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出行
到了傍晚,徐平带着刘小乙回自己庄子里去,韩琦等人留在王素的庄子上住了下来。
乡下的晚霞特别地红,染红了半边天空,好像飘扬在天边艳丽的绫罗。那鲜艳的色彩一直浸染如同洗过一样的蓝天,红色慢慢变淡,消失在无边的天际里。
在满塘盛开的荷花边,韩琦坐在藤椅里,看着天边的晚霞,对一边的嵇颖道:“不知为什么,这同样的风景,在乡下看起来就是别有一番味道。在京城里,很少会注意到映红半边天的晚霞,在乡下,却觉得铺天盖地一般。”
“古人常言天人合一,闹市里人太杂乱,如何能够合一?只有在田庄里,人才能够与天相接,才能感受到天道之绚烂。”
说到这里,嵇颖叹了口气:“所谓大隐隐于市,也只是个隐,却失了这感受天地之气的机会。我等宦海沉浮,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安详地坐在乡间看这天地之壮丽!”
王素诸般杂事缠身,却没有这个心情,对嵇颖笑道:“公实,我们都是正当少壮,怎么说这些暮气横秋的话?这个年岁,正当是要努气做事,锐意进取!”
韩琦听了,与嵇颖相视一笑。
这话也只是偶有所感罢了,真要是静下心来在乡间做老农,那还努力读书考进士干什么。正是仕途前景光明,才有这个心情发这些感慨。
“咦,徐待制这文里对农庄田事讲得好细致!”
正在这时,一直在那里老实翻看徐平留下来的《农田辑要》的阮逸突然说了一句。
韩琦淡淡地道:“你莫看云行平时话不多,只知道埋头做事的人,其实心中自有沟壑。若是以为他看不透,那就错了。不管做什么事,他都是胸有成竹,心中考虑得周全了才会放手去做。这书,其实我不用看,就知道印了出去,但凡是读过书的,照样子就能够把一座田庄管理得井井有条,连诸般细微之处也考虑在内了。”
阮逸奇道:“既然如此,我们还帮着他看什么?农事难道还能比他知道得多?”
韩琦微微笑道:“其实不是让我们看他漏了什么,能看出没写到地方的,也大约只有仲仪这管了大半年庄子的人。我们帮他看的,其实应该是哪里多写了,推己及人,云行按他自己的想法写出来,可是他想的能够推到哪个人身上去?有的东西,他必然是写得过于详细了,其实别人根本不懂,也根本不在意,简单些才好。”
阮逸把手中的书放在桌子上,叹了口气:“稚圭这样一说,倒确实如此。我也是在州县做了几任官了,农事应当说不陌生,然而还是有许多地方不知写了是什么意思。”
“所以啊,我们就是帮他看看哪些地方实在是无大益处,印书时删减得当。至于这些细致的内容,别作一本,留待有缘人吧。”
这些人里,韩琦是与徐平打交道最多的人。虽然两人的性格都有些过于严肃冷静,私下里的交往不多,但对对方做事的习惯却相知甚深,反而比别人看得清楚。
徐平讲这些学问,往往带了前世的潜意识,再怎么注意也杜绝不了。结果就是有的内容他认为无比重要,绝不可以略过的,实际上这个时代根本没人在意。书里讲的有些东西过于超前,没到那一步别人怎么会明白?
王素想的却不一样,他一直是把徐平中牟的庄园看作自己的榜样,听了这话,把桌上的书拿了起来,不知不觉一页一页地看了进去。
节后的开封城依然残留着端午节的气息,家家户户门前依然挂着艾叶,有的还有扎的艾虎,街上的小贩不停地叫卖着粽子。欢天喜地的孩童蹦蹦跳跳地跟在大人身边,手里拽着风筝,嘻嘻哈哈地向城外走去。
徐平带着两个随身的三司军将,身边不远处是鲁芳和二三十个桥道厢军,在城门外骑在马上静静地等候着王沿的到来。
官员出城之前有一些手续有办,出城要有诏敕,回城同样也要有诏敕。不然哪怕就是家在京城里,出个公干之后也不能进城门,而要在城门外的馆舍候旨。
这是朝廷中央的官员出外做事的规矩,别看平时假期徐平来来去去,这次出去巡查河道是公事,可就麻烦得多了。王沿刚刚改了职事,又新入三司,办起来比徐平还麻烦。
直等到日上三午,王沿才急匆匆地赶了过来,向徐平拱手行礼:“在下来迟,劳烦徐副使久等了,恕罪!”
