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暗箭
二十七日,早朝的日子,徐平依然在假期,没有去上朝。但吃过早饭之后,还是到了三司自己的官厅视事。
今天终于有了太阳,隐在薄云后面发着惨白的颜色。即使抬头看着太阳,徐平依然觉得自己身上冷飕飕的。
呼啸的北方吹着树上的枯叶,从三司的官衙上空掠过,整个世界都在这寒风中发抖。
徐平看着风刮过的地方,枯叶在颤抖,未化的积雪被风刮起来,白茫茫的一片。墙头上已经冻脆了的干草被从中间折断,剩下的枯茎不断地乱颤。
如果在前世,肯定会有这样的预报,从西伯利亚或者蒙古高原来的冷空气已经到达开封地区,此次冷空气极其猛烈,预计还有多少多少天才会过去。
北风依然劲吹,说明冷空气依然强劲地南下,一时不会结束,京城寒冷的日子依然继续。最少是现在,徐平还看不到天气转暖的迹象。
辰时,垂拱殿散了早朝,上朝的官员纷纷返回自己的官衙。
当值的首相李迪急匆匆地赶到前殿文德殿,画了押,对站班的一众闲职朝官高声道:“最近天气严寒,开封府在城中置场三处半价卖炭,此为圣上恩德,心系百姓之举。凡在京官员,约束家人,不得到官置炭场与小民抢炭。许台谏纠举,如有违犯,必予严惩!”
说完,便宣布散了早朝。
自便门出了文德殿,李迪迎着寒冷的北风缩了缩脖子,随着导行的吏人自回政事堂。
政事堂里门窗紧闭,几大盆炭火烧得正旺,红彤彤的光耀着屋里的每一个人。
吕夷简看见李迪进来,拿着一份奏章道:“这个徐平,就是好发惊人之语,到底是年轻,少了一份朝廷大臣该有的稳重。”
李迪上前接过徐平的奏章,粗略看完,皱着眉头道:“徐平这是什么意思?在他看来,朝廷在京城置场半价卖炭还是错了?此为前朝故事,他懂什么!”
吕夷简道:“他也是一片善心,怕小民受苦。不过他在地方惯了,哪里知道京城与岭南不一样,朝堂与地方不一样。京城官民百万众,依他所说,按户等口数发炭,开封府的官吏不做其他事了,也做不来这种事情。书生之见,纸上谈兵。”
李迪的注意力都在徐平说的置场卖炭不对上,对吕夷简说的这些却没考虑,只是随口道:“徐平官高职低,又自觉为国立了大功,必是不安心在三司做个判官,说这些耸人听闻的话出来,他到底年轻,未经世事,不用理他。”
吕夷简轻笑道:“复古相公说的是。不过他是新贵之臣,这奏章却不能压下来,还是要送到御前去,免得惹圣上不快。”
李迪听了,也没多想,随手在奏章上批了“其心可嘉,其言荒谬”八个字,与其他宰执画了押,便与其他批过的奏章放在了一起。
处理过中书的一些杂事,看看就到了午后。
北风依然未停,太阳在薄薄的云层后面若隐若现,惨白得没一点红光。
依惯例,几位宰执留下参知政事宴殊在政事堂值班,其他人一起出了政事堂,到垂拱殿外,准备到便殿议事。
这是每天的惯常工作,早朝只适合讨论一些没有什么争议的日常事情,还不能说得太细,不然几个班次轮下来,辰时根本不能结束。别说站朝的大臣受不了,就是在殿上听政的皇帝也受不了。以前太宗真宗的时候,对早朝的限制还少,常会发生到了午时还不能下朝的事情,不得不中场休息,皇上赐茶汤,大家吃过接着上朝。从真宗朝后期,早朝的班次和时间都固定下来,真正的国家大事还是下朝之后皇上在便殿再坐的时候决定的。
中书门下掌行政,不管什么时候都是位于第一优先,他们奏过之后才轮到枢密院。这个时候枢密院的长官还在自己官厅,有人报过宰执出来才会前来。
閤门这里宰辅是不必排班次的,问过皇上已在崇政殿,便有人领着几个宰执一路到了殿外。依着惯常的礼仪赞名传宣之后,几位宰执进殿。
小黄门设了座,取来赏赐的茶汤,几个人简单用过。
赵祯取了徐平的奏章出来,对坐在首位的李迪道:“朕观徐平所上奏章,虽然所写所论都无前例可循,不依故事。但所论的事也有他的道理,并非一无是处,少傅因何批其荒谬呢?莫非有我想不到的,不如详论。”
李迪做事一向都不细心,当时拿着奏章并没有详看,只是注意到了不应该设官场,当下对赵祯道:“陛下,徐平年幼,不知朝堂故事,所言多不中理。大中祥符五年,开封城天降大雪,炭价暴涨,先帝发宫中炭四十万斤,置场半价发售,很快城中炭价平息。官民两便,城中百姓因此存活无数,是为善政。”
赵祯与徐平同龄,听见李迪说徐平年幼就已经有些不高兴,待听到李迪还是老调重弹,并没有什么新意,就更加深了心里的不快。
对李迪道:“少傅,此一时彼一时,岂能一概而论?那时开封大雪是十二月底,眼看着就要开春,半价卖炭只要挨过那一时,便就再无后患。现在却还不到十一月,刚刚入冬没有多久,冷的日子还在后头。如果存炭卖光,道路又不通畅,外州县的炭运不到开封城里来,那时又该如何?依徐平所说,现在的炭价,买的人家都是有家底的,寻常穷苦百姓也买不起,这样冷下去,穷苦百姓如何挨得下去?”
