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巡视河道
不大一会,内侍带着小黄门用盘子托了两盘切好的西瓜进来,分给在座的诸位大臣。
赵祯拿一起片道:“李纮出使契丹,带了些西瓜种子来,徐平便在庄子里培育出了这西瓜。据说现在季节还有些早,不是十分地甜,不过口味已经是不错了。”
众人吃着西瓜,纷纷称是,都道这口味已经是其他瓜果所无,十分地好了。
吃罢了瓜,众人都净过了手,才开始正式谈事情。
徐平朗声道:“中原通东南,古有鸿沟,自隋炀帝开大运河,引黄河水入汴河,连通江南两浙,自唐以来,得以江淮米养两京,为国家大计。然而黄河水多泥沙,水入汴河后泥沙淤积,必须年年疏浚,才能不影响漕运。疏浚汴河,不但使得漕运不便,而且劳民伤财,河岸百姓年年苦于劳役,逃亡者众多。郭谘去唐、汝、蔡三州,沿路查看地势,觉得可以导洛水入汴河,代替年年重开的汴口。洛河水清,如果能代替黄河水,则就可以省了疏浚汴河的麻烦,而且也不用冬天堵汴口,来年重开,可以省无数功夫。”
赵祯问吕夷简和王曾:“相公以为如何?”
吕夷简捧笏道:“回陛下,不说疏浚汴河,就是每年重开汴口,还年年所在不同,就让巡河厢军不胜其扰。果能引洛水入汴河,仅此一件就功德无量。”
汴河接黄河的地方称为汴口,每年到了冬天旱季,必须把汴口堵上,不然引来的黄河水没多少,泥沙却不知有多少,跟泥浆一般。来年再开汴口的时候,黄河里的泥沙早已把旧汴口填塞,而且会在附近形成巨大的河滩,必须重新找合适的地点重开。
年年开新汴口,塞旧汴口,那一段黄河岸堤被挖得跟筛子一样。而且由于河滩的形成,河道逐年北移,汴口开起来越来越麻烦,都知道不是长久之计。
王曾也道:“此事若果然可行,真是利国利民之举!省了开汴口的无数功夫,从此汴河可以常年漕运不息,不需要秋天之后便停了。而且徐平的奏章里提到,利用夏秋雨水多的季节,用洛河清水冲刷汴河水道,也省了疏浚的功夫。”
赵祯点头:“朕也觉得这是好事,只是不知道能不能修成。”
吕夷简起身捧笏对赵祯道:“改汴河的引水口,不是小事,只怕要动用沿河州县的数万民夫,扰动不小,当要小心谨慎。臣以为,此事可以责成徐平,选合适人手,去查看沿线。用一个月的时间,把路线查探清楚,所需人手钱粮,都一起算清楚。朝廷指派大臣专门提举,在入秋雨水多起来前修建完毕。如果时间不足,则先开掘无甚影响的地方,等到了秋后雨水少了的时候,再一鼓作气开掘完毕!”
王曾起身:“臣附议!”
“如此,事情便定下来。对了,原河北路转运使王沿,在河北任上开沟治渠,灌溉农田不少,可命他为徐平副手,一起去查看河道。”
听了赵祯的话,徐平才明白为什么三司的几位副使会如此变动,原来只是要把王沿安排到户部副使的位子上。若按六部之制,开修河道应该属工部,而三司是夺各部之权,与此有关的是盐铁司下的胄案和户部司的修造案,留下王沿就是让他参与到此事中来。
王沿这个人,想法很多,而且勇于提出来,勇于实行,惟一的问题就是他的很多想法都是一时头脑发热,并没有经过深思熟虑,自己不同时间说的都对不到一起去。
在河北转运使任上,王沿主张兴修水利,修了不少水渠灌溉民田。以前朝中的官员大多都是认为他贪图功劳,实际上开的那些渠并没有什么用处。结果到了他离任的时候,邢州那里民间为了争渠里的水而出了人命官司,满朝上下才知道那些水渠真的有用,对王沿的评价一下子就翻转了过来。
刚好徐平上奏碰到王沿这件事情,朝中便想借助他在水利上的经验,参与此事。不然不可能到了陛辞的时候,对他的差遣一下子来了这么个大转变。
徐平自己是用前世的知识一步一步摸索着做事,真心不希望有冲动型的官员与自己合作,会彻底打乱自己做事的步骤。
吕夷简和王曾领旨称是,徐平只能无奈地看着,这种事情上他可插不上嘴。心里想着怎么与王沿配合,尽量让他稳重一点,不要想着一鸣惊人。
当下事情便就敲定下来,端午节之后,以徐平为首,王沿为副,郭谘陪同,前去查看洛水到汴河的水道。以一月为期,拿出一个可以施行的方案出来。
徐平又道:“挖河开渠,土木建造,这些还是来到京城的桥道厢军做得顺手。此去查看河道,请那里派得力人手来,随我前去,他们做这些事情是惯了的。”
赵祯转身对张士逊道:“那桥道厢军就堑时先隶盐铁司之下,如何?”
