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官田
西阳城外农田旁,宇文温正在查看官田(职田)的情况,今年官田率先采用插秧法,为的是起到示范作用,如今顺利秋收,这些试验田也达到了最初的目的。
同样的田,用掉的稻种(稻种用来育秧)少两成,种出来的粮食多了一成,收割的时候州衙组织百姓围观,大家都对这插秧法有了信心。
“使君,愿意学育秧、插秧的百姓越来越多,明年怕是有过半的农户主动进行插秧。”一名吏员满怀欣喜的说着,他负责官田管理,如今收成增加他的收入也增加了。
“教授百姓们育秧、插秧的事情准备好了么?”宇文温问道,插秧法增收是理所当然,如何尽快且好的推广这一方法增产增收才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吏员说在许别驾牵头下,州衙已经把在官田插秧有经验的人组织起来,到时后在杨司马的指点下专门进行育秧,百姓插秧时再分头现场指导。
“你们到风车工坊舂米,对风车舂米有什么看法?”宇文温又问道,他的另一个关注点是稻谷的舂米去壳,自己独资建起来的风车工坊派上多大用途很关键。
“使君,那风车果然神奇,只要有风就不停的舂,省下许多人力。”吏员说到风车也是很兴奋,“官田收上来的稻谷有一半是用风车舂的。”
‘前提是得有风。’宇文温如是想,但面上还是不动声色的点点头,西阳城外风车有两座,他已经提前收到这两座风车的运行情况总结,如今是想听第三方的回馈意见。
风车派上了用场,西阳城外的风力资源还行,两座风车运行了大半年,尤其是在秋收的关键时刻发挥威力,巴河城附近农田收上来的稻谷,全部由风车解决了舂米的问题,省下许多人力和时间。
当然因为都是免费的缘故,宇文温建风车投入的钱没有一文钱收入,按着今年舂米的情况来看,明年适当收费舂米后两年可回本。
但他不打算造风车舂米了,因为还有更给力的水车舂米,巴州的水力资源丰富,三台河南岸河堤顶过雨季不再怕发大水,州衙决定沿河建立水车工坊,率先投入使用的就是水力舂米机,还有水力磨坊。
风车当然还要造,结构简化后的风车造价也会降低不少,三台河堤防渐渐完善,还要排掉大片荒地里的积水,风车抽水正好排上用场,一年到头不停的抽,能保证在荒地里新开垦的农田不会内涝。
“原以为那几场大暴雨会让大伙歉收,亏得使君组织人力修好了沟渠、河堤,辛苦了一年终于能够将粮食入库。”吏员半是恭维半是感慨,宇文使君治州严了些,但许多措施也为百姓造福不小。
其他人也是同样感慨,按照以前的经验,今年这几场大暴雨过后歉收是必然的,也亏得上半年抓回一大堆俘虏做劳力,既不影响种田也赶在雨季前把水利设施修好。
‘等到明年把三台河北岸河堤修好,那大家就真的有好日子过了。’众人心中不约而同的想着,这位年轻的宇文使君果然手段了得。
州刺史最重要的两项工作就是确保租调和受理诉讼调解纠纷,前者是州衙收入的重头戏,后者对于维持州境内百姓安居乐业必不可少。
吏员们原以为宇文温年纪轻轻好糊弄,结果不光他本人心如明镜,其主薄郑通更是个门清的主,许多欺上瞒下的家传手段全部失效,这两位如同老猫般唬得众人不敢行那龌龊之事。
宇文使君断案如神,清除积弊雷厉风行,司马杨济整顿州兵十分厉害,敢不服的田元升等人全家完蛋,原以为会官不聊生,但好日子也跟着来了。
田元升等人的家产被抄没充公,吏员们原以为此次宇文使君要吃的肚圆,结果那些田地全部分给了贫苦的州兵、百姓,连带着他们这些底层的吏员都有份。
正所谓‘拿人手短,吃人嘴软’,吏员们对宇文温是又敬又怕,例如西阳城的宵禁,虽然晚上再不能如往常般‘下不为例’,但是严格执行的宵禁也让蟊贼们收敛许多。
人们晚上在家睡觉也都放心不会遭贼,也不怕失火烧掉一大片民居,最主要是分有些田地,人心也定了许多。
胥吏们向来名声不佳,在百姓眼里胥吏们无恶不作,可是他们哪里知道,在州衙里胥吏们也是被上官压榨的对象,如同军中将领把军户当做奴仆使唤一般,胥吏们同样被官僚们当做免费劳动力。
上官压榨胥吏,胥吏把负担转接给百姓,一环扣一环,结果宇文温一上来就快刀斩乱麻,敢祸害百姓的就得倒霉,而上官们也不再无故驱使胥吏们为奴为仆。
