公然造反的。
徐平明白这一点,也知道离着战争的到来应该还有几年的时光,自己要进行经济的改革,也只有这几年的时光。只要这几年把经济理顺了,有了充足的钱粮,哪怕就是打成历史上那样的战果,也足以把党项用钱粮堆死。赵元昊能够冒险成功,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把大宋的储备消耗干了,陕西路搜刮过甚,面临到了严峻的局面。
上个月韩综上奏,要求今年陕西路不再向京城运送漕粮,而是由转运使司直接运往边境几州。他在那里一年,交通初步有了个眉目,可以由官府组织运粮了。
以往历年陕西路都要向京城和洛阳运粮五十万石,同时还有沿边入中法让商贾向边境州军送粮。这之间看起来矛盾,其实想通了也很容易理解。陕西路运到中原的粮食,是来自于关中最富庶的几州,那里确实有余粮,而且通过渭河和黄河水路,运往中原也方便。而边境驻扎大军需要粮草的州军,由于当地山川破碎,交通不便,大多是靠肩扛马驮,由官府组织从关中运粮却不容易。
这种事情做了出力不讨好,官僚的本性自然是趋利避害,便就找种种借口把这运粮的工作推到了商贾的头上。商贾求利,自然是怎么获利最大怎么来,那些粮草大多还是从本地搜刮来的。也就是徐平去年就发现了的,沿边入中法运行多年,结果东南茶利全部搭进去,实际结果却是无一石粮入陕西。
这不算是官商勾结,因为根本就没有勾结,不过是官吏对要做的事畏难,便故意创造了这么个商机出来。商贾迎难而上,把握住了这个商机,并且胃口越来越大,越来越难以满足而已。正是因为各取所需,不管这政策的弊端有多么大,茶法盐法怎么改来改去,最后还是要把这个政策延续下来。不如此做,谁还敢到陕西路去任官?特别是沿边的州军,历来都是武将知州,一边管军一边还要运粮草,谁干谁傻。
直到韩综到了陕西路,把徐平当年在邕州的做法带了过去,真地开始由转运使司修路组织运粮,彻底断掉了由官到商的这条链条,一切都变了。
最少现在的陕西路,比历史上面对党项造反时的局面好了很多。因为党项赵元昊的野心和政策,党项早晚还是要反的。或许初期还是能够那么顺利,不过大宋的支撑能力却大了很多,仅靠历史上那几个胜仗,赵元昊逼不了大宋跟他和。
在西北打仗,打的终究是钱粮,只要手中有粮,便就会赢得最后的胜利。
徐平现在的心思,根本就不去考虑党项什么时候反,他要做的就是把经济改革进行下去。这才是真正的头等大事,与此相比党项不过是癣疥之疾。
徐平站在五丈河边,看着河水映着晚霞,五光十色,如同梦幻一般。
接下来该怎么办?徐平的心里拿不定主意。他一切的规划,都是建立在棉布这个优良的商品上面,借助棉布,打造出一条商品经济的链条。理论的创建要靠着这根商品链条去说服别人,商品经济的发展要以这根链条为骨架去壮大,社会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过渡要靠着这根链条打破穿衣的自给自足,一切都要靠棉布。
开封城虽大,却不是个好的工业基地,这里不能动的势力太多了。
抬头看五丈河的对面,不远处离着州西瓦子不远就是禁军大营,这样的大营在京城里不下十处。仅仅这城里面的军营里,就驻扎了不下十万兵马,再加上附近的县镇则有三四十万之众。这几十万人,全都靠着禁军的俸禄活着。
禁军,包括他们的父母、妻子、孩子,吃的都是朝廷发的禄米,穿的都是朝廷发下来的布匹。他们是纯粹的消费者,但是却跟种地的农民一样,不从市面上买吃穿。
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的自然经济?