李迪听了只是怔在那里,后面的内容他也没有详看,如今被赵祯一问,更是连一点印象都没有了。
突然想起吕夷简说的话,什么按户发炭,对赵祯道:“徐平所想或有道理,但其论事却不合实际,什么按户发炭,不说炭价,京城百姓以百万计,开封府如何做得过来?”
赵祯听到这里已经有些失望,李迪说的毫无建设性,竟然就随手批下了那八个字的评语,想起前些日子中书责备徐平的“文理荒谬”,那事情明明是自己与徐平谈过的。
把奏章放下,赵祯随口问吕夷简:“吕相公以为徐平所论如何?”
吕夷简恭声道:“陛下,徐平所奏确实不依故事,为臣也是闻所未闻。不过观其奏章里所说,也并不是全无道理。尤其是如果真如其所料,炭卖光而天气不转暖,则京城必出大乱。不管徐平说的有无道理,都应深思。臣已行下札子,让许申暂罢铸钱,京城内各场务凡用炭的去处,能停则停。如果徐平料差了,做这些事也无关紧要,影响不了什么。如果一旦被徐平料中,有这些存炭在手,也有回旋的余地。至于置场卖炭的事,还是依李相公所说,前朝故事,行之有效的办法,自然不能停。”
李迪听到这里,心里就觉得不对劲,转头瞪着吕夷简。
吕夷简神情泰然,只是肃容面对皇上。
赵祯被徐平奏章里说的官府存炭全光,街上冻死百姓枕籍的景象吓得头蒙,听吕夷简说已经开始收集存炭,心里才稍稍安定下来。
李迪在一边怎么琢磨吕夷简的话怎么觉得不对味,但又说不出什么来,只是憋在心里,越想越是难受。
赵祯又翻开徐平的奏章看了一番,问道:“既然吕相公这么想,那就说明徐平所说的并不是全无道理。那么,如果官场里的炭卖光了开气还不转暖又该如何?还要不要再加一些到场里接着发卖?”
吕夷简道:“到了那一步,再加炭售卖只怕也是无济于事了,当另想办法。”
至于什么办法吕夷简一时也想不起来,不过有什么关系?最坏还有徐平的办法在这里呢。什么开封府忙不过来,他也只是随口说给粗心的李迪听,京城里面又不是只有开封府一家,还有各衙门的官吏,实在不行还有数十万禁军呢。
李迪越听越是不对味,不过今天他当值,根本没时间详看徐平的奏章,再加上固有的印象,徐平二十出头的年纪,爵至郡侯,官至郎中,少年义气必然是有的,才随手下了那八个字的评语。现在皇上明显不认同,但又怪得谁来?