张士逊根本就不知道那些人天天在干什么,几指挥厢军,还至于让他一个枢密使操心,当下点头:“臣领命,枢密院便先拨他们去三司,水道修好再调回。”
其他的便是一些细节,如开封府界诸县镇公事提举司如何配合,京西路转运使司和沿路州县如何配合,徐平等人出行的权限等等。这些都有先例可循,重复一遍罢了。
诸般敲定,徐平突然有一种放松的感觉。
以前在邕州的时候,一心想着回到京城过这种上朝退朝,进衙门料理完公事回家的日子。结果呆上一年,却有些烦了,巴不得能够有机会出京城走一走。
每天半夜起床,披星戴月地去上朝,一站就是几个时辰。再加上三司衙门里的事情特别多,哪怕就是处理日常公务,一天也就差不多过去了。
天天忙忙碌碌地工作徐平还能接受,但早起上朝真是受不了,与他前世相比,这简直就是颠倒着时差过日子。如果十几二十年都是这样,徐平想想都觉得要发疯,难怪大臣们年老了都是请个外郡养老,在京城里还不被折腾死。
哪怕只是出去一个月的时间,也足以放松自己这一年积攒的不适了。
赵祯拿一起片道:“李纮出使契丹,带了些西瓜种子来,徐平便在庄子里培育出了这西瓜。据说现在季节还有些早,不是十分地甜,不过口味已经是不错了。”
众人吃着西瓜,纷纷称是,都道这口味已经是其他瓜果所无,十分地好了。
吃罢了瓜,众人都净过了手,才开始正式谈事情。
徐平朗声道:“中原通东南,古有鸿沟,自隋炀帝开大运河,引黄河水入汴河,连通江南两浙,自唐以来,得以江淮米养两京,为国家大计。然而黄河水多泥沙,水入汴河后泥沙淤积,必须年年疏浚,才能不影响漕运。疏浚汴河,不但使得漕运不便,而且劳民伤财,河岸百姓年年苦于劳役,逃亡者众多。郭谘去唐、汝、蔡三州,沿路查看地势,觉得可以导洛水入汴河,代替年年重开的汴口。洛河水清,如果能代替黄河水,则就可以省了疏浚汴河的麻烦,而且也不用冬天堵汴口,来年重开,可以省无数功夫。”
赵祯问吕夷简和王曾:“相公以为如何?”