开封城,不但不是个好的生产基地,只怕也不能算是个好的消费市场。
人口过百万,但真正依靠买生活必需品活着,一下子就去了七八成。这里是奢侈消费品的优良市场,但对三司的纺织业来说,这里很糟糕。
徐平不禁开始怀疑,自己选择京城作为经济改革的中心,到底对也不对?如果是在外地州军,根本就不会遇到这么大的阻力。一个水磨务算什么?当年自己在邕州把天都快翻过来了,谁敢说上一句?蔗糖务把原来的社会基础彻底摧毁,从福建路去的移民户口甚至在好几个县里都超过了土著,还不是风平浪静。
经济变革往往都在落实后的地方兴起,并发展壮大,并不是偶然啊。落后的地方虽然生产力不发达,但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也少,旧的势力的掣肘也少。
束缚少,又何尝不是非尝重要的有利条件。便如小草,虽然地下养分不足,但头顶上没有大树遮挡阳光,没有沟渠引走雨水,没有无数的同伴与自己相争,说不定还是最先长成的那一棵。
开封城,或许并不是徐平理想的破局之地。
谭虎带着两个随从跟在徐平身后不远的地方,不时好奇地看看周围繁华的街道。
这里就是京城,天子所居,天下第一繁华的地方,果然不是邕州那边疆之地能够相比的。这里的街道,这里的房屋,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带着一种别的地方看不到的气势,说不明白,却又无处不在,处处都彰显着一种雍容大气。
自来到京城之后,徐平便就让谭虎先去跟着上课,不管学什么,也不管学了有没有用,总之认认真真学就是。只有闲暇时候,谭虎才会跟在徐平身边,代替三司的厢军做起自己的老行当。
当年在邕州,徐平仅仅是个通判就改变了谭虎的人生轨迹。现在做到三司的副使了,谭虎也不知道自己继续跟着这位老上司会给自己带来什么。
徐平低着头缓缓而行,想着心事。
被驳回了废水磨务的提议,徐平也算是想明白了。这里是京城,各种各样的势力盘根错节,哪里是那么容易随便动的?以前没有感觉到这些,是因为自己的动作都是限制在三司之内,一旦超出三司的范围,一切就都不一样了。
看着杨柳在晚风中飘荡,看着五丈河上偶尔出现的一条货船,看着路上悠闲自在的行人,徐平觉得有些失落。以前不是没有遇到过困难,但这是第一次,遇到了自己不知道该如何下手的困难。
三司的新场务已经招收了数万工人了,开封府是很难再招到人了。说是开封城人口过百万,但除了数十万的禁军和家属,再除去数万的官吏,再除去各种厢军杂役之类,还剩下多少百姓?这是座因为政治和军事原因崛起的纯消费的城市,本就不适于大规模的工商业发展,更何况还有各种各样的权贵及其他势力阻碍呢。
自己一厢情愿了吗?徐平无奈地摇了摇头。
看看已经进入八月,又到了收获的季节了,但徐平却感觉不到收获的喜悦。他用一年的时间理顺了三司内部的事务,再想做下去,就要超出三司的职权范围。而一旦超出三司职权,真地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
党项的使节前些日子被追回,由王德用出面对其进行斥责,并让他们带话给赵元昊,谨守臣节,下不为例,不然必行诛罚。接着,刘平由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升任步军都虞侯,正式进入三衙管军大将行列。龙神卫四厢和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虽然也是管军大将,但不管三衙事务,到了步军都虞侯,才算是进入三衙顶层。
三衙的殿前、马军和步军三司的副都指挥使不是都指挥使的副职,因为正副两个职位从来都是只任命一个,不管正副都是三衙主官,分别称为殿帅、马帅、步帅,都虞侯才是他们的副职。不过军权集中,三衙事务都是由三帅说了算,都虞侯实际上是闲职,并无职掌。反以刘平在升任步军都虞侯后立即外任,到了陕西路就职环庆路副都步署,掌一路兵马,作为对党项可能会反的防范措施。
有着前世的记忆,徐平自然知道大宋兵马对上党项初期几乎是每战必败。但这个年代的人们却没有这样的认识。包括元昊自己,也不敢想能够打出历史上那样的战绩来,不然他早就反了。实际上在此时大多数人的心里,都认为党项如果敢造反无异于自寻死路,或许灭不了他,但重创还是很容易的。
所以让刘平带着近万禁军前去西北,足以对党项形成巨大的威慑,最少短期内赵元昊不是被逼急了是不会公然造反的。
