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小说 > 逆水行周

第一百八十七章 三省六部

    烛光下,宇文温看着资料,因为长安王府的沼气系统还未能正常运转,所以书房夜里点的都是蜡烛,光照尚可。

    而如今还在讨论中的三省六部制,亦尚可。

    宇文温已经是执政丞相,距离那个位置,不过一步之遥,可谓唾手可得,但他不急,因为他不需要以君臣大义来稳定自己的地位,可以从容做准备。

    所以,这段时间以来,他一直在认真做准备,要用这大半年时间打基础,待得他的执政班子“优化完毕”,各种“让利”引得民心(官心)大悦,那件事,自然就能水到渠成。

    这是明摆着的事情,没什么好扭捏的,天子年幼,懵懵懂懂禅了位,心灵不会受到太大冲击,他也不用演戏演得那么辛苦。

    届时,群臣劝进,各种肉麻的劝进表堆积如山,满朝文武都盼着他“为天下苍生计”受禅称帝,那才是众望所归。

    但为了这个众望所归,宇文温就得费一番功夫。

    这是受禅称帝,不是黑社会争堂口,光靠拳头大没有用,得软硬兼施。

    一个国家,要靠官僚集团来维持运转,文武官员及其身后的各种利益集团,不要说全部收买,至少要收买过半才行。

    收买的方式有很多,出让政治权力是其一,譬如东汉末年,魏王曹丕让世家门阀把持体制(九品中正制),换来世家出身的高官们拥戴他受汉禅称魏帝。

    默许腐败也是其一,譬如元魏末年,东魏丞相高欢就是如此,任由武勋们随意贪污,换来大家对他的绝对拥护。

    封官许愿也是其一,同样是元魏末年,西魏丞相宇文泰,就设八柱国十二大将军,又行府兵制,让他的“等夷”们各居高位,让关陇豪强们进入体制内。

    而宇文温,选择放出部分经济利益和适当的封官许愿进行收买,这样来,他损失的不过是些许经济利益,增加了一些俸禄开支,负面影响较小。

    所以宇文温现在不停搞“优惠促销”,就是要把名为“众望所归”的商品卖出去。

    按套路走完流程,皇宫就会换了主人,届时,他就会达到人生的巅峰。

    想到这里,宇文温不由得有些小激动,思绪发散起来。

    按照时髦的套路,到时候,他就要改元“共和”,以井字旗(九宫格,代表天下九州)为国旗,又有国徽、国歌。

    设参众两院(上下两院),议员经由选举产生,然后召集议员以及权贵、武勋、士族、寒族代表开大会,定大宪章,实行虚君的君主立宪制。

    政府机构设置一定要遵循喜闻乐见的“三权分立”原则,一定要对皇权严防死守,做到任何一个贱民的茅草房“风能进、雨能进,唯独皇帝不能进”,把皇权牢牢锁在铁笼子里。

    允许组建政党,各政党首先进行党内竞选,选出候选人参与“全国大选”,由此选举出首相,任期七年,然后由获胜的政党组阁。

    皇权已经被关进笼子里,首相及内阁也得有人牵制,那就是议会。

    任何一名参议员(上议员)都可以提出弹劾首相的议案,只要议会通过弹劾议案,首相就得辞职,内阁变成看守内阁,重新进行大选,选出新首相,重新组阁。

    如此一来,所有政治斗争都会变成议会斗争,各方势力按照议会的程序进行圆桌博弈,不会再有内战,也不会再有野心家想要推翻皇帝。

    若有人想掌握大权,走上人生巅峰,只要竞选首相成功即可。

    至此,江山永固,皇位绵延一代又一代,而大度让权的他,必将会成为天下万民景仰的大英雄。

    才怪。

    真要这么搞,不出十年,他就要被新上位的强人干掉,全家男丁死光,那人,会拿走他的江山,建立一个新的王朝。

    建立在强势皇权上的所谓君主立宪,却是皇权的掘墓人,不断自掘根基,待得皇权变得虚弱,这种君主立宪也就没了依仗,土崩瓦解。

    他若真敢把大权让出去,自然有人接盘,到时候,顺便连他的妻妾也一起接盘了。

    所以,在这个时代搞什么君主立宪,是只有政治白痴才会做出的傻事。

    收起思绪,宇文温重新看起资料,已经进行过修改的官制改革方案,确定的三省六部制,才是最适合这个时代的政治体制。

    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尚书省下设六部,即吏部、民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之下有二十四司。

    为什么是民部而不是户部?道理很简单,“历史上”本来就是民部,只是后来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才把“民”部改为“户”部。

    三省的分工,大致如下:

    中书省主发令,门下省主审核这一命令并正式批准,而尚书省(六部)负责执行这道命令。

    万一三省对于一道命令起了争执,那该怎么办?

    三省分权,势必造成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等弊端,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得让三省之间协调行动,三高官官定期在门下省议事。

    在会上作出决定,然后三省行事按决定来。

    这个议事的地方,名为“政事堂”。

    所以,改制后,朝廷的最高行政机构是政事堂,而有资格入政事堂参加议政会议的官员,就是有实无名的宰相。

    这些官员是谁呢?

    中书省的正长官中书令,二人,副官中书侍郎,数人;门下省的正长官侍中,二人,副长官侍郎,数人;尚书省的正长官尚书令一人,副长官左、右仆射,各一人。

    这些官员加起来有十余人,是宰相级别的官员,也就是出将入相中的那个“相”。

    换句话说,自秦汉时起,一直和皇权“相爱相杀”的相权,会被一分为三,变成三省,而丞相/宰相这个“人”,分裂为十几个人(三省主副长官)。

    三省六部制实行后,不会再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单一权相,相权对皇权的威胁变小。

    至于皇权,就要面对“程序正义”这个新对手。

    何为程序正义?

    那就是皇帝的诏令要由中书省先拟定几个版本,呈皇帝御览,皇帝认可后,正式定稿,经门下省核准方可签发,这时,皇帝的诏令才是“合法”的,尚书省才会执行。

    如果门下省认为中书省拟定的诏书有问题,有权拒绝用印(盖章)并把诏书封好、驳回,是为“封驳”。

    如果皇帝不死心,硬要中书省拿着没有门下省用印的诏令,让尚书省执行,尚书省可以认为这是“乱命”,是奸臣瞒着皇帝、绕过忠臣“矫诏”,有权拒绝执行。

    这就是程序正义。

    虽然不可能完全防止皇权乱来,但总归是有了一套较为合理的制度来制约皇权,这种制度才是当前时代最合适的制衡手段。

    说到制衡,既然有三省制衡皇权,那么谁来制衡三省(行政机构)?

    是御史台。

    三省掌行政权,御史台掌监察权,监察百官,除此之外,还有掌司法权的大理寺,以及鸿胪寺、光禄寺等官署。

    三省六部制,不是宇文温自己发明的制度,是数百年来中原政治制度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他手上这份定稿,其上的三省六部制,实际上已经很接近原本历史里初唐的三省六部制。

    这都是官员们议定(吵架)的结果,宇文温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旁听,做胸有成竹状,但他并不是当旁观者,而是增加了一些内容。

    正是这些内容,让如今的三省六部制,和历史上初唐的三省六部制不一样了。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