赵祯又问其他几位宰执的意见,宴殊在政事堂当值,王随和宋绶本就是看着吕夷简的意思行事,自然说来说去就把李迪晾在了一边。
身为首相李迪自然有许多特权,但说到底政事堂有些集体领导的性质,李迪孤家寡人一个,哪里比得过吕夷简笼络了宰执人员中的一大半。
这也怪不了别人,李迪一向不结党,不结党也就罢了,脾气还不好,跟很多人都合不来。范讽是他的姻家,结果在李迪与吕夷简别苗头的时候,范讽竟然还是跟吕夷简勾结在一起,而不是帮着自己的亲戚,可想而知李迪的人缘了。()
本书来自
今天终于有了太阳,隐在薄云后面发着惨白的颜色。即使抬头看着太阳,徐平依然觉得自己身上冷飕飕的。
呼啸的北方吹着树上的枯叶,从三司的官衙上空掠过,整个世界都在这寒风中发抖。
徐平看着风刮过的地方,枯叶在颤抖,未化的积雪被风刮起来,白茫茫的一片。墙头上已经冻脆了的干草被从中间折断,剩下的枯茎不断地乱颤。
如果在前世,肯定会有这样的预报,从西伯利亚或者蒙古高原来的冷空气已经到达开封地区,此次冷空气极其猛烈,预计还有多少多少天才会过去。
北风依然劲吹,说明冷空气依然强劲地南下,一时不会结束,京城寒冷的日子依然继续。最少是现在,徐平还看不到天气转暖的迹象。
辰时,垂拱殿散了早朝,上朝的官员纷纷返回自己的官衙。
当值的首相李迪急匆匆地赶到前殿文德殿,画了押,对站班的一众闲职朝官高声道:“最近天气严寒,开封府在城中置场三处半价卖炭,此为圣上恩德,心系百姓之举。凡在京官员,约束家人,不得到官置炭场与小民抢炭。许台谏纠举,如有违犯,必予严惩!”
说完,便宣布散了早朝。
自便门出了文德殿,李迪迎着寒冷的北风缩了缩脖子,随着导行的吏人自回政事堂。
政事堂里门窗紧闭,几大盆炭火烧得正旺,红彤彤的光耀着屋里的每一个人。
吕夷简看见李迪进来,拿着一份奏章道:“这个徐平,就是好发惊人之语,到底是年轻,少了一份朝廷大臣该有的稳重。”
李迪上前接过徐平的奏章,粗略看完,皱着眉头道:“徐平这是什么意思?在他看来,朝廷在京城置场半价卖炭还是错了?此为前朝故事,他懂什么!”
吕夷简道:“他也是一片善心,怕小民受苦。不过他在地方惯了,哪里知道京城与岭南不一样,朝堂与地方不一样。京城官民百万众,依他所说,按户等口数发炭,开封府的官吏不做其他事了,也做不来这种事情。书生之见,纸上谈兵。”
李迪的注意力都在徐平说的置场卖炭不对上,对吕夷简说的这些却没考虑,只是随口道:“徐平官高职低,又自觉为国立了大功,必是不安心在三司做个判官,说这些耸人听闻的话出来,他到底年轻,未经世事,不用理他。”
吕夷简轻笑道:“复古相公说的是。不过他是新贵之臣,这奏章却不能压下来,还是要送到御前去,免得惹圣上不快。”
李迪听了,也没多想,随手在奏章上批了“其心可嘉,其言荒谬”八个字,与其他宰执画了押,便与其他批过的奏章放在了一起。
处理过中书的一些杂事,看看就到了午后。
北风依然未停,太阳在薄薄的云层后面若隐若现,惨白得没一点红光。
依惯例,几位宰执留下参知政事宴殊在政事堂值班,其他人一起出了政事堂,到垂拱殿外,准备到便殿议事。
这是每天的惯常工作,早朝只适合讨论一些没有什么争议的日常事情,还不能说得太细,不然几个班次轮下来,辰时根本不能结束。别说站朝的大臣受不了,就是在殿上听政的皇帝也受不了。以前太宗真宗的时候,对早朝的限制还少,常会发生到了午时还不能下朝的事情,不得不中场休息,皇上赐茶汤,大家吃过接着上朝。从真宗朝后期,早朝的班次和时间都固定下来,真正的国家大事还是下朝之后皇上在便殿再坐的时候决定的。
中书门下掌行政,不管什么时候都是位于第一优先,他们奏过之后才轮到枢密院。这个时候枢密院的长官还在自己官厅,有人报过宰执出来才会前来。
閤门这里宰辅是不必排班次的,问过皇上已在崇政殿,便有人领着几个宰执一路到了殿外。依着惯常的礼仪赞名传宣之后,几位宰执进殿。
小黄门设了座,取来赏赐的茶汤,几个人简单用过。
赵祯取了徐平的奏章出来,对坐在首位的李迪道:“朕观徐平所上奏章,虽然所写所论都无前例可循,不依故事。但所论的事也有他的道理,并非一无是处,少傅因何批其荒谬呢?莫非有我想不到的,不如详论。”
李迪做事一向都不细心,当时拿着奏章并没有详看,只是注意到了不应该设官场,当下对赵祯道:“陛下,徐平年幼,不知朝堂故事,所言多不中理。大中祥符五年,开封城天降大雪,炭价暴涨,先帝发宫中炭四十万斤,置场半价发售,很快城中炭价平息。官民两便,城中百姓因此存活无数,是为善政。”
赵祯与徐平同龄,听见李迪说徐平年幼就已经有些不高兴,待听到李迪还是老调重弹,并没有什么新意,就更加深了心里的不快。
对李迪道:“少傅,此一时彼一时,岂能一概而论?那时开封大雪是十二月底,眼看着就要开春,半价卖炭只要挨过那一时,便就再无后患。现在却还不到十一月,刚刚入冬没有多久,冷的日子还在后头。如果存炭卖光,道路又不通畅,外州县的炭运不到开封城里来,那时又该如何?依徐平所说,现在的炭价,买的人家都是有家底的,寻常穷苦百姓也买不起,这样冷下去,穷苦百姓如何挨得下去?”