徐平道:“不需客气,天色不早,我们还是早早上路吧,今日必须赶到八里铺。”
说完,见王沿身边并没有马匹,问他:“你是骑马还是乘车?今日三司里向西京分铺送货的车队与我们同行,有马车可以乘座。”
王沿有些尴尬:“不瞒徐副使,我刚刚进入三司,假期一过就要出外,有的手续还没有办好。马匹——还没有借出来,随从也没有来得及——”
徐平脸色一沉:“刘沆是怎么做事的,拖拖拉拉!罢了,你先随着三司去西京的车队乘车走一程吧,等到了八里铺换驿马。我派个人回去找刘沆,让他派两个军将来随你,在八里铺赶上与我们聚合。”
很多官员的马匹是从骐骥院里借出来的,相当于徐平前世的公车。中层官员,像徐平这样骑着自己马的还是少数,毕竟骐骥院里都是好马。同样的道理,随从也大多都是借的三司属下的厢军,这就不光是三司官员,好多其他衙门官员的随从也是如此。
刘沆管着兵案设案,这些都是他应办的事务,不知为何没有给刘沆配好。
王沿拱手谢过,向旁边不远处的三司去西京的车队走去。
徐平吩咐人去把带着车队的铺子公吏和正将叫来,让他们清一辆马车出来,并派两个人在王沿身边听候使唤。
太阳高挂在天空,阳光普照,庞大的三司运货车队沐浴在阳光里,占住了大半的道路。周围聚了不少的京城百姓,对着这难得一见的庞大车队,指指点点。
乡下的晚霞特别地红,染红了半边天空,好像飘扬在天边艳丽的绫罗。那鲜艳的色彩一直浸染如同洗过一样的蓝天,红色慢慢变淡,消失在无边的天际里。
在满塘盛开的荷花边,韩琦坐在藤椅里,看着天边的晚霞,对一边的嵇颖道:“不知为什么,这同样的风景,在乡下看起来就是别有一番味道。在京城里,很少会注意到映红半边天的晚霞,在乡下,却觉得铺天盖地一般。”
“古人常言天人合一,闹市里人太杂乱,如何能够合一?只有在田庄里,人才能够与天相接,才能感受到天道之绚烂。”
说到这里,嵇颖叹了口气:“所谓大隐隐于市,也只是个隐,却失了这感受天地之气的机会。我等宦海沉浮,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安详地坐在乡间看这天地之壮丽!”
王素诸般杂事缠身,却没有这个心情,对嵇颖笑道:“公实,我们都是正当少壮,怎么说这些暮气横秋的话?这个年岁,正当是要努气做事,锐意进取!”
韩琦听了,与嵇颖相视一笑。
这话也只是偶有所感罢了,真要是静下心来在乡间做老农,那还努力读书考进士干什么。正是仕途前景光明,才有这个心情发这些感慨。
“咦,徐待制这文里对农庄田事讲得好细致!”
正在这时,一直在那里老实翻看徐平留下来的《农田辑要》的阮逸突然说了一句。
韩琦淡淡地道:“你莫看云行平时话不多,只知道埋头做事的人,其实心中自有沟壑。若是以为他看不透,那就错了。不管做什么事,他都是胸有成竹,心中考虑得周全了才会放手去做。这书,其实我不用看,就知道印了出去,但凡是读过书的,照样子就能够把一座田庄管理得井井有条,连诸般细微之处也考虑在内了。”
阮逸奇道:“既然如此,我们还帮着他看什么?农事难道还能比他知道得多?”