徐平明白这一点,也知道离着战争的到来应该还有几年的时光,自己要进行经济的改革,也只有这几年的时光。只要这几年把经济理顺了,有了充足的钱粮,哪怕就是打成历史上那样的战果,也足以把党项用钱粮堆死。赵元昊能够冒险成功,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把大宋的储备消耗干了,陕西路搜刮过甚,面临到了严峻的局面。
上个月韩综上奏,要求今年陕西路不再向京城运送漕粮,而是由转运使司直接运往边境几州。他在那里一年,交通初步有了个眉目,可以由官府组织运粮了。
以往历年陕西路都要向京城和洛阳运粮五十万石,同时还有沿边入中法让商贾向边境州军送粮。这之间看起来矛盾,其实想通了也很容易理解。陕西路运到中原的粮食,是来自于关中最富庶的几州,那里确实有余粮,而且通过渭河和黄河水路,运往中原也方便。而边境驻扎大军需要粮草的州军,由于当地山川破碎,交通不便,大多是靠肩扛马驮,由官府组织从关中运粮却不容易。
这种事情做了出力不讨好,官僚的本性自然是趋利避害,便就找种种借口把这运粮的工作推到了商贾的头上。商贾求利,自然是怎么获利最大怎么来,那些粮草大多还是从本地搜刮来的。也就是徐平去年就发现了的,沿边入中法运行多年,结果东南茶利全部搭进去,实际结果却是无一石粮入陕西。
这不算是官商勾结,因为根本就没有勾结,不过是官吏对要做的事畏难,便故意创造了这么个商机出来。商贾迎难而上,把握住了这个商机,并且胃口越来越大,越来越难以满足而已。正是因为各取所需,不管这政策的弊端有多么大,茶法盐法怎么改来改去,最后还是要把这个政策延续下来。不如此做,谁还敢到陕西路去任官?特别是沿边的州军,历来都是武将知州,一边管军一边还要运粮草,谁干谁傻。
直到韩综到了陕西路,把徐平当年在邕州的做法带了过去,真地开始由转运使司修路组织运粮,彻底断掉了由官到商的这条链条,一切都变了。
最少现在的陕西路,比历史上面对党项造反时的局面好了很多。因为党项赵元昊的野心和政策,党项早晚还是要反的。或许初期还是能够那么顺利,不过大宋的支撑能力却大了很多,仅靠历史上那几个胜仗,赵元昊逼不了大宋跟他和。
在西北打仗,打的终究是钱粮,只要手中有粮,便就会赢得最后的胜利。
徐平现在的心思,根本就不去考虑党项什么时候反,他要做的就是把经济改革进行下去。这才是真正的头等大事,与此相比党项不过是癣疥之疾。
徐平站在五丈河边,看着河水映着晚霞,五光十色,如同梦幻一般。
接下来该怎么办?徐平的心里拿不定主意。他一切的规划,都是建立在棉布这个优良的商品上面,借助棉布,打造出一条商品经济的链条。理论的创建要靠着这根商品链条去说服别人,商品经济的发展要以这根链条为骨架去壮大,社会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过渡要靠着这根链条打破穿衣的自给自足,一切都要靠棉布。
开封城虽大,却不是个好的工业基地,这里不能动的势力太多了。
抬头看五丈河的对面,不远处离着州西瓦子不远就是禁军大营,这样的大营在京城里不下十处。仅仅这城里面的军营里,就驻扎了不下十万兵马,再加上附近的县镇则有三四十万之众。这几十万人,全都靠着禁军的俸禄活着。
禁军,包括他们的父母、妻子、孩子,吃的都是朝廷发的禄米,穿的都是朝廷发下来的布匹。他们是纯粹的消费者,但是却跟种地的农民一样,不从市面上买吃穿。
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的自然经济?
开封城,不但不是个好的生产基地,只怕也不能算是个好的消费市场。
人口过百万,但真正依靠买生活必需品活着,一下子就去了七八成。这里是奢侈消费品的优良市场,但对三司的纺织业来说,这里很糟糕。
徐平不禁开始怀疑,自己选择京城作为经济改革的中心,到底对也不对?如果是在外地州军,根本就不会遇到这么大的阻力。一个水磨务算什么?当年自己在邕州把天都快翻过来了,谁敢说上一句?蔗糖务把原来的社会基础彻底摧毁,从福建路去的移民户口甚至在好几个县里都超过了土著,还不是风平浪静。
经济变革往往都在落实后的地方兴起,并发展壮大,并不是偶然啊。落后的地方虽然生产力不发达,但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也少,旧的势力的掣肘也少。
束缚少,又何尝不是非尝重要的有利条件。便如小草,虽然地下养分不足,但头顶上没有大树遮挡阳光,没有沟渠引走雨水,没有无数的同伴与自己相争,说不定还是最先长成的那一棵。
开封城,或许并不是徐平理想的破局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