李迪听了只是怔在那里,后面的内容他也没有详看,如今被赵祯一问,更是连一点印象都没有了。
突然想起吕夷简说的话,什么按户发炭,对赵祯道:“徐平所想或有道理,但其论事却不合实际,什么按户发炭,不说炭价,京城百姓以百万计,开封府如何做得过来?”
赵祯听到这里已经有些失望,李迪说的毫无建设性,竟然就随手批下了那八个字的评语,想起前些日子中书责备徐平的“文理荒谬”,那事情明明是自己与徐平谈过的。
把奏章放下,赵祯随口问吕夷简:“吕相公以为徐平所论如何?”
吕夷简恭声道:“陛下,徐平所奏确实不依故事,为臣也是闻所未闻。不过观其奏章里所说,也并不是全无道理。尤其是如果真如其所料,炭卖光而天气不转暖,则京城必出大乱。不管徐平说的有无道理,都应深思。臣已行下札子,让许申暂罢铸钱,京城内各场务凡用炭的去处,能停则停。如果徐平料差了,做这些事也无关紧要,影响不了什么。如果一旦被徐平料中,有这些存炭在手,也有回旋的余地。至于置场卖炭的事,还是依李相公所说,前朝故事,行之有效的办法,自然不能停。”
李迪听到这里,心里就觉得不对劲,转头瞪着吕夷简。
吕夷简神情泰然,只是肃容面对皇上。
赵祯被徐平奏章里说的官府存炭全光,街上冻死百姓枕籍的景象吓得头蒙,听吕夷简说已经开始收集存炭,心里才稍稍安定下来。
李迪在一边怎么琢磨吕夷简的话怎么觉得不对味,但又说不出什么来,只是憋在心里,越想越是难受。
赵祯又翻开徐平的奏章看了一番,问道:“既然吕相公这么想,那就说明徐平所说的并不是全无道理。那么,如果官场里的炭卖光了开气还不转暖又该如何?还要不要再加一些到场里接着发卖?”
吕夷简道:“到了那一步,再加炭售卖只怕也是无济于事了,当另想办法。”
至于什么办法吕夷简一时也想不起来,不过有什么关系?最坏还有徐平的办法在这里呢。什么开封府忙不过来,他也只是随口说给粗心的李迪听,京城里面又不是只有开封府一家,还有各衙门的官吏,实在不行还有数十万禁军呢。
李迪越听越是不对味,不过今天他当值,根本没时间详看徐平的奏章,再加上固有的印象,徐平二十出头的年纪,爵至郡侯,官至郎中,少年义气必然是有的,才随手下了那八个字的评语。现在皇上明显不认同,但又怪得谁来?
赵祯又问其他几位宰执的意见,宴殊在政事堂当值,王随和宋绶本就是看着吕夷简的意思行事,自然说来说去就把李迪晾在了一边。
身为首相李迪自然有许多特权,但说到底政事堂有些集体领导的性质,李迪孤家寡人一个,哪里比得过吕夷简笼络了宰执人员中的一大半。
这也怪不了别人,李迪一向不结党,不结党也就罢了,脾气还不好,跟很多人都合不来。范讽是他的姻家,结果在李迪与吕夷简别苗头的时候,范讽竟然还是跟吕夷简勾结在一起,而不是帮着自己的亲戚,可想而知李迪的人缘了。()
本书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