韩琦微微笑道:“其实不是让我们看他漏了什么,能看出没写到地方的,也大约只有仲仪这管了大半年庄子的人。我们帮他看的,其实应该是哪里多写了,推己及人,云行按他自己的想法写出来,可是他想的能够推到哪个人身上去?有的东西,他必然是写得过于详细了,其实别人根本不懂,也根本不在意,简单些才好。”
阮逸把手中的书放在桌子上,叹了口气:“稚圭这样一说,倒确实如此。我也是在州县做了几任官了,农事应当说不陌生,然而还是有许多地方不知写了是什么意思。”
“所以啊,我们就是帮他看看哪些地方实在是无大益处,印书时删减得当。至于这些细致的内容,别作一本,留待有缘人吧。”
这些人里,韩琦是与徐平打交道最多的人。虽然两人的性格都有些过于严肃冷静,私下里的交往不多,但对对方做事的习惯却相知甚深,反而比别人看得清楚。
徐平讲这些学问,往往带了前世的潜意识,再怎么注意也杜绝不了。结果就是有的内容他认为无比重要,绝不可以略过的,实际上这个时代根本没人在意。书里讲的有些东西过于超前,没到那一步别人怎么会明白?
王素想的却不一样,他一直是把徐平中牟的庄园看作自己的榜样,听了这话,把桌上的书拿了起来,不知不觉一页一页地看了进去。
节后的开封城依然残留着端午节的气息,家家户户门前依然挂着艾叶,有的还有扎的艾虎,街上的小贩不停地叫卖着粽子。欢天喜地的孩童蹦蹦跳跳地跟在大人身边,手里拽着风筝,嘻嘻哈哈地向城外走去。
徐平带着两个随身的三司军将,身边不远处是鲁芳和二三十个桥道厢军,在城门外骑在马上静静地等候着王沿的到来。
官员出城之前有一些手续有办,出城要有诏敕,回城同样也要有诏敕。不然哪怕就是家在京城里,出个公干之后也不能进城门,而要在城门外的馆舍候旨。
这是朝廷中央的官员出外做事的规矩,别看平时假期徐平来来去去,这次出去巡查河道是公事,可就麻烦得多了。王沿刚刚改了职事,又新入三司,办起来比徐平还麻烦。
直等到日上三午,王沿才急匆匆地赶了过来,向徐平拱手行礼:“在下来迟,劳烦徐副使久等了,恕罪!”
徐平道:“不需客气,天色不早,我们还是早早上路吧,今日必须赶到八里铺。”
说完,见王沿身边并没有马匹,问他:“你是骑马还是乘车?今日三司里向西京分铺送货的车队与我们同行,有马车可以乘座。”
王沿有些尴尬:“不瞒徐副使,我刚刚进入三司,假期一过就要出外,有的手续还没有办好。马匹——还没有借出来,随从也没有来得及——”
徐平脸色一沉:“刘沆是怎么做事的,拖拖拉拉!罢了,你先随着三司去西京的车队乘车走一程吧,等到了八里铺换驿马。我派个人回去找刘沆,让他派两个军将来随你,在八里铺赶上与我们聚合。”
很多官员的马匹是从骐骥院里借出来的,相当于徐平前世的公车。中层官员,像徐平这样骑着自己马的还是少数,毕竟骐骥院里都是好马。同样的道理,随从也大多都是借的三司属下的厢军,这就不光是三司官员,好多其他衙门官员的随从也是如此。
刘沆管着兵案设案,这些都是他应办的事务,不知为何没有给刘沆配好。
王沿拱手谢过,向旁边不远处的三司去西京的车队走去。
徐平吩咐人去把带着车队的铺子公吏和正将叫来,让他们清一辆马车出来,并派两个人在王沿身边听候使唤。
太阳高挂在天空,阳光普照,庞大的三司运货车队沐浴在阳光里,占住了大半的道路。周围聚了不少的京城百姓,对着这难得一见的庞大车队,指指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