以官田为例,耕种官田为官员们产出禄米,是许多州衙低级吏员、杂役、官仆‘义不容辞’的责任,一年忙到头所得收成过半要上缴,这样下来他们和佃农没区别。
而官员若是家中有事缺人手,也可以理直气壮的让他们去做,当然工钱是没有的,遇见刻薄的甚至连两餐饭都得自备干粮。
这是从魏晋时就流传下来的规矩,像宇文温这种只用自家仆人的刺史不是没有,只是太少了。
巴州如今主要是有俘虏做苦力,分担了许多人的力役,加上主薄郑通盯得紧,基层吏员们没胆子也没必要埋钉子,没了这些胥吏搞鬼,宇文温实施各项措施算是得心应手。
亲临官田走了一圈,敲打兼勉励了一众耕田的吏员、杂役还有官仆,宇文温登上马车离去,俸禄足额到手,他是真的松了口气,正所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府邸的开支可缺不了自己的俸禄。
爵位西阳郡公,品级为正九命,俸禄一万石,于食邑两千户自取;职官巴州刺史,为正七命州刺史,品级正七命,俸禄六千石,由官田产出支付。
周国实行军号散官双授制,邺城朝廷已授宇文温军号及散官衔:军号为车骑大将军,散官为仪同三司、散骑常侍,品级都是九命,理论上俸禄应该各一万石。
但这没用,俸禄看职官(职事官)品级和爵位,散官是用来表示官员等级的并无实职,没职官就只能靠爵位所封吃食邑,光有散官无职官又没爵位,说明这位‘官’员不受上面待见,怎么养活一家老小自己想办法。
宇文温的官号很长,全名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散骑常侍、西阳郡公、巴州刺史宇文温”,但能有俸禄的就是西阳郡公(爵位)和巴州刺史(职官),今日开始陆续送到府里的米便是这两个品级的禄米:一万六千石。
这个时代不是商业兴旺、铸钱四处流通的宋朝,也不是白银大量流入的明朝,官员俸禄都是以粟米发放,间或有布帛等实物。
米价、布价容易波动,只有实物才是保值的硬通货,至于武侠小说里常见的大侠买单用银子,在这个时代是不可能的。
就连铜钱的适用范围也有区别,黄河以北地区的硬通货基本都是实物为主,黄河以南、关陇等地则是钱、物相杂,蜀地和长江流域商业兴旺以铜钱为主,但无论南朝、北朝,官府发俸禄都是禄米以免激发‘官变’。
一万六千石,也就看起来很多,宇文温府邸连带仆人、护卫、作坊工匠人数逾六百,男女平均按一人一月口粮一石五斗计,一年光是包吃就要消耗将近一万一千石的粮食。
发放仆人们的月钱、日常采买、府邸日常维护修葺要花钱,工坊里鼓搞各种旁门左道也要钱,铜钱不够就售米换钱,算来算去这些禄米也充裕不到哪里去。
他府邸的仆人数目还算一般,讲究些的权贵家里动辄仆人上千别院若干,最重要的是他不贪污、不受贿、不放高利贷、不鱼肉百姓,这样下来灰色收入等于没有。
宇文温就任刺史有官田,除此之外没有自己的私田,年初田元升等人被抄家,所得田产都分给了贫苦的州兵、百姓,他做买卖倒是赚了大钱,可扣除成本外一大部分都被拿去养虎林军了。
虎林军五千人,因为包吃所以这些‘饭桶’的粮食消耗量很大,每月耗粮不下一万石,这种消耗光靠巴州一州可供应不起,要花钱到外地买粮。
军饷每月不低于五千贯,还要购买肉类、时菜等副食品,盔甲、刀枪、弓箭修葺,饲养战马和军营维护,阵亡将士抚恤,什么都要钱。
宇文温不喝兵血,也不拖欠军饷和抚恤,这些都是实打实的支出,全部都是靠他自筹资金粮草解决,也就只有玻璃镜这种支柱产业才能撑着。
从账面上来看宇文温是盈利,但也富不到哪里去,那种酒池肉林的**生活就别想了,亏得今年官田没有歉收,否则不光他,就连巴州上下官吏们的禄米都发不齐。
自从两年前从长安逃出来后,宇文温名下田产归零,在就任巴州刺史之前,西阳郡公的俸禄是由他父亲调拨,也就是说宇文温做了一年的啃老族。
现在做了巴州刺史,按例有官田提供禄米,但官田不是他的私田,作为一个应该‘穷奢极欲’的郡公,名下没有田产太寒酸了。
当然也有保底的办法,要是够狠的话把官田收成的上缴额度提升到八成,他的禄米就会大幅上涨。
然后就被人背地里咒骂全家不得好死,宇文温不想这么没操守,但又想增加官田的收成连带着提高自己的收入,于是又开始想鬼点子。