吕夷简捧笏道:“回陛下,不说疏浚汴河,就是每年重开汴口,还年年所在不同,就让巡河厢军不胜其扰。果能引洛水入汴河,仅此一件就功德无量。”
汴河接黄河的地方称为汴口,每年到了冬天旱季,必须把汴口堵上,不然引来的黄河水没多少,泥沙却不知有多少,跟泥浆一般。来年再开汴口的时候,黄河里的泥沙早已把旧汴口填塞,而且会在附近形成巨大的河滩,必须重新找合适的地点重开。
年年开新汴口,塞旧汴口,那一段黄河岸堤被挖得跟筛子一样。而且由于河滩的形成,河道逐年北移,汴口开起来越来越麻烦,都知道不是长久之计。
王曾也道:“此事若果然可行,真是利国利民之举!省了开汴口的无数功夫,从此汴河可以常年漕运不息,不需要秋天之后便停了。而且徐平的奏章里提到,利用夏秋雨水多的季节,用洛河清水冲刷汴河水道,也省了疏浚的功夫。”
赵祯点头:“朕也觉得这是好事,只是不知道能不能修成。”
吕夷简起身捧笏对赵祯道:“改汴河的引水口,不是小事,只怕要动用沿河州县的数万民夫,扰动不小,当要小心谨慎。臣以为,此事可以责成徐平,选合适人手,去查看沿线。用一个月的时间,把路线查探清楚,所需人手钱粮,都一起算清楚。朝廷指派大臣专门提举,在入秋雨水多起来前修建完毕。如果时间不足,则先开掘无甚影响的地方,等到了秋后雨水少了的时候,再一鼓作气开掘完毕!”
王曾起身:“臣附议!”
“如此,事情便定下来。对了,原河北路转运使王沿,在河北任上开沟治渠,灌溉农田不少,可命他为徐平副手,一起去查看河道。”
听了赵祯的话,徐平才明白为什么三司的几位副使会如此变动,原来只是要把王沿安排到户部副使的位子上。若按六部之制,开修河道应该属工部,而三司是夺各部之权,与此有关的是盐铁司下的胄案和户部司的修造案,留下王沿就是让他参与到此事中来。
王沿这个人,想法很多,而且勇于提出来,勇于实行,惟一的问题就是他的很多想法都是一时头脑发热,并没有经过深思熟虑,自己不同时间说的都对不到一起去。
在河北转运使任上,王沿主张兴修水利,修了不少水渠灌溉民田。以前朝中的官员大多都是认为他贪图功劳,实际上开的那些渠并没有什么用处。结果到了他离任的时候,邢州那里民间为了争渠里的水而出了人命官司,满朝上下才知道那些水渠真的有用,对王沿的评价一下子就翻转了过来。
刚好徐平上奏碰到王沿这件事情,朝中便想借助他在水利上的经验,参与此事。不然不可能到了陛辞的时候,对他的差遣一下子来了这么个大转变。
徐平自己是用前世的知识一步一步摸索着做事,真心不希望有冲动型的官员与自己合作,会彻底打乱自己做事的步骤。
吕夷简和王曾领旨称是,徐平只能无奈地看着,这种事情上他可插不上嘴。心里想着怎么与王沿配合,尽量让他稳重一点,不要想着一鸣惊人。
当下事情便就敲定下来,端午节之后,以徐平为首,王沿为副,郭谘陪同,前去查看洛水到汴河的水道。以一月为期,拿出一个可以施行的方案出来。
徐平又道:“挖河开渠,土木建造,这些还是来到京城的桥道厢军做得顺手。此去查看河道,请那里派得力人手来,随我前去,他们做这些事情是惯了的。”
赵祯转身对张士逊道:“那桥道厢军就堑时先隶盐铁司之下,如何?”
张士逊根本就不知道那些人天天在干什么,几指挥厢军,还至于让他一个枢密使操心,当下点头:“臣领命,枢密院便先拨他们去三司,水道修好再调回。”
其他的便是一些细节,如开封府界诸县镇公事提举司如何配合,京西路转运使司和沿路州县如何配合,徐平等人出行的权限等等。这些都有先例可循,重复一遍罢了。
诸般敲定,徐平突然有一种放松的感觉。
以前在邕州的时候,一心想着回到京城过这种上朝退朝,进衙门料理完公事回家的日子。结果呆上一年,却有些烦了,巴不得能够有机会出京城走一走。
每天半夜起床,披星戴月地去上朝,一站就是几个时辰。再加上三司衙门里的事情特别多,哪怕就是处理日常公务,一天也就差不多过去了。
天天忙忙碌碌地工作徐平还能接受,但早起上朝真是受不了,与他前世相比,这简直就是颠倒着时差过日子。如果十几二十年都是这样,徐平想想都觉得要发疯,难怪大臣们年老了都是请个外郡养老,在京城里还不被折腾死。
哪怕只是出去一个月的时间,也足以放松自己这一年积攒的不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