“一万六千石,要增收可田地面积一时间无法增多,得在产量上做文章了。”宇文温陷入沉思。
同样的田,用掉的稻种(稻种用来育秧)少两成,种出来的粮食多了一成,收割的时候州衙组织百姓围观,大家都对这插秧法有了信心。
“使君,愿意学育秧、插秧的百姓越来越多,明年怕是有过半的农户主动进行插秧。”一名吏员满怀欣喜的说着,他负责官田管理,如今收成增加他的收入也增加了。
“教授百姓们育秧、插秧的事情准备好了么?”宇文温问道,插秧法增收是理所当然,如何尽快且好的推广这一方法增产增收才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吏员说在许别驾牵头下,州衙已经把在官田插秧有经验的人组织起来,到时后在杨司马的指点下专门进行育秧,百姓插秧时再分头现场指导。
“你们到风车工坊舂米,对风车舂米有什么看法?”宇文温又问道,他的另一个关注点是稻谷的舂米去壳,自己独资建起来的风车工坊派上多大用途很关键。
“使君,那风车果然神奇,只要有风就不停的舂,省下许多人力。”吏员说到风车也是很兴奋,“官田收上来的稻谷有一半是用风车舂的。”
‘前提是得有风。’宇文温如是想,但面上还是不动声色的点点头,西阳城外风车有两座,他已经提前收到这两座风车的运行情况总结,如今是想听第三方的回馈意见。
风车派上了用场,西阳城外的风力资源还行,两座风车运行了大半年,尤其是在秋收的关键时刻发挥威力,巴河城附近农田收上来的稻谷,全部由风车解决了舂米的问题,省下许多人力和时间。
当然因为都是免费的缘故,宇文温建风车投入的钱没有一文钱收入,按着今年舂米的情况来看,明年适当收费舂米后两年可回本。
但他不打算造风车舂米了,因为还有更给力的水车舂米,巴州的水力资源丰富,三台河南岸河堤顶过雨季不再怕发大水,州衙决定沿河建立水车工坊,率先投入使用的就是水力舂米机,还有水力磨坊。
风车当然还要造,结构简化后的风车造价也会降低不少,三台河堤防渐渐完善,还要排掉大片荒地里的积水,风车抽水正好排上用场,一年到头不停的抽,能保证在荒地里新开垦的农田不会内涝。
“原以为那几场大暴雨会让大伙歉收,亏得使君组织人力修好了沟渠、河堤,辛苦了一年终于能够将粮食入库。”吏员半是恭维半是感慨,宇文使君治州严了些,但许多措施也为百姓造福不小。
其他人也是同样感慨,按照以前的经验,今年这几场大暴雨过后歉收是必然的,也亏得上半年抓回一大堆俘虏做劳力,既不影响种田也赶在雨季前把水利设施修好。
‘等到明年把三台河北岸河堤修好,那大家就真的有好日子过了。’众人心中不约而同的想着,这位年轻的宇文使君果然手段了得。
州刺史最重要的两项工作就是确保租调和受理诉讼调解纠纷,前者是州衙收入的重头戏,后者对于维持州境内百姓安居乐业必不可少。
吏员们原以为宇文温年纪轻轻好糊弄,结果不光他本人心如明镜,其主薄郑通更是个门清的主,许多欺上瞒下的家传手段全部失效,这两位如同老猫般唬得众人不敢行那龌龊之事。
宇文使君断案如神,清除积弊雷厉风行,司马杨济整顿州兵十分厉害,敢不服的田元升等人全家完蛋,原以为会官不聊生,但好日子也跟着来了。
田元升等人的家产被抄没充公,吏员们原以为此次宇文使君要吃的肚圆,结果那些田地全部分给了贫苦的州兵、百姓,连带着他们这些底层的吏员都有份。
正所谓‘拿人手短,吃人嘴软’,吏员们对宇文温是又敬又怕,例如西阳城的宵禁,虽然晚上再不能如往常般‘下不为例’,但是严格执行的宵禁也让蟊贼们收敛许多。
人们晚上在家睡觉也都放心不会遭贼,也不怕失火烧掉一大片民居,最主要是分有些田地,人心也定了许多。
胥吏们向来名声不佳,在百姓眼里胥吏们无恶不作,可是他们哪里知道,在州衙里胥吏们也是被上官压榨的对象,如同军中将领把军户当做奴仆使唤一般,胥吏们同样被官僚们当做免费劳动力。
上官压榨胥吏,胥吏把负担转接给百姓,一环扣一环,结果宇文温一上来就快刀斩乱麻,敢祸害百姓的就得倒霉,而上官们也不再无故驱使胥吏们为奴为仆。
以官田为例,耕种官田为官员们产出禄米,是许多州衙低级吏员、杂役、官仆‘义不容辞’的责任,一年忙到头所得收成过半要上缴,这样下来他们和佃农没区别。
而官员若是家中有事缺人手,也可以理直气壮的让他们去做,当然工钱是没有的,遇见刻薄的甚至连两餐饭都得自备干粮。
这是从魏晋时就流传下来的规矩,像宇文温这种只用自家仆人的刺史不是没有,只是太少了。
巴州如今主要是有俘虏做苦力,分担了许多人的力役,加上主薄郑通盯得紧,基层吏员们没胆子也没必要埋钉子,没了这些胥吏搞鬼,宇文温实施各项措施算是得心应手。
亲临官田走了一圈,敲打兼勉励了一众耕田的吏员、杂役还有官仆,宇文温登上马车离去,俸禄足额到手,他是真的松了口气,正所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府邸的开支可缺不了自己的俸禄。
爵位西阳郡公,品级为正九命,俸禄一万石,于食邑两千户自取;职官巴州刺史,为正七命州刺史,品级正七命,俸禄六千石,由官田产出支付。
周国实行军号散官双授制,邺城朝廷已授宇文温军号及散官衔:军号为车骑大将军,散官为仪同三司、散骑常侍,品级都是九命,理论上俸禄应该各一万石。
但这没用,俸禄看职官(职事官)品级和爵位,散官是用来表示官员等级的并无实职,没职官就只能靠爵位所封吃食邑,光有散官无职官又没爵位,说明这位‘官’员不受上面待见,怎么养活一家老小自己想办法。
宇文温的官号很长,全名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散骑常侍、西阳郡公、巴州刺史宇文温”,但能有俸禄的就是西阳郡公(爵位)和巴州刺史(职官),今日开始陆续送到府里的米便是这两个品级的禄米:一万六千石。
这个时代不是商业兴旺、铸钱四处流通的宋朝,也不是白银大量流入的明朝,官员俸禄都是以粟米发放,间或有布帛等实物。
米价、布价容易波动,只有实物才是保值的硬通货,至于武侠小说里常见的大侠买单用银子,在这个时代是不可能的。
就连铜钱的适用范围也有区别,黄河以北地区的硬通货基本都是实物为主,黄河以南、关陇等地则是钱、物相杂,蜀地和长江流域商业兴旺以铜钱为主,但无论南朝、北朝,官府发俸禄都是禄米以免激发‘官变’。
一万六千石,也就看起来很多,宇文温府邸连带仆人、护卫、作坊工匠人数逾六百,男女平均按一人一月口粮一石五斗计,一年光是包吃就要消耗将近一万一千石的粮食。
发放仆人们的月钱、日常采买、府邸日常维护修葺要花钱,工坊里鼓搞各种旁门左道也要钱,铜钱不够就售米换钱,算来算去这些禄米也充裕不到哪里去。
他府邸的仆人数目还算一般,讲究些的权贵家里动辄仆人上千别院若干,最重要的是他不贪污、不受贿、不放高利贷、不鱼肉百姓,这样下来灰色收入等于没有。
宇文温就任刺史有官田,除此之外没有自己的私田,年初田元升等人被抄家,所得田产都分给了贫苦的州兵、百姓,他做买卖倒是赚了大钱,可扣除成本外一大部分都被拿去养虎林军了。
虎林军五千人,因为包吃所以这些‘饭桶’的粮食消耗量很大,每月耗粮不下一万石,这种消耗光靠巴州一州可供应不起,要花钱到外地买粮。
军饷每月不低于五千贯,还要购买肉类、时菜等副食品,盔甲、刀枪、弓箭修葺,饲养战马和军营维护,阵亡将士抚恤,什么都要钱。
宇文温不喝兵血,也不拖欠军饷和抚恤,这些都是实打实的支出,全部都是靠他自筹资金粮草解决,也就只有玻璃镜这种支柱产业才能撑着。
从账面上来看宇文温是盈利,但也富不到哪里去,那种酒池肉林的**生活就别想了,亏得今年官田没有歉收,否则不光他,就连巴州上下官吏们的禄米都发不齐。
自从两年前从长安逃出来后,宇文温名下田产归零,在就任巴州刺史之前,西阳郡公的俸禄是由他父亲调拨,也就是说宇文温做了一年的啃老族。
现在做了巴州刺史,按例有官田提供禄米,但官田不是他的私田,作为一个应该‘穷奢极欲’的郡公,名下没有田产太寒酸了。
当然也有保底的办法,要是够狠的话把官田收成的上缴额度提升到八成,他的禄米就会大幅上涨。
然后就被人背地里咒骂全家不得好死,宇文温不想这么没操守,但又想增加官田的收成连带着提高自己的收入,于是又开始想鬼点子。
“一万六千石,要增收可田地面积一时间无法增多,得在产量上做文章了。”宇文温陷入沉思。